樂清這個被遺忘的歷史文化古村,藏著你不知道的美景!關鍵還免費

文&圖 漂哥

周未,因為有些瑣事不能遠行,便想著找個附近的村落走走,這也是近年來我一直堅持的愛好。做為一位異鄉(xiāng)客我卻一直對樂清這座山海之城充滿好奇,大山之靈秀,文運之昌遠,村落之古樸都是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于是附近的黃塘古村便成了我此次首選目的地。

  

初到白龍山下的黃塘古村宛如進入了一座城,一條村莊水泥道在過了村頭大牌坊后豁然開朗猶如桃花源記中的景致般鋪散開來。水泥道也變得寬敞潔凈,在“浙江歷史文化名村”巨型石牌前一分為二,整潔干凈的路面在兩旁的綠化帶下向村莊方向蔓延。一座人工公園郁郁蔥蔥猶如一道屏風。正前方的“孝義堂”、“文昌閣”等仿古建筑高大宏偉古樸歸真,亭臺長廊依水環(huán)溪甚有"樓閣臺榭,轉相連注,山池玩好,窮盡雕麗。"之境。在湛藍晴空之下,碧水青山相映之間我算是踏入了黃塘這座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的大門。

  

黃塘,古時因村旁有一條黃泥堤塘而起名叫黃塘。據(jù)說黃塘古村的選址布局還是很講究風水的,村前有淡溪潺潺流水,背靠道教福地白龍山,村落與自然相互融合,人與山、水三者合一。古人選擇聚居地時多半會以依山傍水為第一,宜居宜生;其二會設定一個水口,主要以塘、亭、橋、閣、樹等物為標,藏風聚氣;水為財,橋、閣為鎖這些因素黃塘的村口皆俱,這也是浙南山水畫的特性。

  

黃塘古村是典型的氏族聚居村落,是以周姓為大宗。北宋嘉佑年間,原籍湖南道州,時任福建漳州任通判的周端頌奉調溫郡后棄官,擇居永嘉箬溪,二世始周仕勛于宋元佑六年(1061)從永嘉箬溪遷至周岙(今淡溪水庫邊),后移徒黃塘定居于此,已歷時九百多年。(此宗比同為湖南道州奉《愛蓮說》作者周敦頤(1017-1073年)為始祖的樂城宗略早)。黃塘因其地四山相環(huán),隱若城郭,固可立千萬世子孫之基,惟地當永邑。此后乃有后裔遷居澤基、張莊、南山、楊川等地。 自此,黃塘周氏在樂清世代繁延,清至民國時期更是氏族繁榮、文風鼎盛。

黃塘古村的古,遠可推進自新石器時代,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出土了石犁、石爺、石鑿等文物,證實境內早在5000余年前便有人類活動。而壽昌寺,始建于隋朝,規(guī)模宏大,民國十三年竺摩大師曾在此受戒出家。解放后遷至村東青龍山上。據(jù)《樂清文史》記載,壽昌壽造型古雅氣勢宏偉,總占地三十余畝。

黃塘村的特色還在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民居數(shù)量眾多,各具特色。古民居大多采用浙南傳統(tǒng)的穿斗、抬梁混合的梁架形式,古民居內還保留大量精美的灰雕、木雕石雕和眾多的牌匾及楹聯(lián)。此外部分古民居又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古韻紛呈。

  

周氏大宗,擇址于青龍首位,坐北朝南,硬山頂,由大小兩組四合院式構建。門前有四對旗桿石,上雕云紋,年代已無考。東側宗祠,對稱嚴謹,中為門廳,左右設廂房,后置古戲臺。戲臺前石柱上刻對聯(lián),前柱刻“扮演就千古興亡勝負,妝點出百年離合悲歡”。碰巧有幾位周氏老人在納涼,便索性向其了解了些村中歷史,據(jù)老人講:東側宗祠1952年受災于臺風,前半部分倒塌。后族人按原形重建,包括澤基,張莊等分支也各有捐助;部分石柱礎,石條等也是原物件;門臺“周氏大宗”牌匾為嶺底鄉(xiāng)澤基`小歧周’周丕振所書。

  

