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美|魅力柳峰:誰把故事撒落一山
誰把故事撒落一山
——柳峰山故事拾零
作者:陳明華
柳峰村地處白梅鄉(xiāng)南部,柳峰山北麓,大大小小的村落,明珠般散落在曲曲折折的山坳里。澗水如帶,將它們一一串起;桑田沃壤,交替著翡翠與金黃??可匠陨?,山里人守著這一片土地,一輩又一輩地思考著大山的神奇,形成他們認識大山特有的思維模式,永不停歇地講著大山的故事。不久前,我和忠老師一道,又一次走進柳峰村,由老余陪同,遇見了程國友老人。一路指山問水,說東侃西,老程講述了許多匪夷所思但又耐人尋味的故事,像是誰撒落在山間的彩貝,讓人不禁拾而收之。有道是不吐不快,忍不住拿出來分享給大家,聊寄一笑耳。
迎水庵
柳峰村入口,兩邊各有一山,左白象,右青獅。踏上村道,撇開左邊山澗,選擇右行,有一小溪潺緩北行。溪水在一座山前來了一個轉(zhuǎn)彎,前人在此朝來水方向建有一座“迎水庵”。迎水而建具備了納水聚財?shù)南嗨饬x,在此卜址定基就是基于這樣的考量。此庵一成,佛像生輝,山里的百姓還真的就此平安,生財無數(shù)。于是香火越來越盛,庵宇擴建成前后兩進。每逢祭祀的日子,香客摩肩接踵,暮鼓晨鐘,回蕩山間。與一般的廟庵不同,這座山中小庵,曾供過一樽岳王(岳飛)神像。山民既要防賊,也要提防猛獸,因而習武者很多。供上岳王神像,既尋求庇護,也是激發(fā)尚武精神,更有對英雄的崇拜。古庵兩旁,有兩株老木,一棵古柏,一棵老桂花。那棵柏樹樹干需要兩人才可合抱,虬枝密生,神帳滿樹。年深日久的香煙繚繞,也就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不過,上世紀五十年代,這棵老樹還是被砍伐了,用作孫畈街聯(lián)通上下街的人行板橋了。
嘯天獅
從迎水庵廟后,沿曲折小徑攀援而上,山頂有一大石高聳,酷似雄獅直立,狀極威猛,被稱為“嘯天獅”。這石獅子也有一段相水故事。山外吳姓,背山而居,山上有石如柱,被稱為“照天燭”,正對柳峰青獅、白象山口。吳姓族人生意風生水起,聚財無數(shù),學子仕途坦蕩,人才輩出。而柳峰山里人卻不見起色。請來的風水先生,幾番勘察,認定是那照天燭有傷風水,于是尋找鎮(zhèn)壓之物,竟發(fā)現(xiàn)了山坡上叢林中的這一塊獅形大石,且有咆哮之威,人們大喜過望,當即去掉纏繞的藤蘿、石前的樹木,這樣獅子石的長嘯之狀,恰可以對沖“照天燭”之力,山中財氣就不至于外泄了。
經(jīng)學堂
過沖嶺往小寨去,有兩處小山包首尾相連,地勢和緩,土肥草茂,被稱為大金包小金包。山包后面是一堵白石山崖高高聳立,石上有無數(shù)白礬般的小斑點,閃著銀色的光。平時云遮霧繞,若是晴天遠在湯溝都可見大石上白茫茫的一片。若以重物敲擊,轟然有聲,雄渾如大鼓。當年這里曾有人家,教子課讀就選擇在石壁處的一個石洞,一位清瘦銀髯的私塾先生,引著十八個孩子誦讀五經(jīng),聲震四壁,可遏行云。忽一日,門上鑰匙突然丟失,門被反鎖,就在洞中人搖動大門的剎那間,一塊巨石訇然滑落,將洞口封得嚴嚴實實,從此,內(nèi)外兩隔。不過,有人說,天氣異常時,偶爾還能聽到石內(nèi)有隱隱讀書之聲。
九華佬鞋印
