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在奔小康的火熱現(xiàn)場,感動著成長著

編者按:在脫貧攻堅的采訪路上,記者們躬身融入、真情采訪,看到別樣的風景,講述感人的故事,探尋幸福的密碼,收獲成長的感悟?!叭嗣袢罕娛且惠呑佣甲x不完的書”“每張笑臉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在最熟悉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不一樣”……一句句肺腑之言,是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獲得感,更是他們最想分享給同行們的心里話。

求是雜志社記者柴瀟凡:

追隨總書記的足跡

7月18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采訪團一行奔赴福建寧德壽寧縣下黨鄉(xiāng)。這曾是一個極度貧困的“五無鄉(xiāng)”,沒有電燈、自來水,沒有財政收入、辦公場所,重要的是公路也沒有。

1989年7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下黨調(diào)研,只能驅(qū)車到鄰近的村寨,再沿著陡峭的山路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才得以進鄉(xiāng)。

滄海桑田三十載,下黨舊貌換新顏。這條與下黨新貌格格不入的山路卻被原模原樣地保存下來,還被當?shù)匕傩沼H切地稱為“學習路”。這條路,不僅是下黨鄉(xiāng)脫貧致富的見證之路,更是下黨人牢記總書記囑托,弱鳥先飛、久久為功的精神之路。

我們追隨總書記的足跡,踏上了這條山間小路。7月的福建,烈日難捱,崎嶇的山路,踉蹌的腳步,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切身感受到了昔日下黨鄉(xiāng)是怎樣“地僻人難到”,也體悟到總書記當年不畏路途坎坷,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擺脫貧困的堅定決心。

站在舊山路,遠眺新生活。今天的下黨,蜿蜒綿長的盤山公路連接內(nèi)外、暢快通達,路上車輛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臨溪而建的步道棧橋寬闊平坦、清新雅致,木棧道上熱熱鬧鬧、游人如織。通往下黨的路,也不再有硌腳的碎石雜草,也不再有坎坷的上山下坡。大山和溪水再也不是阻礙交通的“攔路猛虎”,而是郁郁蔥蔥、波光粼粼的“路上風光”。

從難行的土路、山間路,到暢達的公路、觀光路,下黨那一條條平坦暢通的新公路,就是最具閩東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

求是雜志社記者柴瀟凡(右二)在福建省寧德市三祥新材車間采訪。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閩東大地擘畫的藍圖,如今已實實在在地變成了鄉(xiāng)親們紅紅火火的生活。而總書記曾為寧德指明前進方向的科學論述,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和實踐的檢驗,如今演變成了全中國扶貧的指導思想。追隨正確的思想,持之以恒,滴水穿石,脫貧致富、全面小康一定能如期實現(xiàn)。

求是雜志社記者柴瀟凡(左二)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采訪海上漁排綜合治理。

出發(fā)前,我重溫了《擺脫貧困》和《習近平在寧德》這兩本書。書中還原了總書記在寧德兩年的心路歷程和工作軌跡。閩東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惑,? ?在書中找到了答案。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牢記職責使命,深入基層一線,多采寫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用鮮活的事例、生動的實踐宣傳好、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人民鐵道報記者金炫美:

人民群眾是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書

8月25日,我作為《人民鐵道》報業(yè)有限公司“慢火車向著小康開”系列采訪活動一員,登乘6437次公益性“慢火車”前往河北保定易縣奇峰塔村,采訪鐵路扶貧對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

列車到山間、從車廂到老鄉(xiāng)的家,老百姓樸實的話語里,有對小康生活最純真、最質(zhì)樸的期望。不斷提升的列車服務(wù)品質(zhì)和逐步改善的家庭生活,亦是鐵路人與老百姓共同書寫的脫貧答卷。

在6437次列車4號車廂,一個背著大包小裹的旅客,手里握著電子客票單,正找尋自己的座位。我敏銳地意識到,這位旅客一定有故事。

“您回老家?”“恩,兩個月沒回去了,回家歇兩天?!痹捪蛔哟蜷_了,輕松的聊天氛圍中,我了解到50歲出頭的劉文新,進京打工已有20余年,而一年的收入也從最初的五六千變成現(xiàn)在的四五萬。有工作干,有熱飯吃,孩子們有學上,生活沒有大煩惱,劉文新簡單的話語中透著滿滿的幸福。

太行山深處的奇峰塔村,我們看見村民崔連營背著一籮筐平菇從遠處走來?!叭ノ壹遥医o你們看曬好的,一斤能賣七八十元呢?!蹦欠N發(fā)自內(nèi)心的獲得感,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人民群眾是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書,永遠要保持一顆敬畏謙遜的心,去學習、去感悟。

