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座古寺有點意思:歐亞風格的佛教寺院,很多本地人都沒去過

提到歸元寺,怕是沒有哪個武漢人會不知道,但古德寺就不一定了。

古德寺幾乎不同于歸元寺,它雖也是一座古寺,但這座寺廟卻不是中國傳統(tǒng)寺院,它既沒有黃墻青瓦,也沒有飛檐翹角,卻有西方教堂建筑元素。

古德寺藏于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是一座不太好找的寺廟,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錯覺。這座寺廟始建于清光緒三年,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之間進行兩次擴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

這座寺廟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羅馬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東正教堂、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風格為一體,不僅具有漢傳佛教建筑的掠影,也有印緬佛寺建筑特點,更有古希臘神廟的韻味。

正是如此,它非常深得年輕人的歡迎,尤其是文藝青年的喜愛。每逢節(jié)假日,有許多年輕人來此進行打卡、人像拍照。在我眼里,它算得上是武漢最美的一座寺廟了,雖然建寺時間只有140多年,但其風格獨樹一幟,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見。

寺院的核心建筑就是圓通寶殿,這是整座寺院精華建筑所在,吸引了眾多攝影師和文藝青年。圓通寶殿運用古羅馬建筑之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具有西式風格的中國寺廟。

寶殿的內(nèi)外墻之間以回形步廊設計,并設有許多方柱。立面墻上的圓窗和長窗,依照基督教堂的建筑風格。 殿堂之上還建有九座佛塔的塔剎。

如果你看過米蘭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那么對圓通寶殿的外部窗戶一定不陌生,其拱券幾乎是一樣的,屬典型的的哥特式風格。

這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期和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fā)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發(fā)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一直持續(xù)到十六世紀。

除了此之外,寶殿頂部的塔尖毋庸置疑屬于古波斯建筑風格。而下方的回廊立柱一眼看出頗有希臘神廟的風韻,這在古希臘帕提農(nóng)神廟、巴特農(nóng)神廟均有明顯體現(xiàn)。

很多研究者認為,古德寺是仿阿難陀寺而建,屬于印度帕那瓦建筑風格的群塔型寺院,圓通寶殿仿緬甸阿難陀寺的藝術(shù)形式建造。

但其實,我一直十分困惑(也是好奇),為何中國的傳統(tǒng)寺院會有如此建筑風格?但查了許多資料,仍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古德寺最早由隆希創(chuàng)建,被稱古德寺的“開山始祖”。

在1914-1919年間由昌宏法師住持,并先后兩次進行擴建。在宏昌法師的主持下,古德寺日益壯大,不僅增建了殿堂房舍,還著手設計大雄寶殿,于1913年竣工。1919年,隆波法師接任主持,1921年秋,寺廟再次進行擴建,主要是將原來的大雄寶殿改建為圓通寶殿,以及修繕其他佛殿,這一擴建歷時13年。

而這一次擴建,就是寺院風格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所在。這與當年的漢口開埠有一定的關(guān)系。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辟漢口為通商口岸,自1861年正式開埠到1898年,在這期間長江沿岸地區(qū)被迫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為此西方多元的文化風格急劇涌入。

此后, 漢口經(jīng)濟快速增長,商業(yè)繁華發(fā)達,令當時武漢的綜合實力僅次于上海,并有“大上海大武漢”之稱謂。

在此經(jīng)濟、歷史、位置的基礎(chǔ)上,南北風俗、中西文化于漢口交匯,勢必對武漢的建筑形制和風格產(chǎn)生一定影響。西方建筑風格大量傳入武漢,武漢也全面進入了近代建筑發(fā)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筑盡量都體現(xiàn)著各自本國的建筑風格。

而恰好圓通寶殿在改建時期正處于西方歐式建筑的興建階段,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中國佛寺院吸取了歐亞建筑風格元素,才有了盡頭我們所見到的多元化建筑風格。

但由于當時的建筑設計圖紙等相關(guān)檔案已無法得見,圓通寶殿究竟為何會形成這般風格,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如有了解的朋友,還望留言分享。

Hash:872b7166ec2235b7fb1bb479df39e4625e8270cc

聲明:此文由 蘇丹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