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在禮古宅

2009年清明時節(jié),我和丈夫千里迢迢從西陲邊城趕回豫西洛寧故鄉(xiāng),為已逝的父母雙親掃墓。春雨濛濛榆柳色,寒意蕭蕭西城翁。心頭一縷陰霾總是抹不去散不盡……

洛寧縣城郊鄉(xiāng)在禮村有丈夫先人的老院故宅。上了門鎖的故院里,荒草萋萋,墻倒屋塌。散落在院地的青磚、碎石,廢棄在頹墻根的石碾、碌碡,還有被付之一炬大客廳屋基址殘存的斷石條、碎青磚……我看著封閉在新農(nóng)村中心與現(xiàn)代格調(diào)很不協(xié)調(diào)的類似“古?!钡墓耪?,心里十分沉重。是挖掘?是重建?是拾遺?無奈,選擇了后者。

我和丈夫寄居在古宅隔壁小妹家二樓。幾乎每天,我們都要打開古宅小黑門上的小鎖,用數(shù)碼相機(jī)“咔嚓”“咔嚓”,拍攝古宅里許多殘遺。我叫侄兒小偉把中宅東西屋之間院路上厚厚的泥土清理掉,再用清水沖去浮土,露出各色小鵝卵石砌成的花紋院路。這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我欣喜地拍攝先人精心砌成的卵石院路,更增加了我探索古宅的信心。

一天,小妹和妹夫清理內(nèi)宅倒塌的西屋,從土堆中掏出幾個陶罐,掏出一個高0.72米、壇頸為四耳二孔的粗瓷酒壇,還有一把銹蝕的窄窄長刀。清理到屋地時看到一塊塊平整30厘米見方的青磚。那天下午又下雨了,西屋的西墻倒下來掩埋了一上午的勞動成果,順天時也就不再繼續(xù)勞作了。

當(dāng)年赫赫有名的鎖閣老客廳屋(廳房),位于中院內(nèi)宅東西屋正南。據(jù)小時在客廳屋居住的鎖安回憶,此廳高大雄偉,長寬見方3丈,條石奠基,青磚筑墻,屋頂琉璃彩瓦,屋脊座有飛禽走獸,屋檐及門窗雕鏤花飾圖案。廳屋南門前有走廊,地鋪青石,走下五個石階便是前院,青磚院地種有桂花樹、臘梅樹。前院南花墻圓門正對廳屋門。廳屋里雕梁畫棟,青磚鋪地,座北漆木屏風(fēng)高處懸掛“林下一人”大木匾,木匾左下掛著閣老鎖青縉真人般全身坐像。屏風(fēng)前漆木長條高桌上,終年擺著香爐供品;屏風(fēng)后的廳屋北門直通內(nèi)宅院、北堂屋,至后院繡花樓。1981年6月,母親在廳屋做飯時失火,村人跑來救火,又叫來洛寧駐軍80413(二炮)部隊(duì)救火,戰(zhàn)士上墻拆椽勇猛無比,但火勢不減并危及周圍房屋,戰(zhàn)士一齊用支架木桿呼喊著口令,以排山倒海之勢推到廳屋東山墻,火勢才減小。經(jīng)2小時鏖戰(zhàn),只殘留幾根燒焦的梁椽及殘?jiān)⑺橥?、基座條石……父親大病一場,2年后去世。倘若這大廳屋是1648年鎖青縉分巡長沙道時所建,那距火焚廳屋時間,已有333年。幾百年來這座廳屋下養(yǎng)育了多少鎖氏后人,又經(jīng)歷了多少社會風(fēng)云變遷。

