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在南寧又發(fā)現4座古窯址 再現明清市井生活
三岸窯址目前已經發(fā)掘了兩座龍窯,這座窯室長30米,寬2~6米。
南寧古窯址再現明清市井生活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龔文穎/文 蘇華/圖
依江而建的“工廠”,晝時白煙蔽日,夜時火光沖天,成摞的罐、碗、壺、杯運向不遠處的碼頭……這個場景也許正發(fā)生在明清時期的南寧城。近日,廣西考古專家對三岸窯址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進展,出土了大量瓷器,為明清時期南寧人的“吃穿用度”情況提供了可靠佐證
“擋火墻”設計別致
三岸窯址,位于南寧市三岸村一隊附近的邕江右岸,窯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記者冒雨來到窯址遺址。
“經過調查與勘探,確認這里共有4座龍窯,目前已經發(fā)掘了兩座”,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覃芳告訴記者,這兩座龍窯的長度、寬度不一,一座窯室長30米,寬2~6米,另一座長18.7米,寬2.4~4.8米。龍窯呈中間大、兩頭窄的長橢圓形。
什么叫龍窯?它是一種長條形的窯,依斜坡由低到高向上建造,在最低處的火塘中燒柴,熱力可以向上傳導到最高處的窯尾??脊湃藛T發(fā)現,兩座龍窯均為多次使用,年代可能在明代至清晚期?,F存的主體窯室應該是明代建造的,設計成“分室式”,中間砌了擋火墻,窯室兩側設有投柴孔。
這個擋火墻的設計,在明代相當少見。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介紹說:“擋火墻可以隔離煙灰,讓熱力緩緩經過每一間窯室,保持足夠的窯溫,燒出來的瓷器更堅固更好看?!边@個設計,能使龍窯的溫度達到1200℃以上,這個高溫使窯床底部和兩側的泥土也被燒融,形成玻璃化凝結的“窯汗”。
1
考古專家從三岸窯址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瓷器。
市民生活的“閑情逸致”
這兩條設計別致的龍窯,燒出了怎樣的瓷器?
考古人員展示了琳瑯滿目的瓷器——罐、缸、碗、擂缽、碟、壺、杯、盆、煙斗、匣缽……這些瓷器造型樸實,多施青釉,瓷胎則有粗有細。
其中幾件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一是一個青釉的瓷秤砣,重約2公斤,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跡,估計是委托窯主燒制秤砣的商號名字。二是一只褐色釉的醬油壺,細頸圓腹,壺嘴呈S形,記者了解到,這個款式到了民國時期還在沿用。三是一個黃褐色的佛頭,拳頭大小,嘴角含笑,神態(tài)安詳,估計也是有人委托窯主燒制的。
這些五花八門的器具,似乎在說明當時的南寧人生活平靜殷實,還有不少閑情逸致。
瓷器或曾遠銷越南
拂去泥沙露出真容,這批出土瓷器多少有些瑕疵,有些施釉不均勻,有些燒變了形,有些疊燒時被粘在一起,但仍然難掩其美麗??脊湃藛T解釋說,這實際上是窯址的“廢品堆”——合格的產品早已被運走銷往各地,殘次品則棄之一旁。
“廢品堆”已如此壯觀,可以推測銷售出去的產品數量之龐大。記者查閱史料,由于南寧一帶缺少優(yōu)質瓷土,目前出土的瓷器大多數沒有景德鎮(zhèn)或北流陶瓷那樣半透明、質感細潔,再加上使用的是土產青料,釉色發(fā)黃、發(fā)灰甚至發(fā)黑,成品并不出眾。但由于南寧瓷器產量大、價格相對低廉,作為民間用瓷,仍然廣受歡迎。
南寧的古窯絕大多數沿江而建,有其原因:取水、取土方便;裝船運輸也方便。明清時期,南寧就是左右江的商品集散地,與滇、黔、川等地互通船只,還憑借水路交通優(yōu)勢,“水陸并進交趾(今越南)”??上攵蠈幊霎a的大量瓷器,也曾沿著水路南下,或曾遠銷越南。
三岸窯址考古發(fā)掘,是為配合邕寧水利樞紐工程水淹區(qū)而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在不久的將來,這座窯址將隱藏于水下,淹沒在時空長河之中。
上一頁
Hash:babbb3e987c9c550b3ec5a51b566a9b6dc03aed2
聲明:此文由 大河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