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岱宗街泰山行宮的歷史變遷

碧霞宮,為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場,因泰山頂上有碧霞靈應宮,故名。碧霞元君,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為碧霞元君的道場是泰山,所以各處的碧霞宮也稱“泰山行宮”。明代,碧霞元君的地位逐漸上升,遍布全國南北各地。對碧霞元君祠的修繕,明英宗是第一位皇帝。正德二年(1507),明武宗下詔在泰山天書觀舊址建碧霞元君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分封到濟南的第一代德王朱見潾(德莊王,明英宗次子)在德王府后重建碧霞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三代德王朱載墱(德恭王)又對碧霞宮進行重修。碧霞宮的后殿祀有真武神像,為明代藩王祝釐祈禱之所。

據(jù)明崇禎《歷城縣志》在記述“碧霞宮”時寫道“行宮以十數(shù),以德府后為古?!庇纱丝芍?,明代,位于德府后、今百花洲東岸的碧霞宮為濟南最古老的泰山行宮。明代詩人王象春曾寫有《北芙蓉泉》一詩,詩曰:“碧霞宮左北芙蓉,深葦荒蘆閉乳鐘。傳說每年驚蟄日,居民床底吼蛟龍”。

碧霞宮在明代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場,到了清代中期,“常為省會祈雨之所,地方官朔望行香,以四月十八日致祭,禮同東岳廟”。據(jù)清道光《濟南府志》、民國《續(xù)修歷城縣志》等志書記載,清代,官方對這座碧霞宮的維護依然很重視。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碧霞宮;嘉慶辛未年(1811),山東布政使朱錫爵主持維修碧霞宮,并將碧霞宮東畔水官廟前北芙蓉泉清理出來,上面建起亭子,周邊景觀頗為雅致。當時詩人范坰有《詠北芙蓉》詩云:“碑上名泉已遍探,濋泉大比盡流甘。碧霞宮外新亭好,秋水芙蓉一鏡涵?!钡拦庖椅茨辏?835),山東巡撫鐘祥因在此祈雨靈應,再次將碧霞宮修繕一新。當時,碧霞宮前殿對懸著清朝御題的“廣生普育”和“資生普潤”二匾。

碧霞宮大殿舊貌

清末至民國早期的地圖上,碧霞宮依俗稱被標注為“娘娘廟”,旁邊的街巷因此稱“娘娘廟前街”、“娘娘廟街”。20世紀30年代,娘娘廟街改稱“岱宗街”,街名依然和碧霞宮息息相關。民國時期,泰山行宮曾作為“警察廳”、城內(nèi)公安分局駐地,1928年“五三”慘案時曾遭日軍炮擊。民國二十八年(1939),濟南名人辛鑄九等人曾發(fā)起重修泰山行宮。當時所立的重修泰山行宮石碑在2009年3月于百花洲北側的大明湖路被發(fā)現(xiàn),碑文撰文者為辛鑄九,書丹人為李筱東。 新中國成立后,泰山行宮改為岱宗街小學,1975年后改建為濟南六十六中學,不久又成為濟南十七中學的分校和教師宿舍。2009年岱宗街拆遷改造時,據(jù)岱宗街老居民回憶,泰山行宮殘存廟宇建筑約在20世紀90年代被最后拆除。

碧霞宮以東舊有水官廟及風神廟,水官廟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禱雨靈驗,從德平縣(清代濟南府德平縣,今位于德州臨邑)迎神位來濟南城內(nèi)供奉。水官廟一側為風神廟,也稱風伯廟,建于嘉慶六年(1801)。

來源: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

作者:耿仝

Hash:7eea4c5fba9148064e131cfc8a932cfbaaf3a349

聲明:此文由 無線濟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