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悅《海南走筆(1)八所鎮(zhèn)、九所鎮(zhèn)、十所村名稱的來歷》
這是海南省直轄的五個縣級市之一,緊鄰美麗的北部灣,與越南隔海相望。北部灣,位于我國南海的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大海灣。
有網(wǎng)友稱,這是海南省“最矛盾”的城市,明明坐落在瓊島的西方,但名字卻叫作“東方”。
這是因為,在她的轄區(qū)內(nèi)東河鎮(zhèn)有三個黎族村落——東方村、中方村和西方村,而1952年的縣治就設在了東方村,故得名東方黎族自治縣。
1997年撤縣設市的東方市,雖然是一座新興的濱海旅游城市,卻有著厚重的歷史。
早在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朝廷就在這里設置了九龍縣,隸屬于儋耳郡,是東方市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之所以叫九龍縣,是因為當時的縣治在九龍山附近。
到了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遵奉光武帝劉秀的命令,南下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叛亂之后,率領部隊來到海南島,設立軍營保衛(wèi)南疆。
所謂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意思是能夠降伏波濤的人。漢武帝時,還有強弩將軍、橫海將軍、樓船將軍、輕車將軍、護軍將軍等,而伏波將軍就是這眾多封號將軍之一。
在歷朝歷代中,曾經(jīng)有多位被授予伏波將軍稱號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位馬援將軍。他為東漢統(tǒng)一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是東漢的開國功臣。
隨后,馬援仍然領兵征戰(zhàn),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被封為新息侯,世稱“馬伏波”。
值得一提的是,馬援將軍的名言“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流傳千古。
相傳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當時守衛(wèi)南疆的馬援部隊第十所就在今東方市轄區(qū)內(nèi)駐扎。
由于臨海駐防,兵馬苦于無淡水飲用。于是,馬援就組織士兵挖井,結果在一座村莊的東側挖掘出了水質(zhì)甘甜的泉水,而且從未枯竭。
還有一說,這口井是馬援所騎的白馬“刨沙得泉”,將軍于是下令用石頭壘砌成井,供軍隊及附近鄉(xiāng)民飲用。
這與儋州市白馬井鎮(zhèn)地名的來歷,有異曲同工之妙。
傳說馬援的軍隊來到一處臨海的地方,兵饑馬渴。就在將軍為士兵如何解渴的問題發(fā)愁時,他的那匹白馬在旁邊的草地上用蹄子又踢又踹,頓時甘泉涌出。此后,當?shù)厝司驮谶@兒挖了一眼井,取名為“白馬井”。
嗬,馬將軍的這匹白馬好厲害呀!
這也說明,盡管學界對于馬援是否來過海南還有爭議,然而這位戎馬一生、為國為民甘當重任的伏波將軍是深受海南百姓崇敬的。在???/a>市龍岐村、儋州市白馬鎮(zhèn)、文昌市北山等地,都留存有伏波古廟。
在廣西、湖南等地,也有許多伏波廟、伏波雕像。桂林還有一座伏波山,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馬伏波將軍塑像前留影紀念。
有學者考證,東方市的這口井原本是用石頭壘砌的,唐宋之后改為方井,明代至1964年修筑成磚砌大圓井。
清朝乾隆辛巳(1761年)孟冬,這口井進行過重修,時任瓊州鎮(zhèn)總兵解遜為之題字“漢馬伏波之井”。
這座村莊就是今日的東方市八所鎮(zhèn)十所村,那口2000多年前挖掘的井仍然在造福于村民,夏日水涼,冬日水暖。200多年前解遜題字的井碑就立在井旁。
1962年初,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郭沫若與著名劇作家田漢來這里考察,飲嘗井水后連聲稱贊,脫口成詩:
水泉清冽異江灌,古井猶傳馬伏波。
想見當年師駐日,三軍朝汲定如梭。
海鹽含量百之三,飲此信知水味甘。
十所于今沾惠澤,勝標銅柱在天南。
薏苡烹來可作糜,軍行用以止朝饑。
功成人竟明珠視,古井無波水自知。
1964年,由政府撥款將此井改修為混凝土大圓井。
有些學者認為,十所村、八所村、八所鎮(zhèn)等名稱,都是由此而來。譬如,《廣東省地名志》就記載:“相傳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伏波將軍馬援在此建立第八海防所,后形成八所村。”
不過,也有細心的學者考證,衛(wèi)所制度始于金元時代,興于明代。
“海南自漢至宋,歷代均無稱軍營為防所之說,故知在宋代以前并未出現(xiàn)以‘所’命名地方?!薄敖褚娫诟鞣N文章中關于海南島的八所、九所、十所等地名是馬伏波軍營防所之說于史無據(jù)。”
網(wǎng)友秦巍先生指出:“筆者經(jīng)過披閱史志、考校文獻、調(diào)查家譜、訪問學者并實地進行歷史考察,乃知吾鄉(xiāng)與定安縣富文鎮(zhèn)九所村、陵水縣新村鎮(zhèn)九所村、樂東縣九所鎮(zhèn)九所村和十所村等,都是明代衛(wèi)所制度的產(chǎn)物和遺留。