古寨墻,根據(jù)老人指引,進入村中最先看到的便是一段古寨墻。古寨墻始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由溪石壘砌而成。據(jù)周氏族譜記載:“聚數(shù)十萬黔首而為一部落,其中刀矛劍戩攻守具備,本可以固然,無一城堡以聯(lián)絡之,恐不足以御外侮。合數(shù)百宗族而為一村落,其中廬舍閭巷安頓合度,固可以自適,然無一圍墻以團聚之,恐無以示鞏固我周氏自宋時太祖之基業(yè)”。 清光緒后期,附近數(shù)縣之無業(yè)游民,揭竿持械,聚眾數(shù)百人,直接威脅到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吾胞公季思心甚憂之”,于是族人出資建筑寨墻,歷時數(shù)年,寨墻建成后“高丈余,廣七尺,周圍千余丈”,有力地保障了村里的安全。周氏圍墻落成記的作者周熊祥在圍墻竣工之日記下了黃塘周氏這一宏舉。根據(jù)其記載和時間推斷主事人應為上溪頭屋主人周煥西。

黃塘的古民居之多是來之前未曾想到的,腦子里有的只為一睹曾任民國浙江省議員周安聯(lián)的老房子。進入村莊時遠遠的就看到曾在某報道中見過的三層樓的老洋樓特別顯目,但走近時卻不知道該從哪進,又是中午飯點時間,巷子里也沒碰到路人,徘緋徊徊居然走到真正老洋房指示牌前。正在納悶,巷子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還沒等我開口,他便邊走邊笑著問我,“是不是來看老房子的,這是老洋房,就從這里進,如果要拍照,就到后面,那邊墻上有浮雕”。一臉囧懵的我趕緊的問,那三層樓該怎么進去,中年男子繼續(xù)說那叫三退屋,從三退屋指示牌門口進。謝..,還沒等我說完,人己消失在巷頭古屋轉角處。自周氏宗祠遇到的幾位老人到剛路過的村人都給我留下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感受,不愧為詩禮傳世,敦親睦族之邦。

老洋房,清嘉慶十年(1805年),由村人周世鵬所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后兩進。第一進外墻采用西式處理手法,有樓,中間正門采用拱券,門口對聯(lián)采用青田石雕刻而成。歷經百年風雨無半點風化,中書“居仁由義”,第一進內側二樓設軒廊,欄桿采用縷空木雕,精美新穎。第二進正房,梁架為穿斗抬梁式,正堂上有“風高陶孟”、“碩德堪風”二匾。彰顯祖上書香門弟,悌孝遺風。第二進為后院,院墻正中及左右兩側三處有精美磚雕影壁。

三退屋,是村中所有老屋建筑面積最大的,面積有3191平方米。建筑的風格和其他無殊。有意思的是,在古香古色的古老建筑里,原來東廂房的位置上還建有一座三層小洋樓。是由當時國民黨官員周序聯(lián)(周序聯(lián),號維翰,生于光緒年間,擅長獨奏二胡,當時有“黃塘維翰二胡,芙蓉盧平三弦”之美名。)改建而成的。據(jù)說洋樓的墻壁是由糯米、糖汁、石灰組成的,非常牢固。門臺上的一些西式風格的花紋上顏色依然鮮艷。雖然在中式古建筑中突兀地夾雜著這樣一座西方風格的樓房,讓人有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是它們和諧相處,見證了一段歷史。

上溪頭老屋,清光緒24年(1898年)周煥西所建,硬山頂木構建筑,門樓高于墻體,中西合璧,磚雕繁雜精細,正堂中午沒神龕,上掛“富壽康寧”匾額,是民國八年浙江省省長齊耀珊為周氏胡大夫人七十大壽所題。

  

黃塘古建筑群較為集中,記載現(xiàn)存的有8座,其中現(xiàn)存最早的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屏墻底老屋”,村人周朝玉所建。而保存最完好的則是遠離村莊的洋頭老屋,屋內有光緒年間“迪光垂?!必翌~。其它還有“大路頭”,“街路頭”,“祠堂后”數(shù)座年代相近,風格相似的古民居。同時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現(xiàn)象便是所有老房名字基本上都表述岀了房子所在位置和建筑特點。

  

當踏上《樂清縣志》記載始建于宋崇寧年間(清乾隆廿六年十月重建)的“考義橋”時,不禁讓人想起那些被村人世代傳頌的“割股救親”,“忠貞守節(jié)”的故事不僅僅是族譜上的一段文字,更是一種孝悌忠信的教誨。老屋里的每一塊匾額就是一個故事,每一對楹聯(lián)就是一種傳承。

樂游于古村落,喜行于山水間,我寫樂清鄉(xiāng)土不僅是因為自己情衷于這方山水,更是便于國人游樂清尋故事之趣。所有文字僅為個人出游日記,不做地方村史傳志。

Hash:51d11d370c71addea65f8a10e03ae031f4a3c359

聲明:此文由 溫州古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