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追溯祖源歷史 全面探識邘國故城

【編者注】本平臺收到很多宗親的建議,要求能夠將邘國故城做一個較為系統(tǒng)、詳細的介紹,以方便大家了解和學習,本文就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而整理的,內容以焦作文物局2009年整理的邘國故城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報告資料為基礎。感謝沁陽市文物局局長田中華、邘邰村委提供的相關資料。

一、故城文物本體

邘國故城位于河南沁陽西北15公里的西萬鎮(zhèn)邘邰村東南。東經112°54′48.6″北緯35°10′42.7″,海拔130米。故城北依太行屏障,南瞰沁河沖擊平原,東濱龍門石河,西北接邘邰村。城始筑于商代,為“盂”方國。紂王帝辛封鄂侯于此,稱鄂侯國。帝辛十八年,西伯代邘,鄂侯南遷,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國,春秋至漢歷有增筑,之后廢棄。邘國故城分東、西兩城。

(邘國故城衛(wèi)星地圖位置示意)

東城城內現(xiàn)為耕地。故城平面近似長方形,東西長約820米,南北寬約580米,總面積47.56萬平方米。現(xiàn)從地表面上僅能看到北城墻及東城墻一段,其余西、南及東邊一段均遭毀壞,城墻的下段埋入地下。城墻外圍原來均有護城壕,現(xiàn)存北城壕。北城墻高2—7米不等,寬17—22米,北城上有兩個明顯的缺口,似為原來城門,現(xiàn)為便道。北城壕寬40米,該城墻下部夯層厚度不等,有的為4厘米,有的為12厘米,且夯窩較小,直徑2—3厘米,為捆扎木棍夯筑,應為商代時期的城墻。中部夯層厚6—9厘米,夯窩圓形,直徑5—6厘米,為西周時期加筑的城墻。上部夯層厚10—11厘米,夯窩圓形,直徑8—9厘米,深1厘米,部分施筑平夯,應為漢代加筑的城墻。城上及城內散存著大量陶片,屬西周、春秋和漢代遺物。因此,該城應建于商代,西周達到鼎盛,漢代又延續(xù)使用,之后慢慢衰敗,直到最后廢棄。故邘城西北角有一高臺,面積約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傳姜子牙曾在此釣魚,故曰“釣魚臺”。城內現(xiàn)為耕地,地下文化層及遺跡未經擾動,保存較好,因未進行過鉆探、發(fā)掘,文化層厚度及城內宮殿、道路等布局不詳。

西城原有四門,南門城額為“古邘城”。該城創(chuàng)建時代不詳,從邘邰村《陳氏族譜列時邘國圖》(明清版本)可知城的布局,該城四門有城門樓,城內西部靜應廟,南有觀音堂,東有王祠堂,城內東北、東南城墻內側有城河,西門外也有一段城河。城北門外有文廟、老君廟,東門外有社稷壇,東北有陳氏宗祠,西北有土地廟、山神廟,西南有魁星樓,南門前有將軍廟。從地面殘存的一角20余米原城墻夯土來看,西城的筑城時間應較東城晚,可能是戰(zhàn)國時期出于軍事防御需要而興建的。該城延用到清代晚期,城廢圮于民國年間。從遺留下來的南門城額刻石來看,該刻石時間為清·道光五年,說明城在清·光緒年間曾進行修繕。

在東城東側100余米左右處的龍門石河西岸有一條南北長2.5公里的防洪堤,此堤北起太行山麓紅嶺山山腳,南至邘城東南的景明村。因其蜿蜒似嶺,而且歷史久遠,當?shù)厝朔Q之為“故嶺”。筑堤就地取材,用土夾雜卵石夯筑而成,現(xiàn)存寬6—12米,高2—4.5米,現(xiàn)南段保存較完好,是為保護邘國故城而修筑的古代人工堤防。根據(jù)199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故嶺進行的橫截探溝式發(fā)掘資料來看,夯土層厚4—20厘米不等,夯窩直徑4—6厘米,其夯筑情況與邘城城墻中層一致,由此推斷,該堤防的修筑年代至少應為西周。

