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少林寺下院水峪寺

初秋,和文友探訪少林寺下院水峪寺,水峪寺位于登封市東南25公里的徐莊鎮(zhèn)境內的大熊山中,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新建的水峪寺在崇山峻嶺間氣勢恢弘,流光溢彩。

如果是登封人都會知道,水峪寺原來在登封告成鎮(zhèn)水峪村,那么徐莊鎮(zhèn)怎么會有一個水峪寺呢?

古老寺院 美麗傳說

建水峪寺左下方有一處青磚綠瓦的古建筑,完整的四合院,小巧玲瓏這里竹修林密,涓涓細流繞寺而過。,院內塔松青翠,古柏蒼蒼,人在此中,心曠神怡。這便是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水峪寺。

為什么水峪寺在徐莊鎮(zhèn)?登封文化專家常松木說:傳說該寺原來就在告成鎮(zhèn)的水峪村,故名水峪寺。因西天佛祖南海觀音癡迷大熊山風景幽雅,林泉秀麗,可做道場,遂于當天晚上向村里的老百姓租借牲口,一夜之間將殿宇遷徙至大熊山下。昱日,天色大亮,飼養(yǎng)者發(fā)現牲口通身是汗。不勝驚異,眾又發(fā)現水峪寺已無蹤影,更為驚奇。當發(fā)現大熊山下的寺院和水峪寺一模一樣時,方知寺院一夜之間向西南遷移了20里。所以這座寺院雖在徐莊鎮(zhèn)的大熊山下,人們還習慣稱其為水峪寺。

古老寺院今朝換新顏

水峪寺是創(chuàng)于何時無考,相傳是唐代初期。據原來寺內明萬歷34年間刻立的《金粒神像碑記》顯示,該寺創(chuàng)建于1506年。上面碑文顯示:1506年,少林寺僧海潮募化眾資,修繕寺院,金粒了神像,使寺院恢復了美輪美奐的面貌,神像重新煥發(fā)了清新美麗的光芒。

水峪寺對研究歷史嵩山佛寺的分布情況和歷史上少林寺分支情況具有一定的價值。2009年,水峪寺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當地宗教政策的落實和信教群眾的需要,2007年12月26日,水峪寺隆重舉行了修建工程奠基儀式。歷經六年,水峪寺得以恢復重建。

據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講述:水峪寺不僅是少林寺的下院,也是少林寺的一個重要糧倉,歷史上少林寺曾儲藏糧食于此,災荒時救濟災民。如今這里的僧眾在假期免費為青少年學生授文化課、講國學。

“村里的孩子們寺里學習國學,變化很大。大家都很尊重這里的延開法師”,附近村民何長江說。

少林僧人如何飲食:“到齋堂過堂”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佛教里,不叫“吃飯”,而說“到齋堂過堂”。

齋堂內一水的長條桌長條椅,分左右而列,人排著隊靜無聲息地按序落座。桌面潔凈,唯有兩個碗一副筷。兩碗扣放于桌面,錯開一個碗邊,筷子近身平放。

落座后,將兩碗翻開,分左右放好。唱經罷,就會有行堂僧端著一大盆菜,一大桶飯或一大笸籮饅頭過來,給大家添菜添飯。要添多少飯,不能出聲,只以筷子在碗內指出高度,如果要一滿碗,就用筷子齊碗邊一劃,行堂僧就明白了。

如果第一次不夠,還有一次添飯菜的機會,依然還是用筷子指示多少。吃多少添多少,不能剩飯。飯后,將兩個碗摞在一起,筷子放在旁邊,依序走出齋堂。

在這里不管級別高低,一律齋堂就餐沒有特供菜也沒有小灶,體現了“人人平等”;吃飯分而食之,體現了潔凈衛(wèi)生;吃多少添多少,要了就不能剩,暗合了政府的“光盤行動”, 體現了佛家節(jié)食惜食的概念。

佛家過堂的規(guī)矩很多。如:“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飯啜羹作聲。不得缽中央挑飯,不得大摶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缽后屏處。不得將頭缽盛濕食,不得將羹汁放頭缽內淘飯吃,不得挑菜頭缽內和飯吃?!钡鹊纫?guī)定可謂仔細入微,宋代理學家贊嘆說這是一種“約束身心、進退有序而生機盎然的禮樂生活”。

寺內清幽靜謐,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仿佛都帶有一種密意,讓人不忍歸去。登封播報 孫淑霞 文圖

初秋,和文友探訪少林寺下院水峪寺,水峪寺位于登封市東南25公里的徐莊鎮(zhèn)境內的大熊山中,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新建的水峪寺在崇山峻嶺間氣勢恢弘,流光溢彩。

如果是登封人都會知道,水峪寺原來在登封告成鎮(zhèn)水峪村,那么徐莊鎮(zhèn)怎么會有一個水峪寺呢?

