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鄧國的和親外交

周朝鄧國的和親外交

和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特殊外交政策,通過和親外交,與其他國家建立起一種直接而天然的血緣關系,從而達到與周邊國家的和平相處,自己國家的長治久安。

和親政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和另一個國家建立起血緣關系,以這層關系為紐帶使得對方在準備進行侵犯的時候,好好掂量掂量。

中國人歷來重視血緣,血緣關系某些時候遠遠超過地緣因素。因為,血緣是割不斷的,也是相對較為可靠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如果最終能夠達到和平相處、相安無事,則是最為理想的結局。

(圖片與內容無關,僅供欣賞)

鄧國在西周時期就實施的和親外交政策,開創(chuàng)了國與國之間聯(lián)姻外交的先河,為后世作出了榜樣。

公元前1240年,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公德陽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州市,歷經商朝、西周、東周,于公元前678年(東周春秋時周僖王4年)被楚國所滅,歷時562年。

其時,鄧國疆域大致以今鄧州市為中心,北與中心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區(qū)的申國接壤;東部跨越今南陽市新野縣,與位于今南陽市桐柏縣一帶的曾國相鄰;西部和谷國(今湖北谷城縣)相接,南部到漢水與楚國相連,都城在今鄧州市城區(qū)

鄧國位于北方華夏南方荊蠻之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原南進、荊楚北圖的孔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周時,鄧國在周王室是二等侯爵,國君被稱為鄧公,政治地位較高,許多大國或有王室血統(tǒng)的諸侯國爭相與之聯(lián)姻及交往。

鄧國在西周初年臣服周王室到春秋初期被滅國期間,推行和親外交,先后與楚國、鄭國、應國、井國、復國、薄姑國等諸侯國之間進行政治聯(lián)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這種典型的和親外交,保持和睦相處,加強友好往來,起到防止國家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和吞并,形成和諧穩(wěn)定的國與國之間關系。同時通過和親結成緊密盟友,合力應對周邊某些國家的挑釁和侵略。

事實證明,鄧國得益于此,在當時強國如林的環(huán)境中,歷經時代變遷,延續(xù)近600年。

一、鄧楚聯(lián)姻

1、近鄰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姓羋(mǐ),熊氏。最早興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淅川丹江口水庫現(xiàn)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楚國最早建國都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載:“文王熊貲立,始都郢(yǐng)。”表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楚文王將國都從丹陽遷于郢(今湖北省荊州區(qū)南城)。

鼎盛時楚國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湖南全部,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重慶貴州、廣東部分地方。

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后人多以熊為姓。

2、鄧曼是誰?

鄧曼,周朝鄧國(今河南鄧州)人,是鄧國第19位國君吾離侯的女兒,從小就美麗聰慧,熟悉禮儀詩書,精通《易經》《系辭》,善于思考,明達事理,經常給父親出謀劃策。是一個深明大義、有遠見卓識的女子。

3、出嫁到楚

公元前741年(魯惠公28年),楚厲王(熊通的哥哥)去世,熊通殺了楚厲王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自立為君,史稱楚武王。楚武王繼位后,聽聞鄧國侯有個女兒秀外慧中,美麗動人,就派大臣為使到鄧國提親,豁達的吾離侯慨然應允,一段良緣就此成就。楚武王娶鄧國侯之女為夫人,史稱鄧曼。楚武王與鄧曼婚后琴瑟和諧,恩愛有加,并生下兒子兩個:熊貲[zī](即后來的楚文王)和屈瑕。

4、助力國君

關于楚武王夫人鄧曼,在史書上有4處記載。

其一,漢劉向《列女傳》:“楚武鄧曼,見事所興,謂瑕軍敗,知王將薨,識彼天道,盛而必衰,終如其言,君子揚稱?!?

