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國第一將軍縣”一位83歲老人:為無名烈士守墓60年

“只要我身體好,就要堅持把這里守下去?!?

【編者按】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的一百年,是創(chuàng)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在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上,基層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逐夢人”。

為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在隆重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新京報特策劃建黨百年專題報道“逐夢人”,圍繞紅色文化傳承、南水北調、災后重建、脫貧攻堅、偉大抗疫等主題,先后赴湖北紅安、鄖陽、武漢青海玉樹州、海東互助土族縣班彥村,深入百姓生活、深入實踐沃土、深入基層實際,采寫鮮活故事。

尋訪“中國第一將軍縣”的一位特殊老人

6月的大別山,滿目青翠,綠樹成蔭。

在“中國第一將軍縣”、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熊家咀村姜家崗灣,有一座53人青石板合葬墓和20座個人墳冢組成的紅軍烈士陵園,靜默無聲,是村里的一個精神地標。

姜家崗紅軍烈士陵園

這73人除了高德福、黃民進烈士外,其他都是無名英雄,83歲老人姜能山已堅持為他們守墓60年了。

姜家崗灣原是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省委、紅四方面軍后方醫(yī)院所在地。1931年紅軍在鄂豫皖地區(qū)浴血奮戰(zhàn),后方醫(yī)院每天都要接納大量傷員,很多人因傷勢嚴重而壯烈犧牲。后在村民們的幫助下,73位烈士集中安葬在姜家崗灣的山坡上。紅四方面軍西征后,當?shù)赝梁懒蛹澓头磩用駡F卷土重來,對墓地進行了大量破壞,這些烈士成了無名英雄。

“我不能讓他們成為孤魂?!睆纳鲜兰o50年代末開始,20多歲的村民姜能山,就開始為這些無名烈士守墓,至今風雨無阻。他先后獲得“黃岡楷模”、“荊楚楷?!睒s譽稱號。

姜能山老人在合葬墓前

近日,新京報記者在姜家崗對話了姜能山老人。83歲的他腿腳不方便,拄著拐杖要走走停停,但離家?guī)装倜椎牧沂苛陥@還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爸灰疑眢w好,就要堅持把這里守下去?!?/p>

熊家咀村黨支部書記程道發(fā)說,“做一件事容易,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不容易。去年抗疫期間,姜老還通過我向黨組織轉交575元黨費,為抗疫出力。姜老用一生詮釋了一名普通共產(chǎn)黨員的不平凡,是一個教科書式的人物,我們要向他學習?!?/p>

談自身經(jīng)歷

“ 我是一名紅軍遺腹子,從小就聽著這些紅軍烈士的故事長大”

新京報:你堅持守墓60年,能否介紹下這73名烈士的情況?

姜能山:熊家咀是紅安革命的發(fā)源地,1927年革命烈士程昭續(xù)發(fā)動300多名農民舉行暴動,在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

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不能隨部隊轉移的重傷員就留在姜家崗戰(zhàn)地醫(yī)院養(yǎng)傷。后來犧牲的紅軍烈士一共有73人,村民們把他們安葬在灣頭的墳山。

我是一名紅軍遺腹子,1938年出生。父親姜德善是一名紅軍戰(zhàn)士,受傷后被送回來養(yǎng)傷。在我出生前,他就被敵人殘忍殺害了,母親把我拉扯大。我從小就聽著這些紅軍烈士的故事長大。

以前他們埋葬的地方是土墳包、亂墳崗,墳頭立著一塊木牌,寫著紅軍烈士的名字。但隨著時間久遠,一些墳被刨得不成樣子,甚至只剩下了一個墳頭,周邊長著雜草,我看著很心痛。

1962年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是擔任姜家崗大隊長,后擔任了15年的熊家咀村村支部書記。有一次有人毀山改田,還從這里挖出了大量棺材,我看著很心痛,不停地制止。

隨著風吹日曬,時間久了,加上后來的“破四舊”,墳前的木牌也沒有了。我只記得幾個人的名字,其他的就沒有人知道了,絕大多數(shù)成了孤墳。有一天我到墓園,不小心踩到了一座墳,棺材板已經(jīng)爛掉了,里面有紅軍烈士的遺骨。

談守墓

“他們?yōu)楦锩粤撕芏嗫?,丟掉了性命,不能讓他們成為孤魂”

新京報:你什么時候開始為這73名烈士守墓?當時是如何考慮的?

姜能山:我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就有意無意地為這片烈士墓群做點事,閑了來添把土、拔拔草,盡量讓這一片干凈。1958年后,我還斷斷續(xù)續(xù)栽了20多棵松柏,但長大的只有6棵,其他都被偷了。

姜家崗紅軍烈士陵園

“破四舊”的時候,這些烈士墓成為被整治的對象,說為紅軍守墓是迷信活動。白天我不敢來,只能晚上偷偷過來把這些墓清理打掃一下。

1976年,這片墓前有一塊水塘,環(huán)境很好,一些人盯上了這塊地,想翻土種茶葉。他們拿著鋤頭、鐵鍬準備動手時,我趕緊趕了過來。

我當時說,“紅軍烈士為革命犧牲了,你們還要把他們的墳給挖了,讓他們尸骨無存,這太令人心寒了。我們就是餓死,這事也不能干!沒有人給他們上墳,今后我來!”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新京報:為何要堅持守墓?

