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掩埋在田野中的歷史——臨夏州和政縣金劍城考察記
兩年前,筆者同臨夏州博物館館長馬瓏、原臨夏州州志辦主任馬志勇等去和政縣蒿支溝考察金劍城遺址。事先聯(lián)系和政縣原縣志辦主任方登科在蒿支溝等我們,見面后,他介紹了金劍城的情況。
他說:金劍城遺址就在今和政縣三合鄉(xiāng)石虎家村一帶,即蒿支溝口一帶。以前在寫《和政縣志》時曾做過考察,發(fā)現(xiàn)過城門的門窩石和錢幣之類的文物。金劍城,又名金紐城、金柳城,因其位置在金劍山下而得名。金劍城北面的山叫做紅崖洼,也叫金劍山,因其有紅色而得名,稱為寧河八景之一的“赤壁晚照”。據(jù)介紹,金劍城西面山上有“王家堡子”,它早于金劍城,是漢代以來絲綢之路在蒿支溝的重要據(jù)點。那時候從現(xiàn)在的康樂到枹罕有一條道路,可從康樂翻山到吊灘的通會城。通會城建于宋熙寧七年(1024年),金朝時置通會關寨,城遺址在今吊灘鄉(xiāng)新集村,坐落于槐山子北麓,依山臨河,地勢險要,城垣方正,只在西南開一個城門,其余三面無門可通。從通會城向東翻越槐山子梁,有一人畜行走的古道,過吊灘鄉(xiāng)樺林村,經廣河縣官坊、康樂縣蘇集可達康樂縣城去臨洮(古狄道),向北過大南岔河經王家堡子可去河州。這是古絲綢之路通往青海的一條分支。從長安(今西安)過天水、往定西、至臨洮、康樂,到通會關,經寧河,去枹罕,然后進入青海境內。
關于金劍城,清代臨夏進士鄧隆所著《漓水·大夏水考》載:金劍城位置在湫池溝口曹家山根,即今三合鎮(zhèn)石虎家村。城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占地面積約0.06平方公里,北靠紅崖洼(金劍山),西靠絲綢古道南陽山,南鄰廣通河,遙望和政川,屬軍事要地,扼控絲綢古道。民國時期,古城殘垣及城外大青石鑿成的門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時,城墻遺跡被毀。當時從城郭廢墟中出土大量的古幣、箭矢、斧戟、刀劍、錐馬針、燒結鐵塊、碳化糧食等物。古幣中有五銖、大泉及宋代熙寧、崇寧的銅幣。該城西起蒿支溝糧庫門前,東至張家和沿村,南至三合小學,北至一里池(已干涸),城址平坦,造型方正,現(xiàn)國道蘭郎公路穿遺跡而過。
我們在蒿支溝石虎家村考察時,當?shù)厝罕娭钢?a href='/xinjian/' target=_blank>新建的居民點說,這一塊地方過去就叫做“下城門”,往東就叫做“上大路”。在石虎村還有一個叫“城壕”的地名,據(jù)說就是金劍城的城壕。城西面有個叫“官泉”的地方,據(jù)說這就是金劍山腳下的大泉,但現(xiàn)在已經干涸了。有幾個群眾說,他們在新建的居民點,發(fā)現(xiàn)了一些錢幣、陶片、瓦當、箭鏃等文物,他們還給我們看了這些實物。經馬瓏觀察,錢幣是五銖錢,是漢代或是東漢時期的。當?shù)厝罕娺€說,這樣的文物在修建民居和平田整地時發(fā)現(xiàn)了很多。
金劍城的消失
金劍城,作為和政縣第一個縣府治所,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貿易的中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曾有過它的繁榮時期。但它究竟廢于何時,無從考證。據(jù)后人推測,此城廢于山體滑坡、水源不足,軍事上處于易攻難守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等因素。當?shù)厝罕娪袀€傳說,在設金劍城縣時,金劍山腳下有一眼泉水,泉水如斗,甘甜清澈,但泉水流不過百米,便已滲入地下。那時城中百姓安居樂業(yè)。不知何時,金劍山上裂出一大洞,深不見底,泉水隨之干枯。后洞中常有一條巨蟒出沒,與此同時,南陽山也出現(xiàn)一條巨蟒。兩條巨蟒如水桶粗,長約丈余,為雄雌一對。這兩條巨蟒吸人精血,食百姓家畜,使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自此,百姓不敢久居,金劍城逐漸冷落?,F(xiàn)在此處湫池溝為和政花兒會場之一。
