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上游佛教巖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10講)講座紀要
2019年7月2日上午9: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10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會議室舉行,講座由李裕群研究員主持,巴基斯坦白沙瓦伊斯蘭學院犍陀羅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兼主任納西姆·汗教授(Prof. Dr. Muhammad Nasim Khan)帶來了題目為“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上游佛教巖畫”的學術講座,巴基斯坦白沙瓦伊斯蘭學院犍陀羅研究中心郭鳳妍博士承擔本次講座翻譯。
主持人 李裕群研究員
納西姆·汗教授介紹了演講框架,包括印度河上游河谷的簡介、考古發(fā)現、佛教巖畫、以及最后的結論:何時、因何、由誰制作。
巴基斯坦位于中國西側的西南-東北向的狹長地帶,東側是印度、西側是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印度河上游流域,有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i)、喀喇昆侖山(Karakorum)和喜馬拉雅山,印度河穿過這些崇山峻嶺,在河岸邊的巖石上往往有許多人工刻畫的圖案。
主講人 納西姆·汗教授
1907年古拉姆·穆罕穆德(Mr. Ghulam Muhammad)在印度河上游河谷發(fā)現巖畫,1942年斯坦因(Sir Aural Stein)也來過這里,1979年,巴基斯坦和德國組成聯合調查研究小組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印度河上游河谷的考古發(fā)現包括了墓葬、堡壘、佛塔、石刻巖畫。如在達麗羅河谷(Darel Valley)發(fā)現了鐵器、金飾品等;在吉爾吉特(Minar Gah-Gilgit)發(fā)現有石塔和浮雕佛像。
印度河上游河谷的巖畫藝術分為雕刻和繪畫兩種,涵蓋了史前和歷史時期。史前時期的題材包括巨人、狩獵景象以及混雜題材。歷史時期包括銘文(佉盧文、大夏文、帕提亞文、粟特文、敘利亞文、中文、希伯來文等)和圖像繪畫。圖像繪畫涉及到動物、狩獵景象、伊朗拜火教的火壇、印度教和佛教故事。
講座現場
金羅闊爾(Kinro Kor Das)遺址有史前的繪畫,如狩獵景象和巨人的圖像,但是對于這些繪畫是否為史前仍然有爭議。該遺址還有一尊右手持缽、結跏趺坐的佛像,納西姆·汗教授懷疑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所繪制的佛的形象。
印度河上游河谷的佛教巖畫藝術包括了割肉飼鴿和舍身飼虎本生故事(Jātakas)和佛傳故事等。如塔爾潘山谷(Thalpan valley)可以通往吉爾吉特(Gilgit)和中亞地區(qū)。在塔爾潘遺址(Thalpan site)發(fā)現了降服魔軍和魔女的佛傳故事畫。畫面中,佛像結跏趺坐,魔王派他三個容貌美麗的女兒(Mara’s daughters)試圖以色相來誘惑悉達多太子的場景。另外還有結跏趺坐佛和五個比丘的圖像,納西姆·汗教授認為這是初轉法輪的場景。該遺址發(fā)現了印度河上游河谷僅見的菩薩像。在菩薩像旁邊可以看到婆羅謎文字(Brahmic s)題刻。根據婆羅謎文,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斷代。由于部分菩薩的風格、形式十分相似,納西姆·汗教授推測是由同一個團體制作的。
講座內容 來自演講者PPT
在印度河上游河谷還有許多佛塔圖像,如興納拉遺址(Shing Nala site)發(fā)現有高達3-4米的巨型佛塔。契拉斯(Chilas)的阿克力凱遺址(Akre Kai site)發(fā)現的佛塔旁雕刻有佉盧文銘文,可以推斷最早的佛塔圖像是公元一世紀。沙歇爾遺址(Shatial site)發(fā)現的佛塔,塔旁有婆羅謎文銘文,根據銘文字體可以斷代為5世紀前后。與佛塔圖像相伴的還有夏拉達銘文(Sharada inion),大約是8-10世紀雕刻的。部分佛塔旁邊還能看到供養(yǎng)人的形象,很多巖畫上還有穿著袈裟、手捧花環(huán)禮拜的僧人形象出現,納西姆·汗教授認為這是中亞人。
佛像幾乎在整個契拉斯(Chilas)地區(qū)都有,大部分分布在印度河和旁邊的小河谷交界的地方。佛像在很多個時期都有,且有各種各樣的形象。佩沙瓦利(Peshawari)的巖畫,為佛陀禪定的形象,根據銘文斷代大概在公元1-2世紀。納西姆·汗教授認為這里巖畫圖像中的Vihara(毗訶羅)應該是塔的意思。
巖畫是在何時、被誰、為何而制作。關于巖畫的斷代,納西姆·汗教授認為可以通過比較進行研究,比如相似的技術(微痕分析)、相似的風格、與可通過銘文來斷代的圖像的比較。也可以通過石頭表面的光澤進行年代判斷,但會受到巖畫的方位朝向、暴露程度和石頭的巖性的影響。關于是誰創(chuàng)作的圖像,可以根據不同文字的銘文來判斷,如佉盧文來自犍陀羅、粟特文來自中亞、漢字來自中國。至于為何而創(chuàng)作巖畫,印度河上游河谷是一條連接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一條捷徑,各種人員往來很頻繁。由于河流很湍急,并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渡河,需要等待合適的時間。商旅們往往要等到冰雪融化的夏季天爬山,然后在冬天水位下降才可以跨過印度河。因此,商旅們在印度河兩岸滯留的時間很長,為了滿足禮拜的需要,商旅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巖畫的制作。
李裕群研究員為納西姆·汗教授頒發(fā)講座證書
最后,聽眾就印度河兩岸是否有居民居?。籚ihara(毗訶羅)是否可以擴展到所有的塔;塔爾潘遺址(Thalpan site)發(fā)現有很多巖畫,有的質量很高,有的質量很低,也有很多畫有相同人名的銘刻,是否存在工匠集團等問題,與納西姆教授開展了深入的交流。納西姆·汗教授認為居民居住在印度河河谷里;Vihara(毗訶羅)是特指圖像中的這一個塔;教授認為這些名字只是個人的銘記,并不代表存在工匠集團。
撰寫:宋殷
攝影:王海燕
審核:李裕群
責編:荼荼
Hash:c3fd438151a5196ecb499c11b9ecb3ff1b8923e4
聲明:此文由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