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人文”看千年風雅,今天,小布帶你探訪婺城這三大“名樓”!

婺城大名樓↑

婺城三大名樓,始建于不同年代,以其驚世氣度,引來達官顯貴相攜登臨,文人墨客爭相題詠,卻最終走向了三種迥然不同的命運,在婺州古城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蔣金治,從事金華文物研究工作40多年,著書《八詠樓》等。今天,讓我們一起聽他講述金華三大名樓不為人知的曠世風雨。

千古風流八詠樓

時至今日,婺州古城滄海桑田,八詠樓卻是金星、婺女爭輝之下屹立不倒的傳奇。

1500多年前,南朝齊國在婺城建成東陽郡郡治。沈約任太守,主持修建玄暢樓。齊隆昌元年(494年),玄暢樓落成。這位行政長官卻對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心得。

當時文壇承秦漢散文之風。沈太守嫌棄這種文章作法讀著不夠好聽,偏愛樂府歌的平仄有力,韻味悠長,喜歡六朝抒情小賦的對仗鋪陳,一詠三嘆。于是乎,擅長文墨的沈太守把玩起了漢字,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屢屢登樓,潑墨揮毫,寫下了八首詩,記錄下玄暢樓中所得四季景致,合稱“八詠詩”。

這一寫,就在文壇引起軒然大波。文人墨客們紛紛抄錄,廣為流傳。東陽郡城里一時洛陽紙貴。玄暢樓也隨之聲名遠揚。

沈太守的這組八詠詩為近體詩開了先河,發(fā)展到極致,掀起駢賦之風。到了唐代,科舉、公文用的全是駢賦。為湊出一個對仗,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還得做個鋪墊,或是換個說法再寫一句。這讓韓愈等大人物瞧著很是不順眼,大呼一聲“講人話”,先于西方玩起了一場東方文化復興,即“古文運動”,倡導秦漢散文之言由心生,言之有物。文壇這一番“撥亂反正”之后,沈約的八詠詩經歷一番冷落,其開創(chuàng)性地位被重新提出,玄暢樓由此更名八詠樓。

八詠詩催生了“一日看盡長安花”華麗麗的盛唐詩風,轉眼又扣開了大宋錯落有致的詞韻之門。一代才女李清照來了,在眾文人到此一游的筆跡后面,繼沈約之后寫下了“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絕唱。后來,李清照走了,陸游又來了,八詠樓的墨香日漸濃稠。

這個時期,八詠樓還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重建,賦予了它另一種特殊意義。高樓正對天上的婺女星,成為婺州城的標志性建筑,故改名“星君樓之玉皇閣”,后于南宋淳熙年間擴建。

關乎郡城命運,開創(chuàng)近體詩詞風雅,這讓八詠樓在婺城獨領風騷,經久不衰。八詠樓于元皇慶年間(1312-1313)毀于火災,在明萬歷間得以重建,于清嘉慶年間重修,1984年大修,2015年重修,成為金華最為重要的文化名片。

雙溪照水明月樓

如果說八詠樓是一位從南朝走來的名門閨秀,那么脫胎于北宋極簡主義審美的明月樓,更似一枚嬌花照水的小家碧玉,關鍵“看氣質”。

明月樓初建于宋宣和年間(1119-1125),原址在赤松門(即梅花門)東北城樓上。清晨,蒙蒙煙雨里,裊裊芙蓉峰;入夜,朗朗明月光,脈脈照雙溪。春來看山綠,夏日采余暉,秋夜待月圓,冬里聽雪聲。望著婺城四季名景,明月樓仿佛有了善解人意的魔力。風流雅士紛紛來此,舉杯邀明月,與之訴悲喜。

