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華 陳慶元 | “俗化”與教化—論閩籍學官與清代臺灣社會
點擊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給朋友
作者簡介
楊艷華
山東聊城人,文學博士后,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明清閩臺區(qū)域及六朝文學研究。主持教育部、博士后及福建省級項目多項,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六朝文學、福建區(qū)域文學與文獻研究。著有《中古文學論稿》《福建文學發(fā)展史》等十余種,整理出版福建文獻十余種。
摘要:清代臺灣經歷了一個由移民社會轉向定居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經濟取向濃厚、人口素質較低,社會文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俗化”現(xiàn)象,即文教不興、陋俗盛行、精致文化無由發(fā)展。清代閩籍學官作為一個文化素質、節(jié)操修持較高的群體,以修繕學宮、重教興學推動了臺灣的文教發(fā)展;以秉承中國“采詩觀風”傳統(tǒng)的風土詩,來化導臺灣社會的種種陋俗;以標舉鄭五娘、五妃為節(jié)烈典范來形塑臺灣的社會倫理秩序。這在清代臺灣社會趨向文治化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
關鍵詞:閩籍學官 清代臺灣社會 俗化 教化
所謂“學官”,又被稱為“教官”、“博士”、“廣文”等,負責各級官辦學校在學生員的管理和教學。清代地方學官主要是指在府、州、縣各級地方儒學任職的教授、教諭、訓導等??滴醵?,清廷收復臺灣后,接著在各地設置了儒學學校。至光緒十一年單獨建省前,臺灣的官設儒學共有十三所。按照清代律例,官員任用要采用回避政策,即不能在本地任官。但學官的選任,因考慮到各地語言溝通、風俗人情等問題,故多選用本省人擔任,只避本府即可。而臺灣在單獨建省前,一直是福建省管轄下的一個府,故臺灣學官的任用必然要在福建各地揀選。清廷規(guī)定:“臺灣府學訓導并臺灣等四縣教諭、訓導缺出,先盡泉州府屬之晉江、安溪、同安,漳州府屬之龍溪、漳浦、平和、詔安等七學調缺教職內揀選調補。倘有不敷,或人地未宜,仍于通省教職內,一體揀選調滿補。”筆者現(xiàn)據(jù)清代臺灣方志及所見的福建文人集中,得出閩籍入臺學官姓名可考者有四百余人??紤]到清代臺灣方志的編纂多集中在康雍乾三朝,因此閩籍入臺學官的數(shù)量應遠不止此數(shù)。
清代臺灣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移民社會到定居社會的轉變。關于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較有影響的有三種觀點。一是“內地化”,由臺灣學者李國祁提出。他認為臺灣社會變遷在取向上以中國本部各省的社會形態(tài)為目標,最終轉變成與中國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會。二是“土著化”,由臺灣人類學家陳其南、李亦園、莊英章等為代表。其主要論點是:清代臺灣是由移民社會走向土著社會,土著化的特征是移民本身對于臺灣本土的認同感,而與中國本土社會逐漸疏離。三是“雙向化”,由陳孔立提出,認為清代臺灣社會的發(fā)展模式是雙向型的,即一方面日益接近大陸社會,一方面日益扎根于臺灣當?shù)?。