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雙塔”你一定要承擔(dān)起“輔補文運”的職責(zé) 康建東
在太原,最令人矚目的是位于城東南永祚寺內(nèi)的"凌霄雙塔"。凌霄雙塔,有一別稱為"文筆雙峰",永祚寺因其寺內(nèi)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云端的古塔,被世人習(xí)慣稱呼為雙塔寺。雙塔寺始建于明代萬歷中葉,距今 380 余年。其初創(chuàng)之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即偏于東南隅的那座舊塔,由太原縉紳、學(xué)士傅霖等人,為"開山川之形勝,創(chuàng)文運之興盛"而集資所建,建筑目的偏離了佛塔的宗教功用,而具有興盛太原風(fēng)水的作用。萬歷三十六年(1608),晉穆王朱敏淳以"舊塔微側(cè),更建新塔"為由,邀請五臺山高僧妙峰和尚續(xù)建佛塔。新塔由明神宗的生母宣文慈圣太后出資,因名"宣文塔",并且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現(xiàn)存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三圣閣、兩廂方丈院和兩廊配殿,由此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塔寺更名為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
雙塔寺雖以佛寺面貌出現(xiàn),實際是太原縉紳的官廟。清初,士紳們續(xù)建山門,完善禪堂及殿宇,使寺院初具規(guī)?!,F(xiàn)在的雙塔寺一反我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tǒng)習(xí)慣,因地勢而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中軸線包括廣場、碑廊、上院塔院、下院塔院等,占地約三萬平方米。
下院塔院分三進院落。第—進院為陳列院,仿明代格局;第二進院為牡丹園,具有北方園林韻味;第三進院為禮佛院,是明代原物,現(xiàn)存有大雄寶殿、三圣閣、禪堂和方丈院。大雄寶殿雄宏中又具精細,為明代磚石結(jié)構(gòu)中的上乘之作,中間頂部磚雕藻井,是雙塔寺磚雕藝術(shù)的精品。
上院塔院位于大雄寶殿東南高坡上,依次有宣文塔、過殿、文峰塔和后殿。雙塔相距十六丈,表圓滿無盡之意。佛塔的形狀采取圓形與方形之間的八角形平面,這是唐代工匠對印度圓形塔與中國在佛教傳入初期的方形塔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佛塔共十三層,全高超過五十四米,塔身全為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成樓閣式,外表飾以精美的磚雕斗拱,承托著坑璃飛檐,檐下有佛像浮雕,其雕工細膩逼真,充分顯示了明代磚雕的高超技藝。塔頂為八角攢尖式,頂端豎以特制的琉璃葫蘆頂、塔內(nèi)建有螺旋形石級,可以抬級登上塔頂。雙塔巍峨高聳,直入云端,是太原現(xiàn)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歷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和墨客騷人都不禁為之贊嘆。明代詩人李溥登雙塔,寫引下"我來欲把星后摘.到此方知世界寬",道出了登高之境。幾百年來,雙堵為世人所矚目.被器為"晉陽奇觀",成為太原的標志。
永祚寺的牡丹,肇自唐代.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有四十多個珍貴品種,尤其是明代牡丹更為馳名,雙塔的明代牡丹叫"紫霞仙",屬于毛良科,芍藥屬,原產(chǎn)我國西北部,后經(jīng)人工養(yǎng)殖廣種于河南洛陽,明代中葉移植太原,歷經(jīng)三百多個春秋盛開不衰.使洛陽,濮陽、菏澤牡丹都難以望塵。
近年來,永祚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礎(chǔ)上,引進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二十多天中,古剎雙塔寺,雙塔高聳云端,巍然挺拔,殿閣雄渾古樸,錯落有致,古枝繁茂,新花競放,整個梵寺清幽雅致,綺麗絢爛,相得益彰,成為太原的一大人文景觀。
永祚寺東側(cè)墨園有百米碑廊,存有宋代文豪蘇東坡的醉筆石刻"赤壁懷古"三塊;還有明代的石刻珍品、海內(nèi)知名的《寶賢堂集古法帖》;清代的《古寶賢堂法帖》三十九塊,其中有清代著名書家祁寓藻的"子史萃言"石刻四塊,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于一堂,萃真、草 、隸、篆各種書體,為書林瑰寶,翰墨遺珍。
《寶賢堂集古法帖》由明代晉王府世子朱奇源主持集刻。朱奇源是明朝第五代晉王,父親晉莊王朱鐘鉉好博古,喜書法,朱奇源繼承其父之風(fēng),尊父之命,于弘治九年(1496)在山西太原集刻十二卷石刻叢帖,并以父親的堂名"寶賢堂"命帖名為《寶賢堂集古法帖》,俗稱《寶賢堂帖》或《大寶賢堂帖》。《寶賢堂集古法帖》上自倉頡,下迄明代張弼,縱貫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個朝代,包含一百二十個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其中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居多.匯真 章集篆各種書體,兼容并包、洋澤洋大觀。
《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原存晉藩王府.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入起原,晉王府被毀,寶賢堂石刻隨之遭到嚴重毀損。 進入清代.《官賢堂集古法帖》開始得到搜集補缺。順治十三年(1656),傅山之友山西巡撫白如梅命人尋訪遺石。次年,太原知府宗彝積極參與此事,寶賢堂石刻收回大半,并在太原府署后圃建寶賢亭貯藏,并增刻宗彝、王京乘二跋石??滴跏拍辏?680),陽曲縣令戴夢熊和傅山一起,在殘?zhí)A(chǔ)上補刻五十余塊刻石,并在刻石貼面上刻"戴補"作為標志。刻石先后輾轉(zhuǎn)至三立書院、督軍府、傅公祠等處。1941 年,時人增刻鄭友漁撰書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后序》兩塊。1980 年,刻石遷至永祚寺碑廊。永祚寺碑廊內(nèi)刻石有一百五十六塊,其中明代原石九十三塊,二十七塊為明代原石兩面刻字。又有兩塊為利用金代以前《絳帖》背面 又亥《寶賢堂帖》兩幅。
《古寶賢堂法帖》是清太原知府李清鑰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集刻的四卷叢帖,刻石置太原府署后圃原藏《寶賢堂集古法帖》之處,俗稱《小寶賢堂帖》??淌群笈c《寶賢堂集古法帖》共置三立書院、督軍府、傅公祠內(nèi),1980年遷至永祚寺碑廊?!豆艑氋t堂法帖》全帖收唐褚遂良,宋黃庭堅,元趙孟頫,明唐寅、文徵明、朱奇源、董其昌,清傅山等唐初至清初二十一家法書。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刻蘇軾"大江東去"詞三石?!豆艑氋t堂法帖》刻石三十九塊,為縱 0.35 米,橫1 米的橫匾形石刻。彭興林先生認為,雖然此(法帖)"固囿于書法,實乃國藝之范例,教化之重典,垂綿萬世之瑰寶也"。
永祚寺內(nèi)承擔(dān)著"輔補文運"職責(zé)的文峰塔依然聳立,與寺內(nèi)建筑、書林瑰寶,交相輝映,流芳至今,"永祚"應(yīng)是實至名歸!但是,三晉的文運昌盛了嗎?
創(chuàng)作于2021年7月31日15:20:50
Hash:da50380e98a61b4febd448e848c08f78f6437c14
聲明:此文由 康建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