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行漫記:岳麓書院的境教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如果走進一所寺廟或教堂,不管你是否信他們,都會讓你肅然起敬;如果走進醫(yī)院,不管你是否是病人,都會感覺到健康的重要;如果走進學校,經(jīng)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即使成不了”學者”、”大師”,至少已經(jīng)遠離了”罪惡”。
走進岳麓書院,即使成不了”圣人”,也能處處感覺到”圣人”的存在,大門口懸掛著”惟楚有才,于斯為盛?!?/p>
二門懸掛著:”納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聯(lián)出自《尚書·舜典》,下聯(lián)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意為岳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聯(lián)人為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監(jiān)督程頌萬。
二門過廳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lián):”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
至于位于書院中心的講堂,更是大氣磅礴,講堂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書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開寶九年(976)岳麓書院創(chuàng)建時,即有”講堂五間”。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
講堂檐前懸有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所撰的”實事求是”匾, “實事求是”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校長將其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
大廳中央還懸掛著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學達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賜,意在勉勵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二為”道南正脈”,由乾隆皇帝御賜,它是皇帝對岳麓書院傳播理學的最高評價,表明了岳麓書院在中國理學傳播史上的地位。
講堂壁上還嵌有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jié)”碑,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的”整齊嚴肅”碑,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岳麓書院學規(guī)碑》、《讀書法》等十數(shù)方碑文。
講堂屏壁正面刻有南宋乾道二年(1166)書院主教、著名理學家張栻所寫的《岳麓書院記》,明確了岳麓書院的教育思想。
講堂兩旁有南北二齋,分別為教學齋和半學齋,均為昔日師生居舍,過去學生大量的活動時間就是在這里自修。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自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始建齋舍52間,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學堂時改建,始定名教學齋、半學齋,以適應教學、辦公的需要?!苯虒W齋”齋名出自《禮記·學記》,”半學齋”齋名源出《尚書·說命下》。
岳麓書院的藏書樓是體現(xiàn)我國古代書院講、藏書、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書功能的主要場所,岳麓書院創(chuàng)建始即在講堂后建有書樓,宋真宗皇帝賜書后更名”御書閣”,元明亦稱”尊經(jīng)閣”,位置有所變動,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撫丁思孔從朝廷請得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等書籍,建御書樓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書院御書樓已發(fā)展成為我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藏書14130卷。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古籍圖書館供書院教研人員及學生使用,藏書數(shù)量已逾五萬冊,大型工具書如《四庫全書》、《續(xù)解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均有珍藏。
岳麓書院的祭祀建筑有文廟、濂溪祠、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所組成。
文廟位于書院左側,自成院落。由照壁、門樓、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崇圣祠、明倫堂等部分組成,岳麓書院祀孔子始于書院初創(chuàng)時期,北宋時期曾建禮殿于講堂前,內(nèi)塑先師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繪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遷于院左今址。天啟四年(1624)重修,正式稱為文廟。
濂溪祠專祀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其中的四箴亭專祀專祀程顥(1032-1082,字伯淳,洛陽人)、程頤(1033-1107,字正淑,程顥之弟)。
崇道祠又稱”朱張祠”,專祀朱熹、張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諸賢祠于講堂左側,合祀朱張及書院建設有功之臣。
六君子堂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所祭祀的六位對書院發(fā)展和建設有功的先儒分別為: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
船山祠專祀明末著名學生王夫之。
除此之外,岳麓書院的園林建筑、紀念性建筑,也體現(xiàn)著書院的教學思想。
建筑本身在布局上采用了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筑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于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