以上三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清代臺灣的社會轉型均有較獨特的認識。目前,學界大都把十九世紀中葉前后作為臺灣進入定居社會的時間。那么,臺灣在移墾初期與日后墾熟后,其文化發(fā)展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蔡淵洯以“俗化”來概括臺灣在移墾初期的文化發(fā)展趨勢。他說:“所謂俗化,在此系指初期移墾地區(qū)與移民所來自之母體社會其相對的文教發(fā)展程度來說的。清代臺灣各地在移墾初期,因受種種特殊情況的影響,致使當時社會陋俗盛行,文教不興,文學、藝術和哲學等精致文化無由發(fā)展。此種情況,與移民所來自之文教發(fā)達的閩粵社會或臺灣其他拓墾完成地區(qū)相較之下,顯得特別世俗無文,故以‘俗化’稱之?!币茐ㄉ鐣摹八谆壁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上陋俗盛行,另一個是文教不興、精致文化無由發(fā)展。
不管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究竟是何種模式,如僅就社會文化的總體發(fā)展趨勢而言,它是逐步擺脫“豪強稱雄、文治落后”的局面,而步入一個中華文化影響日益深入、傳統(tǒng)的儒家道德和倫理觀念不斷加強、文化和科舉漸盛、本土士紳階層逐步建立的“文治化”社會。簡言之,即從“俗化”到“文治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不斷地利用科舉和國家禮儀(如旌表節(jié)孝、地方祭祀等)在地方進行的教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朝廷給學官的職責定位是“正人倫而司啟迪”,故本文基于臺灣學官幾乎全為閩籍且為數(shù)不少的前提下,試圖從三個方面對閩籍學官在臺灣的教化進行探析,從而考察閩籍學官在臺灣“俗化”—“文治化”這一文化發(fā)展趨勢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一
清代前期的臺灣被視為“化外之地”,因早期渡海入臺者多從事墾殖和商業(yè),地方初辟,生員稀少。如康熙末年諸羅已建學三十年,但就學者多為內地寄籍者?!扳孕蛑?,泉漳居中,興福次之,土著寥寥矣。夫士農工商,各世其業(yè),故易有成也。諸羅之人,其始來非商賈即農耳,以士世其業(yè)者,十不得一焉?!?a href='/qianlong/' target=_blank>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寧人朱仕玠到臺灣任鳳山縣教諭,他初到鳳山時,發(fā)現(xiàn)學官無辦公場所,教諭以明倫堂為署,訓導以五王殿東西廂為署。且他到臺數(shù)月,學署中竟人跡罕至?!氨诹⒔^幾榻,廚荒假食器。循例張科條,諸生無一至?!奔螒c二年(1797),閩縣吳玉麟任鳳山縣教諭,學風依舊不彰?!皩W署張羅蛛網(wǎng)結,講堂虛白蘚痕封。士紳樸陋同樵牧,胥役癡頑遜保傭。時校薄書殊俗吏,歲收祿米愧中農。鼠竄塵案饞余餌,雀鬧空廚覓短供。坐暖冷氈疑入定,睡醒斜日欲高舂。”閩籍學官入臺后,在清代臺灣的重教興學,主要表現(xiàn)在下列兩個方面:
(一)修繕學宮、傳播儒學