有一天,看到大門前新修的水泥路北,鎖氏古宅南門旁有一塊很大的拐角石,這是用一塊整石鑿成的鎖宅“上馬石”,長1.1米,寬0.46米,高臺0.78米高,低臺0.45米高,這塊“上馬石”矗在這里也有幾百年了!想當(dāng)初顯赫的鎖氏大門前車馬往來,前呼后擁,豪華富貴,風(fēng)光無限。我們走進(jìn)破舊的古宅南門,院內(nèi)什物雜亂,有一鎖氏晚輩住在這里,矮院墻邊堆了許多方形圖飾青方磚,還有青磚質(zhì)地的龍頭、鳳頭造型……這些都是廳屋與南屋之間那道高雅的花墻倒塌后的殘留物。那位晚輩女主人說:“原來有很多方花磚,沒用,賣啦!”一問賣價,10元一塊。東門鎖氏后輩賣房、賣地、賣繡花樓……也不知道賣了多少?有位后人說:“賣了好,要不賣就成地主了。”唯一留存的古老的鎖氏南屋已十分陳舊,由于屋院被后人用土墊高,南屋顯得低沉沉地坐在那里,屋頂青瓦間行行瓦松、枯草,雕鏤的門窗上有一些模糊的圖飾,走進(jìn)南屋木門,青磚地凹凸不平,屋梁黑黢黢的。在南屋內(nèi)我們看到古老的家什:雕花木床、木椅、木盒,還有烤火木架,帶蓋小陶罐等。出了南門,我們在古宅西院又發(fā)現(xiàn)一些斷碑:“旌表貢生……”“鎖去矜妻張氏節(jié)”等。

小妹從箱底翻出一卷舊紙,我打開用舊報紙裹的皺皺巴巴的兩張棉紙,這是斑剝陸離的兩張土黃色宅圖。我端詳一會兒驚喜地說:“這是在禮東門鎖氏宅院圖呀!”小妹說是從老娘曾住的快倒塌的古宅西屋梁縫取出的。我把2張宅圖攤在桌上,小心翼翼地用熨斗熨平……2張圖各見方43厘米,一張宅圖粗略,另一張宅圖詳細(xì),上用繁體毛筆字標(biāo)有:“東西南北,前大街,后大街,廳屋,堂屋”等,在圖二宅院處豎行標(biāo)有:“此院一丈三尺寬通前后喚二宅一丈三尺寬與大宅堂屋前簷齊堂屋后一節(jié)六丈長”。宅圖上未標(biāo)明繪圖人及繪圖時間,古宅院大門朝南,由大宅院、二宅院、三宅院組成,兩張圖同時查看方可知曉一二,此宅圖與現(xiàn)今在禮東門鎖氏后人居宅地吻合。倘若這所宅院是1648年鎖青縉分巡長沙道時所建,那距今大約有365年。如今高速公路已穿過鎖氏古宅院南段。

小妹二樓長廊欄桿旁一塊木板被風(fēng)刮倒,不經(jīng)意間搬起時發(fā)現(xiàn),這原是一塊牌匾,牌匾正中橫書“林下一人”,左豎書“順治辛丑仲冬吉旦宜陽縣知縣王鼎胤為”,其“鼎胤”二字是上下套寫在一起。右豎書“鎖閣老總臺 立”。匾上的“順治辛丑”是1661年,這匾距今已有352年。這正是丈夫說的以前掛在廳屋屏風(fēng)上那塊牌匾,幸虧牌匾早年被搬出廳屋,今日才可一睹牌匾的滿木風(fēng)霜,以思當(dāng)年榮華顯貴。

古宅繁華的印記、殘敗的現(xiàn)狀都在眼前,對當(dāng)年建造古宅的一家人,只聽鎖氏后輩口傳了些只言片語。翻閱從幾處借來的《鎖氏家譜》和兩本《洛寧縣志》,才了解一些文字記載,斯仰古人,感慨萬分。