人民鐵道報記者金炫美(右)采訪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奇峰塔村村民。

覆蓋全國21個省區(qū)市,途經(jīng)35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104個國家級貧困縣市……81對公益性“小慢車”的每一條線路如書中的頁碼,我和小伙伴們在祖國大江南北,走村串戶,把鏡頭對準走在小康路上的人們,呈現(xiàn)他們的故事。我們要做有情懷的記者,寫有溫度的文字,用責任擔起使命,為奔小康的精彩故事畫上最美的注腳。

吉林日報社政法部主任趙乃政:

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飯

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 百名記者蹲點采訪活動”中,吉林日報社百余名記者編輯背上行囊,奔赴鄉(xiāng)村,蹲點采訪,在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的同時,也經(jīng)受了一次心靈洗禮和精神淬煉,提升了做好脫貧攻堅報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書記所駐貧困村大多都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qū),采訪他們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飯。

為了采訪吉林省長白縣馬家崗村第一書記蔡光潔,青年記者李抑嬙、祖維晨頂風冒雨,翻山越嶺,換了4次車、用了8個小時、行程300多公里,最后坐著拖拉機到達村子。她們采寫的報道《駐村五載,她收獲了“16 1”個娃兒》主題新穎、故事鮮活。

吉林日報社青年記者李抑嬙(左二)、祖維晨(右二)在吉林省白山市長白 縣馬家崗村采訪第一書記蔡光潔(左四)時,與村里的孩子們在一起。

說起這次采訪體會,大伙兒深有感觸,這些故事都是“蹲”出來的。蹲下去、跑起來,深入火熱的脫貧攻堅一線,鍛造強勁腳力,才能捕捉到大量生動鮮活的新聞素材。

在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吉林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第一書記、基層干部還有脫貧典型。將全縣111名第一書記組織起來發(fā)展農(nóng)村電商“抱團取暖”的第一書記姜瑞雪,繼承曾祖父遺志、志愿到革命老區(qū)貧困村扶貧的楊靖宇將軍曾孫馬鋮明……編輯記者們用身融入,用心采訪,一個個“真”“新”“實”的感人故事被挖掘出來。

吉林日報社記者趙乃政(左一)與吉林省白山靖宇縣河南村第一書記姜瑞雪(右二)在貧困戶家的藍莓地里。

通榆縣井子村第一書記紀德永駐村五年,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通過開辦“愛心超市”,把全體村民凝聚在一起,村民們親切地叫他“永記得”。

像紀德永一樣,廣大扶貧干部投身脫貧攻堅戰(zhàn)場展現(xiàn)出的一心為民、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奮斗事跡和精神,不僅為記者編輯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素材,也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課,激勵和鼓舞我們肩負責任與使命,做好偉大時代的記錄者和見證者。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柳春迪:

在最熟悉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不一樣

作為一線記者,我曾多次前往黑龍江同江、富錦、撫遠等地采訪,但如此高頻度地與“幸福生活”零距離接觸,卻是第一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百姓質(zhì)樸的笑容和語言,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柳春迪(中)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國家濕地公園采訪,記錄當?shù)匕l(fā)展生態(tài)旅游農(nóng)民帶來的變化。

同江市三村鎮(zhèn)的一位貧困戶,在村里的扶貧項目——櫻桃采摘園里打工,一個月能收入六千多元。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他還成了園區(qū)里的技術(shù)經(jīng)理。這些,都是他過去無法想象的。如今的他,給自己設(shè)立了一個“小目標”——要成為園區(qū)的總技術(shù)員。

從他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擁有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好日子必將到來。

富錦市東北水田現(xiàn)代農(nóng)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建立了水稻科技示范園,讓農(nóng)業(yè)插上科技的翅膀,合作社里的農(nóng)民不僅糧食不愁賣,還共同努力把稻田打造成了 田園綜合體,搞起了生態(tài)旅游。過去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柳春迪(右),攝像張銳(左)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富錦市采訪合作社采用科技技術(shù)提高水稻產(chǎn)量,助力農(nóng)民致富的做法。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今,在佳木斯各地的縣城里,甚至是村鎮(zhèn)里,各種產(chǎn)業(yè)項目、扶貧項目層出不窮。農(nóng)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只要肯努力,都可以靠雙手打拼出自己的小天地,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腳沾泥土,才能寫出好故事。作為記者,我們有責任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講述那些或溫暖、或感動的故事。與采訪對象嘮家常,聊老鄉(xiāng)家的生活,聊他的家人,聊他對美好生活的看法,記錄下最鮮活的瞬間。

只有俯下身來,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故事;只有走進他的場景,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事物?!盎鸺t櫻桃里的好日子”“唱著赫哲船歌奔小康”“水稻船長的致富經(jīng)”,一個個新聞故事,就在這一次次采訪中被發(fā)現(xiàn)。作為記錄者、見證者,在為眼前景象振奮的同時,也為祖國感到自豪。

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綜合頻道記者王珣:

