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最東邊有條百年老街_雞鳴五縣灞源街

灞河是長安八水之一,不僅是藍田人民的母親河,更孕育了近百萬年的灞河流域文化------華夏始祖文化。灞河古稱滋水,自東而西貫穿藍田縣境,200多里流程滋養(yǎng)了藍田十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老祖先藍田猿人在一百萬年前就生活在水美草豐,動植物豐富的灞水河邊生息繁衍。

古城西安城東出發(fā),溯灞水向南再拐向東過藍關鎮(zhèn)、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進道溝峪,翻王趴嶺,經(jīng)護駕溝口、萬軍回、南石門80余公里就到了灞河源頭第一鎮(zhèn)——灞源街了。灞源街是秦嶺山中的一個小鎮(zhèn),一雞鳴五縣可見其地域偏僻,地面之大。灞源街便是灞源鎮(zhèn)的中心了。灞源街以前叫灞龍廟,坐落在灞河的兩條支流東川河和北川河交匯處,背靠龍鳳山的余脈---龍尾坡,龍尾坡上幾株蒼松更是點綴了龍尾的氣勢。站在龍尾坡的蒼松下,身后是逶迤秀美的龍鳳山,腳下兩條清澈見底的灞河支流在西邊不遠處匯集,再接納湘子岔,將軍岔的河水,集蘊著大山的力量向西涌出大山。灞源最早起始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灞龍廟不知起始于何時,有文字記載的多是上世紀30年代,渭華起義后劉志丹率紅26軍在灞龍廟休整,紅25軍74師灞龍廟圍殲地方民團、李先念率中原軍區(qū)在灞龍廟組成立藍洛縣民主政府、建藍洛支隊。聽父輩講灞源街有灞龍廟、姜楚廟、娘娘廟三個的廟宇形成一個廟群,每到正月十五廟會,周邊藍田的清峪、倒鉤峪、流峪,渭南、華縣的兩岔口、常家莊子,洛南縣的兩岔河、商縣的大荊、西荊、鐵爐子、黑龍口的香客,都會爬山涉水來到街道。那時便是灞龍廟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候,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只是其一、走親敘情,這讓一年之中難得一見親戚更是稀罕。那時山外的貨郎、山里的山貨、當?shù)?a href='/techan/31595' target=_blank>小吃,再加上附近各村的耍獅、舞龍、竹馬、旱船、高蹺、信子等社火,還有民間藝人的秦腔、二簧、商洛花鼓更是熱鬧。只可惜灞龍廟已在文革那個年代被拆了,如今鎮(zhèn)政府就坐落在灞龍廟舊址上。70年代為挽救當時的二簧(好像是漢?。┣鄭徠海?a href='/jingdian/55445' target=_blank>老爺廟)村幾位老藝人們自己成立一個班子想把傳統(tǒng)的戲種流傳下來,可惜當時沒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樣的叫法,加上人們普遍生活還很貧困,只辦了不到兩年。不過灞源街的舞龍、上村的舞獅、西寨村的高蹺、糧房村得竹馬、張家斜村信子、麻家村的旱船卻被老藝人傳至今天,若正月十五去灞源,你就能看到鄉(xiāng)土味十足的農(nóng)家藝人的表演。

灞源雖是幾條古馱運道的來往地,交通卻十分不便,東南去商州要翻雙嶺子、牛頭崖,東北去洛南要翻木岔嶺,北去渭南、華州要翻海拔2400米的箭峪嶺、2200米的將軍峁,就是出山到最近的玉山鎮(zhèn)也得走五、六十里的山路,爬王扒嶺出道溝峪或翻門坎嶺走流峪才能出山。幾條道均是峰會路轉(zhuǎn),奇險無比,猛獸出沒,少見人家,夏秋季節(jié)若是遇上雨天河水暴漲,冬天若是大雪封山,出山則要等數(shù)天半月。五、六十年代灞源人民自己出工修通了經(jīng)南石門,翻門坎嶺,到張家坪的第一條車路,80年代政府投資群眾出工奮戰(zhàn)了近十個年頭終于修通了沿灞河出山的九灞路,如今從灞源至洛南縣的洛源鎮(zhèn)、商州市西荊鎮(zhèn)都已通了車路,2004年的西合鐵路通車,2012年8月通車的西商高速公路,將給灞源人民帶來了便捷、致富的路子。灞源當?shù)亓鱾髦芏鄠髡f,最多的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劉秀南陽起兵初敗退至道溝峪,倒穿鞋智退王莽數(shù)萬追兵,養(yǎng)精蓄銳、招募部將,龍鳳山養(yǎng)馬練兵,龍頭松下商議軍機,數(shù)月后,出灞源,戰(zhàn)王莽,建立東漢劉氏王朝的故事。與這傳說相關聯(lián)的地名一直傳到現(xiàn)在,有萬軍回、護駕溝、王爬嶺、上馬石(石上有一馬蹄印、一腳?。堫^松、龍鳳山、將軍峁。還有王母娘娘洗腳的石盆,韓湘子修道時駐足過的湘子岔,與東海龍王之女愛情故事有關的雞冠石,更是富有傳奇色彩。

