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沂南北寨漢墓博物館,沂南漢墓石畫像,沂南漢墓群
景點介紹
沂南漢墓博物館位是在文明遐爾的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基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向人們展示北寨漢墓群及出土于沂南縣各地的漢畫像石。該館所藏漢畫像石及其它文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佛教等多方面內容,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為研究沂南漢代歷史及漢畫像石墓分布情況,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沂南縣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 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于一體,均屬東漢時期的建筑,主要向人們展示漢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優(yōu)秀歷史文化。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接待室等。
沂南漢墓博物館南北長66.4米,東西寬67.5米,占地面積4017.2平方米。館內設墓室保護房、文物陳列室等。所有建筑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于一體,均仿照東漢時期的建筑,給人們一種身處其時,身臨其境的體驗。博物館內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護、聞名遐邇的北寨漢畫像石墓(一號墓),該墓規(guī)模宏大,墓室結構復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保存較為完美的,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
墓穴概況
一號墓坐北向南,用280塊預制石材筑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平方米。墓南北長8.7米,東西寬7.55米,由前中后三個主室,東三個側室,西兩個側室組成,總計為八室。室與室之間都有門直通。整個墓室的構筑是由地面、臺子、支柱、墻壁、橫額、中柱、過梁、橫枋、攔角石、蓋頂石等先后順序壘筑起來的,建筑技術相當先進。墓門高2.74米,由門楣、橫額和東、西、中三個立柱組成。門的橫額和立柱上均刻有畫像。立柱部分分別刻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搗藥等祥瑞圖像。門楣橫額部分則表現(xiàn)出一戰(zhàn)爭場面。 前室面闊兩間,進深兩間,從地面到墓頂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頂部是用石條構成幾個方形重疊而上的抹角結構藻井,既美觀又大方。前室畫像內容不少,但主題是祭祀,主要表現(xiàn)了墓主人死后的衷榮,分布于東、南、西三壁橫額上。肅穆虔誠的致祭者 或躬立,或跪伏于地,足見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橫額及八角擎天柱上,則刻有大儺驅鬼、伐鼓、擁彗和神靈、祥瑞圖像。 中室高3.12米,面闊兩間,進深兩間,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畫像內容更為豐富,有車馬出行,豐收宴享,樂舞百戲等,主要表現(xiàn)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和富足逸樂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蒼頡造字、衛(wèi)姬請罪、堯舜禪讓、荊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并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wèi)姬、蘇武”等12處28個漢字,這些畫像生動細膩,令人驚嘆。 后室由一個斗拱分隔成兩間,僅有一個側室,很顯然是一帶便池的廁所。拱的式樣同中室一樣,梁拱也是由整塊石頭雕成。分布于后室隔墻上的畫像,主要描寫了墓主人的閨房內的生活,有侍女持奩圖、仆人洗滌圖等
沂南漢墓博物館一號畫像石墓以氣魄雄偉、結構謹嚴見長,表現(xiàn)出漢代建筑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它是漢代民間藝術家集體創(chuàng)造的作品,是將兩漢建筑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綜合起來而去粗存精,推陳出新的作品。 一號墓早年被盜,僅存有少量殘破的陶器和銅鏃,墓主姓名無考。
二號墓
