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文物之馮家坷坨烽火臺遺址在哪兒,其背后有什么故事?

作者:常志梅

(劉伯溫)

我是一個不懂歷史,但又迷戀歷史的人,尤其對于民間傳說的興趣,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我認為,不是所有的傳說都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所有正史都是歷史的真實。

辯證地看待,民間傳說是對真實歷史的演繹、杜撰,雖然加工、想象的成分較多,但往往基于真實的歷史基礎,有些是口口相傳的“原始記憶”。比如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的《五帝本紀》中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fā)掘所證實。

傳說不是文明的根本要素,卻有可能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中國歷史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讓世人對歷史的神往永久熾熱!

今天,我要說一個來自永靖民間的傳說:明代劉伯溫在永靖斬龍脈的故事,這個故事總有幾百年的歲數(shù)了。

(以下為一組永靖烽火臺地理圖片)

一、劉伯溫尋龍脈

先來聊聊傳說的主人公——牛人劉伯溫,劉伯溫原名劉基,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于世,尤精讖緯之學,當世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夠牛吧)!

話說明洪武年間,種種不利跡象時有發(fā)生,讓剛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小心臟狂亂不已,他覺得眼前總有一條金龍張牙舞爪(估計這龍是活得不耐煩了),讓他日夜不得安寧。

于是,朱元璋忙派人找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大師,大師掐指算著,眼珠白多黑少,而后有力地晃著腦袋說:“龍者,天之驕子也,金龍撲殿,意寓草龍覬覦圣上江山。金者,庚辛之屬,當指西方,意指真龍降生之地應在西方,并且,從卦象來看,此龍剛興,必須馬上斬之,否則龍飛九五,后患無窮,后患無窮呀!”

朱元璋一聽,臉色黑中帶青,血壓驟升,頓時軟在龍椅上:“不得了了,我的大明江山危矣,危矣!”隨即用顫抖的雙手攥了攥劉伯溫的肩膀,仿佛揪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僵硬的舌尖下擠出三個字“靠你了!”劉伯溫大師像中了魔咒,茶飯不思,日夜馬不停蹄直赴西北,尋訪龍脈。

(馮家坷坨烽火臺

那么,什么是龍脈呢?

最早提出龍脈這個概念的,是《史記》,不過當時的說法并不是“龍脈”,而是“地脈”。這里所說的地脈,與后世的龍脈理論有所接近?!蛾庩柖珪吩疲骸暗孛}之行止起伏曰龍”?!兜乩泶蟪伞ど椒ㄈ珪酚衷疲骸褒堈吆危街}也”。

龍脈說白了其實就是山脈。

傳說龍脈所在地會誕生新統(tǒng)治者,所以古代很多帝王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權力,往往會把當時天底下其他的龍脈斬斷(不斬的話心里踏實不了,因為大家都這樣做嘛)。

我們的劉伯溫大師認為,中華有三條龍脈,即三大主干山脈,皆發(fā)源于昆侖山。分北龍、中龍、南龍。

北龍是指自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燕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一線。

中龍是指昆侖山連巴顏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嶺大別山一線。

南龍是指昆侖山連唐古拉山、寧靜山、橫斷山、云貴高原的大婁山、武夷山一線。

而劉大師在這里所說的西北龍脈,恰恰是秦嶺一線,屬于中龍。

(永靖墩豁豁烽火臺遺址)

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

那我們的劉伯溫大師是如何利用他的風水絕技,實施斬龍計劃的呢?

劉大師先是沿著秦嶺主脈,一路尋尋覓覓,跋山涉水到達西北,當他趕到天水時,已累掉了半條命,這西北的山山水水,對他而言確實不是“善茬”,居然讓大師有種招架不住的感覺。

他細查慎閱龍脈走向,謹慎聞著每一寸土地的氣味,怕一不留神就讓“龍”逃掉。最后,劉大師尋跡覓蹤追查到了永靖,之所以說是最后,是因為他仰觀天象,俯察黃河后發(fā)現(xiàn),永靖這個地方山環(huán)水匯,群山眉聚之處,皆有龍脈博動的跡象,他預感到這是他此行的目的地了。

(永靖焦河東灣烽火臺遺址)

二、劉伯溫斬永靖龍脈

之后,劉大師沿黃河順流而下,晨曦中,黃河水在陽光下閃著點點金光,每一串水波都躍動著迷人的舞姿,但劉大師覺得這些美景不是一般的刺眼,他瞇縫著的眼如兩把鋒利無比的鐮刀,恨不得把永靖所有山頂都都割平了。