在小寨與大寨之間的山梁上有一片石坡,其間,有一個深陷巖中長達尺許的小坑,酷似一只芒鞋。傳說當年朝鮮王子金喬覺西來大唐后,輾轉(zhuǎn)山川溝壑,尋訪卓錫寶地,足跡遍及長江中下游。他曾沿江上行,見浩浩江水中,一山綿長,有寺隱然,便一腳踏上江邊長山,不料,山卻斷裂如藕節(jié)。喬覺見狀立即拔腿起行,大步跨上巍然聳立的柳峰寨旁的這道石梁。奇怪的是,這巖石突然松軟如泥,喬覺的大腳緩緩下陷,腳踝已沒入石中。心知此山也不能承受自己的法力,于是拔腿再行,匆忙間腳上芒鞋已陷在石中,光著一只大腳直往白云巖踏去,竟在白云巖函云岡上,留下了大足印痕,千年不滅,而那只鞋就化作了柳峰山上的“九華佬鞋印”。
鷹窩
在程灣之左,半山腰上,有一個草木蓊郁、老木森森、藤蘿古拙的山谷。這里的老樹上團團鳥窩隨處可見。早晚間撲騰之聲不絕于耳,嗷呀之鳴回響谷中,“鷹窩”之稱就存在于山民們的口中了。這里的鷹,羽毛上是黑褐色的斑紋,土話稱為“麻鷹”,專門以野兔和家養(yǎng)雞為食。不過,有時一支箭,或一根竹竿直向鷹窩,反而它們又成了山民口中的美食。離大寨不遠,對面有一處山崖陡峭,絕壁斧削,崖間有石洞數(shù)孔。這里曾經(jīng)是猛虎出沒之所,吼嘯之聲,震動山谷,回音不絕,叫人不寒而栗。這些老虎洞,虎已遠去,唯余洞窟幽深。
秤砣石
大寨之南坡,有一大石,凸兀蹲坐,狀如秤砣。砣,又叫權(quán),這塊砣石俗人雅士,皆相看重,它既是鎮(zhèn)壓之物,又是權(quán)衡之器,被人們奉為祥物。據(jù)說,舊時在柳峰山,數(shù)度有人扎寨,這秤砣石都要派兵卒看守的。
望鄉(xiāng)石與牛角峰
柳峰山最高峰,人稱“大寨”,海拔456米,峰頂巨石如青鍔插天,遠觀又似牛角,當?shù)厝诵蜗蟮胤Q之為“牛角峰”。這峰頂巨石又被外出闖蕩的人稱為“望鄉(xiāng)石”。江北人走江南在樅陽一帶延續(xù)了近百年,柳峰人也是其中的一支,他們有經(jīng)商者,有采茶工,也有落戶江南的?!斑M了龍門喜笑洋洋,到了廣陽眼淚汪汪?!边@是當年茶工們的一句茶歌唱詞,至今還在老一輩村民間傳唱。歌中的“龍門”、“廣陽”都是太平縣的地名,據(jù)曾經(jīng)的闖蕩者說,在廣陽就能隱約看見云遮霧繞中的大寨山尖了。見石懷鄉(xiāng),于是,便生起了故鄉(xiāng)之思,流出了思家之淚,出門很久了,歸去卻依然遙遙無期。這幾塊山石就成了寄托游子鄉(xiāng)愁的“望鄉(xiāng)石”。
這里曾有大小二寨。從梧桐谷攀援而上,走幾小時,翻過幾道山梁,越過幾道深谷,就可以看到“小寨門”了,石門檻,立門柱的方穴,還有兩旁的壘石和蒼苔,一石一苔都在向游者訴說著往事。小寨東面山峰就是大寨,兩峰之間相距數(shù)百米,中間全程是魚脊般的石梁,兩側(cè)極闊極長的石坡迅速下切,寸草不生,膽氣不夠,看了就會“兩股戰(zhàn)戰(zhàn)”。走到近前,才看清真實的模樣:三面如斧削,東面如拍岸的百丈浪濤,頂端的數(shù)塊大石,似乎一不小心就有被誰推落的擔心。東面的山門更為雄宏,僅戶樞圓孔就有碗口大小。
是寨子,自有寨子的故事。這大寨是寨王的住處,不過兩間屋大小,真正能駐軍的還是小寨。這里當年駐守的是“廣西佬”,也就是太平軍。為了破寨,一支說不清的武裝,與他們斗智斗勇。山寨被圍,明明是給養(yǎng)不足,寨主偏要讓一只黑狗飽食肉飯,放其直沖山下。這狗也算是不負主人的義犬了,它沒有膽怯,而是直撲圍寨人馬。狗被砍殺了,腹內(nèi)之物,讓人感覺,寨子一時不能攻下。一天,山下派人扮成難民去攻寨。一群“難民”坐在寨腳旁,嚎啕大哭:“大王大王開個門,可憐我們逃難的人,無處能騰身,一條扁擔睏著十二個人……”寨主疑心是計,不予理睬。后來,哭聲越來越凄切,一直延續(xù)了三天三夜,變得幽幽咽咽。寨主聽著山風呼嘯,動了惻隱之心,誰知寨門一開,周圍喊殺震天,假哭的人早已控制了寨門,一場血腥風雨籠罩了山頭……老人傳下的記憶說,其時,尸橫遍野,萬丈絕壁都被血染紅。慘烈的故事,直教人驚心動魄。史書上的太平軍怎么在民間演繹成了“長毛子”?與之作戰(zhàn)的到底是官兵還是山民?其間的是非恩怨期待著有人評說。至于那“一條扁擔”是大寨下方一處狹長的山徑,人稱“扁擔橋”。