情景交融之下,因明月樓而生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格調頗高。宋代王柏就有詩《明月樓曹守邀和》曰:“一簇樓臺表郡城,月于此處最光明。山搖玉采東南上,水抉金波西北傾”,流露著平靜中的壯志;又有詩《和曹西敘明月樓韻》曰:“疊峰有情宜晚對,兩溪無奈向西傾”,泄露著一絲落寞。宋代林公度《登明月樓》中有詩句“芙蓉峰前舊時月,夜夜長照溪上樓”,講述著物是人非、變與不變的慨嘆和哲思。元代黃晉吟詠《明月樓》:“曲岸舟如失,遙沙樹欲浮。登臨且吾土,未敢恨淹留”,道盡家國淪落的哀惋。

400多年過去,明月樓浸潤了宋元之風,迎來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與名臣劉伯溫,一起登樓,看月亮,吃酥餅,讓明月樓沾染了些許人間煙火氣,在民間傳為美談,雅俗共賞。這可能也為明月樓未來坎坷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據(jù)《金華縣志》記載,清代乾隆初年,明月樓被遷移到城北府城隍廟后的城墻上,也就是如今的位置。但見裊裊芙蓉峰,不見明月雙溪水。明月樓上再無雙溪照水詩。蔣金治推測,因清乾隆大興文字獄,“‘明’月樓壓著清城墻”,被移位重建。

此后,明月樓在城隍老爺?shù)谋幼o之下勉強求生,門庭卻日漸冷清。明月樓于嘉慶及道光年間兩度重修,于咸豐六年毀于大火,清光緒15年重建,現(xiàn)存為光緒年間知縣曹礪成重建,坐北朝南,石柱、木結構。進門兩旁的兩根方石柱上刻有對聯(lián),左聯(lián):“更樓上一層望羊石仙遺龍湫勝跡”,右聯(lián):“當月明千里訪邰太常記梁學士碑”。并有“光緒己丑春月”、“潯陽曹礪成題”落款,成了明月樓重建的佐證。

臨江仙渡清風樓

婺城三大名樓中的“后起之秀”清風樓,更像是家中幼子,俊逸瀟灑之外,更多了幾分空靈與隨性。

清風樓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位于婺城區(qū)旌孝門東城墻上。蔣金治介紹,這位“俊逸公子”的誕生源于一個保城護民的使命。

烏江武義江奔涌而下,匯入婺江。江上有橋。緊鄰江邊有一處七佛庵。佛庵鄰水立著一排石佛像。每逢漲水期,水流通常沒過橋墩,橋仿佛浮在水面上;水流沒過佛像,時隱時現(xiàn);水流涌入金華城,淹沒東市街。于是,每逢婺城出現(xiàn)“浮橋”、“浪佛”的奇景,水患也如期而至。洪水如猛獸,當時的婺城人眼觀水勢,發(fā)現(xiàn)義烏江直接沖擊婺城墻,而后大幅度急轉,方才流向婺江。于是,婺城人選擇在旌孝門城墻上建造清風樓,以作“清風龍頭”,擋住奔涌而來的煞氣,鎮(zhèn)住城池。

這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清風樓以某種冒險激進的精神,加之上風上水,頗有仙家靈氣。在如此背景之下,歷代文人對清風樓的題詠也充滿玄幻主義色彩,如“苕霅水會處,樓高風快哉。洲中白蘋動,天半故人來。穆入周臣頌,雄勝楚客臺。飄飄玉川子,乘興上蓬萊”,又如“祖考榮封寵數(shù)優(yōu),君王親為制詞頭;臨流好起云張閣,高壓清風八詠樓”。

蓬勃的仙氣似乎未能保護清風樓遺世獨立,笑看風雨。小布詢問多位生活在金華城中的百歲老人,他們都不曾見過清風樓。清風樓于何時消失?為何消失?不得而知。三大名樓中的“年輕公子”似在無名案中匆匆走完了短暫的一生。近些年,清風樓被新建于黃賓虹公園中。

作者/張苑

視頻/張易

攝影/張易張衛(wèi)洪

編輯/邱琪

責編/汪勝

Hash:b19c705f26df59c6460516975cdb19cfa416604b

聲明:此文由 婺城發(fā)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