除此之外,解放以來,由于農村生產、生活基本建設在邘城周圍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古代墓葬,一處在景明村東的龍門石河河床中,發(fā)現(xiàn)有商代墓,墓室為豎穴土坑式,出土器物有銅爵杯、銅片飾件等。一處在虎村一帶,發(fā)現(xiàn)有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墓葬為單人豎穴土坑墓式,出土器物有銅管劍、銅帶鉤、空首布等。一處位于東邘城外西北角,為一春秋至漢代時期的墓葬群,1981年發(fā)掘的七座古墓中,春秋墓2座、西漢墓5座。這些墓葬應與邘國故城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因未經鉆探,文化遺跡布局不詳。邘國故城是古代豫西北重要方國城邑,它對研究商、周時期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二、歷史沿革

邘,又作于或盂,商周古國。帝辛紂王元祀(前11世紀)命鄂侯于邘,立鄂侯國,屬畿內?!妒酚洝ひ蟊炯o》載“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

帝辛十八年,西伯昌伐邘,敗戎人,攻滅鄂侯國,鄂侯族人南遷至荊楚一帶。

周武王滅商,封次子邘叔于邘,立邘國?!斑帯ぁぁぁぁぁの渲乱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邘地先后歸屬鄭、晉、魏、韓、秦等國?!蹲髠鳌る[公十一年》載“王取鄔、劉、蘇、邘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屬鄭地?!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巴躔嫊x侯,與之陽樊,溫、原、欑茅、邘地周圍城邑之田,晉于是始啟南陽”。屬晉地。烈王七年,魏敗趙于懷,邘屬魏。顕王十六年,韓伐東周取邢邱,邘地屬韓。赧王二十九年,秦司馬錯擊魏河內,魏納安邑及河內于秦,屬秦國。

秦昭王五十四年,秦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fā)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邘城為秦軍征趙進行長平之戰(zhàn)的必經之地,邘城扼太行山南口,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秦始皇六年,拔衛(wèi)濮陽,衛(wèi)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屬衛(wèi)。

漢高祖元年,項羽立司馬卯為殷王,王河內,屬殷國。二年,漢王自臨晉渡河,魏王豹降,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卯。置河內郡,隸河內。文帝時,封李壽為邘侯。漢代之后城廢。

明清時期,邘邰為鄉(xiāng)鎮(zhèn)治所在地。

1928年,改邘邰鎮(zhèn)為邘邰村。隸西萬鎮(zhèn)轄。

1982年,邘國故城被沁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邘國故城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圖說故城

邘國故城在沁陽市的地理位置

邘國故城周邊環(huán)境圖

邘國故城總平面、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圖

列時邘國圖(明清版本)

四、故城現(xiàn)狀

故城地面現(xiàn)狀

保護標志碑

古邘城東北角

古邘城北城墻

北城墻外壕溝

故嶺

魚臺遺址

古邘城西北角有一高臺,面積約1300余平方米,高9米,相傳姜子牙曾在此釣魚,故曰"釣魚臺"。

北城墻上部斷面

上層漢代夯土層

故嶺夯土層

古邘城下層采集的商代夯土層標本

城墻上層夯土層

五、區(qū)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

1、氣候

邘國故城所在地沁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因其北依太行,西臨黃河,在三百里懷川之腹部,氣候變化有區(qū)域性特征。日照年平均2496.1小時,一般在2172.2——2633.2小時。年平均氣溫14.3℃,變幅在13.6℃——15.2℃。年瞬間極端高溫42.1℃,極端低溫零下18.6℃。寒冷與炎熱期都在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83.7毫米,又多集中在7—8月間。夏秋多東北風,冬春多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3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66%。

2、地貌、地質、土壤、水文

地貌:該城址在山前沖、淤積地帶,北高南低,坡度較緩。城址以南較為平坦。

地質:沁陽市地處太行南坡,系山西臺地向二級臺地的過度地帶,以高角度正斷層,平緩開闊褶皺和構造簡單斷層為沁陽地層構造之主體。該城址處于“行口正斷層”南側。該城址屬于古生界奧陶系中統(tǒng)(Oz)和新生界第四系(Q)。

土壤:故城地表為黃色粘土,土質硬,兼有海石淤積。其地下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城址東百米許有地下河,首有貝澗源頭,稱五壺泉。東北200——400米龍門河出山向東南而去,今成季節(jié)性河道。故城西傳為出自阜山盤古溝的邘水故道?!端涀ⅰ吩疲骸?a href='/qinshui/' target=_blank>沁水又東,邘水注之,······其水南流,經邘城西,故邘國也,城南有邘邰”。

