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 五代七進士,父子兩翰林——王敬銘家族
“
王敬銘家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代名相王旦之侄王玄,屬大名鼎鼎的三槐堂支派,也是太原王氏的一脈。王玄自北遷南,居昆山,被王敬銘家族奉為始祖。明洪武年間,王玄后人王芬與其兄王英析箸,入贅嘉定陸氏,遂遷居嘉定縣六都介山墩(今屬馬陸鎮(zhèn)),因而被后人尊稱為介山公。
王芬九傳至王泰際。自王泰際至其八世孫王燾曾,經(jīng)十代,歷時近三百年,王氏家族逐漸成為一個文化世家,不僅在嘉定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即使放入明清江南望族群體中加以考察,也不遑多讓。
功名為秀才、貢生者姑且不論,進士即多達七人,分別為王泰際及其孫王畮、王恪,曾孫王敬銘,玄孫王元令、王元勳,來孫王進祖,其中王敬銘為康熙五十二年(1713)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其父王畮為翰林院庶吉士,正可謂“五代七進士,父子兩翰林”。嘉定大姓科名之盛,在明清兩代無出其右者。
”
王泰際:隱居終老的進士
王泰際(1599—1675),字內(nèi)三,號硯存。自幼聰明好學(xué),處事沉穩(wěn)老成。明崇禎三年(1630),三十二歲的王泰際參加江南鄉(xiāng)試,中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王泰際和同縣舉人黃淳耀一起赴京會試,雙雙考中進士。這一年,他四十五歲。照例,讀書人在考取進士后,就可以授官職。但此時,內(nèi)憂外患的明王朝正處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王泰際和黃淳耀商量后,決定不在亂世為官,回鄉(xiāng)隱居讀書。
第二年,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明王朝土崩瓦解了。不久,清軍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明宗室福王朱由崧則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王泰際知道了當(dāng)時的形勢后,寫信給黃淳耀,提出共同隱居的計劃。黃淳耀十分贊同王泰際的想法,在復(fù)信中說:“去城而鄉(xiāng),雖埋名不能,而全身可得。冠婚喪祭以深衣幅巾行禮,終身稱前進士,一事不與州縣相關(guān),絕跡忍餓,可也?!?/p>
順治二年(1645),黃淳耀因被推為“嘉定恢剿義師”的首領(lǐng),隱居不得,最終為抗清而殉國。事實上,在清軍兵臨嘉定之前,王泰際和兒子王霖汝就積極組織鄉(xiāng)兵,號稱王家莊兵,勤加操練,以圖保境安民,后來成為抗擊清軍的有生力量。王泰際本人也參加了保衛(wèi)嘉定城的戰(zhàn)斗,所不同的是,城破之后黃淳耀選擇了以死殉節(jié),王泰際選擇了隱居守志。此后,王泰際三十多年足跡不入城市,在鄉(xiāng)間讀書種田,不與清廷合作。御史多次登門拜訪,勸其出仕,都被婉言謝絕。他在《書懷》一詩寫道:“生守終身前進士,死丹片石晉遺民”,這是他真實的心靈寫照。
在嘉定城東,王家有自己的園宅壽硯堂和東皋芝園,其中后者風(fēng)光尤為旖旎,有藥欄、荷沼、叢桂、孤松、寒梅、瘦竹等景物,成為王泰際與詩朋文友舉行酒會和詩會的主要場所,與會者皆為一時名流,如太倉籍著名詩人吳梅村、陳瑚,以及本縣名士趙洪范、張鴻磐、蘇震、蘇淵、陸元輔,這就是嘉定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東皋雅集”。