二號墓在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是東漢晚期較大的磚石墓。除兩個耳室和一個后室的券頂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頂均不同程度的損壞。由于墓早期被盜,墓券頂磚的丟落,使墓室內積滿淤泥,經精細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0余件及100多枚銅錢,另有鐵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跡。 沂南漢墓博物館大站東側為拓片陳列室,展有一號墓畫像拓片。圖像清晰,資料豐富,給人們參觀以更多便利。 院內東側則陳列有從沂南各地收集而來的34塊漢畫像石,內容有:車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獸等。為研究沂南漢代歷史及漢畫像石墓分布情況,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文物出土
1954年出土,定名《百戲圖》。此圖從左至右可分為四部分,雜技演出成為主要內容: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劍”和“載竿”節(jié)目的,載竿技巧高超,一人額頂十字長竿,上有三兒倒懸翻轉表演。頂竿者腳下尚有七個圓盤。表演者要瞻上顧下,力量靈巧均達極高水平。第二部分是樂隊,有磬、鐘、建鼓、琴、塤、排簫等多種樂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見當時之盛況。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魚龍曼衍”之戲,前者驚險,一人在地下立著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頂?shù)沽?,兩端還各有兩人在索上相對表演,一似手揮流星,一似雙手執(zhí)戟。后者氣魄雄偉,既有魚龍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鳥。第四部分是“馬戲”和“鼓車”表演,馬上或作倒立,或耍流星,人歡馬躍,技巧高超;鼓車更是隆隆如聞其聲。這些節(jié)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頂竿、馬上技藝、車上緣竿等。
2007年4月2日,沂南陽都故城漢墓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考古專家初步斷定,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磚石混合漢畫像石墓。漢墓前室里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漢畫像石,同時出土的還有陶耳杯、五銖錢等文物發(fā)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鐵鴛鴦席鎮(zhèn)、陶耳杯、五銖錢等文物。在清理前室東西立柱間的墓土時,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陶耳杯,這種狀似現(xiàn)代碟子的東西在漢代是一種酒器??脊湃藛T清理墓土時發(fā)現(xiàn)了鐵鴛鴦席鎮(zhèn)。據(jù)介紹,漢代沒有凳子、椅子,漢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席是當時的坐具。席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又容易卷角,席鎮(zhèn)的功用就是在席的四角將席壓住。
考古之謎
2008年10月16日,山東省沂南縣文物部門在磚埠鎮(zhèn)發(fā)現(xiàn)東漢墓葬群。考古人員對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除出土釉陶壺等大量文物外,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考古人員在對1號墓的發(fā)掘清理中,發(fā)現(xiàn)石壁上有多幅獨特的人物畫像,頭冠奇特各異,人物全部盤腿打坐。據(jù)臨沂市文物考古隊介紹,這種造型在以往出土的畫像里是沒有的,有史可查的資料還沒有見到,畫像人物身份成為考古之謎。
文化價值
該墓價值極高,博物館方出于保護目的,將所有地面均鋪上地毯,防止灰塵。最令人震驚的是整個墓室的石刻裝飾,形式是浮雕加線刻,內容則涉及當時墓葬文化中所流行的一些圖景,如陰陽兩界、車騎出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石刻保存極好,觀之越發(fā)顯得精美。那些淺浮雕加線刻,其處理手法輕盈洗練,顯示當時作者找到手法語言后所獲得的自由酣暢的感覺。墓室的東北有一小室,內有一個長約20厘米的微型茅坑,是死者在陰間的廁所。茅坑制作精巧,一絲不茍,令整個墓穴一下有了人間的煙火味。
北寨漢墓,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界湖鎮(zhèn)北寨村,俗稱“將軍冢”。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漢畫像石墓。
