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具茨山,“結茅為舍”之意,登過具茨不登山,拜過黃帝不拜帝
位于新鄭、長葛、禹州、新密、登封 5 市交界的具茨山,地處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西接中岳嵩山、東連豫東平原、北倚邙山洧水、南面潁淮流域,它不僅是伏牛山脈向東延續(xù)的終點,也是華中平原的龍頭。具茨山自禹州市萇莊鄉(xiāng)北部的薈萃山起首,在淺井鄉(xiāng)北大鴻寨分為兩支:一支經無梁鎮(zhèn)延續(xù)出禹州,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經無梁鎮(zhèn)西部、朱閣鄉(xiāng)、郭連鄉(xiāng)入許昌,綿延 40 余公里。
具茨山不僅是裴李崗文化的首掘地,還是黃帝文化、鄭韓文化等悠久文化的發(fā)源地。從字面上看,“具茨”,即“結茅為舍”之意,這不僅形象說明了此山在得名甚至更早之時就已茅屋重重的繁盛,而且也從側面說明該地早已是古人重要活動區(qū)域的事實。
黃帝文化的隆興之地文學意義上的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崆峒山。在《山海經》中,居天之中,得地之靈的大隗山,被列為“中次七經”(即中央第七列山系)中由西向東的最后一座山峰。而在科考領域,位于中原腹心的具茨山是“黃帝文化的隆興之地,也是中原文化與華夏文明的主體內核形成源點”的說法,并無異意。
中原文化之所以成為華夏文明的正統(tǒng)源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中華 5000 年文明的發(fā)端即始于五帝之首的黃帝。傳說中,被尊為“華夏人文初祖”的黃帝除統(tǒng)一中華,并“合符”出中華民族所共奉的龍圖騰外,還創(chuàng)立了《春秋命歷序》所謂:“傳十世,千五百二十年”的“十大偉業(yè)”。
從社會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角度來看,黃帝文化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藝術、風俗等幾乎各個層面的文化類型,創(chuàng)造了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罕見文化現(xiàn)象,凝化為后世各個政權、階層所共同秉承與自發(fā)傳承的信念內核與行為模式。正因為黃帝文化所奠定的“祖性”與“根性”,形成于五帝時期的黃帝文化,素來被視作華夏文明的構成主體,而作為孕育黃帝文化搖籃的具茨山,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具茨山與黃帝文化的關系淵源,廣泛體現(xiàn)在大量文獻、遺址和傳說、典故等記載之中。《莊子·徐無鬼》載:“黃帝見大隗于具茨之山……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水經注》寫道:“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圖》于華蓋童子,即是山也”;酈道元又在記述洧水流至新鄭地域時引《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明《湖南府志》載曰:“崆峒山,在鈞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相傳黃帝修煉之處”。
巧合的是,具茨山上現(xiàn)仍有一座崆峒山,山上有一座逍遙觀。雍正九年(1731)的《河南通志·山川》中:“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觀,名逍遙。舊志云:‘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處”。
與黃帝有關的遺址、遺跡和傳說、典故更是遍布全山:在具茨山主峰風后嶺上,分布有黃帝推策臺、群臣盟誓臺、智慧臺和鴛鴦臺,傳說是“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遺址,推策臺上至今還留有黃帝與嫘祖的腳印和座??;以風后嶺為中心,附近還保留著紀念黃帝與岐伯、雷公的南崖三宮、黃帝避暑洞、黃帝御花園、黃帝訪大隗真人處、黃帝問道廣成子處、黃帝口、黃帝飲馬泉、嫘祖洞、嫘祖廟、少典墓、少典祠、黃帝女兒梳妝臺、黃帝三女冢、廣成城、熊耳山、講武山、摩崖山、西太山、大鴻寨、常先口等眾多遺跡。
“登過具茨不登山,拜過黃帝不拜帝”的黃帝祭祀習俗也源于具茨山。據(jù)說黃帝仙逝之后,大臣左徹曾削木為像以供天下百姓紀念;春秋時,鄭國相國子產在執(zhí)政時就已開始登山拜謁黃帝;《漢書·地理志》中載:“此山西南屬禹。東北屬新鄭,西北屬密縣。上有軒轅廟、風王廟……”這說明最晚在漢代以前,具茨山就有了專門祭拜黃帝的軒轅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古建筑專家傅希年曾考證該廟為漢代以前的建筑,并稱其為“中國最古老的廟宇”。
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和武則天曾遣使“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此后,無論盛世或亂世,拜軒轅黃帝的習俗一直持續(xù)至今;現(xiàn)在每逢農歷三月初三,自發(fā)前來尋根問祖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山腳下往往會形成聚集數(shù)萬人的大型廟會。除濃厚的黃帝文化氛圍外,在具茨山附近的眾多山體中,還分布著如周定王陵(無梁龍虎山)、盧照鄰墓等豐富的人文遺存,它們一同豐滿和強化了具茨山的文化底蘊。
從唐時杜甫的“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李頎的“吾聞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皮日休的“具茨云木老,大塊煙霞委”,到宋人韓維的“具茨山外夕陽多,展江亭下春波滿”,再到乾隆年間的晏飲曲“緬崆峒問道,虛懷謁具茨”和近人陳三立的“常迷具茨駕,空睨老驥櫪”……如是種種,具茨山被中原百姓視為“圣山”、“神山”,甚至在當?shù)乇还Ь吹匾浴?a href='/jingdian/6526' target=_blank>始祖山”代之。
位于具茨山南部的禹州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建都之地——陽城;發(fā)掘于具茨山周邊地區(qū)的新砦遺址(新密)、華城遺址(新鄭),極有可能是考古界一直苦苦尋覓的夏啟(夏代開國之君)都城和古華胥國所在;在具茨山附近相繼出土的裴李崗遺址、吳灣遺址、瓦店遺址、谷水河遺址、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新砦遺址、古城寨遺址、唐戶遺址、石固遺址等遺存,也都紛紛將昨日“華夏”、今日“中華”的發(fā)端起源考據(jù)指向了具茨山,幾乎所有涉及中原和華夏文明起源的科考工作均圍繞具茨山地區(qū)展開。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Hash:47c949d8cdffa3c9b2351c80544b4a30d65acf9a
聲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話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