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
單從外表看,這炒肝和胡辣湯到是有幾分相像,但這兩者的味道和口感卻有天差地別。胡辣湯鮮香麻辣,食材豐富;而炒肝則蒜香濃郁,口感鮮嫩。
將處理干凈的腸子切段,豬肝切薄片兒,放入以老抽、料酒、鹽、桂皮、大料、蔥姜、小茴香等多種調味料制成的鹵湯中鹵制。
在鹵湯中加入水淀粉,攪拌均勻成糊狀。再倒入大量蒜粒,熬出蒜香,這炒肝就算齊活兒啦。
炒肝濃郁的湯汁混著蒜粒,肝嫩腸肥,香而不膩,濃稠潤口,著實是讓人上癮的味道。一碗炒肝兒就一份豬肉大蔥的包子,在北京,這可是最受歡迎的早餐搭配之一了。
肚,其實就是胃。北京爆肚兒,爆的就是牛肚和羊肚。爆肚最常見的是這五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
很亂是不是,別急,看完這張圖你就知道你平時吃的到底是啥了:
爆肚,最常見的就是水爆。顧名思義,就是將肚放入滾水中汆燙。燙的時間不宜過長,有七上八下之說,燙久了就老了。爆肚,吃的就是個嫩勁兒。
爆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水爆、油爆、湯爆和芫爆。
水爆:
要求水旺火旺,根據部位不同,在滾水之中汆燙時間也有區(qū)別,撈出后蘸料食用;
油爆:
用水燙過肚后再用油爆炒;
湯爆:
先用水焯過肚片,再燒制牛肉高湯沖泡肚片;
芫爆 [yán]:
烹制時要加入芫荽(香菜)而得名,常誤寫為鹽爆。
這爆肚到這才成功了一半,尤為重要的另一半,其實就是蘸醬。
以芝麻醬為主料,配上韭菜花、腐乳、醋、蝦油、蒜汁、蔥和香菜,攪和均勻,這就是一碗地道的爆肚蘸醬了。
剛涮好的爆肚,醬碗里一過,沾著濃郁的芝麻醬汁,旋即入口,極鮮、極嫩、極彈,噴香爽脆,余味無窮,難怪北京人愛極了這一口兒了。
炸灌腸
可能會有吃貨朋友吐槽:你介是蝦扯蛋,炸灌腸哪是下水了?
其實,最初的灌腸就是用豬大腸灌制的。后來灌腸的制作工藝發(fā)生了變化,就演變成了現在這種形態(tài)。
現在的炸灌腸,多是以紅薯淀粉或是綠豆粉為主料,加水揉成長條后上鍋蒸熟。
晾涼后,切成一邊厚一邊薄的片(這樣的灌腸口感層次分明,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軟嫩),再入鍋煎炸遂成。這炸灌腸的油最好用豬油,味道更醇,香氣更濃。
炸好的灌腸,蘸上用蒜粒和鹽水調和成的蒜汁,用牙簽扎著,一口一個,噴香蹦脆,帶著解膩又提味兒的蒜汁兒,吃起來蕩氣回腸,越嚼越香。
它似蜜
“它似蜜”又叫蜜汁羊肉,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傳統(tǒng)清真菜。據說是慈禧太后吃了之后十分喜愛,詢問菜名。御廚為討老佛爺歡心,便說此菜無名,讓老佛爺賜名。慈禧太后因其甘甜如蜜,便賜名“它似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的宮廷御膳,如今已成為京城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了。
它似蜜的做法很多,簡單的有以糖醋調味的,復雜的也有不用糖,而以葡萄干、杏干泡出的湯汁進行調味的。每種做法各具特色,但都足以讓吃過的人難以自持。
還有就是春餅、春卷和炸春段,在立春,老北京人必吃的就是它們:
春 餅
春餅說白了就是大餅卷菜,這可是北方特有的立春飲食風俗哦。
最常見的吃法就是點上幾個炒菜,叫上幾對兒春餅(一對春餅一般就是兩張一疊),然后用這春餅卷著菜吃。什么京醬肉絲、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愛吃什么就卷什么,百無禁忌。
春餅最完美的搭檔要數炒合菜(用韭菜、雞蛋、粉絲、豆芽炒在一起的一道菜肴)。
清脆的豆芽、濃香的韭菜、柔嫩的雞蛋和這筋道的面餅混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嘎吱脆響,香氣四溢,口感和味道都是絕妙。
常見春餅的做法有兩種,有烙的,有蒸的。烙的春餅更勁道,蒸的春餅則更柔軟。兩種口感,任君選擇。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宋朝到清朝,逐漸盛行,以至于還有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餅的記載呢。
炸 春 段
炸春段也是一道老北京的傳統(tǒng)美食,它和春餅頗為相似。雖說都是皮包著餡兒,但炸春段用的卻不是面皮,而是蛋皮。
在打散的蛋液中加入少許水淀粉和食鹽,攪勻后下鍋(水淀粉和鹽能增加蛋皮的拉伸力)。
鍋中抹一層油,鍋熱后關小火,倒入蛋液,晃動鍋子,讓蛋液均勻鋪開,等下層蛋液凝結,這蛋皮子就完成了。
就用這樣做出的蛋皮子,包上餡料,蘸上面包糠或淀粉漿,下鍋一炸,這就是炸春段了。
炸春段的餡料一般選用時令的鮮蔬和豬肉,北方就有以初春未開花的蒲公英為餡兒的炸春段做法,不但滋味鮮美,還有消炎祛毒的功效呢!