太倉人吳梅村與王泰際早就相識,又是鄉(xiāng)試同年,過從甚密。王泰際考中進士后,回昆山重建先祖王葆祠,吳梅村特意為之撰寫了《重修王文毅公祠記》,又有《贈同年嘉定王進士內(nèi)三四首》,是為祝賀王泰際七十壽辰所作,詩中把王泰際比作漢魏之際的隱士焦先,對其灑落閑適的隱居生活十分欣賞和向往。
盡管隱居鄉(xiāng)間,王泰際并非完全不問世事,仍保持著愛鄉(xiāng)愛民的情懷。順治初年,嘉定縣令在議定嘉定稅糧的數(shù)量時,故意提高征繳額度,以便中飽私囊,無形中增加了農(nóng)民的負擔(dān)。王泰際據(jù)理力爭,與嘉定縣令論辯??h令語塞,無言可對,就派人暗中向王泰際贈送銀兩,遭到王泰際的拒絕。有一次,王泰際夢到一位神人對他說:你敢于為民力爭,積德行善,大有陰功,將得到一個有出息的曾孫。次日晨起,果然孫媳婦生了兒子,就是后來考中狀元的王敬銘。
王泰際愛詩成癖,精選漢魏以來古今體詩八十卷,編為《歷代詩類鈔》(一名《過目詩選》)。對于這部詩選,王泰際十分珍視,他仿照唐代賈島的故事,每逢除夕都要用美酒來祭它。
晚清詞人況周頤對王泰際的人品和詞品非常欣賞,他在《蕙風(fēng)詞話》卷五中說:“內(nèi)三先生固深于情者,宜其能為情語也”,并認為《浪淘沙》下闋的后三句“由無情說到有情,語怨而婉”,信為妙筆。
古時,高官重臣卒后,朝廷會根據(jù)其品行為之?dāng)M定謚號,王泰際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一生未涉足官場,自然不可享此殊榮,然而在嘉定士林,他卻有著不容置疑的重要影響,大家一致認為他“植節(jié)甚堅,始終一貫,可謂貞矣;學(xué)行之正,為世師法,可謂憲矣。因私謚曰‘貞憲先生’”。理學(xué)名家陸隴其素來仰慕王泰際的節(jié)義與學(xué)問,康熙十四年(1675)出任嘉定縣令,而王泰際卻剛剛作古,陸隴其以未能與之相見而深感遺憾,特意撰文祭奠,中有句云:“先生之名,青汗堪垂;先生之行,白璧無污;先生之著述,可藏之名山;先生之詒裕,將貢之天府?!?/p>
王泰際共有三子,長子王霖汝,崇禎十二年(1639)中舉人,次子王楫汝,順治八年(1651)中舉人。王楫汝有六子,長子王畮一支,代有賢才,是王家人才最集中的支系。王家七進士中有五位出身于此支,分別是王畮本人、其子王敬銘、其孫王元令、王元勳、曾孫王進祖。
王畮:五云方曉日,一第已斜陽
王畮(1646—1719),字服尹,又字樹百,號補亭,王楫汝長子。他稟賦明敏,十六歲就中了秀才。然而,此后科場蹭蹬三十四年,直至五十一歲才考中舉人。又過了十六年,始成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進士,時年已六十七歲。王畮在殿試中的成績本是倒數(shù)第四名,但是康熙帝久聞王畮的才名,又為其一生執(zhí)著于科考而感動,于是在隨后的暢春園復(fù)試中,特意將其拔置為第四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及第后第二年,長子王敬銘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父子二人兩年內(nèi)先后登第,且同為翰林清要,堪稱曠世榮遇。一時間,朝野上下傳為美談??吹酵跫以诠賵錾弦押罄^有人,年屆古稀的王畮脫下上身不久的官服,毅然辭職歸里,與朋舊飲酒賦詩,頤養(yǎng)天年。
王畮晚年中進士的情形,給康熙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康熙五十八年(1719)夏,康熙帝率王公大臣到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消暑,王敬銘也在隨駕之列。一天,康熙皇帝問王敬銘:你的父母是否健在?王敬銘答道:都健在??滴踅又f:雙親健在是你的福氣,他們都高壽幾何?王敬銘回答:雙親同齡,都七十四歲了??滴跏指吲d,提筆寫下“齊年堂”三字,命人刻成匾額賜給王家。當(dāng)時,嘉定城中宅第林立,名人題寫的匾額難以計數(shù),但出自御筆的卻僅此一塊,這無疑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同年,王畮在家鄉(xiāng)去世。
