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遺韻——漢中洋縣儻駱古道

原標題:歷史的遺韻——洋縣儻駱古道

儻駱道,因南口位于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縣西駱峪而得名,又叫駱谷道,與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并稱為漢中四條蜀道,是溝通長安與錦官城(成都)的古道,也即國道,長約240公里,是穿越秦嶺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險的一條。

儻駱道的經地大體是:由長安向西南,經戶縣周至,轉西南30里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循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水上游的洋縣華陽鎮(zhèn),由華陽鎮(zhèn)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zhèn)向西南,越牛嶺順酉水支流八里河至八里關;或由八里河谷的黑峽、大店子越嶺過四郎出儻谷;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河,循儻水河谷至洋縣。由洋縣沿漢江北岸渡湑水,經流王城、城固縣柳林鎮(zhèn)達于漢中。路線全長約765里,其中谷道約500里,較之散關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其他通往陜南的驛道較為捷近。

儻駱古道的南端地處亞熱帶低地山區(qū),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海拔2000米山區(qū),年平均降水超過1000毫米,即使氣候變暖,暖冬持續(xù),降水減少,這里的雨雪增減量也不是很大;因而,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qū),成為漢水最為可靠的水源地。古道的北端,在秦嶺北坡的駱峪中,雖然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但山谷中仍是草木蔥蘢,溪水奔流。秦嶺北坡的山勢陡峭,與秀麗幽深的南坡比較起來,這里的景色更壯觀一些。

儻駱古道屬于現洋縣華陽景區(qū),與華陽古鎮(zhèn)相鄰,在你領略歷史足跡的同時,還可以游山玩水,看風光秀麗的自然美景

洋縣除了美景

當然還有不能錯過的美味佳肴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洋縣美食哦!

華陽臘肉

洋縣秦嶺南坡華陽一帶山區(qū),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tǒng)習慣不僅久遠,而且保持了色香味俱全的特點

棗糕饃

棗糕饃是漢中洋縣地區(qū)傳統(tǒng)名點,名滿陜南。棗糕饃是用繩串成串串提著,是走親訪友,饋贈待客的禮品,洋縣棗糕饃潔白沒有裂紋,外酥里軟、韌、松、甜,存放時掛在風涼處不變味,存放上三、四個月,還能恢復原來的軟度,好像剛蒸的饃,在沒有保鮮、冷凍技術設備的年代里,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以洋縣本土坡地洋芋為原料,經文火蒸煮至爛熟,晾涼,放在棗木碓窩用木錘反復搗杵數時,至能拉成一條線后取出,佐以特制調味料食用。

漿水面

漿水面,在洋縣可算是家常便飯,但以“馬暢漿水面”最負盛名。據老人們回憶,清代前盛行“梆梆面”,現在叫“陽春面”或“酸湯面”。民國時期才盛行漿水面。

菜豆腐

豆腐又稱菜豆腐粥,是洋縣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吃,菜豆腐不僅爽口不膩,而且營養(yǎng)健康,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面皮

洋縣的面皮歷史悠久,民間就有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在群眾家里吃面皮的傳說。因為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個“饞太守”的笑稱,洋縣的面皮在制作、調料、花樣、口味諸方面多有獨到之處,風味別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熬肉

洋縣熬肉是傳統(tǒng)家常菜,將幾種完全不同的菜放在一起烹煮。洋縣熬肉的味道,雖不及火鍋那般熱辣刺激,營養(yǎng)也不及珍貴食材烹制的菜品出彩,可就是這么一道菜,卻讓幾乎所有的洋縣人情有獨鐘。隨著時間的推移,卻一直在洋縣人的餐桌飯食間,扮演著沉穩(wěn)濃厚的角色。就好像洋縣人民熱情質樸的性格,溫厚飽滿,不華麗卻足夠充盈。

神仙豆腐

說到洋縣華陽的美食,這里的土生土長的人們會給你帶來另外一種驚喜,一個屬于大自然的饋贈。古時,當地人用一種名叫“神仙樹”的植物莖葉加工制作的特色食物----“神仙豆腐”。

說了這么多

你是不是已經隔著屏幕垂涎三尺了

快趁五一,一起和家人朋友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自駕游吧~

來源:洋縣文化旅游y

Hash:09e2830ebd4f6c1b3a1016f3a7071e2eafc228b4

聲明:此文由 漢中在路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