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涇縣一個千年瓷村落的神秘面紗!
國粹藝韻 文脈相承
涇縣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襟抱太平湖,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小橋人家,風景如畫,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旅游資源豐富,各具特色,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
2016年2月,涇縣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第一批創(chuàng)建名單。2017年,涇縣獲得“安徽省旅游強縣”稱號殊榮。在距離涇縣城東北14公里處,有一古窯址名為:琴溪古窯址。這里有一村莊,家家戶戶都是制陶能手,因此得名為陶窯村。
走進這里
從宣窯陶坊開始
揭開涇縣琴溪陶窯村神秘的面紗,
走近涇縣陶藝,
了解涇縣制陶悠久的歷史。
這里的臺階盡都是碎陶片鋪成的,這些碎陶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907年—960年),而陶窯村制陶的歷史自然也可追溯到這個時期,觸碰著這些碎陶片仿佛與千年前的工匠對話。
五代至今 生生不息
屋內最吸引人眼球莫過于那置物架,置物架上陳列著一個個精美的陶工藝品,師傅說,這些都是他珍藏、收集多年,展品從五代至今,不少已經成為可稱得上“價值千金”。
胡師傅今年50多歲
正是宣窯陶坊的主人
陶窯村自五代(可考)以來,
家家戶戶以制陶為生,
胡師傅家也不例外,
可隨著時代變遷,
陶制品經歷興盛衰落。
到如今
隨著對非物質文化的重視,
近些年不斷有文物學者也來此考察。
而據師傅介紹,
在這個村莊滿山遍野的陶瓷片,
有唐代窯址多處。
要說到制陶歷史,老人們說這村口原有一座老廟,碑上記錄了陶窯村制陶的歷史(距今已有約1600多年)。而不少民間故事也是從這里傳出:陶窯與琴魚,陶窯與鼓樓鋪……
出名在望 陶窯出彩
雖然老廟如今已不在
可是這一座古陶陳列館
同樣藏著陶窯的故事……
陶窯村祖祖輩輩以此為生,在這座古陶陳列館內有著從陶窯挖出的各個時代陶制品,與我們日常需要制作水缸、定制茶壺、酒壺、碗、花瓶、農家樂工藝品相比,這些顯然都是進行了更細致的設計、燒制、調整不斷改進。
■■■■■
在陶窯村,
腳踩之處地下幾米都是碎陶瓷片,
不得不讓人驚嘆
陶窯村制陶歷史之悠久。
在距離古陶窯陳列館不遠處,
就是古窯址(燒陶處)。
從遠處看很難發(fā)現(xiàn)這是個窯址,
走近細查才會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
■■■■■
從掩在藤蔓下的燒窯址入口進入,發(fā)現(xiàn)窯洞里由磚砌成,從入口向上均為斜坡,四周漆黑一片,而窯洞內地面鋪散著陶瓷碎片。在手電的照射下,讓人產生一種“盜墓”的刺激感。
感受泥土 創(chuàng)造美物
制陶首先需要好的原料,
陶窯村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將土經過多次錘煉,
制成供制陶的原陶泥。
原陶泥在使用前依舊需要“熱身”,施老師傅將原陶泥取出,用手工搓揉的方式使泥料中殘余的氣泡排出,接著放在拉坯機盤上打開電源,先兩手托舉使原來軟塌塌的泥立起,接著左手扶住,右手拇指用力往下壓,并隨著旋轉的底座向外展開。隨著手施加不同的力度,陶泥在老師傅手中逐漸成型,一個碗就“出爐”了。
拉坯成型后的陶制品還需要整理、晾曬、壓光、刻花、燒制等20多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工藝品,從一把土到一件完整的陶藝術品成型,每一道工序無不需要純手工完成,一環(huán)都不能出差錯。
而原來幾百人的規(guī)模,
隨著時代的變遷,
現(xiàn)如今竟一百人不到。
傳統(tǒng)制陶手藝人越來越少,
留下堅持的、傳承的陶藝人
仍不忘初心,
堅守一代代傳承的陶藝人精神。
文章、圖片來源:宣城旅游
Hash:5f28bc392fa65ba59638c93be0a1c1c571aa114f
聲明:此文由 涇縣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