“其以十所為村名始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在明代后期至清初順治年間又曾稱十所堡、十所塘。之所以有此斷定,最有力的證據(jù)是成書于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瓊臺志》的相關記載?!?/p>
這部志書稱,元代曾經(jīng)在海南設立12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又下設若干百戶所。但這些千戶所、百戶所沒有一個是設在瓊西南地區(qū)的。
明朝建立后,對疆土的管理分為兩大系統(tǒng),即行政系統(tǒng)的省、府、州、縣和軍事系統(tǒng)的都司、衛(wèi)、所。
這兩大系統(tǒng)都是一種地理單位,各自管轄自己的人口、土地、戶籍等。
那時候,全國各地普遍設立都司衛(wèi)所,如天津衛(wèi)、威海衛(wèi)、上海衛(wèi)等就是從明代開始出現(xiàn)的;當時的廣東都司則設立了潮州衛(wèi)、雷州衛(wèi)、海南衛(wèi)等14個衛(wèi)。
由于海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因此海南衛(wèi)的規(guī)模較大,陸續(xù)下設了11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下設10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下設一總旗,每個總旗下設五小旗,每一小旗有10名兵士。
在設立百戶所的地方,凡是有適宜開墾的土地,都實行軍屯制。于是,便有了三所屯(今東方市建設局東)、蘇屋屯(今八所鎮(zhèn)二環(huán)路一帶)、八所屯(今八所村西側)、大南屯(舊址在今十所村)。
至此,在瓊州府的三州十縣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千戶所、百戶所和軍屯,采用“所”“屯”命名的地方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于是乎,四所村、八所村、九所村、十所村等地名應運而生。
至于八所鎮(zhèn)、九所鎮(zhèn)的得名,則是因為分別鄰近八所村、九所村。
看來,這些地名源于明代的說法比較貼切。為什么這么說呢?還有一條重要的證據(jù)是“軍話”。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確立衛(wèi)所制度時,就采取多種措施以保證其穩(wěn)定延續(xù)。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
第一條措施,實行軍籍世襲制,衛(wèi)所中官與兵的軍籍都是世襲。如果你爺爺是千戶,你爹和你就都是千戶;如果你爺爺是軍士,后輩人也都是軍士。而士兵想要上升,就得靠戰(zhàn)功了;千戶如若犯罪,后代也甭想世襲了。
同時,要求家屬隨軍;如果兵士沒有娶妻,國家還會給他們買軍妻。這就是僉(qiān)妻制度。
顯然,無論是讓兵士家屬隨軍,還是給兵士買妻,目的都是為了穩(wěn)定軍心,防止兵士逃跑,讓他們安心衛(wèi)戍。
第二條措施,劃出一定的區(qū)域由衛(wèi)所進行管理,而且由衛(wèi)所的兵士屯田種地,自給自足。
這么一來,每個所的兵士及其家屬(妻子、兒女)們長期在一起居住,就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日久天長地相互交往,也隨之形成了一種他們之間都能夠聽得懂的“軍話”。
如今在眾多的海南方言中,軍話方言就是其中的一種,主要分布在今瓊島西部和西南部的儋州、東方、昌江和三亞的部分地區(qū)。
而這些地方的“八所”“九所”“十所”等源自于軍隊的地名,正好與海南軍話使用的區(qū)域有著較高的吻合性。
據(jù)史料記載,海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移民之島,島上居民的先祖原籍都是來自于大陸。
首先遷徙來到海南的,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百越人的一支——駱越人。這是黎族的先民,成為島上最早的土著居民。
大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漢人來到海南島北部沿海地區(qū),從事經(jīng)商活動和農(nóng)業(yè)、漁業(yè)生產(chǎn),與黎族人民共同開發(fā)建設祖國的這座寶島。
隨后,從秦漢到宋元明清時期的人口遷徙,從我軍大部隊解放海南到黨和政府派人來參與修筑海榆中線公路、松濤水庫庫區(qū)樞紐工程,再從建省之后“十萬人才下海南”到“候鳥”紛紛來瓊島,目前海南的總人口已達40多萬。
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形成了島上通行的不同語言——漢語、黎語、臨高語、村語(哥龍話)、勉語、回輝話、壯語;而漢語除普通話之外,還有海南話、儋州話、邁話、軍話、客家話、廣州話、富馬(附馬)話等方言。
說什么“我是海南人你是‘大陸人’”,咱們都是中華民族一家人!
(文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由衷感謝攝影者)
Hash:edce0925af5e30a2c0436031070493256ce333f6
聲明:此文由 月透紫微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