“學宮”,也稱“辟雍”,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是周天子專門設立的教授貴族子弟的學校,后來泛指地方官辦學校。臺灣氣候多變,地震、颶風等時有發(fā)生,加上早期對教育的不重視,故學宮多有傾頹者。嘉道年間聞名臺灣的學官鄭兼才,曾把“潔修殿廡、肅將祀事”看作是學官的首要職責,因為學宮和夫子廟是學子知書達理的基本設施。閩籍學官入臺后,凡學宮修繕事宜,莫不積極參與,或捐款、或親董其事。即以全臺首學—臺灣府儒學為例,據(jù)清代臺灣方志記載,閩籍學官蔡登龍、黃世杰、鄭占春、丁必捷曾在康熙三十九年修建文廟、明倫堂,郭濤、杜成錦、陳文海、鄭長濟在康熙五十一年修文廟,乾隆十五年,廖玉麟、張錦仝修明倫堂,乾隆五十六年,沈鴻儒、楊見龍、朱蓮、李虬、吳斯勃、李維翰修文廟,道光十五年,許德樹重修夫子廟并祭器。除此之外,閩籍學官對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學宮設施的修建記錄,也屢見于方志中。
從《臺灣教育碑記》看,對于文廟、學宮或文昌閣、明倫堂的新建、重修或祭祀,地方官多會載諸碑文,使之流傳久遠。學官也會借碑文而進行修身養(yǎng)性、窮理格物等程朱理學的宣揚,使之成為傳播儒學的有效載體。如鳳山學官富鵬業(yè)曾鼓勵臺灣學子崇正學、敦實行。以儒家的“修齊治平”來砥礪名節(jié)、學以致用?!靶奚砹⑿姓撸笕逵杏弥畬W也;砥礪名節(jié)者,士人經世之具也。古之學者,本窮理之識,以盡乎正心誠意之功,而修齊治平之理寓焉。是故出其所學以獻之廷,為王國之楨也。本其所學而體諸躬,為有德之彥也?!敝x金鑾是乾嘉時期福建較有影響的學者。他宗尚程朱理學,但又能融合漢宋。論學以四書五經為依據(jù),強調忠信好學、身體力行。不空談心性,強調士人在道德上的修煉和治世上的熱忱。他在安溪時作《泉漳治法論》、在臺灣時作《蛤仔難紀略》,文章經濟有名于時。謝金鑾在《臺灣縣學夫子廟碑記》中循循善誘,引導臺灣學子不要視圣人之道為高遠難求,而應在日常實行中加以踐行?!吧w謂圣人之道,非高深迂遠,而其事甚近。圣人之為圣人,非如天如神,而其行至庸。凡圣人之所行,皆眾人之所能行。眾人之所行,不法于圣人則不達,此吾夫子所以師表于萬世也,是故夫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虿贿h人者,日用事物是也。”
(二)勤于課士、端正學風
閩籍學官入臺后勤于課士的事例,在方志中不勝枚舉。如臺灣府學首任學官長樂人林謙光,在任期間文辭純雅,誘人無倦色。鳳山縣首任學官晉江人黃賜英,康熙二十六年到臺灣,當時縣學初置,文風未盛。賜英以培育人材為己責。日進諸生,勤訓課。并捐資置學田二處,以供文廟香燈及諸生月課費用。士蒙其德,祀于學宮康熙三十四年任職的晉江人林慶旺,講學以端士行為先,整肅學規(guī),訓迪有方。晉江人丁蓮,康熙年間進士,曾主講鰲峰書院。他調臺灣后,“倡明經術,海外化之?!?a href='/yongan/' target=_blank>永安人陳元恕,乾隆二十七年調任臺灣縣學訓導。至則嚴考課、勤講學,以意氣勵諸生,多士感之。后因職員楊志申捐租以增學費,元恕更加振作,定章程、立學規(guī),影響深遠。閩縣人董文駒,乾隆三十六年調任府教學授,有學行,月課生童,嚴考試。衡文慎甲乙,有所改竄,字畫必端正。得佳文,則優(yōu)賞以鼓舞之。與諸生言,必本忠孝諸大節(jié)。他監(jiān)管海東書院時不徇情面,嚴禁丁胥克扣生童膏火,寒畯賴之。
