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有座明朝的祠堂,你見過嗎?

點擊

章西田氏宗祠位于巨野縣章縫鎮(zhèn)西街北側(cè),原是明隆慶時期章縫田氏七世祖田嶠、田峨兄弟二人的書齋,后由田氏族人改為祭祀祖先的家祠。田嶠、田峨,皆為曹州名士,著作有合集《荊樹堂山房文集》傳世。章縫鎮(zhèn)的鎮(zhèn)名今人可能能夠讀懂者日稀,它是田氏六世祖在明朝遷居于此魯宋之交的地方后所取的名字,源自《禮記·儒行》:“ 丘少居魯,衣縫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后演變?yōu)橐痪涑烧Z“章甫縫掖”,意為儒者或儒家學(xué)說。窮鄉(xiāng)僻壤,就有如此大學(xué)問。那些高樓大廈林立的地方,未必斯文如茲。

田氏宗祠坐北朝南,建國后尚存三進四合院,現(xiàn)僅存一單院,南北35.7米,東西25.8米。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拜廳、獻殿、正廳。大門面闊三間,單檐硬山布屋頂,前檐帶廊。

正脊脊心立獅子馱寶瓶,脊側(cè)淺刻卷草花卉。

正脊兩端施龍吻。垂脊頭蹲立行獸四只。

戧脊斜翹,這大約是魯西南一帶的建筑風(fēng)格。

蹲獸依次排列,威嚴(yán)整肅。

門前立數(shù)塊石碑,有菏澤市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碑,命名為“田家祠堂”。

巨野縣文物保護單位碑上的名字則是“荊樹堂”,荊樹堂是田氏家祠的堂號。2013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字是“章西田氏家祠”,以這里的所在“章西村”冠名。

前檐當(dāng)心間闌額上朱筆寫著:“派衍青齊”,意指田氏一族是由青州、齊魯一帶衍生而來,綿綿瓜瓞蒂固根深。公元前672年,齊桓公任命陳完為工,管理工匠,并封他食邑于田地,陳完就采地為姓,改名田完。田完遂是“田”姓始祖。元朝末年,山東青州府人士田豐參加抗元隊伍,明朝建立后被封為沖天大將軍,田豐就是章縫田氏的一世祖。田豐次子后避禍遷徙至巨野田橋,六世遷至章縫,直至今日。次間分別寫的是“木本、水源”,意為慎終思遠、不忘根源。門簪為一對扁木。

走馬板上楷書三個大字:荊樹堂。是為田氏家族的堂號,源于田嶠、田峨兄弟的書齋之名。傳統(tǒng)蒙學(xué)讀物《幼學(xué)瓊林》有句“田氏分財,忽瘁庭前之荊樹?!闭f的就是田氏家族堂號的故事:隋朝時有田氏三兄弟,各自娶妻后欲分家產(chǎn),欲將堂前一棵高大的荊樹一分為三;不料翌日清晨,荊樹忽然憔悴,三兄弟忽然醒悟,木本同株,分則憔悴,兄弟分離,是人不如樹也。遂不再議分家之事,荊樹重又恢復(fù)勃勃生機。荊樹堂遂成為田氏宗祠的堂號。

門枕石為方形,上立一對石獅。

門枕石四面高浮雕獅子穿壁游戲圖。

當(dāng)心間置板門,上帶乳釘。乳釘表面有五角星,問詢村人,板門可能已經(jīng)過后世更換。

五行七列乳釘門。

前檐挑尖梁。

主跨五架梁后接單步。

梁端伸出卷云頭。

后金柱間設(shè)屏風(fēng)板。

大門北立面。

次間圓窗,現(xiàn)正面被封堵。

公元2003年立《荊樹堂重修記》碑。從碑中可知,現(xiàn)存荊樹堂建于明隆慶至萬歷處,迄今約400年。共和國之初,曾經(jīng)為區(qū)政府駐地,是菏澤市唯一之明代祠堂。

進入大門,東廂是一處殘損的磚樓,本以為是田氏兄弟曾經(jīng)的藏書樓,據(jù)介紹是鐘鼓樓。祠堂中設(shè)置鐘鼓樓頗為少見。

鐘鼓樓屋頂磚砌轉(zhuǎn)角蹲獅子。

大門之后,是空間不大的院落,中間甬道,兩旁種植灌木。前面就是開敞的拜廳,拜廳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拜廳后緊挨獻殿三間,亦是前后開敞,獻殿之后,即是正殿。拜廳兩側(cè)為廂房。

