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參觀楊振寧故居有感,他說自己最大貢獻是改變中國人的自信心
去了一趟安徽合肥,這個古鎮(zhèn)上有楊振寧家老宅,他出生于此,便慕名前往,古鎮(zhèn)位于肥西縣南,距合肥市40多公里,有2500年歷史,因小南河、杭圤河、豐樂河三條河流過而得名。我們從車站乘車前往。
在楊振寧舊居旁,就是古鎮(zhèn)很有名氣的“一人巷”。這條小巷是古鎮(zhèn)中最古老、最悠長的巷子,同時也最著名的。這條巷子非常窄,呈漏斗形狀,入口處若兩人相遇尚可側(cè)身而行慢慢通過,到了巷子的底部,則只能容得一個人側(cè)身而行了。
高高的古老青磚山墻,把兩邊的建筑分割開,形成了一條“一線天”的巷子,巷子的盡頭是楊振寧舊居的側(cè)門(平日里都是鐵將軍把門的)。這條小巷的聞名不僅因為它的形狀,更因為從這條小巷中走出一位世界名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
楊振寧的外婆家也在這里,被當?shù)厝朔Q為楊振寧舊居,其實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農(nóng)家院子。去參觀的人也更多是沖著楊振寧的名氣罷了,但這也確實算的上小鎮(zhèn)的一道風景。
這幢宅第是楊振寧祖父楊邦盛,在津南巡警道段芝貴幕中當筆禮期間有了積蓄后,委托其弟楊邦瑞購買的。宅共七進,每進三間。前三進租給啟源泰藥店,后四進自住。楊振寧在第五進東正屋出世。
楊振寧舊居位于三河的古南街上,始建于明清時期,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明清風格宅院。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就出生在三河,出嫁后定居在合肥的四古巷。楊振寧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經(jīng)常帶著他回三河小住。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淪陷,楊振寧便跟隨父母返回合肥讀書。期間,學校為躲避敵機轟炸轉(zhuǎn)移到三河,楊振寧與其母便一同寄住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2007年為了迎接楊振寧重回故里,政府部門對三河古鎮(zhèn)及楊振寧故居進行修整。重新修葺后的楊振寧舊居呈現(xiàn)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建筑風格,木門格扇,鏤刻雕花,整體為四進三落的庭院格局,頗具古樸意境。故居右邊廂房臥室,中間是客廳,左邊是廚房。
陳列室展示了一整套圖片與實物資料,記錄了楊振寧少年求學、青年獲獎,到留學授教、回歸故里。圖片展示了楊振寧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的照片,并新增了楊振寧與翁帆的愛情故事、結(jié)婚照和生活照。
老宅中有介紹楊振寧獲“諾貝爾獎”的情況,有其與美麗漂亮而知性的第一夫人杜致禮的合影。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年,毛澤東都熱情地接待了他,并在人民日報大幅刊登了會見他的文章。
但在這里,我們同樣看到了他們舊愛和新歡的一起合影,我在想, 古往今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戀愛和婚姻總是讓人艷羨。愛情的十全十美包括了年齡的相當。也是公眾眼里的一道美景。
楊振寧博士可算是家喻戶曉的當代知名人士了。對他的了解,最初源于他的科學成就,他成為首批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而最近幾年關(guān)于他的新聞更是鋪天蓋地,說的最多的,不再是當年的輝煌,而是他與翁帆女士那段幾乎搞亂了中國傳統(tǒng)輩分關(guān)系的特殊婚姻。反正每每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手牽著一位青蔥柔媚的嬌娘的新聞照片,心里總有一種不舒暢的感覺。
當年,82與28,年齡差距在半個多世紀的二個人走進婚姻,相差幾代人的聯(lián)姻,會使一些事情復雜化,包括稱謂等,比翁父大二代的人做女婿,叫他爸爸時,那是多么滑稽的事。人活在世上,畢竟是社會的一分子,中國幾千年的倫理道德觀還是需要考量的。我想在公眾眼里這樣的婚姻至少不是一道美的風景,假如是美食,那肯定不是色香味俱全,至少那色澤就讓人反胃。
特別是著名人物、公眾人物、要考慮到社會的影響以及家人親友方方面面的感受,不能太自私了。對于這樣的“忘年戀”我想它不會是真愛,更多的只是親情吧!能理解,但不欣賞。
當然,兩個年齡相差巨大的人結(jié)婚是他們自己的事,別人的生活我們不能妄加評判。 人生如戲,但對著名人物,公眾自有看表演的權(quán)利。茶余飯后笑談一下也蠻有意思的。
這時,我在他的舊居里,我們看到介紹的前言有一句楊振寧的名言:我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幫助中國人增加了自信心。
的確,當年這位持中國護照前往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著名物理學家,獻身現(xiàn)代科學,畢生為之戰(zhàn)斗。他以自己杰出的成就改變和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偏見和中國人的自卑心理,他以自己獨特的地位為促進中美和中西方學術(sh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楊振寧不僅用科學改變了這個世界,以杰出的成就改變了中國人的自信心,他的戀愛觀也同樣改變了不少人的觀念。使更多人有了自信心。
楊振寧舊居見證從小到大成長歷程,說自己最大貢獻改變國人自信心 楊振寧
近期到安徽出差,來到肥西三河鎮(zhèn)的古南街上,參觀了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曾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長期擔任全美華人協(xié)會會長的楊振寧教授舊居。