“等等!”(這是他一路走來最響亮的一句話)他用沙啞的聲音吼道。所有隨行的人仿佛被施了定身術,呆立在原地?!斑@奔騰的黃河側面,群峰蜿蜒,如蟠龍飛舞,此乃龍脈之氣呀!”他激動地說著,并四下掃視著,而后賊笑著(這一笑,因用力過猛,至少能多壓出臉上原本三分之二的褶皺)用滾燙的雙目鎖緊永靖的王家大山,渾身哆嗦著說:“哎呀媽呀,原來你在這里……”

這王家大山如一條東西蜿蜒的巨龍,而劉家峽水庫北岸的山頂,正是龍氣匯聚處,大有氣吞山河之勢。

于是,劉大師命千名勇士,一溜煙地爬向山頂。到了山頂,他們高舉特制大砍刀,使盡吃奶的力氣,一起向劉大師所指的“龍氣匯聚處”猛砍。

霎時,山崩地裂,電光雷石,幾聲如牛似虎般慘烈的吼叫震耳欲聾,黃河兩岸所有人畜聽到這吼聲后,不禁仰頭張望,或掩耳奔逃,伴隨一股青煙的騰空而起,吼聲隱隱走遠,一切貌似又恢復了平靜。

(永靖小嶺烽火臺遺址)

但是,劉伯溫大師揪住的眉宇還是沒有完全舒展開來,他根據(jù)風水地勢,又在龍脈前后修建了烽火臺,用于鎮(zhèn)壓(龍脈),以免它起死回生,說干就干。

劉大師所建的這些烽火臺中最大的就是馮家坷坨烽火臺,它的四周有梯形城墻,長38.5米,寬25.5米,高8米,城墻寬2.7米。城墻中央筑有墩臺,為圓錐體,與城墻渾然一體。墩臺長10米,寬8.5米,殘高17米,臺頂呈圓形,直徑5米。城臺全為黃土所筑,每一夯層厚20厘米。此烽火臺依山傍水,屹立在黃河岸邊,面朝蓮花古渡,是縣內(nèi)23座烽火臺中最雄偉,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

據(jù)專家考證,這些烽火臺皆是明代所建,然而明時信息傳遞方式已很多了,所以烽火臺作為古代的信息高速路已失去它原有的作用,因此它們用于鎮(zhèn)壓龍脈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做完這些,劉伯溫理了理油亮的亂發(fā),扯長脖子仰天大笑,而后叫道:“大明江山啊,你可萬年延續(xù)了!”

當然,這只是劉大師或部分人的錯覺,因為大明并沒有因此千秋萬代,畢竟歷史的發(fā)展有它的必然性、科學性……而不是一個所謂的龍脈就能決定的。

不過據(jù)說,從那以后永靖所有的山上再也看不到灌木叢了,更別說花草樹木,幾乎成了禿山。有人說,這是因為風水走了的緣故。

永靖縣城,你若抬頭向西南方向仰望,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被砍的山埡豁口子和烽火臺,傳說那就是當年劉伯溫斬龍脈時留下的,或許就是所謂的龍氣匯聚處。它們?nèi)邕橙绾?,如歌如哭,如吟如嘆,依稀向人們訴說著什么?

假如當時劉伯溫沒有砍斷永靖龍脈,那么,后來的永靖是否又將是另一個帝王出處,歷史是不是也要重新改寫呢?然而,歷史終歸是歷史,傳說終歸是傳說,我們可以去走近、探究傳說,但不能去改寫歷史。

當然,無論(這個)傳說的可信度多高,我想也沒必要去爭論,在我看來,中華民族崇龍,華夏文明之所以在經(jīng)歷了歲月的捶打之后還能如此嶄新完好,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傳說的陪伴!

風割不斷聯(lián)想的翅膀,思緒漸漸凝結成文字,望著那斷裂的山頂,起伏的山巒不肯說話,腦海里縈回著腳下這塊土地的滄桑,它塵封著多少曾經(jīng)的真實,我感受到中華玄學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根須綿延,生生不息。

(永靖黃河三峽景區(qū))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fā)和評論。

Hash:38ebbc8869e81a83839710e7b38fbcd5f1e9ed7c

聲明:此文由 寫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