闌額、雀替,合為一體。正脊立一對玄鳥。

雀替。

拜廳通檐五架梁前后對接雙步,用四柱,青磚墁地。中跨直對左右?guī)俊?/p>

五架梁上立兩根蜀柱,蜀柱上托平梁,平梁上立蜀柱,承脊檁。蜀柱頭兩側(cè)生出抱梁云。

后檐雙步梁。

前檐雙步梁。

立柱皆漆成紅色,琳瑯滿目,行列成陣,這和南方的宗族祠堂依稀相近,頗為壯觀。

拜廳、廂房之間,留出縫隙,地面有排水溝,設(shè)計精細。

柱礎(chǔ)。

廂房墀頭浮雕。

麒麟。

雀替。

廂房前有廊道,主跨屋頂五架梁。室內(nèi)設(shè)展板,已長久無人問津,落上灰塵。

西廂房。

西廂房內(nèi)放置田嶠田峨兄弟詩刊刻石拓印。田嶠是明嘉靖三十九年貢生,參與編寫《巨野縣志》,田峨是萬歷戊子科舉人。在當(dāng)時頗有名聲,與文壇名匠董其昌齊名,人稱“江南一董,江北二田”。《荊樹山房詩刻》是田嶠田峨兄弟二人的詩集合刻?,F(xiàn)行網(wǎng)絡(luò)及坊間,有關(guān)田氏兄弟的詩文書籍甚少,幾乎杳無痕跡,似乎和董其昌尚有差距。

《荊樹山房詩刻》。

《荊樹山房詩刻》。

田峨之《夏夕偶書近作五首》。

田氏現(xiàn)代名人田紀(jì)云,不忘祖德,在宗祠里留下墨跡:千里之行,始于故土。

拜廳之后,是獻殿。

獻殿通檐用三柱,五架梁前接挑尖梁,兩山為圓門。

五架梁前接挑尖梁,山面圓門洞通跨院。

地勢由南向北漸次抬高,這符合建筑物理,也符合宗法等級制度。

獻殿之后,是正廳,供奉田氏祖先牌位。

隔扇腰板卷草花卉紋。

獻殿和正廳之間,屋頂有縫隙。

方格欞窗。

戧脊頭斜出45度上翹。

墀頭浮雕瑞獸。

正脊脊心施三層塔樓。

戧脊上蹲獸。

正廳內(nèi)牌位都是近年補置。按《荊樹堂重修記》碑載:原有神龕祭器碑刻匾額蕩然無存。事實也是如此。正廳里已找不到一絲過往的痕跡。

柱礎(chǔ)。

覆盆加鼓形柱礎(chǔ)。

主跨五架梁后接單步。

后檐直接用磚墻承重。

脊檁下,蜀柱頭施抱梁云。

圓門洞內(nèi)東跨院為兩間帶廊瓦屋。

瓦當(dāng)?shù)嗡?、方椽?/p>

通往西跨院的圓門,映入遠處枯木一枝。

西跨院內(nèi)已房倒屋塌,僅剩墻基。不過給拍攝獻殿和正廳帶來極大的視角。這是古宅里難得的大空間。一般的介紹中,皆稱獻殿為卷棚頂。從現(xiàn)場實際情況看,獻殿是有脊的,并非卷棚屋頂。當(dāng)是以訛傳訛的傳播。

正廳地勢最高,屋脊最為高大。

墀頭。

正廳西山墻。

垂脊花飾。

空心瓦脊,用于大門東配房。

章西田氏宗祠,是一組較為完整的魯西南四合院建筑,是研究北方家族制度和祖先祭祀以及建筑形式不可多得的實例。吾國吾民,往往國而忘家。這也從另一面說明家族對于個人的極大的重要性和凝聚力。珍貴的祠堂,是吾民千年以來的生活內(nèi)容。誠如《荊樹堂重修記》所言:“源遠流長,根深木榮,人丁興旺,賴于祖蔭,建宗祠祭先祖,以嗣懿德,乃吾田氏之宗祠?!保ù缶抟埃?/p>

Hash:d536e3600fa7f4159172ba348f846dac1276c61d

聲明:此文由 巨野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