每張笑臉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的回答”大型融媒體蹲點采訪行動中,湖北廣播電視臺上百人的全媒體采訪團隊,深度聚焦武陵山、秦巴山、大別山、幕阜山等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一路走來,每一張笑臉的背后都有一個關(guān)于精準扶貧的故事,這也是大山給出的答案。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一行奔赴湖北省十堰房縣九道鄉(xiāng)采訪,從房縣縣城到九道鄉(xiāng)最短路程157公里,因為是山路,單程要四五個小時,采訪路上正趕上下雨,途中經(jīng)過兩個漫水橋,開車像開船。

在秦巴山區(qū),我們冒著大雨,坐大船換小船,走泥巴路穿峽谷,踩出了野人谷鎮(zhèn)“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脫貧的選題。

我們在湖北房縣九道鄉(xiāng)遭遇了一次山體塌方。這樣的塌方,僅6月這里就發(fā)生了20多次。扶貧干部每一次進村入戶都很艱難,很多不是按要求一周駐村五天四夜,而是一呆就是個把月。他們這種不畏艱難、真心為民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我。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在湖北省十堰市房縣九道鄉(xiāng)采訪時遭遇山體塌方。

我深感,只有不斷增強腳力,走進大山、入村到戶,真正深入貧困地區(qū),細嗅泥土的芬芳,才能呈現(xiàn)奔小康的火熱場景。

采訪中,我們感到,貧困戶的收入變多,住房變好,信心變強。

房縣化龍堰鎮(zhèn)的一位婆婆叫盧華,問起收入時,她開懷大笑,笑聲中藏著村民們滿懷信心奔小康的幸福密碼。房縣九道鄉(xiāng)響應溝村村民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現(xiàn)在住的是易地扶貧搬遷小區(qū)。變化的不僅在物質(zhì)上,更看到他們精神上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村民們有了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和決心。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王珣(右)采訪湖北省十堰市房縣九道鄉(xiāng)響應溝村脫貧戶。

記者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要生動呈現(xiàn)舊貌換新顏的可喜變化,更要大力頌揚敢想敢干、勤勞致富的精氣神。

如何把觀察到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要結(jié)合扶貧政策來思考。采訪時,我們帶著對老鄉(xiāng)生活的關(guān)心去發(fā)問,了解實在的,冒著熱氣的內(nèi)容。

期間我們拍攝了很多Vlog,多次嘗試了全同期的方式成片。這種表達方式效率更高,但前提是同期里要注入信息量,布局要有層次,需要提前設(shè)計表現(xiàn)形式。我們在拍攝主播蹲點Vlog《瑾怡夜行 深山夜來香菇香》時,提前把香菇采摘收購的環(huán)節(jié)以及給貧困戶帶來的收益變化了解清楚后,拆分成一個一個信息點,用合適的表達方式放進Vlog中,打造出了信息豐富又生動有趣的產(chǎn)品。

廣西日報社記者覃偉立:

考驗“四力”的5天

7月21日至25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走進廣西。5天時間里,采訪團馬不停蹄奔赴廣西來賓貴港、梧州賀州、桂林等市采訪,在基層一線感受黨的使命擔當和一諾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現(xiàn)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觸摸堅定信心克難關(guān)、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這是考驗“四力”的5天。

7月23日,采訪致富帶頭人、全國人大代表祝雪蘭和當?shù)刎毨艉螅覀兞⒓蹿s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zhèn)塘平村,采訪國家級六堡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韋潔群及其女兒石濡菲制作六堡茶的過程……每天早晨七八點出發(fā),晚上九十點才回來,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雖然很累,但我們并沒有絲毫懈怠。這是對新聞的熱愛,更是對全面走向小康生活的堅定信心。

廣西日報社覃偉立(右)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采訪電商扶貧。

前往賀州市平桂區(qū)沙田鎮(zhèn)獅東村大沖瑤寨采訪,路特別難走。盤山公路,中巴車無法通行,我們只能換乘商務(wù)車前往。無畏艱難,往往能看到更美的風景。因為深入采訪,我們見證了廣西各族人民奔赴小康的偉大進程。群山深處的大沖瑤寨,游客如織,跳竹桿舞,聽敬酒歌,品長桌宴,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廣西日報社覃偉立(左三)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寨采訪。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去年建成通車的盤山公路。有了路,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與外界往來開始頻繁起來,并以全新面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成為旅游景點。

看到了這里的別致? ?景,我深切感受到,記者只有走到基層,才能有大收獲。

走完高速公路國道,走完國道走省道,走完省道走鄉(xiāng)道和村屯道路甚至盤山公路,我們一路采訪一路發(fā)稿,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全媒體手段,隨時記錄、播發(fā)每一個采訪點的感人時刻。

我們白天采訪,晚上發(fā)稿,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5天5個市,進社區(qū)、入深山,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把鏡頭對準人民,挖掘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講好小康故事……我深切體會受到,只有踐行“四力”,深入群眾,腳沾泥土,才能寫出有溫度、有感情的鮮活報道。

Hash:278fef3e2e87908244e6b0facaf8cf6d2a5d458d

聲明:此文由 金臺資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