而我們認為金劍城的消失可能與吐蕃占領該城有關。因為唐天寶三年(763年),吐蕃陷河州,大業(yè)五年(851年)收復,咸通四年(863年)復陷吐蕃,自此開始了漫長的吐蕃統(tǒng)治時期。金劍縣可能在吐蕃占領河州時,被吐蕃打敗而衰退、廢棄、消失。因為吐蕃占領河州期間在和政筑建了香子城,而且吐蕃所建香子城在軍事位置上優(yōu)于金劍城,所以吐蕃用香子城代替了金劍城。
對金劍城歷代史書均有記載,明《河州志·古跡》曰:“大夏縣,州南,有紐金山,隋置縣,屬枹罕郡”。清《河州志》亦有同樣記載?!独m(xù)修導河縣志》載鄧隆《漓水大夏水考》曰:“《水經注》:大夏川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亂流。經金柳城南,又經大夏縣故城南。據(jù)《十三州志》記載:大夏縣西有故金柳城,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跺居钣洝罚捍笙乃幻?a href='/baishui/' target=_blank>白水,出縣西南山谷中,又:大夏城西二十里有金劍城,一名金柳城。前涼曾置金劍縣與此?!逗驼h志》記載:“公元325年(晉太寧三年),前涼在和政地置金劍縣,治金紐城(又名金柳城,今蒿支溝口)?!?
從以上考察,可以證明今和政縣蒿支溝石虎家一帶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建置的金劍縣治所在地。
金紐為大禹故里?
《史記·六國年表》曰:“禹興于西羌”?!都狻芬?a href='/huangfumi/' target=_blank>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西羌’是也?!焙枚嘤涊d都說“禹出西羌”。今甘肅西南部地區(qū)即是古代西羌之地?!陡拭C通史》曰:“西羌地域,古今學者都認為在今甘肅地區(qū),當代不少學者甚至更進一步主張馬家窯文化即西羌部族的遺存。甘肅地區(qū)的羌,后世多和戎聯(lián)系在一起稱‘羌戎’,故禹又被稱作‘戎禹’。
史書記載,“禹興于西羌”“生于石紐”。但石紐在哪里?說法不一,各持己見。四川人認為“石紐”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鄉(xiāng)石紐村。1990年3月,四川綿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北川縣為大禹故里;1992年,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為北川題寫了“大禹故里”四個大字。但是,《甘肅通史》中說:“據(jù)《寰宇記》所引《十道錄》說,‘石鈕是秦州地名’,在甘肅東南部??傊怀鏊拇ā⒏拭C兩省交界地區(qū)的大范圍。”但甘肅其他地方并無“石紐”之地名,唯有臨夏回族自治州所屬
和政縣在歷史上有過“金紐”“金柳”之地名,與“石紐”相近。但是“金紐”“金柳”之名起于何時,不得而知,從《和政縣志》記載來看,“金紐”和“金柳”之名應早于金劍縣,“金柳”可能是“金紐”的諧音所致。金紐城距大夏古城僅十里之遙。史書上記載有“禹生西羌”,大禹治水“導河積石”,也不排除大禹出生于河州的可能,至于大禹是否出生于河州,這還需要有關專家考證。
作者:馬俊華
來源:民族日報
Hash:ebd59eea16d91a0008c3ce47de183f55d9e3cd2f
聲明:此文由 和政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