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濟南】走進平陰獅耳山

獅耳山,又名虎窟山、云翠山、龍鳳山、峙峪山。海拔250米,位于濟南平陰縣東阿鎮(zhèn)西2公里的范莊村南。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國時,南燕建平年間,濟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又稱為"虎窟山"建有虎窟山寺。

寺內(nèi)有圓通殿、觀音堂、虎窟書屋、虎窟禪洞(又名夕陽洞)、老君洞、三教洞、白虎泉、槐底泉、虎窟秋風勝景等。寺東北有奉國寺,山頂有圣人廟等。此處清幽奇絕,風景殊佳。沿虎窟山北面向上攀登,便來到一處約4000平方米的平臺廣場,是獅耳山老戲臺,廣場北側有戲臺、戲樓。每逢古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山會,看戲趕山會,登山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從山會會場沿著盤路再往上走,可看到虎窟禪寺。山寺坐落在獅耳山主峰北側山崖下,南依山崖,北西兩側用石砌堰墊成平臺。原來門為一石砌三間二層建筑,北側高約8米,突然陡立,令人竦然。底層中間為進觀通道,迎面的石壁上書有"觀音堂",為明嘉靖年鄉(xiāng)進士趙邦彥所題。山門的二層為虎窟書屋,傳為明朝進士趙邦彥讀書處。與書屋相對是圓通殿,坐南向北,東西三間,灰瓦覆頂,脊上飾雕磚螭吻、禽獸等。殿內(nèi)有三尊石雕觀音坐在蓮花臺上。面容較瘦而眉眼慈祥,造型精美衣紋飄動,另有2尊戴冠赤足著長袍的立體石雕像,立于觀音像前。初步認定為宋代石雕。宋代石雕造像在縣內(nèi)較少出現(xiàn),當?shù)厝苏f是由山下的魏院村移來。

圓通殿南的石崖下有虎窟禪洞,洞口西向,深25米,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東阿縣志載夕陽洞即是此處。山洞外樹木蔥郁蒼翠,風聲颯颯,不秋而寒。洞內(nèi)有明老東阿縣令朱應谷題"避暑虎窟洞中"一詩,還有清末瀚林朱名炤詩刻。洞口西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年邑人劉澤沛、陳琨撰刻的摩崖石刻,曰"云門碑"。風雨剝蝕,字跡較難辨認。記載德嵩真來構建虎窟洞之事件。西面的石崖下有兩泉池:一曰"白虎泉",水自石縫中流出,流入在石崖上鑿出的長方形水池。一曰槐底泉。道光壬辰把槐底泉云門柏刻在路邊的石頭上,現(xiàn)清晰可辨。

禪寺東50米山崖下有兩處天然溶洞,近寺一洞曰老君洞,傳說有道姑在洞中修練而成仙得名。此洞向東10余米,又有一洞,曰三教洞,老東阿縣志載白虎獵于此洞,洞口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張邦教題刻"春日過奉國寺"的詩文:"山腰禪閣俯人群,亂石虛中噴白云?!?上有"時癢生趙邦彥侍行"。 由老君洞下沿小徑東行約30米的山崖間,有一個直徑約0.6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北向,表面光滑。洞深約3米,進深2米后,洞逐漸細小,深不可測。最奇的是蹲在洞內(nèi),可聽到咚咚的聲音由洞里發(fā)出,似水擊石,又如敲擊石磬,一聲跟著一聲,經(jīng)久不息。東阿古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風"即出于此。

登頂遠望,西南平湖水如鏡,西望黃河如帶。繞山而過,綠水青山,景色如畫。山上百草豐茂,林木蔥蔥,生長著蓍草、枸杞、北沙參、白薇、遠志、益母草、野菊花、地黃、紫花地丁、敗醬草、天門冬、當歸等上百種藥草此山山徑盤曲,石隙生古樹藤蔓,樹木多種,千姿百態(tài),奇景異彩。

紫藤花開,條蔓結纖;緣木而上,崎嶇連環(huán)。藤蘿隱禪意,茶色蕩心間。柔情化茗茶兩片,雅志存于乾坤彼岸。

紫藤花幽映禪院,梵音清婉繞林間, 一曲洞簫佛上殿,往事前塵似云煙。紫藤寄高樹,山僧棲窟禪。獅耳山上訪圣賢,虎窟禪寺多雅善。隱逸山林絕俗客,禪茶一味佛法傳。

(恒二作)

來源:江北水城

Hash:7c323310ab45848641065e3b47c575dbcdacf6e4

聲明:此文由 佚名_351299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