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文嶺
瓊 文 嶺
瓊文嶺是個神奇地方,它雖不高但卻是會文圩最高之地,也是曾是文昌縣南部最高學府——瓊文中學所在地。因而,我從小就向往之。
瓊文中學老校門
我們村莊就在瓊文嶺嶺腳下,我姐姐一家居住在瓊文嶺上,姐夫是瓊文中學資深物理老師。小時候,經常往嶺上跑,印象中校園寬敞、幽靜、優(yōu)美,如一幅古樸的油畫:古樓老井還有那成片的相思樹、木麻黃樹林,亭亭玉立的椰樹搖曳,一排排九里香拱立校道兩邊,白色小花綻放散發(fā)著幽幽郁馥……也許是環(huán)境優(yōu)雅里透出幾縷柔情、香艷吧,當年民間流傳:睡羅峰吃聯(lián)東,讀書在文中,談愛瓊文最沖,清瀾吃牛四公……的順口溜,但終究是調侃而已。其實,這菁菁校園,古舊建筑里不曉得里頭還蘊藏著多少幽遠的歷史故事。
瓊文中學有九十多年的校史。校園有不少古建筑,保持原貌的原校門內有一口很深的水井,旁邊聳立著一幢兩
層樓,當年瓊文名師馮老師林老師夫婦和正芳等老師的宿舍;往南邊是原教學樓,兩層四間大教室,是當年瓊文體量最大的樓房。大樓前為操場和露天戲埸,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央芭蕾舞團一小分隊曾在此表演。特殊時期,公社也時常在此舉辦的文藝匯演。此處也曾為露天影埸,曾放映《海霞》
、《渡江偵察記》等轟動一時的故事片。
圖文無關
其間有一趣事軼聞:就是《渡江偵察記》中扮演敵方“情報處長”的演員陳述與時任瓊文教導的陳文國老師長相神態(tài)幾乎一模一樣。眾人皆驚嘆不已,這奇事不但傳遍瓊文嶺上嶺下,不久,陳老師下鄉(xiāng)到蓬萊公社典昌村,當?shù)氐牟?、伯姩邊盯著他邊自言自語:真像,真真像呵
!陳老師莫名其妙地成為婦孺皆知的名人,哭笑不得。這是有趣的小插曲;大樓后面一行古屋為教工宿舍。陳文國等十多位老師居住,原圖書館在半山腰,嶺頂為大操場。左側有一造形古怪的建筑,小時聽大人叫做“炮樓”,莫名其妙。
后來,我在瓊文中學讀書和復習高考后,對校園中的古建筑有所了解。1974年,我讀高二時教室就在那座古怪的“炮樓”旁邊。那樓位處嶺頂,左側是會文圩通往白延圩交通要道,體量不小,占地幾百平米,高三層,四四方方地基、鋼筋磚木混構瓦頂,窗戶如槍炮口,整幢建筑如碉堡,因而人們俗稱“炮樓”。內部有一條約兩百米長的暗道通向嶺腳的東坑村一個俗稱“仔宮行”的小山坳;
瓊文嶺“炮樓”地下暗道出口處現(xiàn)貌。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們家三哥,少年時曾好奇地從“仔宮行”(暗道出口)進入近兩米高、一米多寬的暗道“探險”,但太幽暗了,進入一段就折回來了。后來,據說在大躍進全民煉鋼鐵運動中,暗道里的磚頭被拆去建高爐。這是后話了。如今我尋思:當年日本鬼子征用了多少民工,用鋤頭鐵鍬箥箕等原始簡陋工具,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在這堅硬的石仔地挖出這么長的地道,并用磚石砌固四壁?這個浩大工程,有多少民工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受勞役折磨?