其二,西晉左芬:“天道惡盈,極數則微,邈哉鄧曼,心暎禍幾,睹兆嘆亡,考德知衰,賢智卓殊,邈哉難追?!?/p>

其三,《春秋左傳·桓公十三年》記載楚攻打羅國提到鄧曼,“(楚武王)入告夫人鄧曼?!?/p>

其四,《春秋左傳·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嚶鼑@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p>

楚武王很寵愛鄧曼,鄧曼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楚武王愿意傾聽她的看法,經常與她共商國事,鄧曼每每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楚武王都會采納。

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因被封于屈邑,曾擔任楚國最高官職莫敖。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為氏,遂稱屈氏,為大詩人屈原的先祖。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42年),楚武王派屈瑕作為主帥率軍征討羅國。楚國令尹(官職,相當于宰相)斗伯比為屈瑕送行,但屈瑕心浮氣躁、面露驕傲之色,他認為“舉趾高,心不固”的屈暇此去必然失敗,于是進見楚武王表明他的擔憂,請求增派援軍。楚武王拒絕了斗伯比的建議,回宮對夫人鄧曼說:“斗伯比難道不知道楚國軍隊已經全部出發(fā),還提出這種不可能的請求?”

相較于楚武王的茫然不解,鄧曼則認為,屈瑕在蒲騷之戰(zhàn)的輕易成功,會讓他自以為是,必然輕視羅國。鄧曼的分析擲地有聲:“斗伯比當然不會不知道楚軍已經全部出擊,他請求的增援是讓君王加以防范,以便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p>

楚武王恍然大悟,立刻派人去追屈瑕。但是為時已晚,派去的人還沒追上,楚軍已經在羅國和盧戎軍隊的夾攻下,被打得大敗,屈瑕最終吊死荒谷。楚武王回想著鄧曼的話,悔恨不已,自責道:“孤之罪也!”

公元前690年 (楚武王51年),年逾古稀的楚武王仍壯心不已,他還專門演練了一種軍陣準備攻打隨國。出征前,武王突然覺得胸悶心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鄧曼看著年邁的楚武王,料想此行兇多吉少,長嘆一聲道:“夫君的福壽恐怕到頭了!只要我國的將士沒有折損,即使大王途中有什么不測,國家也算是有福的?!辈怀鲟嚶?,楚武王出征不久,行至漢水東岸時,心疾突發(fā),坐在一棵樹下與世長辭。楚國令尹和大將嚴密封鎖消息,密不發(fā)喪。直到與隨國立下盟約,隨國成為楚國附庸后,楚軍才全師而退渡過漢水,為武王舉哀。

《左傳》和《列女傳》詳細記載了關于鄧曼的上述兩件事,這在歷史書籍中是不多見的。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鄧曼應該是比較善于分析問題的人,她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一點實屬難得。

5、和親顯效

楚武王在位50年,除因意外事件鄧國附屬國鄾國殺楚巴使者而發(fā)生的鄧與楚巴之戰(zhàn)外,鄧楚兩國保持著相安無事、比較友好的邦交關系。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也就是鄧曼的兒子。

《左傳·莊公六年》載:“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苟碇rK[zhuī]甥、聃[dān]甥、養(yǎng)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嚭钤唬骸藢⒉皇澄嵊唷!瘜υ唬骸舨粡娜?,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從。還年,楚子伐鄧?!?/p>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帶領軍隊借道鄧國攻打申國,因為申國在鄧國的東北部(今南陽市區(qū)),鄧國位于楚國與申國的中間,去申國必須路過鄧國。

當時的鄧國國君鄧祁侯,是鄧曼的弟弟、楚文王的舅舅,外甥路過并駐扎鄧國歇息,作為舅舅的鄧祁侯自然少不了設宴款待,暢敘親情。但是,鄧祁侯的三個外甥騅甥、聃甥和養(yǎng)甥不樂意了,他們鑒于楚國對外擴張的野心,聯(lián)合勸諫鄧祁侯不要借道給這位野心勃勃的外甥楚文王,并建議趁機把他給殺了,以除后患。