柳峰寺遺址
寨子有更悠久的歷史,因為這柳峰山“成名”得很早。清版《桐城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呂蒙建議攻皖拔之,退授廬江太守,分桐城地為二,其南曰陰安縣城,柳峰山之西,其北曰呂亭左,縣城谼山之東,劃地鎮(zhèn)守,民賴初安?!?/p>
陰安縣城址,今白柳鎮(zhèn)山河村境內(nèi),那里是柳峰山之西的一片開闊地。當年這里置陰安縣城,就是以柳峰山為依托,柳峰山的雄險早在三國時期就被呂蒙所看重?!?a href='/anqing/' target=_blank>安慶府志》正德版“地理志”列山“桐城三十有九”,其中有說“東九十里有柳峰山,其上有白楊?!绷迳揭恢贝驿浻谑芳?。
在今天的白柳鎮(zhèn)有一個街,不大,但很老,叫柳寺,這是現(xiàn)在人的簡單叫法,實際上它的稱呼應(yīng)是“柳子寺”,也在柳峰山下。清朝時,柳子寺是桐城諸多集場之一,民國時曾設(shè)柳子寺保。這個名稱也與柳峰山有著很直接的聯(lián)系。明正德版《安慶府志》“古跡”篇中有明確的記載:安慶有“寺二百二十有八”,其中“桐城四十有三”?!傲?,縣東九十里,已上(這二字指柳子及前面清泉、永明、桐溪等寺)俱永樂年間創(chuàng)?!笨滴醢妗栋矐c府志》更是明確地說:“柳子寺,在柳峰山,明隆慶年間制(時間存疑)?!鼻宓拦饽觊g修《桐城縣志》依然持康熙版之說。這樣看來,因山而建寺,因寺而名地,這柳子寺的地名,就是因柳峰山寺廟而來。柳峰山寺廟從明代正德時算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
山上古寺,明初就有,但毀于何時何因,一時沒有答案。也許可以做一種設(shè)想:當年太平軍流入此地,侵占了這座古寺,才激起了當?shù)厝说墓矐?,?lián)合官府,奮起而逐之,終于滅了這股長毛子。由于殺戮過重,或是世道不寧,這座寺廟,再無僧人入駐。那寺廟的山門也就孤零零地立在風雨中不斷朽去,直到被無知的拾柴人推倒運走了。
由此觀之,這遺址,并非長毛子所建之山寨,而是古寺之遺址。
飛天蜈蚣
從大寨往東南前行,過程灣、梁洼,有一道山梁隆起,自東北向西南低昂起伏,蜿蜒伸展,有直撲長江之勢。山脊兩側(cè)有很多并不很長的支脈生列兩旁,遙看山勢,活像一條碩大無比的蜈蚣作飛天之勢,民間稱為“飛天蜈蚣”。蜈蚣,雖被列為五毒之一,但因為其身上有很多行足,因而自然有了“富足”的意義寄托?!鞍僮泸隍?,死而不僵”,往往比喻世家豪族,不僅勢力宏大,而且不會輕易被擊敗,因而,這樣的山勢便被奉為風水寶地,何況這蜈蚣有飛天之勢,自然倍受青睞。山中一冢古墳,人們已記不清它的修造年代了,但那老墳的故事卻充滿神奇色彩。造墳之日,那一眾送葬人,費盡周折把棺槨送到這里,風水先生精心測算定位。不料,吉時下葬時,卻橫生意外,木棺入土放定,突然雷聲大作,風狂雨猛,棺槨翻出穴外,況且兩度如是??赡苁歉杏X到亡靈德與結(jié)穴不匹,主人家只得與風水先生商定,移動些位置,如此墳方葬妥。
牛頭山
程灣山莊的后面,有一道山岡斜插,下面像老牛壯碩的屁股兀立村邊,再往上,恰似一牛蹬石上山,但牛頭卻反向扭去,這就是牛頭山。民間傳說,這山為一頭上山牛所化。原來這山下有一道深溝,溝中有一口天然形成的石井,山溝就稱作“井凹溝”。這井水四季不枯,夠得上數(shù)十頭牛飲水,無論多旱,也不受影響。一天,那牛來此飲水,冷不丁,山中蛟水突起,泥石俱下,直涌過來,老牛趕緊扭頭躲避,但四腿已被陷住,后來竟長成了這樣的山。