“炮樓”的右側有一深不見底的水井,接三條牛繩才打到水。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瓊文中學在原址復辦。“炮樓”成為學生宿舍。上世紀五十年代,廣東省文昌農校曾暫時以該樓為校址。后來,農校遷走,該樓又成為瓊文中學學生宿舍,一直至我上高中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當年也是學校團委辦公場所。我曾在那里畫墻報報頭,閱讀《參考消息》等報刊。據曾居住在此樓的同學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深夜,樓下傳來“轟隆”一聲沉悶巨響,驚嚇酣睡中的同學們。次日早晨探究竟:原來咋夜那古井坍塌了。后來,這井就作廢了。
聽老人說,此“炮樓”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侵瓊日本鬼子拆毀附近民房的磚瓦木料修建的兵營。周邊是一圈布滿槍口的圍墻,當年駐扎一個中隊編制的鬼子,還是侵瓊日軍“文昌縣南司令部”所在地。
在“炮樓”北側幾百米處,有一處六七間瓦房圍成的凹形院子,就是當年的”慰安所”。后來成為教工宿舍,我姐夫一家就長年居住那里。上世紀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著名的林尤勤老師在個相思樹掩映的院子里指導學校舞蹈隊,排練曾風靡海南島的精彩節(jié)目。
圖文無關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瓊文嶺上來了一位不尋常的“訪客”,原駐扎在“炮樓”里的日本鬼子小頭目——原侵瓊日軍文昌縣南司令部司令高喬值郎重返當年駐扎作惡故地。據說,當時的文國校長曾詢問這位“不速之客”,“炮樓”地下是否埋藏什么?他緘默無言。老同學天仁在瓊文任教,親睹這令人感慨萬千的埸面。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行兇作惡的侵略者“搖身一變”為“訪客”,一個重游造孽“故地”的老頭。他在尋找什么?心里又做何感想?他懺悔嗎?人們不得而知。據說他后來又造訪一次,傳說他尋覓當年的“孽緣畸情”的遺跡。面對這極其“戲劇性”情節(jié)埸景,我們又做如何感想?
歷史早已翻頁,“炮樓”已列為文昌市和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警示人們要銘記歷史。我回老家時常上瓊文嶺走走,回味求學時光,拜訪恩師。也不由自主地走到這座灰黛色特殊建筑前,感慨萬千:原來同學進進岀出、絡繹不絕的“宿舍樓”,如今又恢復了歷史的滄桑。樓如城堡,窗如槍口,野草灌木伸出窗口,青苔茸茸……樓前那兩顆飽閱歷史風云的椰子樹,仿佛在肅立沉思:此“炮樓”是日本鬼子侵略罪行的見證,讓子孫后代永遠牢記祖國曾經受外敵侵略的歷史。
椰樹迎風招展,校園讀書聲瑯瑯,一代又一代學子在這里求學圓夢。人們呀,不要忘記瓊文嶺上屈辱、沉重的歷史。
注:本文若干歷史線索、故事由王綏芳、侯天仁、林廷夫等同學、文友提供。在此致謝!
一指禪 戳戳戳!
尋人啟事
趙懿(現(xiàn)名 趙慶中),原戶籍會文鎮(zhèn)瓊文中學(后遷頭苑中學)。男,55歲,身高一米七幾,文昌話口音,有“精神殘疾”。近年失聯(lián),如有發(fā)現(xiàn)其行蹤者請撥如下電話告知:
尋人啟事: 趙懿(現(xiàn)名趙慶中)身份證照
作者簡介
吳毓桐
大學文化,一九五六年出生于會文鎮(zhèn)會文鄉(xiāng)東坑村。小學階段先后在朝奎、會文、白延小學就讀;
中學期間在白延中心小學附中(初中),瓊文中學(高中)就讀,畢業(yè)后赴沙港崀農場。
一九八四年從廣州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曾分別在高校、報社、國企擔任教學、編輯、管理等工作。
//
謝謝關注會文網
//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刊載只為學習交流。如圖片、視頻涉及肖像、隱私,侵犯您的權益請直接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即行刪除或者協(xié)商許可使用事宜。謝謝你們對會文網的支持!
會文鎮(zhèn)各位鄉(xiāng)親: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大家向在故鄉(xiāng)、外地及海外生活學習工作的親朋好友、同學致以誠摯的問候是人之常情;同樣,企業(yè)老板與員工之間相互問候也不可缺少。特別是在節(jié)假日,更加溫馨感人。
因此,《會文網》特開辟“每日一句話”的“語音欄目”。征求“問候、問安、祝福、祝賀、鼓勵”的一句話,《會文網》將每天刊發(fā),以擴寬交流,溝通渠道,活躍氣氛,增進感情。
希大家踴躍投稿!
Hash:c3db347cab40cff1df79dc917eb24f2252dc9dee
聲明:此文由 會文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