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晉寧石寨山古滇國墓地(二)
兩千多年前,云南撫仙湖畔有一個古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國”。滇國(前278年——115年),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東部地區(qū),境內(nèi)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歷史學(xué)家慣稱為滇族。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滇國在云南歷史上大約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而消失于東漢中期。通過半個多世紀(jì)的考古發(fā)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四十多個滇文化遺址勾畫出古滇國的疆域輪廓:東至陸良、瀘西一線,西至安寧、易門一帶,北到昭通、會澤之地,南達元江、新平、個舊之境,南北長約四五百公里,東西寬約兩百余公里。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今撫仙湖畔石寨山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為貴族墓地,今金蓮山為平民墓地。在遙遠(yuǎn)的兩千多年前,在這一片三角區(qū)域內(nèi),曾經(jīng)有過高度發(fā)達的讓后人震驚的青銅文明,也有過男耕女織、漁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毀滅了金蓮山附近的集鎮(zhèn),而整個古滇國,也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的滾滾長河。
71、獵鹿銅扣飾。高8厘米,寬8.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因其背面有矩形齒扣而稱扣飾.獵者長衣短褲,跣足,左手抓鹿頸,右手舉劍欲剌,鹿張口嘶鳴,企圖掙脫。此扣飾采用平面線刻的藝術(shù)手法,與其他圓雕浮雕等風(fēng)格不同,但簡潔樸實,另有一番藝術(shù)效果。
72、瑪瑙飾。云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73、玉劍格、玉劍彘。云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74、礪石。云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75、蹲蛙銅鼓。高19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
76、銅鼓正面的紋飾。這種紋飾與中國西北齊家文化青銅鏡上的紋飾極為相似。
77、鎏金騎士貯貝器。高50厘米,蓋徑2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器身作圓桶形,上大下小,中束腰。腰部有對稱的虎耳一對,虎作攀登狀,平底三足。器蓋上鑄有四牛,中央為一鎏金騎士。騎士挽髻于頂,短袖窄褲,左佩短劍。駿馬昂首佇立,長尾曲垂。四牛雙角卷曲,頸肌豐滿,造型生動。
78、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79、牧牛銅器蓋。高7厘米,直徑10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倒圓錐形,頂部正中踞坐一牧童。身背斗笠,一手扶杖,閉目養(yǎng)神。其下有三牛環(huán)繞,嘴微張,尾上卷,作休憩狀。
80、虎牛搏斗銅扣飾。高8.5厘米,寬15.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一虎與一牛搏斗,虎被牛撞翻在地,腰部被牛角戳穿,腸露腹外,;虎口咬住牛之前足,,兩前爪緊抓牛腹。其下有一蛇,口咬牛之后腿,蛇尾繞住虎之左后足。
81、二豹噬豬銅扣飾。高8.5厘,寬16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埏椛系?a href='/techan/27819' target=_blank>野豬作張口嘶叫狀。一豹撲于豬背,咬住其頸部;另一豹雖被野豬沖倒在地,但仍回首張口,高舉前爪作反攻狀。其下有一蛇,口咬野豬后腿,尾繞一豹左肩。
82、玉玦。云南晉寧石寨山11號墓出土。
83、玉玦。云南晉寧石寨山11號墓出土。
84、玉鐲。云南晉寧石寨山11號墓出土。
85、綠松石珠、扣串飾。云南晉寧石寨山11號墓出土。
86、詛盟場面銅貯貝器。高53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器身為圓筒形,腰微束,兩側(cè)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有三只獸爪形足。蓋上雕一間干欄式房屋及各各動態(tài)的人物一百二十七個(殘缺者未計入)。房屋建筑主要由平臺和屋頂兩部分組成,平臺底部有小住承之;頂部分上、下兩層,上層呈人字形,下層四面出檐;平臺前后各置一個梯與地面連接。上一位婦女垂足坐于高凳上,似為主祭人,其周圍放置十六面銅鼓。婦女的左前方及右側(cè)部是參與祭祀者,面拉擺放著各種祭品。平臺左右側(cè)為另兩組人物活動場面,有持刀的屠夫,有喂孔雀的婦女,還有虎、犬等動物。平臺下有從事雜役者若干人,有擊打鼓和錞于者,有待刑的裸男,有持器盛物的婦女等。高臺后有“左祖右社”的石碑,按古禮上應(yīng)為“明堂”。整個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是我們考證古禮的重要材料。
