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 風雨千年的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后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閑居寺”,并廣為增建,殿宇達千余間,僧眾700余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作為行宮。當時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據(jù)李邕《嵩岳寺碑記》載:“廣大佛剎,殫極國財,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逾一千間?!爆F(xiàn)塔院內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時所建,惟此塔為北魏時物,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磚塔。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岳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
嵩岳寺塔為青磚、黃泥砌筑的15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偢?7.045米,底層直徑10.6米,內徑5米余,壁體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寶剎組成。密檐之間矮壁上砌出各式門窗492個。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塔頂冠以磚質寶剎基臺,平面為十二邊形,高0.85米,寬1.60米。現(xiàn)臺基已非原構。臺體內砌磚以黃泥漿粘合,外部磚壁表面飾白灰皮。臺基之南,砌月臺,條磚鋪地。月臺之南,以青石和青磚砌踏道。臺基北面,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甬道兩側以石塊砌筑。與臺基相接處以青石踏跺相連。月臺和甬道均為后代補砌。
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分。即第一層用疊澀腰檐將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塔身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3米,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門通向塔心室。采用兩伏兩券的砌筑方法,門上有尖拱形門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門楣頂部置三瓣蓮花組成的飾物。塔身上層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單層方形塔龕,塔龕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龕上部砌出疊澀檐,正面嵌銘石1方,銘石下辟半圓拱券門,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狀門楣和卷云形楣角。門內為長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圖案,故知室內原供置佛像。龕下部為長方形須彌座,座的正面辟壸門二。門內各有磚雕護法獅子1個,共16個,正、側、蹲、立形象各異,昂首挺胸,直豎長尾,寫實性強,與龍門石窟等中原地區(qū)北朝佛教石刻中的護法獅子風格特征相同。在一層上部塔身各轉角處均砌1八邊形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為磚砌覆盆式柱礎。
塔身上部,有疊澀密檐15層。疊澀檐之間,是極矮的直壁。由于諸層檐疊出的磚數(shù)不一,疊澀檐弧度各異,各層檐間的壁高自下而上遞減,檐寬逐層收分,使之外輪廓呈現(xiàn)拋物線造型。疊澀檐間的塔壁上均辟有門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門2扇,門上皆有尖拱狀門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數(shù)門楣下施垂幔。有的兩扇板門緊閉,有的則一扇稍開。門兩邊各配一“破子欞窗”,每窗多為4根窗欞。唯第十層因壁面狹小,僅一門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層及東南面的第十五層辟真門外,其他皆為假門。疊澀檐間共砌門窗492個。 塔剎,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皆為青灰條磚平順壘砌后砍制而成。寶珠與七重相輪上涂白灰層。寶珠上部殘為平頂,伸出金屬剎桿,剎桿上飾件已失。嵩岳寺塔塔高近40米,歷經1400余年,風雨侵襲,仍巍然屹立。在結構、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學術價值的古建筑。窺視全塔,挺拔剛勁,雄偉秀麗,不僅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且該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響,塔身各部做“寶篋印經塔”(阿育王塔)式樣,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顯具有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我國早期佛塔受古印度塔的影響較大,嵩岳寺塔正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筑相融合的早期實物見證。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 中國建筑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
Hash:2def2ccea9cf1f28ad53fea4b09b68df29c1ebcb
聲明:此文由 中原正能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