姜能山:紅軍干革命講“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錢、不要命”。他們?yōu)楦锩粤撕芏嗫?,丟掉了性命,不能讓他們成為孤魂。他們找不到親人,我就是他們的親人,替他們把墳守住。將來他們的后人找到了,也有個祭拜的地方。

從1950年代末到現(xiàn)在,我守墓已經(jīng)60年了。這期間,通過各種渠道,我們找到了高德福烈士和黃民進烈士的親屬。

姜能山老人在烈士墓前

新京報:守墓,你會做哪些事?

姜能山:最開始就是修修補補,不能讓墓長滿荒草。1976年,我從別的山頭運來黃土,將別人刨平的53人合葬墳和20座個人墓全部堆成了墳包。

1984年我卸任村支部書記后,有了更多閑暇時間。平日農閑時我會過來拔拔草,打掃一下衛(wèi)生。刮風下雨天我一定會過來看看,怕把柏樹吹倒砸了烈士墓碑。

每年的清明節(jié)、春節(jié)、霜降等,我就帶著茶、酒和飯菜,來到這片烈士墳前,給這些烈士恭恭敬敬磕上幾個響頭,燒上一沓紙錢,和他們說說話,燃放一掛鞭炮。這幾十年一直沒有間斷過。

以前,這些墓群就像亂墳崗。2011年,在愛心人士和社會各界關心下,把烈士墓群修建成了烈士陵園,矗立起了紀念碑,并給20座個人墓和53人的合葬墓修建了墓碑,我守墓起來方便多了。

姜能山老人在烈士紀念碑墓前

談尋找烈士親屬

“因為年代久遠,很難找到他們的親人了,我就是他們的親人”

新京報:你每次去,會說些什么心里話?

姜能山:我會和他們講講村里的變化、國家的變化,現(xiàn)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變化越來越大,大家的生活也好了。黨和國家都很重視英烈保護工作,還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園,你們可以安心了。

我說,你們這些烈士沒有找到親人,很可憐,我是普通老百姓,不能出多少力氣,只能幫你們掃掃墓。我還說,只要我身體好,就要堅持把這里守下去,請你們放心。

新京報:家里人和鄰里怎么看你這件事?

姜能山:家里人都很支持。以前我老伴在的時候,每次都是她提前把飯菜等所有的東西準備好,我?guī)е^去。有時我會帶著我的兒子一起去,給他講這些烈士的故事。

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大雪,我和兒子帶著飯菜想早早到墓園祭拜。因為雪大,不小心我踩空了,摔到了溝里,把飯菜都打翻了,一個小時沒有回去。后來老伴找過來,我們又回去重新做的飯菜祭拜這些烈士。

七年前我老伴去世了,我一個人住,現(xiàn)在每次都是我自己做飯帶過來,陪他們喝一杯。

灣子里的人最開始一直不理解,說我非親非故為什么要管。有人勸我,事情過去這么多年就不要堅持了。我說,你們家的祖墳也才隔了一代人,為什么逢年過節(jié)要去祭拜呢?我肯定不能忘了他們。后來,村里人都理解了,現(xiàn)在不僅有村委會管,還有很多志愿者、中小學生過來祭拜,不忘先烈,我很高興。

新京報:后來你兒子也參軍了,和這些有關系嗎?

姜能山:有關系。我經(jīng)常給他講革命烈士的故事,耳濡目染。但他報名參軍時沒告訴我,通知書送到村里我才知道他要去當兵了。作為在革命烈士身邊長大的孩子,他應該為國家出力,我很支持。

新京報:73名烈士中,高德福和黃民進烈士的親屬找到了,過程是怎樣的?

姜能山:高德福烈士是河南新縣人,黃民進烈士是湖北孝感人。高德福當時任營長,在黃安戰(zhàn)役中受了重傷,被群眾用門板抬到姜家崗來治療,最終犧牲,是我們村的老紅軍陳明志親手將高德福埋在這個山崗上。

陳明志生前一直希望能找到高德福的家人,我們很多村民都幫著打聽。199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河南新縣找到了高德福的親屬。高德福的嫂子伍漢清還請我去他們家住了幾天,流淚給我講高德福參軍的故事。

當時,家家戶戶送兒去參軍,1929年高德福也應征入伍了。但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抱住左腿一個抱住右腿,都拉住不讓他去,高德福還是堅決地走了。他嫂子就拿著一雙新鞋追到長勝街,送給了高德福。1932年,高德福在戰(zhàn)斗中犧牲。

黃民進烈士的親屬是2012年找到的。他的兒子比我還大幾歲,也是通過各種途徑尋找,一個偶然的機會找到的。

高德福、黃民進烈士的家屬找到時,我們都是抱頭痛哭,太不容易了。年代久遠,絕大多數(shù)烈士我都記不得他們的名字了,不知道怎樣才能找到他們的后人,他們的親人很難找到了,我就是他們的親人。

談堅持

“我在墓碑前發(fā)過誓,我能動的時候我就要堅持,我不能動了你們不要怪我”

新京報:這么多年,你有沒有想過放棄?

姜能山:沒有。我今年83歲了,身體也不太好。今年過年我到墓園祭掃的時候,還一個人抹眼淚,在那里哭得站不起來。我在墓碑前發(fā)過誓,我能動的時候我就要堅持,我不能動了你們不要怪我。

新京報:你還有什么愿望?

姜能山:我沒有什么文化,只有一個請求:姜家崗很偏僻,但是革命遺址遺跡比較多,像中共鄂豫皖省委會舊址、紅四方面軍后方醫(yī)院等都在這里。希望社會各界多關注這里,把紅軍的故事挖掘出來,把歷史遺跡修繕好,不能忘了這里。

新京報記者 何強

校對 翟永軍

Hash:8e463bcda697c4c952834246e7668102b26d2438

聲明:此文由 新京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