灞源自古就是軍事要地,一地鄰五縣,從關中到商州,出武關到中原,她是必經(jīng)之地,有記載唐廣德元年吐蕃兵叛亂逼近長安,唐代宗逃至陜州,郭子儀救駕時便溯灞河河谷而上至玉山,沿道溝峪經(jīng)灞源,翻木岔嶺,到洛南,出武關的。北宋正大八年慶山奴棄京兆退守藍田,金將完顏陳與蒙古勞不特大戰(zhàn)于道溝峪。在紅色革命老區(qū)--灞源記憶著:1933年渭華起義失敗后劉志丹、王世泰率紅26軍在張家坪突圍后退守灞龍廟青崗坪休整。1936年5月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領導的紅25軍74師奔襲灞龍廟,消滅了地方民團。1937年西安事變后鄭維三、陳先瑞帶紅軍74師在灞龍廟休整待命。1946年李先念、鄭維三率中原野戰(zhàn)軍主力突破國民黨30萬大軍重圍,進入陜南成立鄂豫陜軍區(qū),藍洛縣民主政府就在灞源的青崗坪成立,組建了藍洛支隊開展游擊戰(zhàn)。同年汪峰護送李先念赴延安時經(jīng)過灞源時,就住在青崗坪芋子溝村民家里。1947年國民黨對日益壯大的藍洛紅區(qū)進行了瘋狂的“清剿”活動,大肆搜捕中共黨員、游擊隊員,灞龍廟周圍40里的大小溝岔的民房被全部燒光,百姓流離失所。時任藍洛縣民主政府青崗區(qū)區(qū)長的楊天智烈士就把自己的鮮血灑在了生他、養(yǎng)他、戰(zhàn)斗過的灞源地區(qū)南古莊。

灞源由于以前交通不便,甚少人知,卻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山水人文。自然景觀有:道溝峪的石人、龜拉石、石鐘、湘洼瀑布、燕子灣、烏龜石、上馬石、黑石河龍?zhí)?/a>;湘子岔的石魚、吊橋溝、雷打洼、象鼻子。龍鳳山的蛤蟆洞、龍洞。北川的雞冠石、石盆、青崗坪的龍?zhí)?、龍頭松等,許多不為他鄉(xiāng)人知的自然景觀與民間傳說連在一起更獨顯灞源的深閨魅力。海拔2000余米的箭峪嶺、龍鳳山、將軍峁、獅子岈一定是喜愛戶外運動朋友們最愿探險的地方。灞源的現(xiàn)居人追其祖先大都是從江南一帶遷徙而來,江西的葛姓、安徽的陳姓、福建的王姓、河南的阮姓、山東的吳姓都是比較大的戶家,他們經(jīng)過數(shù)百年因兵災、水患或者朝廷的追討來回奔波,但他們在灞龍廟定居以后,經(jīng)過幾代、十幾代的融匯、交融,安居樂業(yè),至今仍保留著他們各自不同稱謂、口音。由于灞源地處僻壤,灞源人祖輩傳下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洋芋糍粑、豆腐干苦蕎涼粉,神仙涼粉、燜土豆(用本地土豆藿香、川香、苜蓿、小蔥炒燜),苞面攪團(水圍城)、油炒洋芋粉,洋芋疙瘩。雖原料粗簡,卻做法獨特,這些獨有的風味在其他地方是償不到的。灞源豆腐干、灞源洋芋糍粑被評為藍田十大名小吃之列。涓秀的灞水養(yǎng)育了淳樸的灞源人,巍巍的龍鳳山造就了灞源人的骨魂。一曲民謠唱出了灞源的人文風情:“秦谷口好大風,姜楚廟里沒眼鐘;雞冠石、石盆溝,五月積雪箭峪嶺;萬軍回、上馬石,還有青坪龍頭松;將軍峁、上天梯,光武龍鳳練精兵;護駕溝、王爬嶺,劉秀避難在灞龍;36年、圍殲戰(zhàn),25軍神威顯;洛藍縣,殲民團,民主政府為民先;憶英烈、頌先賢,前輩精神我輩勉;戰(zhàn)困苦、政策先,革命老區(qū)換新顏;灞水蜿蜒二百里,逾山過川到長安?!?/p>

灞源街曾經(jīng)是商賈云集、百貨齊聚的貿(mào)易中心,數(shù)百年滄桑幾經(jīng)更迭而風韻猶存。這一古商鋪群位于藍田縣灞源鄉(xiāng)灞源街。南鄰灞源鄉(xiāng)政府,西距北川河約60米。在南北約35米、東西約135米的范圍內(nèi)分布有古商鋪建筑11座、約30余間,連續(xù)分布。古商鋪建筑的保存狀況較差?,F(xiàn)大多數(shù)仍然為商業(yè)店鋪。

灞源街作為商業(yè)市鎮(zhèn)興盛于清代晚期以及民國時期,古街道的南部南山的貨品集散地,有木材店、糧店、藥店、雜貨鋪等。其古商鋪群為關中地區(qū)南部山區(qū)現(xiàn)存相對集中的一處古商鋪古街區(qū),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原有的布局,它為研究關中地區(qū)清至民國時期商鋪建筑的特點以及商業(yè)集鎮(zhèn)布局形態(tài),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為研究關中地區(qū)南部山區(qū)清代、民國時期的商品經(jīng)濟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如今的灞源鎮(zhèn)山清水秀,風光迷人。山上植被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境內(nèi)隨處可見瀑布、山泉、奇山、異石,并有天然溶洞等。春季山花遍野、異香撲鼻;夏季天候涼爽、空氣清新;秋季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另外有多種珍禽異獸在這里繁衍生息。身臨其境,不時就能看到白鶴在水上飛過,錦雞在耳邊長鳴。

Hash:bb7d76cfd7ca49d50e3fd32146a3382f60c615c8

聲明:此文由 不占茅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