春 卷
春卷皮的做法和春餅皮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春卷皮更薄,尺寸也會稍小,而且是蒸熟的。甚至還有種說法,其實春卷就是春餅演化而來哦。
與春餅和春段不同的是,除了包常見的餡料以外,春卷還有一種隱藏吃法——甜味春卷,尤以豆沙春卷,最受歡迎。
豆沙春卷另辟蹊徑地以豆沙為餡兒,而不是用一般的肉餡兒或蔬菜餡兒。焦香的外皮配上甜蜜蜜的豆沙,一道菜也能帶來甜品一般的幸福感覺。
作為知名度最高的迎春美食,全國各地春卷的做法可謂五花八門,能咸也能甜,這種多元而兼收并蓄的特點就是春卷的魅力 所在。
老北京的小吃最熟悉的不過是炒肝、爆肚、鹵煮等等,其實有些偏門的小吃也非常美味,今天就給大家列舉兩種,自詡是老北京的諸位,看看你都聽說過嗎?
十冬臘月、大雪紛飛,人們總要貼點膘才好御寒。《都門雜詠》說“嚴冬烤肉味堪饕”,可那是朱門酒肉,老百姓吃點什么好呢?羊霜腸則是普通人的賞心樂事了。
羊霜腸,其實就是鮮羊血過濾后,加少量淀粉,灌入洗凈的羊腸子里。由于羊腸為白色,像掛了一層霜一般,所以就稱為羊霜腸。其實放眼全國,這路吃食并不新奇,東北、內蒙牧區(qū)常吃的血腸就是它。
有意思的是,老北京的居民以旗人占大多數,滿蒙地區(qū)流行的血腸在他們進關以后,其實很少在清代北京宴席的歷史記錄中出現,而是見于各小吃攤。更為有意思的是,經營羊霜腸的多為回民,但是他們自己卻不吃。
按照伊斯蘭教的規(guī)矩,是不吃血的,所以羊霜腸不屬清真小吃,但是卻大多出售于回民的羊肉床子。我做老北京的口述歷史時發(fā)現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旗人聚居的地方總會有回民?;刈迦松平洜I,清代的旗人有鐵桿莊稼,又不差錢,所以也就形成了回民會經營一些個別不是跟教義太打架的美食品種,但是自己卻不吃。
具體說到羊霜腸的吃法,跟滿蒙地區(qū)就有所不同。常見的是加蔥姜花椒大料燉煮,然后切片澆湯,再佐以麻醬、香菜等調料。這種做法雖然不多了,可在今天的市面上還能尋到。再一種做法,估計已經是絕跡了。這種羊霜腸類似于煎灌腸,就是切成片,放在鐺上爆煎,口感是外酥里嫩,我是更懷念這種吃法。
炸三角
炸三角是老北京回漢兩教共享的美食小吃,回民的炸三角多為素餡,漢民的則是以豬肉韭菜為主料。聽著感覺類似于炸餃子,但吃起來卻完全不同,都是餡兒活,怎么會不一樣呢?
(炸三角的餡兒里一定有的肉皮凍)
炸三角在制餡的時候,先要把肉切成丁,加黃醬煸炒,炒好晾涼后,再加入肉皮凍和韭菜拌餡,用燙面搟皮,燙面保證了皮薄餡兒大,包的住湯,所以汁水豐厚,然后包成三角形,捏花褶,入油炸熟。炸三角因為餡兒里有肉皮凍,所以有點類似于南方的生煎,里面的汁水非常多,吃的時候一定要慢,否則很容易被燙到。
唐魯孫的書里曾有一個關于這方面的故事,據說舊時曾有一個號稱老北京的南方人,總在他人面前吹噓對北京有多了解,久而久之令人生厭,有幾位朋友便想治治他,領他去吃炸三角,這位南方老客沒吃過,看著金黃酥脆的炸三角,一時性急,結果被燙的舌頭差點禿嚕皮。
所以,炸三角絕對是一個需要細細品味的小吃,在吃到不同層次的時候,有不同的享受,首先是表皮的酥脆,然后是湯汁的鮮美,再后來里面還有咀嚼肉丁的滋味,加上韭菜的揮發(fā),把整個醇厚的香味推到極致,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講究的美食。
老北京的小吃太過豐富,有的品種常見,有的品種偏門,就流行在一定的人群或區(qū)域。
Hash:2de31a5a289e039ba478fcfe63bb4ca5e6f7d76c
聲明:此文由 夢相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