然而,鄧祁侯并沒有聽從三個外甥的勸告,而是答應了外甥楚文王借道的要求。這一方面顯示了鄧祁侯的仁慈,另一方面也說明此時的鄧楚兩國關系尚好,甥舅之邦的親情紐帶仍然在起著重要作用。再者,當時鄧祁侯之姐、楚文王之母鄧曼還健在,念及姐弟情誼,也不至于對親外甥下狠手。當然,外甥楚文王礙于母親情面,他也不好意思對舅舅主政下的鄧國下手,這也就是為啥楚國舍近求遠,借道鄧國去攻打申國的原因了。

就這樣鄧國與楚國又相安無事地共存了十年時間。

6、終被楚滅

公元前678年,這時,楚文王的母親鄧曼和舅舅鄧祈侯都已經去世,鄧國也換了2任國君,當時執(zhí)政的是第22位國君明淵公。這位明淵公是鄧祁侯的孫子,鄧曼的侄孫子,按輩分,明淵公應該稱鄧曼為姑奶、楚文王為表叔。

就在這一年,十年前鄧祁侯三個外甥所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楚文王舉兵攻打鄧國,鄧國隨即滅亡。當然了,由于鄧楚的姻親關系,楚國雖然滅了鄧國,并沒有屠殺鄧國國君和貴族及百姓,而是將鄧地改名為穰邑,像十年前楚國滅了申國后,強行將申國的執(zhí)政者,遷往申國東邊今河南信陽一帶安置的做法一樣(史稱東申國),將原鄧國國君及一幫文武群臣、貴族和親屬,統(tǒng)一集中南遷到原鄧國與楚國交界的城邑鄧城(今湖北省襄陽市高新區(qū)團山鎮(zhèn)鄧城村)居住,便于對其進行監(jiān)控,斷絕其復國企圖。

鄧國與楚國的姻親關系,使它整整比申國晚滅國 10 年。

(圖片與內容無關,僅供欣賞)

二、鄧鄭聯(lián)姻

鄭國是繼楚國之后,《春秋左傳》記載的第二個與鄧國存在聯(lián)姻關系的國家。據《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載:“初,祭仲甚有寵於莊公,莊公使為卿;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

1、鄭國介紹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以經濟發(fā)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于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22年),周宣王將鄭地封給弟弟姬友,是為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居住在棫(yù)林(在今陜西華縣西北一帶)。目前這里是全球鄭氏尋根祭祖之地,鄭桓公陵墓所在地。

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guó)鄶(kuài)之間(今河南省滎陽市),公元前395年,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今河南鄭州新鄭市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主要版圖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國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諸侯,被稱為“鄭莊小霸”。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鄭莊公去世后,鄭國發(fā)生了長期內亂,致使國勢逐漸衰落,到戰(zhàn)國初年,被韓國所滅。

2、迎娶鄧國公主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27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史稱鄭莊公。不久,鄭莊公派心腹卿士(官職,相當于宰相)祭足作為迎親大使,去迎娶鄧國公主為妻,史稱鄧曼。

在這里要特別說明,為何這位與鄭國聯(lián)姻的鄧國公主也叫鄧曼。是因為古時婦女地位低下,出嫁后,史書記載時均以娘家國名+姓氏稱呼。因為鄧國公主姓曼(鄧國第一位鄧侯曼公后裔),來自鄧國,所以史書均以鄧曼稱之。

這位來自鄧國的公主鄧曼生下兒子公子忽,并被鄭莊公立為太子,繼承君位,史稱鄭昭公。

鄧國與北方強國鄭國的聯(lián)姻,也使鄭莊公的事業(yè)蒸蒸日上,終成“春秋三小霸”之一。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他對國內斗爭和國際斗爭都很懂得策略(《毛澤東讀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選載(六)》)。

