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沈陽的趙州橋

沈陽·于洪·永安橋】大御路,是清代北京至沈陽的陸上交通大通道,為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進(jìn)兵遼西和關(guān)內(nèi)時最早鋪筑。清王朝定都北京后,成為清帝東巡和運(yùn)送"御物"所行之路,故稱"大御路"。皇太極在后金天聰八年(1634)將沈陽改名為"天眷盛京",簡稱"盛京",從此沈陽有了盛京之名;順治十四年(1657)設(shè)奉天府,沈陽又有了"奉天"之稱,因此大御路也稱為"京奉大御路"。

【沈陽·于洪·永安橋】永安橋,亦稱"大石橋",位于于洪區(qū)大興街道永安橋村,為清代皇太極崇德六年(1641)所建。據(jù)《奉天通志》載,清崇德六年(1641)皇太極下令,在永利閘的原址利用該閘的石材,修建大石橋,即永安橋。永安橋是大御路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大御路東端最后一座津梁,又為先帝皇太極所建,向來為清代官方重視。300多年后的今天,它又成為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古跡。

【沈陽·于洪·永安橋】橋?yàn)槿资皹?,?nèi)部砌磚,路面平鋪石塊。全長37米,通寬14.5米,路面寬8.19米。橋面兩側(cè)裝飾有石欄桿、抱鼓石及大小獅子等。有望柱19對,攔板36方,板上有扶手,板心透雕三孔,每孔四角有浮雕。端柱外置抱鼓石,鼓心浮雕雙鹿、雙虎、麒麟、羊、牛、三雀、盆景、貓蝶等。抱鼓石外置大小獅子各一對。

【沈陽·于洪·永安橋】橋身三個券孔,中孔寬3.73米,高2.05米,券臉石浮雕二龍戲珠。次孔寬3.33米,高1.83米??组g外壁兩側(cè)分嵌石雕龍首龍尾一對,龍首迎水向北,龍尾順?biāo)蚰?,橋斟兩?cè)有分水石及泊岸石等。橋自建成后屢經(jīng)重修,石材及雕飾技法皆有差別,僅石色就有紅、白、青、褐等。

【沈陽·于洪·永安橋】橋東路南有一建橋碑,為綠泥板巖碑身,碑高1.63米,寬0.18米,厚0.19米,刻滿、漢、蒙古三種文字,碑面為"寬溫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橋,大清崇德六年歲次辛巳吉旦",碑陰為"雇工牛錄章京周元勛,督工甲喇章京臧國祚,石工伍朝貴",記載著建橋的決策者、指揮者、監(jiān)工和石匠名字,以及建筑時間。

【沈陽·于洪·永安橋】 大御路是清帝東巡所走的路,清帝從順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凡經(jīng)10位皇帝,其中有4個皇帝10次東巡,16次經(jīng)過大御路上,并從永安橋上通過,往返于京師與盛京。東巡路上,游歷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地,皇帝不免有感而發(fā),從啟蹕京師到沿途行宮,大御路上的每一處古跡到先帝的遺物,從天氣陰晴雨雪到風(fēng)土人情,都成為他歌詠的對象。

【沈陽·于洪·永安橋】 康熙二十一年(1682)皇帝第二次東巡,干脆駐蹕在永安橋西,仔細(xì)觀賞永安橋風(fēng)光,作《過永安橋口占》一首:"夾路飛塵宿雨消,十年曾此駐龍鑣,春風(fēng)城闕知非遠(yuǎn),幾處輕寒變柳條。"

【沈陽·于洪·永安橋】乾隆十九年(1754),弘歷二過永安橋,再作《永安橋》詩一首,并作序:"盛京城西廣寧向多沮洳,行旅頗艱。我太祖初定沈陽,即命修除疊道一百二十里,太宗崇德六年又建永安橋,自是師行無阻。用集大勛,策馬經(jīng)過,摛毫志事。"詩曰:"除道修橋經(jīng)指揮,師行來往迅如飛。奚稱貞觀征遼日,布土徒勞奏績稀。"

【沈陽·于洪·永安橋】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三過永安橋,又作《題永安橋》一首:"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更建坦行永安約,遂教直接廣寧蹊。當(dāng)年師旅資撻伐,此日農(nóng)商受福禔。有舉胥為奕世計(jì),經(jīng)過惟亹繼繩兮。"

【沈陽·于洪·永安橋】因?yàn)橛辛诉@座永安橋,也大大縮短了沈陽通向關(guān)內(nèi)的距離??梢韵胂螅谀菚r,皇帝東巡的隊(duì)伍從永安橋上浩浩蕩蕩而過的氣派,同時,該橋?qū)ν苿邮⒕┑姆睒s也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沈陽·于洪·永安橋】1963年該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文章內(nèi)容轉(zhuǎn)自于洪旅游,僅作分享之用,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沈陽市旅游委員

Hash:35187c6a9afdf81183c69dee141562c81c876ecc

聲明:此文由 沈陽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