照天燭與瞭望石
過程灣往西北便是華尖山,再前行三五里就是九曲口的西出口。這座山上,有一堵奇石高丈余,下直而上尖且細,遠立觀之,活脫脫一根巨型臘燭,直照蒼穹,因此就有照天燭的稱呼。這根“蠟燭”可照前方一路,西往曰白柳,東觀大嶺尖,這條路東往西來的必經(jīng)之地。這山中還有一塊巨石,體制頗大,北可觀古道,南與大寨遙相呼應(yīng)。動蕩年代強人占寨時,總要派兵駐扎此處,登高遠眺四野動靜,以便及時告知寨上,這石便稱作“瞭望石”了。
梧桐谷
從柳峰北面登頂,要經(jīng)過一處狹長的山谷,谷中擠滿無數(shù)青桐樹,詩詞里稱作“梧桐”,一律青綠鮮潤的皮,頎長筆直的干似乎不愿意矮過山峰,旗桿似的,舒朗的枝,闊大的葉,儼然謙謙君子。這青桐就是書上說的制作古琴的材料。東漢蔡邕“遠游吳會”時在火中搶救出一段烈烈有聲的奇木做成了希世珍品“焦尾琴”,那奇木就是這種青桐。莊子說,南方有鳥,“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這里有梧桐、竹實,當是鳳凰的伊甸園。春天,青桐千桿在山風中搖動起“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的詩情,又大可讓人在這里冥想一回山中的清逸與奇趣。梧桐谷下,曾有人家,柳峰山是滿山松楓,這一谷梧桐,其實是前輩人所種。
清水塘
扼程灣村落山囗,筑起一道長壩,高達十余米,壘大石階三級。這里是1958年修建的一個重要水利工程,至此,是山澗“出平湖”了。這水庫水面曲曲延伸達一里路許。由于植被茂密,山間來水,從不渾濁,一庫清波映著綠樹,映著藍天,如一顆碩大的翡翠鑲嵌山間。這里是一處休閑、垂釣、看水、聽鳥的絕佳之地。山洪來時,泄洪道里的一束白浪噴涌而出,流瀑飛珠,轟鳴之聲,回蕩山谷,直達云宵,則是另一番雄宏景象。這座水庫的大壩也很有特色,大壩基部設(shè)有三道臺階,筆直整齊,全用塊石砌成,嚴絲合縫,沒有一點兒水泥,卻能守護大壩安然無恙。這里有普通百姓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一樣很精彩!
故事,雖然是故事,但畢竟有許多思考和希望、創(chuàng)造和見證。故事也有不少時代的影子,我想,新的故事會更出彩!
--END--
來源:文鄉(xiāng)樅陽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侵權(quán)必究
作者簡介
陳明華 網(wǎng)名風景之外
安徽樅陽白梅人,任教于白梅初中
文鄉(xiāng)平臺編委
《云巖閑草》專欄作者
相 關(guān) 鏈 接
云巖閑草|柳峰山寨址鉤沉
文鄉(xiāng)采風|柳峰山紀行
文鄉(xiāng)采風|柳峰山,第一次親密接觸
文鄉(xiāng)采風|【攝影】初探柳峰山
樅陽名勝 | 柳峰山,樅陽的林海雪原
家鄉(xiāng)美|相看兩不厭,是我柳峰山
驢友|柳峰山游記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Hash:a5a74439d9c14a500d06ccc721db96d5351f280f
聲明:此文由 文鄉(xiāng)樅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