《左傳·桓公二年》載:“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p>

公元前710年(魯桓公2年)7月,當時蔡國(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鄭國兩國雖然距離楚國較遠,但因楚國強勢崛起,勢力向中原擴張,鄭、蔡二國開始產生畏懼楚國的思想。鄭莊公與蔡桓侯(蔡國第七代國君)相約會見于鄧國,三國共商應對楚國之策。鄭、蔡二國國君這么重要的會見,將地點定在鄧國,由此可以看出鄧曼在娘家鄧國、婆家鄭國這兩個國家均具有舉足輕重的的地位。

3、兒子拒絕和親釀惡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紛爭,外交軍事種種手段都登上臺面,婚姻結盟更是屢見不鮮,但遺憾的是鄭莊公與鄧曼的兒子鄭昭公卻并沒有得其父母真?zhèn)?,延續(xù)父母親力親為的和親外交策略,竟兩次拒絕當時強大齊國提出的和親要求,最終嘗到了拒婚的惡果。

齊國是諸侯國中的大國,當時齊國國君是齊僖(xī)公,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他稱霸的基礎當然就是他父親齊僖公給打下的。齊僖公也名列“春秋三小霸”之一。

按理說,如果齊國和鄭國兩國能夠結親,強強聯(lián)手,那是再合適不過。齊僖公很看重太子忽,第一次提出結親,就是準備把很有才華的愛女文姜許配給他。但太子忽卻以自己不般配強大的齊國為由拒絕。

齊國第二次向太子忽表達出想要聯(lián)姻的想法,是在公元前706年(鄭莊公38年)北戎攻打齊國時,鄭莊公派太子忽領兵救齊。太子忽不負眾望,大敗戎軍。齊僖公大喜過望,又一次提出聯(lián)姻,太子忽再一次以不能居戰(zhàn)功而成婚為由拒絕。錯失兩次和親良機,殊為可惜!

太子忽后來娶了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陳國是個小國,幫不上鄭國什么大忙。鄭莊公去世后,太子忽繼位,是為鄭昭公。鄭昭公在做太子時和大臣高渠彌交惡,公元前695年,高渠彌擔心鄭昭公會殺害自己,趁一次與鄭昭公外出打獵時,在野外射殺了鄭昭公。改立鄭昭公的弟弟公子亹(wěi)為國君。

公元前694年(魯桓公18年)7月,鄭子亹參加齊國主導的首止(今河南睢縣周堂鎮(zhèn))盟會,齊國國君齊襄公(齊僖公之子)記恨鄭國不與齊國聯(lián)姻,就殺了鄭子亹。此后,鄭國日漸衰敗。

(圖片與內容無關,僅供欣賞)

三、鄧應聯(lián)姻

1、應國在哪里?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fā)封其四子姬達為應侯,爾后立國為應國(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國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新華區(qū)滍陽鎮(zhèn),并以鷹為族徽,這也成為如今平頂山別名鷹城的由來,子孫以國為姓。姬達更名為應叔,即應氏太始祖。應叔等先祖?zhèn)冊趹獓鴼v經350余年。

2、《鄧公簋》的出土

1979年,在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qū)薛莊鄉(xiāng)北滍村滍陽嶺上發(fā)現(xiàn)了一處應國墓地,自1986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這處墓地進行鉆探和長達十余年的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證實這是一處應國貴族墓葬區(qū)。墓地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其中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為研究應國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應國墓地先后出土了一組4件《鄧公簋》(其中兩件失蓋)。這四件器物屬西周中晚期應國銅器,形制、紋樣、銘文及大小皆相同。蓋頂隆起,斂口鼓腹,飾夔龍紋,有喇叭形握手,蓋緣與口緣均飾有目竊曲紋,蓋面與器腹飾瓦垅紋;鼓腹下垂,雙龍首耳各銜一圓環(huán),圈足飾斜角云紋,足下3個小扁足,支足根部飾獸面紋。器外底部有方格形鑄痕。簋(guǐ)蓋與器內底部均有3行12字銘文:“登(鄧)公(乍)作應嫚毗媵(yìng)簋,其永寶用”。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3、12字銘文揭示鄧、應兩國曾聯(lián)姻

