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平:走近“益國冶” 上黨冶鐵鑄幣遺址調查
北宋,慶歷年間,朝廷鑄造發(fā)行了一種年號為“慶歷通寶”、“慶歷重寶”的銅鐵制錢,流通使用于社會商品市場的貨幣交易。有資料顯示,慶歷鐵錢的鑄造地就在上黨的“益國冶”。歷史究竟是怎么回事?上黨錢幣研究會決定做一探究!
在上黨的歷史版圖上,古代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地“長平”因為有四十萬的趙軍被秦軍坑殺于此,長平,長久以來,地理位置上之古戰(zhàn)場“長平”之名稱,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的是非常之憤憤不平。兩千年來,當?shù)匕傩諏⑶剀姶?a href='/jiangjun/' target=_blank>將軍白起恨之入骨,將磨出的豆腐,老百姓比做白起之腦漿,恨不能“吃爾肉,喝爾血”。
當年, 被秦軍坑殺的四十萬軍人,陰魂難散,魂魄隨古風吹入長平之戰(zhàn)之溝壑中,每每到年中的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在長平之戰(zhàn)場的此條溝壑里,晝夜哀鳴四野。開元十一年,唐明皇玄宗幸潞州,過長平關,為告祭戰(zhàn)役中之亡靈,將此古戰(zhàn)場之地改為“省冤谷”,并建“骷髏廟”。期盼長平從此能夠長久平安。“骷髏廟”今日尚存,只是,那悲泣悠長的故事,卻早隨古風漂游遠走。
上黨錢幣研究會同仁,一行多人,他們的此次長平之行,是要對高平王降村里的、長期不被人知的一處古代冶鐵鑄幣遺址,一探究竟。
高平的鐵礦資源豐富,歷代這里就以冶煉鑄造鐵器著名華夏。有諺語:“村村有冶爐,處處賣鐵貨”?!案咂浇橙硕啵税司袍贍t鍋”?!吧宵h十縣銀樓匠,高平銀匠賽它縣。”我們考察途中,上黨文史專家、研究會秘書長楊宏偉,一見到鐵礦遺存,異常之興奮。手握放大鏡,眼盯鐵礦石,是一位“不弄清楚子丑寅卯,是不會罷手的主”。
王降村,位置在高平西南的3公里處。據(jù)村里的老人說,王降村的村名同樣與古老的長平之戰(zhàn)脫離不了關系,當年秦軍進攻兇猛,趙軍里一位王將軍抵擋不住,軍隊被降于此地,故此地得名“王降村”。兩千年來,村名保留至今沒變。
會員們,在村民郭師傅的向導下,來到了王降村村南的一處叫“爐臺上”的地方。一處破舊不堪兩層樓,四周一片與人齊高不知名的綠草,數(shù)棵大槐樹腌映著古舊的磚瓦樓。此次走近探尋的~益國冶,就在眼前了。
高平之南的王降村是一處歷史很久的古村落。這個隱藏在太行山深處褶皺里的 小山村,在上黨的版圖上只是一個點位置。古代的她曾以冶鐵鑄造聞名于世。這里曾是古代的官營冶鐵機構。宋元兩朝時期的河東冶鐵所“益國冶”就在這里。
村書記李建平,他說起王降村的歷史,與戰(zhàn)國時期的長平之戰(zhàn)有關。傳說從圍城、棄甲 院突圍過來的趙軍,沖到王何村西,又被埋伏在西嶺上的秦軍堵住去路。趙軍在王何村無法可守,便沖過南邊嶺上,到另一個小村。不想那里比王何村條件更差,環(huán)境更為惡劣,村子的四周盡是高嶺,秦軍圍困更加森嚴。更糟糕的是村子里的三五戶百姓,早逃光了,只有一眼小井,深五六丈, 又非常缺水。大批趙軍不僅沒有吃住,連水也喝不上了。在前進無路,后 退無門的情況下,趙軍的中軍大營才扯起了投降的白旗。這時百姓們紛紛說 :“王師投降了!”“王師投降了!”后人就把村子稱之為王降。村名相沿至今。
之前,我與《金融時報》劉志良記者先已到于此幾次走訪,共同撰寫文字考證一番,登載于《文化周刊》之上披露讀者知曉。多次探訪集結了不少資料,分析研究,由此不難看出王降村的歷史淵源深厚,而關于高平“益國冶鐵”,古代文獻 典籍記載也很多。從現(xiàn)有史料看“益國冶 鐵”規(guī)模宏闊,數(shù)十年冶鐵沒有間斷。《元史》記載 :“太宗八年 (1236),立爐于西京州縣,拔冶戶七百六十煽。立爐于交城縣,拔冶戶 一千煽。元貞二年(1296),置山西鐵冶提舉司,大德十一年(1307),聽民煽煉,官為抽分。至大元年(1308),復立河東提舉司掌之。所隸之冶八:曰大通、曰興國、曰益國、曰潤國”等。這其中的“益國冶”就在高平的王降村,“潤國冶”在潞安府單塔寺下的爐坊巷。