3、植被、動物

植被:該城址全被耕地覆蓋,沒有樹木。城址東與南面方田林網,楊、柳樹縱橫交織。村中有千年古槐和椿、榆、楊、柳等用材林,大街兩旁為景觀樹種。山前坡地系綠化柏樹及次生荊叢林,亦有蘋果、柿子、山棗等少量果樹林。

動物:前山區(qū)野生動物有狼、狐貍、野豬、太行獼猴,家畜有馬、騾、牛、豬、狗、山羊等。

4、居民、產業(yè)、交通狀況

沁陽市人口48萬,其中城址所在地邘邰村1700多戶8000多人,60多個姓氏。于姓全部外遷,湯、殷、周、蘇、韓、衛(wèi)及陳、王、劉等姓在此歷史悠久。

邘邰村有耕地4200余畝,鐵、鋁礬土等礦產資源分布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村中有集體和個體采礦、化工防腐、玻璃鋼、耐火材料加工及運輸、食品加工、規(guī)模養(yǎng)殖等企業(yè)300多個。手工農業(yè)產值超億元,人均收入超過沁陽平均水平。文化、體育娛樂、健身設施齊全。

城址所在之邘邰村南距市區(qū)12公里,東臨省道太(原)洛(陽)公路,西有沁(陽)紫(陵)市域公路,焦(作)濟(源)公路和焦(作)枝(城)鐵路橫穿北境。過界公路均與高速公路相接,北距沁陽火車站僅4公里,交通便利。

六、故城出土部分文物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豬圈(漢)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灶(漢)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陶井(漢)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彩繪陶臥羊尊(漢)

古邘城采集的筒瓦、板瓦(漢)

古邘城采集的銅軍司馬?。h)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錯金鑲嵌銅帶鉤(戰(zhàn)國)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銅劍(戰(zhàn)國)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銅劍(戰(zhàn)國)

古邘城北邘邰墓群出土的銅鏃、璜、帶鉤(戰(zhàn)國)

古邘城西北虎村墓群出土的空首布、平首布(春秋、戰(zhàn)國)

古邘城東采集的陶鬲(商)

古邘城東商代墓出土的銅爵杯(商)

古邘城采集的石斧(新石器)

七、邘國故城價值評估

1、邘國故城是古代中原地區(qū)重要的商周方國城邑,它對研究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商、周時期的城市規(guī)模、布局有著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2、邘國故城歷史延續(xù)時間長,從商代至漢代歷代均有增筑修葺,對研究豫西北各個時期的筑城技術發(fā)展、演變以及建立該地區(qū)夏、商、周考古學文化譜系具有重要的價值。

3、邘國故城是控扼豫晉“京洛孔道”上的重要城邑,它“南瞰伊闕、北控羊腸”,地處戰(zhàn)略要沖,為古代軍事重鎮(zhèn),對研究古代交通、軍事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4、邘國故城東部的故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較早的防洪堤防工程之一,該堤防的發(fā)現(xiàn),說明早在周代邘城先民已具備了抵御洪水災害的能力,為研究早期堤防筑造技術提供文物例證。

5、在姓氏文化方面,邘國故城是“于”姓的發(fā)源地,它對研究“于”姓氏的起源、形成、傳播等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其保護,對促進姓氏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019年3月23日沁陽召開邘國故城保護利用專家座談會,專家學者對邘國故城等保護單位的開發(fā)利用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對邘國故城立項報批、編制保護規(guī)劃、爭取資金進行鉆探試掘,摸清地下城池布局,擬建遺址公園等方式實現(xiàn)對其科學保護利用;借助“萬里茶道”申遺項目,力爭將邘邰村文物遺跡納入此次申遺項目中,促進傳統(tǒng)文化村落申報及文保單位的有效開發(fā)利用。

閱讀原文”進入網站了解!

(整理:于振華、于之、陳光芒)

責任編輯:于君才

投稿郵箱:yushizqh@126.com 82996599@qq.com 22350027@qq.com

投稿聯(lián)系微信:yu2277555 gb13206

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發(fā)布請注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于侵權!

Hash:52735b74de451a470e8c1e8b3826c68efcfc89e0

聲明:此文由 于姓的天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