青銅器銘凡有“媵”字者,皆為送嫁之器。因為“媵”字與陪嫁有關,表示相送之義。

《鄧公簋》銘文中“嫚”是鄧國國君鄧公之女,“媵”即陪嫁之意。

《鄧公簋》的出土就是鄧、應兩國聯(lián)姻的見證。該器物及銘文,清楚明白地揭示出了,當時的鄧國曾有公主遠嫁應國。

《鄧公簋》是鄧國國君為其女兒嫚毗出嫁應國時特意制作的陪嫁禮器,也就是陪嫁品,在其死后,又隨葬在墓內,才得以保存下來。一方面說明了該簋對于當時從遙遠的鄧國遠嫁到應國的鄧國公主來說,視為珍物,終生相伴,那個時候,路途遙遠,回娘家一趟,很不容易,想家的時候,看看當初父母陪嫁的這些器物,想想曾經在娘家時與父母相處的情景,權當是慰藉一下自己思鄉(xiāng)之情吧;另一方面,這位鄧國公主在其死后還要這些陪嫁品陪在自己的身邊,可以想象到,她對娘家鄧國是多么熱愛啊,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動容!

著名考古學者、應國墓地主要發(fā)掘人王龍正先生認為,從《鄧公簋》銘文來看,應、鄧兩國應為世代為婚,在兩周時期,許多諸侯國都以相互聯(lián)姻作為外交手段,從而結成政治同盟,所以應、鄧兩國的世婚也不排除這種政治婚姻的可能性。他認為兩國的聯(lián)姻具有政治性,可以共同抵御強敵荊楚和南淮夷。

(圖片與內容無關,僅供欣賞)

四、鄧井聯(lián)姻

1、井國方位

據《大宋重修廣韻》記載,井是姜姓之國,始祖是姜尚,大致在周代今陜西關中一帶,他完成大業(yè)后,被姬發(fā)封到齊國。但他特別懷念他起家的垂釣故地——寶雞渭河邊,就把他后代的一支留在那里,他的后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國了。在當時,這個井國名氣很大。這也是為什么鄧國距離井國如此遙遠,而將公主遠嫁這里聯(lián)姻的原因吧。井國亡國后,形成一支以國為氏的井姓,一直繁衍至今,但井姓人口較少。

關于井國的建國時間、存世時間以及國君在位等史料,史書記載有限。已無從查考。

2、《鄧仲犧尊》出土

1984年秋在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發(fā)現(xiàn)西周中期的井叔妻室墓,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鄧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形體似馬駒,卻又頭生雙角,腹有雙翼,大概應是古人所言的“天馬神駒”。同時駒頸上立一虎,駒尾上有一條龍,駒前胸有一獸,似龍又似虎,駒尊蓋上立有鳳鳥?!多囍贍拮稹吩煨推嫣兀T作精工,紋飾縟麗,富麗堂皇,是青銅禮器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3、姻親關系的證據

《鄧仲犧尊》的器腹及蓋內分別雕刻有相同的銘文二行六字:“鄧仲作寶尊彝”。這六個字的意思說明,此件器物是鄧國的鄧仲所做的器物,而鄧仲很可能是鄧國的國君或貴族。

那么,鄧國和井國,一個在今河南省鄧州市,一個在今陜西省長安區(qū),兩地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鄧國的這件怪獸器物會出現(xiàn)在那里呢?考古工作者在對張家坡遺址進一步發(fā)掘后,得到了重大的發(fā)現(xiàn)。他們在張家坡遺址附近發(fā)現(xiàn)了帶有“井叔”字樣的青銅器,從而表明,出土的這件西周時期鄧國的器物,隸屬于井國的貴族井叔。

