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勛臣張先璧魂歸何處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中央王朝土崩瓦解。明軍叛將吳三桂(明山海關(guān)總兵)引清兵入關(guān),借追剿“流寇”之名,以銳不可當之勢橫掃中原?!傲骺堋崩钭猿?、張獻忠分別建立的大順、大西政權(quán),亦無法抵御清軍攻勢,敗退江南。而江南地區(qū)明朝宗室諸王又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紹武、永歷政權(quán),均以“正統(tǒng)”自居,力圖恢復大明江山,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政權(quán)在清軍及叛將的圍攻之中迅速覆滅,唯有永歷政權(quán)堅持抗清而存在十六年之久。李自成、張獻忠陣亡之后,其部將在南方聯(lián)合殘明將領(lǐng),擁戴南明永歷政權(quán),抗擊清軍南侵。原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原李自成部將馬進忠及殘明將領(lǐng)張先璧分別占據(jù)著福建、廣東及川滇黔湘等南方地盤,與清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zhàn)。在抗清陣營中,南明軍閥內(nèi)部亦經(jīng)常發(fā)生內(nèi)訌,極大地削弱了御清實力。南明勛臣(即擁有朝廷賜封的公、侯、伯爵位之文武官員)的命運或降于清,或陣亡沙場,或逃禪為僧,或死于非命,其結(jié)局各不相同。如永歷元年(1647年)二月,定北將軍艾能奇征戰(zhàn)云南東川,遭遇當?shù)?a href='/tusi/' target=_blank>土司祿萬鐘埋伏,中矢毒發(fā),死于歸筑途中,葬身貴陽郊外桐木嶺,如今墓塋無存。由于南明王朝史料缺漏,許多勛臣的結(jié)局或魂歸何處之記載語焉不詳,加之其后裔多隱忍不言,給后人留下許多疑云謎團。

國民政府對張先璧墓地的保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貴陽成為后方重鎮(zhèn),大量淪陷區(qū)的人民涌入貴陽,住房日益緊張成為困擾地方政府的首要問題之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貴州省建設廳貴陽市政工程處向廳長葉紀元呈報《南明區(qū)(住宅新區(qū))計劃》和《南明區(qū)道路工程分期施工圖》,經(jīng)省建設廳批準上報省政府主席吳鼎昌同意后實施。其規(guī)劃為:“以南門外觀風臺西南面,南明河漁磯灣以內(nèi)的三百七十畝丘陵地建設新住宅區(qū),在區(qū)內(nèi)建筑一百八十戶住宅,十八條道路。其土地先由政府全部照價征收,加以統(tǒng)籌整理,設計一切道路及公共建設……規(guī)劃住宅小區(qū)具體工作由建設廳屬下的貴陽市政工程處辦理。”在《南明區(qū)(住宅新區(qū))計劃》實施初期,首先征購規(guī)劃區(qū)內(nèi)土地,限期搬遷居民墳墓。于是,修文縣民張岳崧(民國《修文縣志》創(chuàng)修人之一)等人分別向貴州省民政廳、省建設廳及省黨部、省文獻征輯館報送《請保留勛臣張先璧墓以慰忠魂》呈文。具呈人張岳崧,修文縣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貴州自治學社骨干社員,負責學社的聯(lián)絡事務,并繕寫有關(guān)文告。辛亥革命后,出任大漢貴州軍政府樞密院秘書員,民國元年(1912年)任平越州知事。在平越任上,召集流亡,撫恤難民,政聲為一時之冠。后定居貴陽,為地方紳耆。