《鎖氏家譜》中記載,鎖氏原籍福建泉州晉江縣人。宋太祖時,先祖繼恩官居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政績卓著,朝廷皆稱國老。宋徽宗時,先祖羽翰官居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因游宜邑錦屏山,乃卜居竹鳳莊,后易名為鎖家營,中州鎖氏自始。明弘治年(1488——1506),先祖鈅,甲子科舉人,廷試第一,授山西猗氏縣知縣。大明正德年間(1506——1522),譜載有兄弟三人分徙三處。長貢生諱容,宜邑鎖營為始祖。次舉人諱瑾,分徙偃邑石橋鎮(zhèn)為始祖。三貢生諱璋,為永邑在禮、底張始祖。鎖氏二十四世祖青縉,明崇禎丁丑科進(jìn)士,字藎子,號谷王。順治二年(1645年),補(bǔ)兵部車駕司主事。戊子出為湖廣巡察司僉事,分巡長沙道。青縉公系永寧在禮東門鎖氏先祖,青纓系在禮西門鎖氏先祖。在禮東門鎖氏自二十四世祖青縉始,至今已延續(xù)到三十九世,鎖安為三十六世。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四271頁“人物”記載:“鎖青縉,字藎子,明崇禎丁丑進(jìn)士。順治二年,補(bǔ)兵部車駕司主事。戊子出為湖廣巡察司僉事,分巡長沙道。楚南多狡寇,出沒無常,縉運(yùn)籌帷幄,兩月平之,萬姓咸賴以安。祀鄉(xiāng)賢?!边@與《鎖氏家譜》記載吻合。

洛寧縣志載鎖青縉《張玉調(diào)畫一地糧碑記》一文:“余嘗自省生平,以無一善及物為恨,獨(dú)不能不羨張公一門加惠吾永無窮也。公尊人大中丞張伯翁與先君子為摯友,同負(fù)時名。中丞公在邦柱礎(chǔ),在家斗山,聲施于今為烈,而余先子以名下赍志終。且公與余同案友,亦先是兒女姻,公負(fù)名世,才承家學(xué)淵源,弱冠捷足去。余困諸生十二年而博一第,又十三年而結(jié)兩榜,……癸巳(1653年)秋,欽賜頤養(yǎng)歸里,循邑中先輩故事,聯(lián)知交為五老會,杯酒間惓惓國計(jì)民生是念?!笨h志書述:“鎖青縉為《張玉調(diào)劃一地糧碑記》記載,鼎延曾向朝廷上書,以永寧荒殘,地糧失平,請將竹、水、川、原地糧以川地劃一,折畝征銀,世代受益?!睆奈闹锌煽闯鲦i青縉與張鼎延往來密切……

志載兵部侍郎張鼎延《后五老圖序》文:“吾永前此蓋有五老圖云。于時方區(qū)無事,海內(nèi)義安,年谷順成,兵革不試,五老生逢全盛,……后五老為誰?谷王鎖僉事青縉,玉調(diào)張司馬鼎延,舒陽雷令君鳴皋,含樸韋令君炳,克培趙孝廉廷桂也?!?/p>

志載鎖青縉詩《大觀勝概》:“偉構(gòu)傍城應(yīng)地靈,游人時作醉翁亭。一灣洛水環(huán)襟帶,百丈金門錦屏。過去繁華說蝶夢,望中煙火哭晨星。登臨不盡悲歌意,領(lǐng)略南山終古青?!睆倪@首詩中看出青縉熱愛永寧故鄉(xiāng),厭煩悲痛戰(zhàn)事,向往青山不老的人生境界。

志載清順治十年(1653年),兵部侍郎張鼎延告老回鄉(xiāng),纂修《永寧縣志》8卷。鎖青縉寫的《永寧志序》一文:“邑之有志也,不只永邑之有志,而無志也則惟永?!谑菄谟嘣彺紊⒁荩偲涑捎跇胁坑姨脧埦裾{(diào),余不覺躍然喜曰‘永志興矣’!……余年將耆,此身一日不朽,此志一日不釋。安得仁人君子,漸漬培植于患寡患貧之永,猶得見有人有土之舊焉。故不禁和淚贅諸末?!蔽闹锌闯鰞扇藚f(xié)力編纂《永寧縣志》之功績,據(jù)推算時鎖青縉年約59歲。

1990年《洛寧縣志》766頁:“……新寫了編后記,整理加入了3個歷史人物的傳說故事:一個鎖閣老,一個程總兵,一個韋處士,他們的故事傳了幾百年,立傳查不到文字根據(jù),不記有點(diǎn)可惜,故記入附錄以待考?!?/p>