考古專家認定,這件《鄧仲犧尊》是當時鄧國的國君或貴族鄧仲,將自己的女兒遠嫁到井國井叔家族時,作為陪嫁物品之一而送達那里,在其死后又作為陪葬品而埋入地下。因而,可以得知,鄧國與井國同樣具有姻親關系。

五、鄧復聯(lián)姻

1、復國位置

復(復)國,古文獻失載。復,是復字的繁體字。《續(xù)漢書·郡國志》記載:“桐柏大復山,淮水出。”大復山,在今河南省桐柏縣東,即今天的桐柏山,廣義上屬于大別山脈。根據古籍記載,兩漢時大復山以南有個復陽縣,西漢時這里為復陽侯國,西周復國的確切位置當在今河南桐柏縣一帶。其國名因位于大復山附近而得。往西不到100公里便是鄧國。

2、銘文顯示復國公主嫁鄧國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錄了一件《復公子伯舍簋》,為西周中晚期銅器。上邊有一句銘文:“復公子伯舍曰□新,作我姑鄧盂媿(kuì)媵簋,永壽用之”。意為復國公子伯舍,為姑姑孟媿嫁往鄧國而制作了這件青銅簋作為陪嫁品。

《復公子伯舍簋》的銘文,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西周時期有一個不見史載的復國,與鄧國保持著政治聯(lián)姻關系。它是鄧、復兩國通婚的見證。

六、鄧與薄姑國聯(lián)姻

1、薄姑國位于何方?

薄姑,亦稱蒲姑,商王所封諸侯,都城在今山東博興縣湖濱鎮(zhèn)寨卞村西北,東南距齊都臨淄城(今山東淄博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25公里。周滅商后,薄姑協(xié)助商紂王之子武庚發(fā)動“三監(jiān)之亂”,企圖復辟商朝,被周成王所滅。

最早的記載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國大夫晏嬰對齊景公言:“昔爽鳩氏始居此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北。ㄆ眩┕脟龊螅瑖裼械囊员。ㄆ眩樾眨械囊云压脼樾?。

2、看銘文知鄧與薄姑曾通婚

郭沫若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鄧公簋》有銘文“隹(wéi)鄧九月初吉,不姑屯夫人始作,鄧公用為屯夫人□□尊”。此簋亦為陪嫁用的媵器。郭沫若考證,銘文中的“不姑”即薄姑。表明,鄧公之女(或妹)嫁往薄姑國,為薄姑屯夫人。因此可以確定,鄧國與薄姑國之間亦曾通婚。

鄧國與楚國、鄭國之間的姻親關系,史書均有明確記載,而與應國、井國、復國、薄姑國等之間的聯(lián)姻,我們翻遍現(xiàn)有史書,并無查到任何記載。然而好在,尋覓鄧國和親外交蹤跡,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青銅禮器給我們提供了充分的證據,也給后人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目前,出土著錄有“鄧”(登、豆)字銘文的鄧國青銅器達13類,31件,跨越商末、“兩周”至春秋戰(zhàn)國,分布在河南、陜西、湖北、山東4省9個地域,這說明鄧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外交十分頻繁。

因年代久遠,存世文獻史料較少,本文僅根據現(xiàn)有的少數文獻資料及出土文物,考證出了鄧國與上述六國之間的姻親關系。周朝鄧國是從商朝鄧國延續(xù)下來的一個建國較早、實力較強、存在時間較長的古國之一,鄧國推行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和親外交,與其周邊近鄰的申國、呂國、曾國、謝國、鄀國、隨國等諸多國家是否也存在有聯(lián)姻關系,有待今后深入探索研究與考古發(fā)現(xiàn)。

(作者系鄧州市鄧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鄧姓文化》雜志編委會主任,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鄧姓的起源”傳承人)

Hash:636c9836ccd8f222e973b4bdc7f0bf841572f6f3

聲明:此文由 匹夫闖天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