古老寺院 美麗傳說

新建水峪寺左下方有一處青磚綠瓦的古建筑,完整的四合院,小巧玲瓏這里竹修林密,涓涓細流繞寺而過。,院內塔松青翠,古柏蒼蒼,人在此中,心曠神怡。這便是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水峪寺。

為什么水峪寺在徐莊鎮(zhèn)?文化專家常松木說:傳說該寺原來就在告成鎮(zhèn)的水峪村,故名水峪寺。因西天佛祖南海觀音癡迷大熊山風景幽雅,林泉秀麗,可做道場,遂于當天晚上向村里的老百姓租借牲口,一夜之間將殿宇遷徙至大熊山下。昱日,天色大亮,飼養(yǎng)者發(fā)現牲口通身是汗。不勝驚異,眾又發(fā)現水峪寺已無蹤影,更為驚奇。當發(fā)現大熊山下的寺院和水峪寺一模一樣時,方知寺院一夜之間向西南遷移了20里。所以這座寺院雖在徐莊鎮(zhèn)的大熊山下,人們還習慣稱其為。

古老寺院今朝換新顏

水峪寺是創(chuàng)于何時無考,相傳是唐代初期。據原來寺內明萬歷34年間刻立的《金粒神像碑記》顯示,該寺創(chuàng)建于1506年。上面碑文顯示:1506年,少林寺僧海潮募化眾資,修繕寺院,金粒了神像,使寺院恢復了美輪美奐的面貌,神像重新煥發(fā)了清新美麗的光芒。

水峪寺對研究歷史上嵩山佛寺的分布情況和歷史上少林寺分支情況具有一定的價值。2009年,水峪寺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當地宗教政策的落實和信教群眾的需要,2007年12月26日,水峪寺隆重舉行了修建工程奠基儀式。歷經六年,水峪寺得以恢復重建。

據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講述:水峪寺不僅是的下院,也是少林寺的一個重要糧倉,歷史上少林寺曾儲藏糧食于此,災荒時救濟災民。如今這里的僧眾在假期免費為青少年學生授文化課、講國學。

“村里的孩子們寺里學習國學,變化很大。大家都很尊重這里的延開法師”,附近村民何長江說。

少林僧人如何飲食:“到齋堂過堂”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佛教里,不叫“吃飯”,而說“到齋堂過堂”。

齋堂內一水的長條桌長條椅,分左右而列,人排著隊靜無聲息地按序落座。桌面潔凈,唯有兩個碗一副筷。兩碗扣放于桌面,錯開一個碗邊,筷子近身平放。

落座后,將兩碗翻開,分左右放好。唱經罷,就會有行堂僧端著一大盆菜,一大桶飯或一大笸籮饅頭過來,給大家添菜添飯。要添多少飯,不能出聲,只以筷子在碗內指出高度,如果要一滿碗,就用筷子齊碗邊一劃,行堂僧就明白了。

如果第一次不夠,還有一次添飯菜的機會,依然還是用筷子指示多少。吃多少添多少,不能剩飯。飯后,將兩個碗摞在一起,筷子放在旁邊,依序走出齋堂。

在這里不管級別高低,一律齋堂就餐沒有特供菜也沒有小灶,體現了“人人平等”;吃飯分而食之,體現了潔凈衛(wèi)生;吃多少添多少,要了就不能剩,暗合了政府的“光盤行動”, 體現了佛家節(jié)食惜食的概念。

佛家過堂的規(guī)矩很多。如:“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飯啜羹作聲。不得缽中央挑飯,不得大摶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缽后屏處。不得將頭缽盛濕食,不得將羹汁放頭缽內淘飯吃,不得挑菜頭缽內和飯吃?!钡鹊纫?guī)定可謂仔細入微,宋代理學家贊嘆說這是一種“約束身心、進退有序而生機盎然的禮樂生活”。

寺內清幽靜謐,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仿佛都帶有一種密意,讓人不忍歸去。

作者:登封播報 孫淑霞

:18538512095

Hash:7982514a99a569a6a4d0dcb9adb15f53c4e562a0

聲明:此文由 少林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