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上的樂壽山莊

元旦祈福活動圓滿結(jié)束,與蒼山梧桐及翻山客皆感意猶未盡,見天色尚早,簡單商議之后,遂馬不停蹄,直奔墟溝北固山

墟溝北固山舊名舍利山,《云臺補遺》說它“北臨大海,其山峰名玉枕崖,土人呼為棺材山。登此遠眺,水天萬里,一望無涯?!比绱藨{海聽濤的絕佳所在,自然會引起達官貴人的矚目。1920年,顯赫一時的海州王白寶山請來德籍工程師,在北固山麓設計建筑了一座樂壽山莊,設有樓房一幢,共三層71間。整個樓房為歐式古典建筑風格,又仿歐式花園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噴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海亭。并不時邀來文客摯友吟詩作對并勒石存名。隨著歷史風云的變遷,樂壽山莊于1961年6月更名為海濱公園,成了普通百姓閑暇賞景的地方。

向若亭,初看這個名字滿頭霧水,不知其意。經(jīng)一番查詢方略有所知,原來這里的“若”是指“海若”,為古代神話中的海神。向若取自《莊子?秋水》:“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闭f的是黃河水神河伯見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焙髞砣藗兂S谩跋蛉舳鴩@”來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至于白大人的“向若而嘆”究竟是附庸風雅還是別的什么情懷,只有依靠別人揣度了。

向若亭可算是白寶山的得意之作,如有知己好友前來造訪,他多會引入此處觀海聊天。一日,白寶山與陳調(diào)元及陳的朋友劉伯濤、王道元四人在此亭避雨,白寶山提議每人作詩一首,并將詩中最滿意的一聯(lián)題在亭的八根柱子上。不一會,雨過詩成,白寶山題聯(lián)兩首,一聯(lián)為:“天開北斗斟滄海,地負南山起畫屏”。另一聯(lián)為:“日出日入自朝暮,潮去潮來無古今”。分別刻在西邊亭柱的外面和東邊亭柱的里面。而陳調(diào)元和劉景波、王道元的名字至今殘留,陳聯(lián)為:隴汧西去三千里,淮海南來第一樓。王聯(lián):百年易逝誠何戀,一壑能專亦作豪。劉聯(lián):日對青山作酬答,氣與黃海相吐吞。除此以外,向若亭的四周橫梁上也有題刻,東刻“海日東升”;西曰“平秩西成”;南作“南山如畫”;北為:“波瀾壯闊”。遺憾的是向若亭亭柱已有裂縫,公園不敢再次鑿刻,只有留下一條條的凹槽了?!咀ⅲ和瓿纱宋暮蠼优碓评蠋熈粞裕砝匣貞洝盎春D蟻淼谝粯恰本錇椤盎?a href='/haidong/' target=_blank>海東來第一亭”】

山莊里和白寶山有關(guān)的石刻,盡都毀于“破四舊”的“火紅”年代。據(jù)張樹莊老師介紹,當時的公園領導,迫于“紅衛(wèi)兵”、“造反派”多次強烈要求的無奈,花200元雇請一名石工,將這里的石刻全部鑿去,只留下一個個的凹槽讓后人迷惑難解。1981年,公園方面請來自小熟悉這里石刻內(nèi)容的張樹莊、王蘭洲、董建鑾、張**四人,靠回憶對石刻內(nèi)容進行了恢復。現(xiàn)今見到的“向若亭”三字,則是根據(jù)收集到的原刻相片而補刻。盡管經(jīng)過放大字體有些失真,但總算記錄了當初的原貌。

1936年仲春,白寶山60壽辰,時任海州稅警團團長的黃杰從海州前來祝壽,迷人的山海景觀撥動了他的情弦,以至于詩興大發(fā),當即題刻一首為白寶山的壽辰助興:

我來黃海聽漁歌,

初次瞻韓瑞石窩。

喜上云臺觀浴日,

閑從北固看回波。

與人增壽山彌靜,

把酒言歡頰自酡。

老去廉頗猶健飯,

還當為國整金戈。

可惜此刻連同其右上角白寶山書法老師華世奎的作品同遭劫難。華世奎題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后來無法復原,于是請來當時的書法名家顧鐵儂先生重新書寫,將黃杰的詩作補刻于此。

白寶山之所以看中樂壽山莊這塊寶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里有一處真正的“瑞石窩”。據(jù)臺灣百歲老人邵詩譚回憶:早先在樂壽山莊山門的西北側(cè),有一叢怪石,形如半月狀新月,犬牙交錯,奇形怪狀,在一塊高丈余的長石上,刻有“瑞石窩”三個大字,旁有“會籍劉知紀題”字樣。1918年白寶山來到此處,對“瑞石”二字情有獨鐘,覺得與自己的“寶山”、峻青暗合,久久流連不愿離去,同行的墟溝士紳看破白大人的心思,于是將這塊山場送給了白寶山。白寶山大喜過望于1920年著手興建樂壽山莊。待到完工驗收,白寶山大吃一驚,原來的“瑞石窩”三字無影無蹤,全被石工開鑿用于建造別墅,白寶山雖然暴跳如雷也于事無補,無奈只有在現(xiàn)今的“瑞石窩”處另行重刻,并在晚年自稱“瑞石老人”。盡管如此,我們今天看到的“瑞石窩”仍不是白氏的原貌,和“向若亭”一樣,同為白氏原刻相片放大后的復制品。

Hash:201ac7b96da19b446ed731cf3cc44a443c97f852

聲明:此文由 連云港史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