87、上圖局部放大圖。
88、上圖局部放大圖。
89、上圖局部放大圖。
90、上圖局部放大圖。
91、上圖局部放大圖。
92、上圖局部放大圖。
93、上圖局部的線描圖。
94、上圖局部線描圖。
95、闊葉形孔譽牛頭紋銅鋤。長28.5厘米,寬20.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鋤前端齊平,后端呈橢圓形,銎作半圓形,突起于鋤身正中。鋤兩側(cè)有線刻的牛頭紋和孔雀紋。
96、猴飾銅鉞。長14.4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儀仗兵器。新月形刃,橢圓銎。銎飾回旋紋,菱格網(wǎng)紋。銎上鑄一猴,長尾拖地,口咬蛇頭,顯露出勝利的神情。
97、虎牛搏斗銅戈。長27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儀仗用器,刃呈長方形,前鋒齊平。銎面刻對稱太陽紋、回旋紋、鋸齒紋等。一虎、一牛分別處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臥,作欲撲狀;牛則頭向下沉,亮出鋒利的犄角,作好奮力反抗準(zhǔn)備。整器透出虎與牛之間即將發(fā)生的一場生死搏斗的緊張氣氛。
98、銅魚形杖頭。長26.2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魚頭尖而長,魚尾作扇形或燕尾形,魚身有菱形或半圓形鱗片紋。腹下一圓筒,可裝木柄,為手杖頂端的裝飾。
99、放牧紋器蓋。直徑50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00、上圖畫面展開的線圖。
101、三獸銅盒。高12.5厘米,直徑13.9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鍍錫青銅器,器蓋、向相扣呈圓球狀盒。鼓腹,圈足,蓋和身皆有凸凹有序的蓮辮紋,蓋頂?shù)耔T三獸。鍍又稱鎏錫,是滇青銅器上常用的加工技術(shù)。錫的光澤僅次于銀,而銀價值較錫昂貴,業(yè)熔占也較高,而錫的熔點為2300C。云南錫的產(chǎn)量至今聞名,可能古代滇國就已開發(fā)利用錫,制作大量的鍍錫青銅墻鐵壁器,以效仿來自西亞的銀器。凡以經(jīng)過鍍錫的青銅器,表面均呈銀白色,不僅比原青銅器美觀而富有光澤,而且會有較強的防腐蝕性能,致使這些鍍錫青銅墻鐵壁器深埋地下兩千年依然銀光發(fā)殼。
102、金臂甲。高18.7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03、錯金銀飾片。高7.7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鳥踐蛇銎銅斧。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通長23.5cm;銎寬15.5cm。這件銅斧的斧身扁長,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橢圓形銎,銎面兩側(cè)對鑄太陽紋、回旋紋、鋸齒紋等。銎背雕鑄2只水鳥,背向而立,作引頸鳴叫、展翅欲飛之勢。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兩尾相交,蛇頭緊貼鳥胸,似起支撐作用,使鳥身雖前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別致,構(gòu)圖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產(chǎn)工具和作戰(zhàn)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權(quán)威的儀仗器。此斧銎背上雕鑄蛇、鳥,當(dāng)為儀仗用具,以示權(quán)威。
刻紋金臂甲。高18.8厘米。晉寧石寨山12號墓。防護類兵器,呈圓筒狀,上粗下細(xì),與人的手臂相合;通體無紋飾;筒側(cè)開口,邊沿有長方形穿孔,造型規(guī)整,做工精細(xì)。
104、三虎背牛銅扣飾。高9厘米,寬11.3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埏椫锌垡驯蝗⒁溃蠡⒇?fù)牛而行二小虎緊隨其旁,昂首揚尾,姿態(tài)活潑,其下有一蛇。
105、上圖局部放大圖。
106、持傘女俑。高43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07、玉匙形劍礪。長7.4厘米。寬1.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08、劍礪。長203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劍礪是劍的重要配件,以供隨時可以磨礪用鈍的劍鋒。
109、綠松石珠串飾。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0、瑪瑙串珠。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1、玉墜。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2、瑪瑙扣。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3、瑪瑙扣。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4、紅玉髓牛頭飾。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5、紅玉髓蟬形飾。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6、玉扣。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7、方形玉石。云南晉寧石寨山12號墓出土。
