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羅田 | 著名方志學家王葆心考證東安王氏的前世今生

今年清明節(jié),老家羅田傳來消息,作為著名方志學家王葆心紀念館的一部分,大河岸進士灣東安王氏總祠落成并舉行相關紀念活動。王葆心曾為董必武的老師,是瑯琊王氏遷羅始祖友直公的23世“茂”字輩裔孫,據(jù)他編修的《東安王氏庚申宗譜》統(tǒng)計,自明中葉至民國間,王氏宗族共建祠堂廟宇45所,“太陽庵”便是其中一所。根據(jù)“庵”的稱謂,“太陽庵”應為王氏族人為家眷或出嫁姑娘修建的祭祀、清修家廟。

資料記載,“太陽庵”是由族人“邦龍”所建,與雞鳴山真武廟是同年代的。“系白廟前身,出上堡與降龍石觀音庵、雞鳴山真武廟融匯于下游平畈,合建白廟便宜善眾朝禮……”。“太陽庵”與降龍石(今又稱“香爐石”)、“雞鳴山”( 即今雞鳴尖)共同匯聚成為今天跨馬蹬水系民間傳統(tǒng)宗教事務的源頭與前端,現(xiàn)今的白廟河又因“白廟”而得名。

東安王氏最早建立宗祠是正德九年(1514),只供奉有官級的“近祖”。王氏家族對“始祖”的祭祀,王葆心考證:“我族始祖祭祀,宋元兩朝不可考,自明至清代中葉后無專祠奉祀,惟清初始則有祭而無祠,其祭始見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譜所載寅工君埰所述之祖先祭儀式中。”

對于地方家族來說,興建祠堂,供奉祖先并編修譜牒,意義不外乎這些:一是通過宗祠,舉行祭祀儀式和訂立相關的制度,使宗族內(nèi)部得到融洽,將渙散的血緣成員進行整合和收攏,增強宗族自身的凝聚力;二是修建后的宗祠本身,也成為宗族內(nèi)部實現(xiàn)教化整合和內(nèi)部控制的功能場所;三是對“皇權不下縣”的地方,宗祠可以起到維護秩序和管理社會的作用。

王氏族人除了興建宗祠之外,還建有被稱為“家廟”的寺觀,既祭祀享有爵位的祖先,同時還方便周邊族眾信徒進行崇拜和布施,供奉的是佛道神袛,操持的是僧道,施主是周邊所有信徒。

中共初期革命者利用寺廟作為掩護進行地下活動、戰(zhàn)爭中僧侶救治傷員、戰(zhàn)士在廢棄廟宇就便駐扎……許多故事在家鄉(xiāng)流傳至今。

紅軍打游擊、反圍剿,劉鄧大軍第六縱隊在羅田攻打國民黨部隊和土匪戰(zhàn)斗中,我指戰(zhàn)員曾在太陽垴今“太陽寨兵道口”一帶眷廟舊房子活動,基本可以確定“太陽庵”即是后人口中的“天光廟”(位于白廟河鎮(zhèn)楓樹鋪村與九資河廖家邊村、鄭家坳村交界處)。解放后只剩斷壁殘垣的小廟基,再往后又被新修306縣道所覆。

據(jù)東安王氏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永卓先生介紹,前年東安王氏宗祠開始建設,在進士灣老祠基上破土動工時還挖出一只石質(zhì)馬槽,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還記得劉鄧大軍駐扎進士灣,用這只馬槽喂養(yǎng)過戰(zhàn)馬。

綜合“太陽垴”地名,以及駐扎、救治、祭祀過紅軍和解放軍戰(zhàn)士等傳說,可以推斷“太陽庵”隱于白廟河跨馬蹬水系上游的“太陽垴”山腰林間,規(guī)模較小,湮沒無聞。而“太陽垴”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后,“大別山,天了光,全中國要解放”成為老百姓心中的贊歌,“共產(chǎn)黨是老百姓心中的紅太陽”更深入民心,也給這片土地賦予“紅色”色彩!

轉(zhuǎn)載自太陽寨微信公眾號

作者:紅旭

Hash:f2ff6edfc0b5982f066edc3b18bbea846500cf4b

聲明:此文由 羅田全媒體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