舊居始建于明清時期,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明清風格宅院,雖然是后來經(jīng)過重修,粉墻黛瓦,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循兩級石階而上,抬眼便可望見門楣上的“楊振寧舊居”字樣,木門格扇,鏤刻雕花,頗具古樸意境,踏進門來,三進三落的庭院在眼前鋪展開來,從前廳透過玄關(guān)扇門,一眼就能穿過中廳直到后院后廳。
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是三河鎮(zhèn)人,出嫁后定居在合肥的四古巷。楊振寧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經(jīng)常帶著他回三河小住。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躲避戰(zhàn)亂,楊振寧便跟隨父母返回合肥讀書。期間,學校為躲避敵機轟炸轉(zhuǎn)移到三河,楊振寧與其母便一同寄住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該舊居共五進房屋,前兩進房子是展覽廳,展示的是關(guān)于楊振寧教授的圖片和文學資料展覽。陳列室展示了一整套圖片與實物資料,記錄了楊振寧少年求學、青年獲獎,到留學授教、回歸故里。
第三進房為他以前居住的地方,大約在此住了一個半月的時間。第四、五進是以聲、光、電的形式來展示楊振寧先生的科學成就。老宅中有介紹楊振寧獲“諾貝爾獎”的情況,當年,國家領導人熱情地接待了他,并在人民日報大幅刊登了會見他的文章。
穿過天井就是中廳,這座二進房屋是整個舊居的主體部分,偌大的廳堂內(nèi),自左而右陳列著一整套圖片與實物資料,從少年求學、青年獲獎,到留學授教、回歸故里,詳盡記錄楊振寧先生大半生奮斗歷程。
舊居中有一張圖片展示了楊振寧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的照片,當時胡適先生特意為楊振寧、杜致禮夫婦新婚而題寫的詞: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天論篇中的一段,以此來勉勵兩位新人。
杜致禮是陜西米脂縣人,父親是國民黨陸軍中將、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于文學和音樂尤為喜愛,且有著很深的藝術(shù)造詣,成為一位極有教養(yǎng)和氣質(zhì)的名門閨秀,當年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一入校,就在全校掀起了一場小小的風暴,以其多才多藝和高顏值,一躍成為?;?。
當然,那個時候楊振寧也是學校的名人,大家都知道他即將赴美留學,在杜致禮的眼里,才華橫溢的楊振寧就是她的偶像。但兩人的交流和接觸,僅限于課堂。雖彼此相互傾慕,但未曾有過真正的表達,兩人都將這份浪漫情愫,塵封在心底。
后來,楊振寧飛赴美國,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師從于世界頂尖物理學家費米教授。三年的留學生活中,楊振寧如饑似渴地吸取著世界高端物理學術(shù)成果,暫時將他對杜致禮的愛慕深埋心底。楊振寧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一年,隨后同楊振寧又前往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1947年,杜聿明被準許前往美國治病,于是,他想帶上準備到美國留學的女兒杜致禮一道前行。沒有想到的是臨上飛機時,杜聿明被告知,國軍臨時改變了主意。這樣,杜致禮只好只身一人來到美國,就讀于宋美齡的母校衛(wèi)理斯學院,主修英國文學。
然而,就在異域他鄉(xiāng)的美國,楊振寧和朋友來到普林斯頓的一個中餐館小聚,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他在這里偶然看到了杜致禮,兩人再次重逢的喜悅,讓兩人激動不已。
在他們的心中,兩人似乎從未遠離,又好像分別已近一個世紀。太多的話需要傾訴,長久以來積蓄的情感需要安慰。就在這個充斥著濃郁家鄉(xiāng)味道的飯店里,兩人長久地坐在一起,傾訴著對彼此的思念,直到飯店打烊。這次異國的偶遇,讓楊振寧和杜致禮的感情急劇升溫。
1950年,一對才子佳人在老天的眷顧下,終于喜結(jié)連理,給世人完美詮釋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真正意義。杜致禮在衛(wèi)斯理學院畢業(yè)后,留任分校執(zhí)教,同時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支持楊振寧的研究工作中。
這時的她,不再是將門千金,也不再是才女閨秀。她柔弱的雙肩,承擔了全部的家庭瑣事,竭盡全力地做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杜致禮的奉獻并沒有淹沒在楊振寧的光輝之中,她還培養(yǎng)了三位十分出色的兒女,一名電腦工程師、一名醫(yī)生、一名化學家。2003年,杜致禮去世了。對于她一生的細節(jié),除了和楊振寧那段童話般的相遇,似乎再也沒有值得后人深挖的亮點之處。
杜致禮死后14個月,楊振寧和翁帆結(jié)婚。有人說翁帆的長相,活脫脫就是年輕時候的杜致禮。也許對于楊振寧來說,除了讓他一輩子為之奮斗的物理學,他感到最為驕傲的,就是他能娶到杜致禮這樣的妻子。
楊振寧舊居,有一句楊振寧的名言:我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幫助中國人增加了自信心。的確,當年這位持中國護照前往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著名物理學家,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楊振寧從古鎮(zhèn)三河走出去,到站在諾貝爾領獎臺上,而后又回到三河,它記載的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偉人拼搏奮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個海外游子風雨兼程、魂系故土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