該墓群現(xiàn)已探明古墓六座,科學挖掘三座,對外開放兩座。北寨墓群的保護范圍為:以北寨墓群一號畫像石墓中心為基點,向北365米,向南300米,向東280米,向西235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以北寨墓群重點保護范圍界樁為基點,向北625米,向南155米,向東135米,向西至汶河。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寨漢墓,是一座典型的東漢時期的家族墓群,目前經發(fā)掘整理開放的有兩座。分別是一號墓和二號墓。
一號漢墓,墓南北長8.7米,東西寬7.55米。分前、中、后三個主室,均在一中軸線上;東西兩面各有側室,東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塊石材砌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2幅,總面積442.27平方米。1954年考古發(fā)掘。
全墓共有漢畫像石42塊,畫像總面積44.227平方米。
畫像分為四組:
第一組為墓門畫像石,以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zhàn)爭圖為主心。
圖中部有一座有橋柱、欄桿、華表的大橋,橋上和橋右有大批手執(zhí)刀、盾、矛、斧的漢朝步、騎兵和一輛昭車由右向左行進;左邊有執(zhí)刀、盾、弩箭的胡騎、胡卒翻越重疊山巒向右而來。漢、胡雙方正在橋頭展開激戰(zhàn)。橋下有劃船者和捕魚者,表示橋下有水流。三根門柱上刻有代表方位的東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搗藥、伏羲、女媧、蹶張、仙人、異獸等。
第二組為前室畫像石,畫像刻于四壁、立柱、斗拱、過梁及室頂。
這一組以刻于東壁、南壁和西壁三橫梁上的吊唁祭祀圖為中心。南壁上橫額的中部雕刻一重檐雙闕的祠堂,祠堂前的廣場上陳列大量祭品,祭拜者已下車正在進行祭拜。東、西壁上橫額刻有捧簡牘、執(zhí)彗、持挺、執(zhí)笏的墓主親屬在堂屋前迎候前來吊唁祭祀的眾多賓客。南壁橫額下刻有捧盾、執(zhí)彗,擊建鼓的侍者和兵庫。其他各壁及中柱、斗拱、過梁、室頂?shù)窨?a href='/qinglong/' target=_blank>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奇禽、異獸、神怪、鋪首、云紋等,兩室頂分別刻有穿壁紋和蓮花紋。
第三組為中室畫像石,畫像刻于四壁、中柱、斗拱、過梁及室頂。
這一組以刻在四壁上、橫額上的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內容的畫像為主。東壁橫額上刻有眾多伎藝人表演飛刀執(zhí)丸、頂?、走繩、七盤舞、魚龍漫衍之戲、戲車、馬戲,以及敲擊鐘、鼓、磬、鐸,吹奏排簫、笙、竽、塤和撫琴等的樂舞百戲圖。南壁橫額東段刻糧倉、糧堆、裝滿糧食的牛車,主人督導仆役裝糧入庫的豐收圖和屠夫們抬豬、椎牛、剝羊、釀酒、切菜、燒灶等的庖廚圖,生活氣息相當濃厚。南壁橫額西段和西北壁上橫額刻有墓主人車騎出行歸來圖,眾多親朋在宅院、雙闕前恭迎龐大的車騎隊伍。從宅院的建筑形式和車騎隊伍無后送者反映出墓主人應該是出游歸來。上橫額下的四壁則刻有蒼頡造字、衛(wèi)姬請罪、堯舜禪讓、周公輔成王、藺相如完璧歸趙、晉靈公放獒逐趙盾、孔子見老子、荊軻刺秦王、聶政刺韓相等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并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wèi)姬”、“齊侍郎”、“蘇武 ”、“管叔”、“令(藺)相如”、“孟?”、“鐵?”、“晉靈公”、“敖也”等12處。八角型柱、斗拱、過梁刻有奇禽、異獸、神怪、東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龍、云、紋等。兩室頂刻蓮花紋、方格紋和圓餅紋。
第四組為后室畫像石,分布于石室中隔壁墻上。
主要刻在南北兩端承過梁的隔墻上的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備騎的仆人,捧著梳妝用品及洗滌溺器的侍女以及驅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后室為墓主人的壽藏(寢室)之地。斗拱、過梁雕刻奇禽、異獸、翼龍、鳳鳥、水波紋等。兩室頂刻菱格紋和蓮花紋并加施黑、綠、紅三色彩繪。
一號漢墓根據(jù)有限的資料記載,曾經被發(fā)掘過至少三次,
其一,晚清期間的挖掘。晚清時期,沂水縣政府曾組織過對該墓的發(fā)掘,這次發(fā)掘情形,所見何物,一切均不見記載。
其二,1947年期間的發(fā)掘。1947年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qū)之前,當時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曾組織力量,用了三百多個工,進行挖掘。