據(jù)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貴州文獻季刊》(第二三期合刊)“館務撮要”欄所載:張先璧后裔張岳崧等向省文獻征輯館呈稱:“為勛臣古墓,情形特殊,呈請鑒察,轉(zhuǎn)請政府準予保留以慰忠魂而便追遠事;緣民等籍隸江南,始祖張先璧字盟玉,在前明崇禎及永歷時代,曾任總兵官職,旋以軍功,敕封為南寧侯、郢國公,并掛七省將軍印,入黔平亂。維時明運將衰,盜匪蜂起,民等始祖張先璧,奉命帶兵于思南、印江等處剿匪,詎意明社淪亡,先璧即在思南營次殉節(jié),本擬運柩回籍安厝,時因道路荊棘,兩袖清風,遂卜葬于貴陽觀風臺之麓,以作張氏祖塋,歷代昭穆,附祖安葬者,現(xiàn)有二十余塚之多,子孫春秋祭掃,三百余年均無變易。惟念始祖先璧奉命入黔剿匪,即祖之在立功省分死難,揆以朱邑之葬桐鄉(xiāng),尚無不合,民等家中現(xiàn)存有永歷敕書及崇禎三誥封,均足證明。方今共和建造,五族一家,朝局雖各不同,究其以死勤事,公忠亮節(jié),實足為末流所矜式??桃蛘杂^風臺一帶,劃為住宅區(qū),本應遷讓;伏讀委員長蔣通令,各地方古物古跡及先哲先烈祠宇墳墓,均宜妥為保存,不可毀損等因。民等始祖張先璧為前代功臣,所有古墳,應亦同在保存之列。若謂古物古跡,尚邀特典,而于死勤事之勛臣古墓,任意發(fā)掘,當亦孝子仁人所為惻然難安也?,F(xiàn)查民等始祖張先璧祖塋,系劃入住宅區(qū)東方之邊隘,距離界畔僅七八丈之遙。伏祈鈞館鑒查垂注,請予轉(zhuǎn)致政府,變通辦理,準將住宅區(qū)地址,縮減七八丈,如此廣大無垠之地,在公家縮減無多,對于建設工作,并無妨礙;對于民等始祖張先璧古墳則幽宮永奠,銘感九京矣,所有勛臣古墳仰懇保留以慰忠魂各緣由,理合具文呈請鈞館鑒核示遵?!背饰母戒浻袃杉分I誥命。

省文獻征輯館當即據(jù)情轉(zhuǎn)函省府,請予以準予保留藉慰忠魂文云:“……當滿族南侵,蹂躪華夏,張先璧誓死抗拒,率隊攻剿,忠勇可嘉,當不愧民族英雄。際此暴日侵略,民族抗戰(zhàn)開始之時保護前代抗戰(zhàn)先烈之祠宇墳墓,用以激勵士氣,亦屬必要。特函奉達,即希一查照,準予變通辦理,縮減住宅區(qū)地,以安毅魄,而奠幽宮。則該民等當銜感無暨矣。所有轉(zhuǎn)請保留勛臣墳墓各緣由,可否之處,仍希見復為荷?!彪S后,張岳崧至文獻征輯館稱:“省府已直接批復,予以保留矣?!敝链?,張先璧魂歸貴陽觀風臺西麓之史事始為眾人所知。南明河畔觀風臺,安眠著南明勛臣,也許是一個歷史的機緣巧合。

張先璧后裔提供的敕諭誥命

一、敕諭

皇帝敕諭勛臣張先璧:

朕以西氛未靖,洊逼邕新,去冬倉皇罔幸,備極艱危,賴秦王朝宗,發(fā)兵迎邕,獲次安隆,漸有寧宇?!淙云跄w功,慰朕至望。欽哉特敕。

永字壹萬陸百陸捌號,永歷六年三月 日。印文曰“制命之寶”。

永歷六年(1652年)正月,永歷帝一行在孫可望等部將的護衛(wèi)下,由廣西輾轉(zhuǎn)貴州,駐蹕安隆千戶所,改安隆所為安龍府。永歷六年敕諭中的“秦王朝宗”,即指孫可望。據(jù)黃宗羲《永歷紀年》載:永歷三年(1649年)四月,“可望遣龔鼎獻南金名馬,移書求親王名號。初,張獻忠伏誅,其勁旅尚有四部,曰: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皆去獻忠偽號,自稱將軍,可望平東,定國安西,文秀撫南,能奇定北,而奉黔國公沐天波以討諸彝??赏耆糸L,又稍知文墨,故位第一,定國以能次之,文秀、能奇又次之,然實彝無統(tǒng)屬。已而能奇死,其將馮雙禮主其營事,可望籠之以術(shù),即兼兩部,浸浸欲自大?!参淇挡鷪?zhí)恭以侯爵往封。執(zhí)恭者,紹興人,私計滇兵強甚,且欲自結(jié)于孫可望,謂‘春秋之義,大夫出境,有可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乃矯詔封可望為秦王??赏嘀鋫?,具疏辭。金堡、蒙正發(fā)皆劾執(zhí)恭罔上,朝儀大嘩,然不可但已,改封荊郡王,賜之國姓曰‘朱朝宗’,定國曰‘李如靖’,文秀曰‘劉若琦’。而可望終冀秦王,言‘臣惟一意辦賊,成功之后,始敢議及封爵耳!’定國、文秀亦辭賜名??赏m不受爵,然已張皇其稱?!?/p>

“勛臣進忠”即指鄂國公馬進忠。馬進忠字葵宇,陜西延安人,李自成部將領(lǐng),別號“混十萬”,后降于明軍左良玉。南明時為何騰蛟部將領(lǐng),后與張獻忠舊部聯(lián)合抗清,從李定國收復桂林、長沙、岳州等地,永歷二年(1648年)晉爵鄂國公,后封嘉定王。永歷十二年(1658年)駐防貴陽。次年清軍入黔,戰(zhàn)敗退往云南,不久病死。