閩籍學官的節(jié)操實行,得到了臺灣士子的尊敬和愛戴。如鳳山教諭張有泌,“郡士咸慶得師。秩滿,多士云集餞送,賦詩贈行,勒石紀德。”吳玉麟任滿離臺時,臺灣士民對他依依不舍,相送于道。他感而作詩:“簫鼓紛紛擁彩旗,五年偏不厭迂疏。只應士類思投轄,何意居民亦臥車。借寇難留情已盡,懷情易飽苦同茹。定知去后能相憶,指點棲烏說舊廬?!遍}籍學官對臺灣學子的文學知識構建也多有影響。如臺灣貢生陳文達認為由于學官陸登選的指導,“今臺陽四庠之士,經夫子品題,而文體一軌于正,咸知原本六經,講求古文大家者,我夫子之力也。被稱為乾嘉時期臺灣本土最有名的詩人章甫,其《半崧集》曾得到過閩籍學官謝金鑾、梁上春、黃大受等人的指導提拂。道咸年間,劉家謀在臺任學官時,門下英才甚多,他病卒臺灣后,臺灣士子周維新、韋廷芳為之刊刻遺集《觀海集》,并藏于臺灣,譜寫了兩岸師生友誼的佳話。嘉慶時臺灣學官謝金鑾的《教諭語》、《蛤仔難紀略》、鄭兼才的《六亭文集》曾多次在臺灣刊刻流傳。閩籍學官的重教興學、學官著作的刊刻,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往來,無疑對臺灣的文教發(fā)展及后來本土知識分子的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隨著臺灣學校教育的普及及閩籍學官的重教興學,道咸時期臺灣的文教發(fā)展?jié)u趨興盛,科舉人才日漸增多。雍正二年(1724)建學的彰化縣學,到道光初年的一百年后,“人文蒸蒸日盛,捷南宮,登詞林者踵相接。而崇實學、敦實行,亦不乏人。立學雖后他邑,文風則甲一郡?!奔螒c二十一年(1816)興建的淡水廳學中,淡水學子鄭用錫成為臺灣第一個本土進士,此后淡水文運昌盛?!暗瓕僭O塾延師,其始也百無一、二。自設專學,科甲迭興,有司獎勸之,師長汲引之,人文蔚起,為全臺冠?!睋?jù)統(tǒng)計,咸光時期臺灣舉人和進士的數(shù)目,分別占清代總數(shù)42.23%和72.41%,當時還出現(xiàn)了“父子進士”和“兄弟進士”的現(xiàn)象,這表明讀書應試觀念已在臺灣日漸普及。清代科舉考試以正統(tǒng)的儒家經典為主,科舉人才皆出于學校,學官是主持教學和管理的主要人員,如果從這個層面考慮,閩籍學官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發(fā)展確實功不可沒。
二
風俗包括風尚和習俗,是一定社會群體在心理、語言和行為上的習慣。社會群體是風俗的創(chuàng)造者和承載者,社會群體的人口狀況、組織狀況、經濟類型等因素綜合起來,是風俗形成、傳承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曾有學者這樣概論臺灣移民社會的特點:一、在人口結構上,人口增加較快、男女比例懸殊。二、在社會結構上,移民基本按照不同祖籍地進行組合,形成各自的社會群體。社會上層多地方豪強,游民在社會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三、在經濟結構上,沒有形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四、在政權結構上,官府的力量比較薄弱,廣大農村主要靠地方豪強進行管理。第五,在社會矛盾方面,官民矛盾和不同祖籍地移民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反抗官府的起義和分類械斗時常發(fā)生。這些特點決定和影響了清代臺灣社會陋俗盛行的特點。如男女比例懸殊,使得社會中形成養(yǎng)子的風俗;商品經濟發(fā)達形成了重商輕學、奢靡浪費的風俗;以地緣而非血緣組成的社會團體,導致了械斗多發(fā)了尚武任氣的習俗;流民多、人口素質不高導致了文教不興、迷信好巫等。