志書784頁《傳聞軼事》“鎖閣老軼事”開端寫:“鎖青縉,城郊鄉(xiāng)寨(在)禮村人。明天啟四年登甲子科進(jìn)士。崇禎十年任湖南長沙道員,曾奉旨任江南主考,門生甚多。告老還鄉(xiāng)后,關(guān)心后生,體恤百姓,深受鄉(xiāng)鄰尊敬。鎖家曾存圣旨一道及‘江南主考’、‘文殿閣老’大紗燈各一對,后因客廳失火,付之一炬。”

軼事篇目有:“閣老由來”“智啟后生”“巧責(zé)貪官”“大門朝后”。故事渲染他為官清正廉潔,啟迪栽培后生,為民責(zé)懲貪官,為師言行一致,幾百年來傳為佳話。

從志書記載并核查推算,張鼎延生年不詳,卒于1659年(順治十六年)。鎖青縉約生于1594年,約卒于1664年(康熙三年)。

在禮村很早以前是由大小幾個單獨(dú)寨子組成,有南寨、中寨、吳家胡同寨。南寨有東南西北4個寨門,東門鎖氏古宅位于南寨東南角。鎖氏古宅大門往南不遠(yuǎn)就是南寨墻,出古宅南大門沿街路往東不遠(yuǎn),再往北走,就到南寨東門。出東寨門沿寨墻旁大路一直往南走,就到了寨外東西大路丁字路口,這條大路南百米外就是洛河水。從丁字路口往東走50多米就是高大的鎖氏“石牌坊”,再往東百十米就是鎖氏“魁星樓”。上世紀(jì)50年代,兩處倒塌的瓦礫碎石還堆在原處。

在禮東門的鎖氏家廟,在洛寧縣老城老街十字路口洛寧中學(xué)舊址校門西臨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建置”167頁記載:“鎖公祠在簧宮右,祀湖廣長沙道鎖青縉?!?/p>

目睹這些遺址,收集這些殘遺資料,拍成圖片,記錄尺寸,繪制打印出“永寧鎖氏家譜列表”。見到洛寧縣志有關(guān)人士,交付在禮東門鎖氏點(diǎn)滴資料。他們熱心關(guān)注并提供了一處與鎖青縉有關(guān)的石碑。當(dāng)天,我們按提供的線索來到余莊李家家廟,簡陋的李家家廟院落內(nèi),院地上堆了許多石碑。逐一查看,總算找到了期盼的石碑,這塊大石碑橫躺在荒地上,碑帽、碑座已無存。用清水沖去石碑上的雜草塵土,石碑左豎書:“大夫分巡下湖南兵備道”,石碑右豎書:“祭司僉事谷王鎖公神道”,右落款豎書:“曾孫屏藩立”。舊縣志263頁“卷三 科貢”欄目下有鎖屏藩名字,他是鎖青縉的曾孫。鎖青縉的兒子“瑜”,是貢生,孫子“去矜”,是貢生。石碑背面有何文字?只嘆諾大石碑翻轉(zhuǎn)不動,只有遺憾而歸!

作者簡介:李淑蘭,女,筆名夢蘭。1944年10月生,陜西寶雞人。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1964年自愿參加邊疆建設(shè),開荒種地,修庫筑路,教書育人。退休前任新疆兵團(tuán)工一師園林藝術(shù)公司黨支書記?,F(xiàn)系中華詩詞研習(xí)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新疆詩詞學(xué)會會員,新疆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新疆楹聯(lián)》編輯部主任,新疆兵團(tuán)詩詞楹聯(lián)家協(xié)會理事。著有《家事漫筆》、《蘭蹊集》、《夢蘭谷集》、《剪紙與手工藝》、《家事漫筆續(xù)集》等作品。

Hash:9b35d2035a4e04631711cdd90a38ed06d88b2f17

聲明:此文由 洛寧城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