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韓愈,宋有東坡,超級網(wǎng)紅打卡地,南海神廟不紅都不行!

黃埔文化遺產(chǎn)

挖掘黃埔文化遺產(chǎn)

傳播文化黃埔

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

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

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

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這首磅礴大氣又不失感嘆的七言律詩出自宋朝著名文學巨匠蘇東坡,這是他游歷南海神廟時觀“扶胥浴日”之景所作。蘇東坡為南海神廟題詞這件事很是偶然,追根溯源,還要從蘇東坡被貶之日說起。

廣州城最早的自來水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宋紹圣初年(1094年),他以譏斥先朝罪貶知英州,還沒到任所,再貶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后他以貶徒的身份南下羊城,從梅嶺入粵,一路觀賞了張九齡開鑿的梅關古道,南雄三影塔,清遠的飛霞山,在清遠峽寫下了“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十個大字。

▲ 蘇東坡畫像

到了廣州,他游歷了白云山,在蒲澗寺飲了蒲澗泉,寫下了“千樟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的名句,并建議廣州府引蒲澗水作廣州民居飲用。從那之后,廣州城居民用上了“自來水”,蘇東坡還為廣州的供水工程還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議。

“扶胥浴日”的向往成真

蘇東坡在京城做官時就向往廣州東面的南海神廟,向往古羊城八景的首景“扶胥浴日”。他不顧南來的舟車勞累,參觀完廣州的名勝以后,就馬不停蹄乘舟蕩浪來到南海神廟。他入住海光寺的禪房,受到海光寺住持的熱情接待。

翌日佛曉十分,海光寺住持就陪同蘇東坡登上章丘岡上的看海亭,觀看海上日出,領略向往已久的“扶胥浴日”美景??春Mに诘摹罢虑稹保m然是個小土包,但是遙想當年,在一望無垠的南海面前,它曾是此地唯一的制高點。據(jù)宋代鄭熊所著《番禺雜志》記載,章丘頂上建有一個小亭,名曰“看海亭”,因其三面環(huán)海,而成為觀看日出的最佳處所。

▲ 扶胥浴日

當蘇東坡拾級而上,登上看海亭之際,周遭還是一片夜色。蘇東坡向東凝視,不久天幕漸開,瑞光出現(xiàn),咸池浴日,旸谷吐暈,壯麗的海上日出驚呆了蘇東坡。真是“日出江花紅勝火”,蘇東坡大贊美哉!

守在一旁的海光寺住持,馬上遞來紙筆墨,求蘇賜墨寶。見多識廣的詩人對登高觀日應該并不陌生,但是,身處南海一隅,家國萬里之外,他的感受卻因心境的不同而生發(fā)出迥異的詩情,于是蘇東坡一揮而就,寫下了律詩一首。

▲ 蘇東坡書《浴日亭》詩明拓本

蘇東坡寫完詩后對住持說,看海亭太俗氣了,配不上“扶胥浴日”的美景,看海亭改名“浴日亭”吧!于是再提筆寫下“浴日亭”三字。從此“浴日亭”就名揚天下,章丘成了騷人墨客雅會詠唱之地,如今的波羅誕仍然有“章丘詩會”的傳統(tǒng)。

蘇東坡寫的是什么詩

這是一首充滿豪氣的即景抒情詩,首句以“劍氣”形容夜色,可謂起筆不凡。東坡先生一句“劍氣崢嶸夜插天”令眼前的夜色頓時鮮活起來。當浩瀚的南海浮起“金暈”,詩人卻遙想起千里之外的錢塘江大潮,眼前之海潮與心中之江潮,咫尺天涯,人隔霄壤。細細品味,不難體悟到詩人對宦海無常身世飄零的喟嘆。

▲ 扶胥古埗

蘇東坡的達觀和瀟灑早已浸入骨髓,只見他筆鋒一轉,蒼涼已令病骨復蘇,衰顏亦為沆瀣清洗,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通常我們讀到“沆瀣一氣”這句成語往往是用作貶義,其實在古籍中,沆瀣者,夜中之氣也。《列仙傳》載陵陽子言:“春食朝霞,夏食沆瀣?!睎|坡先生以沆瀣來洗衰顏,實在是古法之妙用。

最末兩句,尤見大家手筆,他不去描寫海面蒸騰而出的旭日,卻寫身邊小鳥被行人驚飛的細節(jié),恰在驀然回首之間,朝暾已然“飛上千峰紫翠間”了。

▲ 浴日亭

蘇東坡此詩題為《浴日亭》,關于“浴日亭”的得名,有人考證是出自《山海經(jīng)》里的一句話:“暘谷上有扶桑木,十日所浴。”據(jù)《廣州志》記載:“浴日亭,在扶胥鎮(zhèn)海神廟之右,小山屹立,亭冠其上,前瞰大海。夜半,日漸自東海出,故名。”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浴日亭已經(jīng)看不見大海了。千百年以來,人類的活動和大自然的變遷,令海岸線漸行漸遠。昔日舳艫相接、千帆競發(fā)的景象,早已變成前朝夢影。當年東坡先生在浴日亭上所見到的奇觀,我們也只能向先賢的詩文中去尋覓了。

Hash:cdc5635341efd9400bd0a5758694ac6e22b3e135

聲明:此文由 黃埔文化遺產(chǎn)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