臺灣歷史學家連橫曾贊揚閩籍學官中多有博雅之儒,如謝金鑾、鄭兼才以文章經濟有名于時,朱仕玠、吳玉麟、劉家謀、周長庚則以詩鳴。閩籍學官中有不少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他們來自“朱子過化”之地,對福建宋儒理學浸潤已深。目睹清代臺灣的種種陋俗,自然難以默然于心。如謝金鑾說:“仰衍沃之邦,而感憤于人心風俗之所以弊,乃自《赤嵌筆談》、《東征記》諸書以外竊有論述焉?!保ā杜_灣竹枝詞》自序)劉家謀為人慷慨豪俠,于“一切地方因革利弊,撫時感事咸歸月旦,往往言人所不敢言、所不能言?!保ā逗R粼姟讽f廷芳序言)
閩籍學官作有大量的臺灣風土詩,如吳玉麟的《臺灣雜詩》、謝金鑾的《臺灣竹枝詞》、劉家謀的《臺海竹枝詞》及《海音詩》、馬清樞的《臺陽雜興》,周長庚的《臺灣竹枝詞》等等。在這些詩歌中,多涉及對臺灣的陋俗的揭露和批評。他們用大量的筆墨描寫臺灣陋俗中的種種現(xiàn)象,如奢靡浪費、輕生好斗、迷信好巫、吸食鴉片、好賭博等,其哀婉嘆息之情見諸言表。如對臺灣鴉片和好賭的描寫,“男好摴蒲女好游,失身蕩產幾曾羞。共貪鴉片朝昏吸,不到傷生不肯休?!保▍怯聍搿杜_灣雜詩》)“舐罷余丹尚共爭,淮南雞犬可憐生。漫將上下床分別,如豆燈光數(shù)不清。自注:煙渣館,多營卒所開。收鴉片煙之灰,熬而賣之。地狹不足庋床,每隔為兩、三層以待來者。無賴之輩曩無一錢,至為小偷,覓數(shù)十文以求度癮?!保▌⒓抑\《海音詩》)“閩江千里月同明。針路迢迢十一更。祆火曾焚黃蘗寺,劫灰新撤赤嵌城。開燈難使鸮音變(臺人多吸鴉片,謂之開燈),壓寶誰將蠹俗清(臺人賭博,名曰壓寶。見《臺海使槎錄》)。底事豪門偏錮婢?秋風蕭瑟若為情?!保R清樞《臺陽雜興》)謝金鑾認為不革除鴉片、賭博的陋習,臺灣的社會秩序就難以安定?!叭挥袨樯鹾φ撸圾f片,曰賭局,充衢蔽野,富者以之而貧,中人以之為不肖。不軌之徒于是聯(lián)絡。必革此二者,民乃久安,或曰難焉?!?/p>
儒家思想自古以來就注重對民眾的教化作用,如孔子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論語·堯曰》)孟子說梁惠王曰:“謹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我國自漢代起就設立了民間采風的樂府制度,這種“觀采風謠”的行為可以說是進行禮樂教化的預備工作。即采風最終是為了教化,以推動社會文化的統(tǒng)一。如果把上述學官的風土詩與清代臺灣方志中的《風土志》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對臺灣陋俗的描寫幾乎是重合的。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的懲惡揚善、勸勵風俗,本來就就有強烈的社會教化功能。當代史家汪榮祖曾將傳統(tǒng)史學之精神歸納為三:一曰顯忠臣,二曰誅逆子,三曰樹風聲。士為四民之首,學官為多士之典型,故學官在臺灣風土詩中的“采風問俗”,也是實施儒家教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學官是整個官僚體制中的成員,他們官微職輕,官為八品,年俸僅四十余兩,但因其日常與當?shù)厥孔?、百姓?lián)系密切,故對地方風俗利病較為熟悉。“今官民俱不能相知,一有捍格不行,往往藉教官以達之。非教官之賢于守令也,去民未遠,其勢易知也。”學官介于官民之間的身份,使得他們能發(fā)揮上傳下達、溝通官民的作用。閩籍學官把采風化俗作為一種政治建言,對臺灣風俗向化、社會秩序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閩籍學官雖然官微俸薄,但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參與了移風易俗的行動。如臺灣素有“錮婢”的惡習,鄭兼才曾在其《再到堂筆錄》中譏之,以為士大夫家何苦為此,徒作冤孽以貽后人。長樂人柯儀周在臺灣崇文書院從教多年,培植人材,不遺寒畯。他任滿返回內地時,載婢數(shù)十人于內地嫁之。咸豐初年,澎湖大饑,澎湖婦女多有被載至府城賣為婢女者。在臺灣道徐宗乾的倡導下,學官劉家謀親自出面,勸當?shù)馗患澇鲑Y贖之,最終各給路費令還其家。