當時,沂南縣政府在南寨村辦公,縣政府司法科、公安局等在北寨村辦公,“老四團”在南寨村休整??h政府民主進步人士、參議員劉佛緣(俗稱十一少)建議對北寨“將軍墳”進行挖掘,在縣政府和南寨村莊長劉乃章的組織下,“ 老四團”和公安、司法科配合,使用了村里的一些民工,進行挖掘。這次發(fā)掘從清理墓頂封土開始,在墓門前挖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土溝,拆除了墓門兩側的磚墻,墓頂東南角蓋石已經沒有了,東北角廁所間的石塊有缺口,是盜墓賊砸開的。墓門挖開后,未見墓門石;進入墓中也沒有什么更多的發(fā)現(xiàn),只是在墓門里側有一個陪葬用的灰色陶狗,在后間室前有一具人的骨架,還有幾枚五銖錢。見沒有什么東西,人們又將其堵死,填土前,到東山采石場里定做了兩塊墓門石和一塊蓋頂石,把墓門和東北缺頂堵上了。
其三,1954年期間的發(fā)掘。
二號墓在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是東漢晚期較大的磚石墓。除兩個耳室和一個后室的券頂完整外,其余各室的券頂均不同程度的損壞。1994年春發(fā)掘。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也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后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除墓門和前、中室四壁,西二側室的隔墻為石材外,均有青磚作材料。后室由一道磚墻分隔為東西兩間。各室間有門相通。室頂為青磚起券。室外南北長9。10米,東西寬8。52米。整個墓室布置相當平衡,均在一中軸線上,主軸線南北向,墓門南偏西9度。
一號墓是夫妻合葬墓,但是與眾不同之處是女方葬在東面,明顯地位高于男方。而根據(jù)東漢家族墓流行的昭穆順序看,二號墓是一號墓墓主的兒子,也是合葬墓。
三號墓在二號墓的西面,相距12米,群眾修建房屋時發(fā)現(xiàn),199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試掘,未發(fā)現(xiàn)。
四號墓在一號墓西南100米處,小型磚石墓,1994年10月村民挖地窯發(fā)現(xiàn),經沂南縣文物管理所搶救性發(fā)掘,出土文物50余件,清理后封土保護。
五號墓、六號墓分別位于距二號墓南約25米、東30米處,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1994年5月勘探發(fā)現(xiàn),未發(fā)掘。
北寨漢墓墓葬均多次被盜,隨葬器物殘存較少且絕大部分殘毀。特別是一號墓殘存遺物極少,除1947年出土一件灰色陶狗和數(shù)枚五銖錢外1954年出土完整器物僅一件小陶盤(應為盞)和一件三棱形銅箭鏃,其余均為陶器殘片。可辨器形有三足盤、耳杯、器蓋、燈座把(原稱豆柄)、案、罐底、鼎足、屋宇明器殘片等。
二號墓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7件及100余枚銅錢,另有鐵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跡。這些遺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側室、中室東側室和后室隔墻的券門中。
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器形有鼎、盤口壺、頭頸壺、盆、盒、盤、碗、圓案、長方案、耳杯、魁、燈座、盞、 釜、灶、甑、博山爐、井、灶、勺、豬廄、狗、雞、鴨等。石器有五龍戲珠三足硯、豬、黛板;銅器有女俑、泡釘(漆器附件)、“五銖”錢、“大泉五十”錢、“貨泉”錢:鐵器有刀、棺釘(均腐殖不完復原);銀器有小環(huán)等。其中的燈座為宋代博山瓷油燈,據(jù)專家分析認為,此墓宋代就曾被盜過,瓷油燈系盜墓賊盜墓后所棄用之物。
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在漢代文物中極為少見,彌足珍貴。硯為石灰石質、圓形、子母口,由硯身和蓋組成。硯身圓底,飾三熊足;硯首,線刻蓮瓣紋和旋渦紋,其中部鑿刻一橢圓形墨池;硯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硯外緣及子口上緣線刻蓮瓣紋。硯蓋呈圓弧形,中心突起成圓柱狀,其上刻“五銖”錢紋;周圍環(huán)繞五條身體線刻鱗紋的透雕的龍,龍首緊貼“五銖”錢,組成一幅五龍戲珠(銖)的圖案;蓋周邊及外緣線刻勾連云紋。直徑19。7厘米,通高7。4厘米。銅女俑出土于東后室東北角,裸體,發(fā)后梳,似圍巾幘;高大鼻,闊嘴;細長身,扁胸,凸腹露臍,寬臀;雙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攏,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寬3。7厘米。
參觀需要提前預約,門票和業(yè)務聯(lián)系電話:15610666620
Hash:379efe7fb6bbcedd501f69023d0f99d3cf50818e
聲明:此文由 沂蒙山區(qū)好風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