118、瑪瑙及蝕花石髓串珠。云南晉寧石寨山12、13號墓出土。
119、貢納場面貯貝器。高39.5厘米 。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此器為重疊的兩鼓組成,出土?xí)r上鼓殘失。鼓面邊鑄雕立體人物、牛馬等二十一個。人像按其發(fā)式、裝束及行進之狀,大致可分為七組。每組多者四人,少者兩人,為首皆盛裝、佩劍,為酋長形象;后隨者或牽牛引馬,或負(fù)物,應(yīng)為部族成員。從整個場面看,幾組人物服飾各異,似來自不同的地域,顯現(xiàn)出滇池地區(qū)的對外文化交流十分發(fā)達。
120、納貢場景。
121、納貢場景。
122、納貢場景。一些好象是胡人。
123、納貢場景。
124、納貢場景。
125、納貢場景。
126、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127、上圖的納貢人物線描圖。
128、三熊銅戈。長23.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扁圓銎,銎面兩側(cè)刻回旋紋、圓點紋組合圖案。銎背雕鑄三熊。
129、戰(zhàn)爭場面貯貝器蓋。高12厘米,蓋徑30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器物不貯貝器上之蓋,器身殘。蓋上的人物,鑄造精美,布局緊湊,保存較好,表現(xiàn)了一場短兵相接的鏖戰(zhàn):十多個人物在滇人主將率領(lǐng)下,徒步進攻,敵人頑強抵御,戰(zhàn)斗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130、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131、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132、上圖的人物線描圖。
133、上圖的人物線描圖。
134、流金獻俘銅扣飾。高9厘米,寬1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最前一個為武士,戴盔著甲,左手提一人頭,右手牽一繩,繩上系著身背幼童子的辮發(fā)婦女;再后為一牛二羊;最后又有一武士,服飾如最前一人,也戴盔著甲,左手提一人頭,右手持長柄斧,扛于肩上。其下有一無頭尸體及二蛇,蛇作盤繞狀。表現(xiàn)的是滇國武士戰(zhàn)爭勝利凱歌的場面。
135、上圖的線描圖。所謂殺人父兄,奪人妻子牛羊,然后“凱旋”而歸,中國奴隸制時代的真實寫照。
136、四人鈴舞鎏金銅扣飾。高11.4厘米,寬14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四人橫排站立作舞蹈狀。四人頭戴筒狀尖頂帽,帽上飾帶柄的小圓片,帽后有兩條很長的飄帶,下垂至地;身著短袖對襟長衫,肩部披帔,腰束帶,帶上佩圓形扣飾。右手執(zhí)鈴,左手撫于胸。飾物表現(xiàn)的是“滇人巫舞”。這四人是“巫”,從圖像上看不出性別,其裝束在出土的數(shù)百件青銅人物中極為罕見。
137、鎏金八人樂舞扣飾。高9.5厘米,寬13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呈長形,鎏金,其背面有一矩齒扣,正面反映飲樂歌舞的情景;人物分上下兩排,上排四人,口微張,作歌舞狀。均減法戴冕形冠,梳發(fā)髻于冠頂,有長飄帶系繞于冠后;耳戴大圓形扣飾。其居中二人雙腕上戴寬緣圓環(huán)鐲,兩手上舉;居兩邊者一人兩手上舉,另一人則右手撫頸,左手撫腰。下排四人服飾與上排四人基本相同,右起第一人頭上未戴冕形冠,系長飄帶,耳部、腕部均無裝飾品,雙物相合吹蘆笙;第二人則頭部未帶冕形冠,但系有長飄帶,懷抱錞于敲擊;第三人頭戴葫蘆笙狀的樂器于唇下吹奏;第四人也頭戴冕冠,系長飄帶,雙手橫持一長柄葫蘆笙吹奏。
138、鎏金雙人盤舞銅飾扣。高12厘米,寬18.5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器物為兩男性作舞蹈狀,高鼻深目,形象奇特,頭后均挽一小髻。著緊身衣褲,其上有紋飾,腰間佩長劍,兩手伸開,手中各持一盤作舞蹈狀。其下有一蛇,蛇口咬住一舞蹈者之后腳。
139、圓形孔雀紋銅扣飾。直徑17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正面中央一孔雀作開屏狀,孔雀的頭與胸部為圓雕,尾及兩足為漆繪,邊沿有條帶紋一周。
140、刻紋銅片。長42厘米。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本博稱之為“滇國圖符”,應(yīng)為一記事的連環(huán)畫,滇國無文字,但這種連環(huán)畫可能是后世云南“東巴文”的前身。上圖139的孔雀圓形腰帶扣表示13號墓的主人是地位極高的巫師,這面刻紋銅片上的連環(huán)畫,第一幅即是一只孔雀,旁邊的同心圓形即指腰帶扣:這是一種巫師的記事語言。
作者 |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馬嬌
聲明 | 文章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Hash:d314669968ac3998914bfeefa79c8d711fa52e77
聲明:此文由 國韻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