三
清代臺灣社會初期,由于人口素質不高,男多女少,教化未興,故社會對婦女的約束力較低。臺灣甫入清廷時的情形是:“婚姻論財,不擇婿,不計門戶。夫死則再醮,或而再,再而三,白首婺婦,猶字老夫,柏舟之誓,蓋亦鮮矣。……無論男女老幼,常相率如禮拜堂,誦經聽講,僧俗罔辨,男女混淆,廉恥既喪,倫常漸乖?!鼻∈暄才_御史六十七有感臺灣在婚姻上不遵禮義,有一女兩許者,有既定而后悔者,作《通飭慎婚姻重廉恥示》以戒之?!八煤笥信?,務于幼時即行嚴加教訓,謹守閨門禮法。其定婚時憑媒作合,一絲為定,終身不改。倘有再敢蕩檢踰閑,葉篾禮法者,除將無恥之男女重懲外,其主婚之父兄照律治罪,必不寬恕?,F(xiàn)今圣朝首重貞節(jié),凡婦女持正守志者,率加旌表。爾等雖居海外,當知秉禮守義,為聲教之所不遺。萬勿狃于惡習,恬不知改。”
貞節(jié)觀念在清代達到極盛,甚至被稱為“節(jié)烈宗教化”時期。雍正三年上諭曰:“治道莫尚于風化,而節(jié)行實為風化之首,故旌揚盛典,歷代崇之,凡以闡幽光而彰至教也。朕即位以來,拳拳以敦教化、勵風俗為務,恩詔中敕命旌表節(jié)義。使苦寒守節(jié)之家均沾恩澤。嗣又頒發(fā)諭旨,至再至三。誠欲地方有司,加意采訪,俾深山窮谷之中,側微幽隱,無一不大顯于斯世也?!备鶕?jù)郭松義的研究,有清一代,受到旌表的貞節(jié)烈婦有100萬人,還有因種種緣故合例而未得旌表者,亦當有此數(shù)。臺灣在清代前期,因上述種種原因,節(jié)烈觀念還未建立,節(jié)烈婦女人數(shù)較少。據(jù)嘉慶十二年修成的《續(xù)修臺灣縣志》載,此前舊志中所載節(jié)烈婦女僅三十一人,其中入祀者十六人,旌表者七人。后鄭兼才在纂《續(xù)修臺灣縣志》時,細加采訪、甄別,也僅續(xù)采入二十九人,節(jié)烈婦女總數(shù)為六十人。故在當時的臺灣進行貞節(jié)觀念宣傳、構建穩(wěn)定的倫理道德秩序,成為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閩籍入臺學官對節(jié)烈婦女的闡揚,在清代臺灣主要集中于兩個人物身上,即鄭月娘和五妃。
鄭月娘,泉州南安石井人,年十九嫁儒士王曾儒。一年后夫以病卒,月娘遂投繯而逝。當時的鳳山縣令宋永清將此事通報上憲,使月娘獲得朝廷褒獎。宋永清還親自祭墳,并為作詩一首:“繡幕塵生破鏡鸞,一朝春色已凋殘。從容就義冰心苦,慷慨辭親血淚干。渺渺幽魂隨地下,萋萋衰草泣江干。百年今日乾坤老,一夜西風俎豆寒?!睘楸碚昧覌D鄭氏的行為,宋永清還特別舉行了一次征詩活動。其《征詩小引》中有句曰:“青史不遺,愿征詩而表著;海天生色,先拈韻以闡揚?!彼斡狼逶娨怀觯渌伺_官員、臺灣士子均紛紛唱和,共有和詩十七首,其中臺灣當時一府三縣的學官都有和作。如臺灣府學教授林華昌詩曰:“凄絕香闈忽折鸞,無端玉樹苦摧殘。百年心事夢中托,九轉肝腸哭后干。蜀魄夜啼霜月冷,湘魂時繞鳳江干。從容一死寧他矢,獨挈綱常萬古寒?!迸_灣縣教諭陸登選詩曰:“琴風凄斷泣孤鸞,霜月驚看花魄殘。勁節(jié)不磨天地老,幽懷有恨水云干。帷空只是存冰蘗,鏡破還同折鏌干。含笑九原雙比翼,貞心長徹海波寒?!兵P山教諭吳周楨:“廿載紅顏誓柏舟,霜天皓月耀中洲(鄭氏家住中洲)。繪來環(huán)佩皆生氣,死去綱常屬女流。早訂雙棲同土壤,肯留只影度春秋。尺絲魂斷聲名振,愧殺須眉萬古愁?!敝T羅教諭孫襄:“名家淑女擲芳年,未解三生石上緣。皓月長明滄水面,頹風直挽鳳山巔。豈貪盛節(jié)垂千葉,但矢貞心到九泉。扶植綱常吾輩事,新詩題遍海東天?!?/p>