此道圣諭,就是要時任南寧侯的張先璧與鄂國公馬進忠在秦王朱朝宗(孫可望)的統(tǒng)領(lǐng)下,“同心協(xié)力,早夜圖維,共張撻伐,務期蕩平羶穢,肅清故疆”。根據(jù)張氏此道敕諭,孫可望在永歷六年(1652年)三月即取得了“秦王”封號,并以之號令天下。劉文秀、張先璧率師入川北伐抗清之際,秦王孫可望在貴陽大興土木,營建秦王府(清貴州巡撫趙廷臣改建為貢院),設立五府六部三衙門,分封文武百官,命令云、貴、川三省歸屬南明朝的文臣武將,克期到秦王府朝見。孫可望在貴陽遙控安龍永歷小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將來的篡位做準備。

二、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人臣善則歸君,人子賢亦歸父,本厚業(yè)昌,有自來矣。古人名行交修,內(nèi)動天子,外傾四夷,矧懿趾在前,忠孝貽后,篤生令嗣,為予元勛。

……茲以覃恩贈爾一品夫人。夫反本復始,不忘所生。以爾為康侯之母榮矣,功臣之母益榮矣。尚念爾子岳名廵姓,夢叫桓侯,罔卑前人專美,予一人實嘉賴之。

天字柒百貳拾號,崇禎三年四月 日。印文曰“制誥之寶”。

此誥命的落款時間為崇禎三年(1630年)有誤,應為永歷三年(1649年)。省文獻征輯館認為:此系先璧的后裔懼怕清廷搜查追究,而將永歷三年改為崇禎三年。據(jù)史料記載:張先璧南寧侯爵位在永歷三年(1649年)所賜。同時,從此道誥命中得知張先璧之父為張騰鶴,母為段氏。

在南明小朝廷歷史檔案保存極少,史料奇缺的現(xiàn)實中,張氏后裔提供的兩道圣諭誥命抄件,對南明歷史研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張先璧其人爵位及死事

張先璧其人之史跡,據(jù)王夫之《永歷實錄·張先璧傳》、徐鼒《小腆紀傳》等史料記載:張先璧(?—1652年)字盟玉,云南臨安人。生年不詳,早年投效明總督尚書傅宗龍(云南昆明人)部為伍,積功至援剿參將。后隨楚撫宋一鶴駐守湖北顯陵,加欽依副總兵。湖南巡撫王聚奎聚援剿兵十三營守衛(wèi)長沙,先璧率“滇奇營”三千人參加長沙保衛(wèi)戰(zhàn),駐守寶慶,后退入武岡,依附鎮(zhèn)守武岡的總兵官劉承胤(自稱“劉鐵棍”,民間蔑稱“劉市棍”)。南明督師何騰蛟開府長沙,先璧率部來歸。隆武二年(1646年),思文皇帝(朱聿鍵)欲出楚,何騰蛟分遣張先璧、郝永忠為左右部率師迎駕,題授先璧為總兵官加都督同知。永歷元年(1647年)初,長沙潰陷,張先璧部西走寶慶,為擁兵挾持永歷小朝廷的武岡侯劉承胤所阻,先璧因畏清軍追擊,未與劉部接戰(zhàn),退走溆浦。劉承胤投降清軍孔有德,永歷帝(朱由榔)逃出武岡后,晉封張先璧為南寧侯。張先璧在屯駐黔楚之間,“永歷元年,熊(皮熊)惡劉承胤之奸,欲迎駕未果。張先璧入貴,開屯鎮(zhèn)遠,熊居貴陽自守”?!跋辱祿肀姡瑩?jù)鎮(zhèn)沅,奪民田以耕,日與苗夷相仇殺,日益?!?。孫可望出貴州,矯敕征張先璧,先璧遂附于可望。永歷六年(1652年)隨撫南王劉文秀攻保寧,張先璧兵敗于清軍吳三桂部?!半S劉文秀入蜀,攻保寧,結(jié)筏為橋濟師,令先璧斷后。先璧弟先軫患其兵之退怯,斬筏橋而不以告,清援兵至,文秀糧盡退師,將據(jù)水南結(jié)壘,橋已斷,兵洶懼,清兵乘之,大敗,溺死無算”。當年九月,“文秀械先璧歸見可望,可望杖殺之”。其弟張先軫,保寧兵敗中陣亡。