王畮才性警絕,少年時即馳譽文壇,握筆灑灑不休,是大學(xué)者陸元輔的得意門生,又得到大詩人吳偉業(yè)的指點,詩文可圈可點,與趙俞、孫致彌、侯開國、張云章、王度、張僧乙、李圣芝合稱“疁城八子”。
晚年的王畮遷居嘉定東城,買下了前明進士趙洪范的住宅歲有堂。堂前一塊奇石翥云峰,體勢奇崛,玲瓏剔透,相傳是花石綱舊物,是趙洪范在云南為官時所得,不遠萬里從海路運抵嘉定。王畮愛石及屋,遂將歲有堂更名為翥云堂。
王畮有子四人,王敬銘、王輔銘、王功銘、王思渠。
王敬銘:康熙帝親自教出來的狀元
王敬銘(1668—1721),字丹思,一字丹史,號未巖,別號味閑,又署吳疁、玉溪生。生有宿慧,博覽群書,文章醇雅灑脫,尤長于詩。他的詩澄靜秀雅,恬淡寧和,既深得田園詩派三昧,又充溢著佛理和禪趣。如《種菜詞》組詩其中的三首:
也能密密也疏疏,也不煩澆也不鋤。
多雨少晴也自可,風(fēng)吹雨打也由渠。
青蓬蓬好一窠窠,其奈青蟲蝕葉多。
蝕葉既多看變化,化為彩翅繞燈蛾。
僮嗔蝕破翠云香,待把青蟲盡捉將。
我急呼僮休捉盡,苔牋篆盡賞洪荒。
王敬銘善書法,尤工小楷,點畫精妙,奕奕生采。王原祁見其所繪山水,頗為驚異,以為董其昌復(fù)生,遂收為入室弟子,又指導(dǎo)其遍臨宋元諸名家,使其成長為四王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骨秀神清,書卷之氣溢于紙墨,世人奉若奇珍,爭相收藏。
王敬銘早年以秀才身份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制藝效法歸有光,博大精實,但每每在鄉(xiāng)試中名落孫山??滴跛氖辏?707),圣駕南巡,王敬銘于吳江道中迎鑾獻詩畫??滴醯劭春?,對其青眼相加,并對時任戶部侍郎的王原祁說:“汝家有如此一個人,何不早奏?”遂應(yīng)召入暢春園供職,后充任武英殿纂修官。六年后,依例可以外放為縣丞,但王敬銘生平自視甚高,不肯屈就,立志從科甲出身。同年,康熙帝六十大壽,特開恩科,招賢納士。就在這一年,王敬銘春秋聯(lián)捷,順利通過順天鄉(xiāng)試和會試,且在殿試中拔得頭籌,一舉成為該科狀元,也是嘉定科舉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滴醯墼谡僖娦驴七M士時,非常得意地對身邊的大臣說:“王敬銘久直內(nèi)廷,是朕親教出來者”,并特旨在京城中賜給他一座狀元府。
狀元及第后,王敬銘依例出任翰林院修撰,參與《萬壽盛典》的纂修??滴醯蹖ν蹙淬懯制髦?,常稱他為“里邊人”,也就是自己人的意思。為了日后重用王敬銘,特意安排他擔(dān)任康熙五十四(1715)年會試同考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江西鄉(xiāng)試主考官,以幫助他積累人望和功績。王敬銘行事公正廉明,選拔的都是一時俊彥,沒有辜負康熙帝的知遇之恩。
康熙五十八年(1719),父親辭世,王敬銘歸鄉(xiāng)守制,因哀傷過度而致病,不久亦魂歸泉臺,年僅五十四歲。他的妻子是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孫致彌之女,二人育有一子王元晟,后來成為崇安知縣、南翔陸廷燦的乘龍快婿。孫、陸兩家也都是詩禮舊族,嘉定大族之間互相扶持、互為婚姻,由此可見一斑。
王敬銘的弟弟王輔銘(1672—1754),字翊思,號如齋,貢生。今嵌于嘉定孔廟碑廊的《金粟道人(顧瑛)小像石刻》、《倪云林(瓚)小像墓銘合刻》,都是王輔銘的舊藏。
王輔銘的長子王元令,字獻階,號退庵,乾隆四年(1739)進士,一生宦海無驚,較為順利。初任福建司主事,保舉員外郎。乾隆七年(1742),升浙江嚴州府玉環(huán)同知。玉環(huán)地濱海,多海盜滋擾,王元令一上任,即設(shè)計捕獲匪類,政有能聲。乾隆十三年(1748),母親病故,丁憂歸里。服闕,出任山西太原府同知,重修唐叔虞祠(即晉祠)。不久,又代理汾州知府,剔弊除奸,為上司所倚重。汾州民尚勤儉,王元令因俗而治,為政寬柔,與民休息,不妄興大工。