以上四個學官的作品中,前兩首手法相似,以“孤鸞”、“玉樹”、“花魄”的殘缺來比喻失偶月娘的凄苦。蜀魄—湘魂、勁節(jié)—幽懷的同類意向的使用,意在表明其行動足以使天地生情、風云變色?!昂旁薄ⅰ柏懶拈L徹”,指月娘的殉節(jié),實現(xiàn)了在另一個世界和夫君的團圓,其精神操守永留人間?!皬娜菀凰馈迸c“綱常萬古”的懸殊,暗示了月娘之死的重大社會價值。吳周楨的“尺絲魂斷聲名振,愧殺須眉萬古愁”,以“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出發(fā),認為月娘遵守諾言、以死殉夫的剛烈行為,足以使男子自嘆弗如。孫襄的“扶植綱常吾輩事,新詩題遍海東天”,直接點出了此次征詩“扶植綱常、宣揚教化”的目的。當時的臺灣學子,如貢生陳圣彪、廩生李欽文、廩生張纘緒、增生張士箱等七人也參加了唱和。臺灣士子的詩歌,雖用語各異,但都緊扣了宣揚節(jié)烈的立場。如李欽文的“冰雪心肝甘自矢,輕生重節(jié)植綱?!?;張士箱的“風謠傳海內,千古尚相看”;鄭煥文“雙魄遂雙棲,節(jié)成萬古留”;李廷綱“從容就義際,千載垂青史”等。
五妃的故事是與明寧靖王殉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五妃即明寧靖王朱術桂的侍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人在鄭克塽投降前,和寧靖王一起自縊殉明。五妃后來被合葬于鳳山仁和里魁斗山,稱五妃墓。不同于前述對鄭烈婦的旌揚是出于有意識的組織活動,閩籍學官的五妃詩則作于乾隆到光緒年間的不同時段。作者包括朱仕玠、吳玉麟、謝金鑾、劉家謀、周仲莘五人。
細讀五人的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學官對于五妃節(jié)烈的闡揚,經歷了一個從倫理道德上升至民族大義的過程。吳玉麟的《五烈墓》中說“就義王孫知死所,順從妾婦勝生時”,把五妃之死看成是“順從”寧靖王的旨意,意在宣揚婦女的三從四德。劉家謀說:“哪知瘴海千重外,尚有紅顏識報恩”則把五妃之死的動機看做是回報寧靖王的“紅顏報恩”。按照《寧靖王傳》的記述,寧靖王在自縊前并沒有讓五妃同死的打算,而是給她們或為尼、或嫁人的出路,但五妃情愿與王同生死,且在寧靖王死前先行自經。因此說,不論是“順從妾婦”還是“紅顏報恩”的說法,都還是局限在傳統(tǒng)的夫為妻綱的范圍。而吳玉麟詩中還有一句:“莫羨田橫人五百,五妃端不愧男兒”,這里把五妃與寧靖王,比作五百士與田橫的關系,已經暗示了五妃之死的“忠義”精神,但五百士與田橫的關系也仍不出忠于一主的范圍。把五妃之死提升到民族大義高度的是謝金鑾的《五烈墓》。“崖山一塊肉無存,荒隴蕭蕭古墓昏。水國有魂追帝子,交衢無計脫王孫。秋風亂冢紅夷塞,落日寒潮赤嵌門。留得東南殘碣在,故宮花草向誰論?!痹娭械牡摹把律健敝傅氖茄律胶?zhàn),崖山海戰(zhàn)發(fā)生在祥興二年(1279年),是南宋與蒙古族的最后一次正面戰(zhàn)爭,其最終的結局是宋軍全軍覆沒,左丞相陸秀夫因突圍無望,遂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隨行的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據(jù)《宋史》記載,七日后,十余萬具尸體浮海,山河為之變色。在這首詩中,謝金鑾把五妃之死比為南宋軍民的殉難,意即把五妃之死作為明朝滅亡的象征,賦予其堅守民族大義的精神。在明清遺民詩歌中,就有把女子殉節(jié)與士人殉國的相互比附,把五妃之死比之殉國之士,是將其節(jié)烈行為上升到了最高的民族氣節(jié)的程度。