民國時期坐落于南明河畔的觀風臺

保寧兵敗后,劉文秀因此受到孫可望矯詔指責及處分?!缎√蠹o傳》劉文秀傳載:“先璧,驍將也,號‘黑神’,勇而輕敵。……文秀撤圍退,三桂不敢追,曰:‘平生未嘗見如此惡戰(zhàn),令如復臣言,吾軍休矣’。報至貴陽,可望擬詔曰‘不聽良謀,損大將,劉撫南罪當誅。念有復城功,罷職閑住。’文秀歸云南,諸軍或分守蜀,或調(diào)征楚,從者百余人而已”。

關(guān)于張先璧的爵位記載:《永歷實錄·張先璧傳》云: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清軍進攻武岡,劉承胤降清,永歷帝逃往廣西桂林,授張先璧為南寧侯。而戴笠《行在陽秋》卻載為:永歷二年(1648年)三月,“晉荊江伯張先璧為(荊江)侯”。永歷六年(1652年)六月,“荊江侯張先璧朝行在,封沅國公”,而非其后裔張岳崧所說的“郢國公”。南明王朝所賜封“郢國公”為高必正,張先璧無此封號。蒙正發(fā)《三湘從事錄》載:“丙戌(1646年,紹武元年)十月,即位于端州,以次年丁亥(1647年)改永歷元年……兩廣總督丁魁楚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制撫堵胤錫加兵部尚書,總督章曠加兵部左侍郎……陳邦傅柳慶伯,焦璉新興伯,馬進忠武昌伯,王進才澧陽伯,劉承允武崗伯,張先璧茶陵伯,曹志建保昌伯……”。張先璧之爵位載為茶陵伯。茶陵伯與荊江伯爵位有何關(guān)聯(lián),已無從考證。張先璧何時晉封“荊江伯”,又由“荊江侯”改為“南寧侯”,已不可考。另外,張先璧后裔自稱“緣民等籍隸江南”,史籍中卻明確載為“云南臨安(今云南建水)人”,江南是否張氏在云南臨安以前之原籍,有待張氏家族譜的出現(xiàn)才能確認。

張先璧之死事,張氏后裔云:“奉命帶兵于思南、印江等處剿匪,詎意明社淪亡,先璧即在思南營次殉節(jié)”。此說,地方史志均無記載。永歷六年(1652年)冬,張先璧被劉文秀械(押)送貴陽秦王府,被秦王孫可望杖殺(亂棒打死),葬身于貴陽城南觀風臺。其后裔將被秦王“杖殺”,隱稱為“思南營次殉節(jié)”,有不忍傳述其先祖慘死之疑。《小腆紀年附考》《興義府志·大事記》兩書中載有至永歷十二年(1658年)張先璧率部與清軍作戰(zhàn)之事,也許為當年信息不通而誤載之故。

觀風臺系清代貴陽八景之一“風臺踏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柴曉蓮所著《貴州名勝考略》記載:“觀風臺,《職方典》云:在府城南里許。明萬歷間,巡撫畢三才建亭其上,以鎮(zhèn)水口。按:觀風臺上有寺,據(jù)畢三才記,成于甲辰,則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也,越其杰詩則以觀象臺稱之。民國十七年(1928年)以作無線電臺。今其山麓辟為住宅區(qū),汽車路周繞如環(huán),城內(nèi)古墓皆遷徙,惟張先璧(先璧,云南臨安人。應募隨傅宗龍,官至副總兵,后依何騰蛟。隆武二年,騰蛟分遣先璧及郝永忠為左右部率師迎駕,授總兵,官都督同知。次攸縣未進,桂王立封南寧侯,孫可望據(jù)貴州,矯敕征之。永歷六年隨劉文秀出蜀攻保寧,兵敗,文秀械先璧歸,為可望所殺。詳見王船山《永歷實錄·本傳》)、馬福(弘治時任貴州衛(wèi)指揮使)、馬應龍(福子,萬歷時襲貴州衛(wèi)指揮)等墓得保存?!痹谟^風臺南明區(qū)(住宅新區(qū))的建設過程中,國民政府本著崇敬前賢、弘揚先烈精神,對南明抗清將領(lǐng)張先璧墓及明代貴州武將馬福、馬應龍父子墓進行了保護,修改規(guī)劃,讓出墓園。當年,南明河畔觀風臺至甲秀樓沿河兩岸一帶,素有“小西湖”之稱,乃為一幅“煙雨樓臺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之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經(jīng)歷“文革”洗劫,觀風臺上的古寺及古墓等古跡早已蕩然無存。其遺址于1983年9月被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并新建古式?jīng)鐾ひ蛔?,供游人登臨遠眺城南風光。

文章來源:《文史天地》第251期

責任編輯/姚勝祥

【作者系文史學者】

點擊

Hash:5a97b828b5699b64635a18c97a6214a84b05c41a

聲明:此文由 文史天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