從《明太祖實錄》得知 :“明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鐵冶所官, 凡十一所,各所歲煉鐵額 :潞州潤國冶、澤州益國冶歲各一十萬斤?!边@里可以看出當時產(chǎn)量。明萬歷《澤州志》卷一《方輿志·古跡》記載:“益國鐵冶,縣西王降村, 元大德間置今廢。”
我們翻閱清順治《高平縣志》卷一《輿地志·古跡》有記載 :“益國鐵冶,在縣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間置鐵都舉司,益國冶,管勾一員,副管勾一員, 司吏二名,至正間廢。明洪武間,徙冶縣北二十里。永樂中,奉工部勘合, 為爐冶事革罷。”清雍正《澤州府志》卷一《輿地志·古跡》記載:“高平縣,益國鐵冶,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間置鐵提舉司,益國冶至正中廢。明洪武初徙業(yè)冶 縣北二十里,永樂中,奏工部勘合,罷爐冶事?!?/p>
《天下潞商》書中撰文寫道:益國冶鐵當時在全國十分有名,如今在王降村,依然保留有古代煉鐵遺址。王降村的正南方叫“爐臺上”,至今鐵礦渣堆積如山、冶鐵缸鍋橫豎遍地,鐵渣上“雜草不生、種田難活”。爐上為朝廷煉鐵的事,在王降村一輩傳 一輩,具體哪朝哪代,距今幾百年,老 百姓也說不清楚。1958 年大煉鋼時,整 座的硫鐵和鐵渣山被挖去了一大半,煉 了鋼。至今這里的鐵渣還剩多少,無法 計算。從殘留的遺跡看王降冶鐵應該十 分古老。
“爐臺上”,是個約有 2000 平方米的高臺,東高西低完全由硫鐵、礦渣堆積 而成,薄薄的一層黃土是近年村民覆蓋 上去的,要試種田禾。偏西的鐵礦渣山 上建有元、明、清三朝的官府冶煉工匠 們的作坊場所,40 余間不同朝代的建筑群組成院落,而且均為上下兩層結 構,特別是中院 10 間上下兩層的明朝樓房建筑,用料十分講究,工匠留在 建筑物上的手藝技巧相當精細。經(jīng)考證,這處地方應該是明朝廷置的“鐵 冶所”,
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鐵冶所官,凡 十一所,每所置大使一員,秩正八品 ;副使一員,秩正九品?!睜t臺上”再向西七八百米處,有一處洞真觀,考其寺觀建筑風格,應為元末明初遺存,空 空寺觀,已無道家,據(jù)說里面供奉的是爐火之神 “太上老君”,這充分證明益國冶鐵在當?shù)氐氖⑿小?/p>
晉古軒萬卷樓收藏的《高平縣志藝文》一書中,曾這樣抒寫道:益國冶,“熔爐鑌鐵盈洪爐,絕技之巧天下無。火樹銀花幻莫測,凌虛擲地紛驪 珠?!边@是清代上黨地區(qū)一位名人所寫下的打鐵花的古詩,讓人對益國冶鐵充滿了無限遐思。高平之王降村,爐臺上益國冶,當年那熊熊燃燒的冶鐵爐火,如今卻早已熄滅有年,隨古風遠去。
在鑄幣遺址“爐臺上”之北方,村子民宅外墻上鑲嵌的一塊古舊之磚雕刻件。老舊宅院不存,農(nóng)戶在新建宅子后墻的原本位置上重修,復原了古磚雕舊貌。初步估計考證,可以理解為宋元時期,鑄幣遺址上,鑄鐵匠人們每每點火開爐鑄幣時,主爐人要舉行一場儀式。此磚雕為祭祀太上老君神的“護佑鐵冶神符”。
鑄幣遺址上,鐵礦鐵渣堆積如山。方圓數(shù)十平米的鐵渣山上,處處是垂手可得的,當年融化銅鐵廢棄之坩堝殘片。
益國冶,這里還有我們沒有探明白的許多問題,許多故事。村子西面,初照的晚霞映紅天邊,田野間那拉長的一個個人的斜影,告訴會員們該與益國冶做一暫時之告別了。
Hash:988b0c780286e387c87def1ba364a3b93b9eea07
聲明:此文由 社會掃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