乾隆年間,巡臺御史范咸、六十七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五妃墓,立墓道碑于大南門外。當時的臺灣道莊年作有《五妃墓碑跋》,認為范、六二人的舉動是“闡貞表幽,以為海外之頑懦勸固、宣圣化者之急務?!蓖问?,沈葆楨在稟明朝廷后,為鄭成功立祠,五妃得以陪祀其中。由此可見,五妃的節(jié)烈,已與鄭成功的明大義、延明朔的忠義精神有類同之處。清代臺灣的“五妃詩”有近七十首,作者約有三十余人,其中臺灣士子約有一半以上,但在內容上均沒有超出對五妃節(jié)烈精神的闡揚。江寶釵說:“寧靖王自縊身亡,五妃殉情,受到推崇與愛戴,這種氣節(jié)自勵,似乎是超越朝代的認同,成為一種集體認同?!?/p>
如果說發(fā)生在康熙四十三年的《節(jié)烈鄭氏詩》的同題吟唱,對剛剛納入清朝版圖十二年的臺灣來說,是一次表彰節(jié)烈的教化普及。而學官的五妃詩書寫,則把五妃變?yōu)橐粋€節(jié)烈的符碼,成為清代臺灣的一種集體認同。這種標舉倫理典范的教化活動,對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形塑無疑會起到重要作用。即以地瘠民貧的澎湖而言,乾隆三十五年(1770),胡建偉編纂的《澎湖紀略》中,僅載烈女11人。時隔六十多年后的道光九年(1832),蔣鏞編纂的《澎湖續(xù)編》中,“烈女”一門增加了122人。光緒年間編成的《鳳山采訪冊》中,記載的“烈女”有138位。吳德功編纂的《彰化節(jié)孝冊》中,收入節(jié)婦有280名之多。
綜上,閩籍學官在清代臺灣社會,充分發(fā)揮其職責內外的教化作用,以重教興學推動了臺灣的文教發(fā)展;對與臺灣移民社會相伴而生的種種陋俗,秉承中國傳統(tǒng)的“采詩觀風”精神,起到了化導風俗的作用;以標舉倫理典范的節(jié)烈詩歌創(chuàng)作,來引導臺灣建立儒家社會的綱常道德。學官與臺灣士子聯(lián)系密切,閩籍學官中有不少和臺灣士子游覽觀景、題詩贈序、編纂方志的往來?!笆繛樗拿裰?,正可以藉此化頑梗之風,而成雍熙之治”。學官作為文化素質、道德修持教高的一個群體,通過言傳身教促進了臺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并通過“朝廷(上官)—學官—士子—民眾”這一傳播渠道,在溝通大小傳統(tǒng)及閩臺區(qū)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文章原載于《東南學術》2013年第3期
責編:李毅婷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本公眾號。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說明,我們將盡快與您聯(lián)系。
【邊疆時空】張乃翥 | 新疆出土漢文印信的文化生態(tài)考察
【邊疆時空】徐萬發(fā) 柳歡 | 論西藏和平解放時期黨的愛國統(tǒng)戰(zhàn)組織建設
【邊疆時空】鄭晨寅 | “《春秋》大義”:從鄭成功到連橫
Hash:4000a3bbfbf889d09084539346e0fab2caeb19ea
聲明:此文由 邊疆時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