王元勳:公子王孫之師
王元勳(1728—1807),初字秀峰,后字叔華,號東溟,又號沖成子,晚號易圃居士,王敬銘之侄,王思渠第三子。
國有興替,家有盛衰。傳至王元勳之父王思渠時,其家族財富驟減,人才凋零,處境十分困窘。王元勳雖然最終考中進士,重振家聲,但其科舉之路并不順暢。家道中落,財力不足,為了籌措學(xué)習(xí)和應(yīng)考的經(jīng)費,無奈之下,王元勳將祖宅翥云堂售于周氏。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元勳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年已五十,所幸次年即中進士,總算守得云開見月明。不久,赴江蘇徐州府擔(dān)任教授。
在徐州府教授任上,王元勳除掌管本府文教之外,又輔佐上司勘災(zāi)、散賑、捕蝗,盡忠職守,心力交瘁。曾奉命夜查沛縣太行堤,戊時,河堤決潰,王元勳當(dāng)機立斷,迅速調(diào)集船只拯救溺水民眾,很多人因此得以幸存。他學(xué)識淵博,循循善誘,在育人方面頗有建樹,門下英才林立。未及第前,即時常出入侯門,訓(xùn)導(dǎo)公子王孫。曾被禮聘至曲阜孔府,為七十二代衍圣公孔憲培講授課業(yè)。又被首輔阿桂奉為座上賓,督導(dǎo)他的兩個孫子那彥成、那彥寶,二人后來分別官至直隸總督和成都將軍。此外,他的弟子中知名的還有寶山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印鴻經(jīng)以及其弟孝廉方正印鴻緯、清河籍進士張時霖等。任徐州府教授的十八年間,他的本職工作干得更是有聲有色,屢次受到朝廷嘉獎,說他“教士有方,授經(jīng)多術(shù)。持躬醇謹,人才正藉以陶成;講業(yè)詳明,文義實資乎研究”。
王元勳不僅以詩詞聞名,做人更以宅心和厚為本,非常愛惜自己的名節(jié)。為了應(yīng)考,他來往京師二十余年,雖然結(jié)識了不少高官顯宦,但從不要求對方在科考中助自己一臂之力。中進士那年,王元勳正在首輔阿桂家擔(dān)任教席,而阿桂恰巧是該科的讀卷官。此時,元勳若將自己的文章內(nèi)容透漏給阿桂,請他在閱卷中予以關(guān)照,必然對自己非常有利。然而,阿桂始終不知哪一份試卷為元勳所作,也就說明他不肯通過這種伎倆獵取功名。因此,時人認為他們賓主二人都是難得的賢者。
王元勳長子王述祖、次子王進祖,亦為一時之選。
次子王進祖,字賓之,號云夫。乾隆五十四年(1789)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年后成進士。授任湖北黃梅縣知縣,后調(diào)任河南西平縣。性慈孝,為官在外,思父心切,接父于西平任所,日夜侍奉。父卒,回鄉(xiāng)守制三年。再出任黃梅知縣,遷孝感、施南二縣。
王進祖每到一處皆有遺愛,親父老,愛士子,甚至對獄中囚徒亦體恤有加,若非罪有應(yīng)得,不輕易施以鞭笞。在黃梅知縣任內(nèi),縣內(nèi)巨紳與一名秀才因矛盾而訴至公堂,巨紳之仆代主出庭,仗勢欺人,兇悍異常,喧嘩咆哮,企圖以淫威壓服王進祖,在官司中獲得優(yōu)勢。進祖不畏權(quán)勢,當(dāng)廷對悍仆施以刑杖,并最終判秀才贏得官司,因而與巨紳結(jié)怨。巨紳動用關(guān)系反噬,進祖不久因此卸任。
在孝感期間,他與當(dāng)?shù)厥咳艘坏勒砦墨I,于嘉慶十六年(1811)完成對康熙《孝感縣志》的增訂和續(xù)補,并雕版刊行,是書今仍流傳于世。
▲王敬銘在人民街的遺宅▲
▼
-END-
文字內(nèi)容來源:2016年4月26日 嘉定報
Hash:56a80d545deae4d0b3f9f7b0d65e994776461471
聲明:此文由 上海翥云藝術(shù)博物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