岳麓書院的建筑本身猶如佛教的”寺院”,營造出了一種特殊的”境教”氛圍。
牛恒剛:2011年9月26日
西行漫記之十三:極旱荒漠中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西行漫記
D10 嘉峪關——玉門——雙塔湖——橋子鄉(xiāng)——安西極旱荒漠——鎖陽城遺址——榆林窟——破城子遺址——懸泉置遺址——敦煌,宿敦煌
主要道路:G30+X272+S314+柳格高速(G30)+導航
注意事項:防曬、防風沙、勿破壞保護區(qū)生態(tài)、敦煌附近小心超速、瓜州吃瓜
今天要趕到瓜州,光走G30就得5個小時,其間我們還得離開它繞一大段路去鎖陽城、榆林窟等深藏在極旱荒漠中的極具震撼力的地方,不能睡懶覺了。
7點出頭離開嘉峪關市。剛上G30,左側便獻上一幅美景:遠處祁連雪山綿延,中間大片沙丘橫滯,一座拱橋跨河而過,橋下流水泛著金光。整幅畫面很有層次感,且清晨光線柔和,雪山和流水的反光相互輝映,難得的佳作就在眼前,可惜一晃而過。但凡美景,一經(jīng)拍攝出來便索然寡味,不如深藏在腦海里,總是讓你魂牽夢繞。
路過玉門。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油井??吹窖芈酚小拌F人”字樣的標語,想起用身體制服井噴的“鐵人”王進喜便是從這里奔向大慶的。時代總在變遷,曾經(jīng)輝煌的玉門油田大概再也打不出多少油了,很想了解一下玉門的現(xiàn)狀,便打了個電話給西北的朋友。他說玉門老城的市政服務系統(tǒng)早已崩潰,又說這一帶很多靠石油工業(yè)繁榮的城市最后都唱空城計了。
從雙塔出口離開高速,眼前一亮。
遠處,隔著一大片沙地,青藍色的湖水在刺眼的陽光下閃閃發(fā)亮,果然是水天一色。不忍讓這些戈壁植物受到車輪碾壓,便大步走了過去。
這片水域就是雙塔湖。
據(jù)說唐朝的玉門關就在這里——敦煌那座是漢玉門關。唐詩中的邊塞詩里常會出現(xiàn)玉門關三字,現(xiàn)在看來得小心分辨到底是指哪個朝代的了。清朝重修唐玉門關,建雙塔堡,此地因堡得名。建國后因建水庫,相關遺址被淹沒。沒有了物證,這兒到底是不是唐代玉門關、或玉門關本就一座不分漢唐,只能從浩瀚古籍中尋找證據(jù)了。
敦煌遺書中的《書儀》里(大約指書信類)被人找到這么幾句話:“玉關驛戶張清等,從東煞人,聚徒逃走,劫馬取甲,來赴沙州。千里奔騰,三宿而至。東道烽鋪,煙塵莫知。”沙州即指敦煌,本有玉門故關,所以張清等人所在的玉關就是新關、也就是唐代的玉門關了。而雙塔堡離敦煌直線距離大概一百多公里,亡命天涯途中來個急行軍,三四天也能趕到,那么很可能雙塔就是唐代玉門關所在地。
唐憲宗時的《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其中就記錄了沙州和瓜州皆有玉門關。G30從嘉峪關一路向西便在瓜州轉向西南前往敦煌。瓜州十多年前還叫安西(接下來就會看到安西的名字了)。
明清至近人亦有考證,唐玉門關的確切范圍大致可確定在鎖陽城、橋子鄉(xiāng)、破城子等地附近。所以,我應該可以踏實地想象在這片水域之下的唐時玉門關的景象了。
沿X272縣道顛簸前行。這條道年久失修,路面時不時地凸起鼓包,我們的車便成了過山車了。好在道邊景色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
在遠離海洋的內(nèi)陸深處,有一種特殊類型的荒漠,稱為極旱荒漠。這里太陽輻射強烈,風速極大,干旱,水少——年平均蒸發(fā)量接近降水量的50倍,年平均氣溫很低,最熱時不過20多度。土質(zhì)以棕漠土為主,植被異常稀疏,常見大片土地裸露,植物種類單調(diào),野駱駝、野驢、普氏野馬等動物穿行其間。這就是面積達80萬公頃的安西極旱荒漠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我們正行走在保護區(qū)的邊緣。這兒多少還有點草,可供牛羊覓食。再往里深入,植被便異常稀疏了,從照片上能看見不遠處便是黃褐色的一片,再遠處則是祁連雪山。待到下午離開榆林窟經(jīng)過破城子遺址時,便更能深化對極旱荒漠概念的理解。我把兩處的照片都放在一起了。
經(jīng)過一片禁牧區(qū)、一個屬于橋子鄉(xiāng)的小村子,以及紅西路軍軍事回憶遺址,11點半到達鎖陽城遺址。
迎面見一塑像,原來是唐初名將薛仁貴。東征高句麗,拔扶余城,西討突厥,三箭定天山,立下不世功業(yè)。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朕舊將并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引自《舊唐書》)。薛仁貴在這位中國歷史上最牛之一的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薛仁貴的故事太多了,比如發(fā)妻柳迎春在破瓦窯里苦等多年、兒子薛丁山誤射其父等等,他還有個媳婦大名鼎鼎,叫樊梨花。我們只說和這兒有關的,史稱薛仁貴曾經(jīng)官至瓜州長史,大概是他西征時的事情。
——此地風速極大,若沒有底部的空洞,這座高處的遺跡恐早被風蝕得了無痕跡了。
薛仁貴西征到達苦峪城,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難以突圍,只能固守,糧草快斷,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回長安搬救兵。薛仁貴發(fā)現(xiàn)此處遍地長著一種植物,類似紅蘿卜,名叫鎖陽,便命將士挖來充饑,一直堅持到救兵到來。后來苦峪城就改名叫鎖陽城。
——鎖陽
這是講解員王麗萍小姐說的。雖是旺季,但此地游人很少,等半天也湊不夠一電瓶車的人,于是小王帶著我們?nèi)讼刃羞M入遺址內(nèi)部。
“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六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復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nèi)罕見?!薄斑@里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tǒng)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tǒng)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范本;這里的古墾區(qū)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統(tǒng)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標本;其滄海桑田的沙漠化演變過程也是中國西部最典型的活標本?!?/p>
我們站在一處高臺上,遙望遠處祁連雪山和大片荒漠。小王給我們念起了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辈⒄f詩中提到的“孤城”就是我們所處的鎖陽城,而玉門關則在雙塔水庫,又說還有人說是在破城子遺址。小寶說,那么遙遠,根本望不到。寶媽則不忘其專業(yè),說孤城遙望玉門關,不過是倒裝的用法,孤城就是玉門關。爭論由此展開。
我問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玉門關呢?小王說當然是沙州的漢關了。我說,我們站在這里一樣可以遙望,至少可以遙想,不一定非要倒裝。所以不管詩中所指玉門關到底是漢時還是唐時的,孤城應該指鎖陽城。小王見我支持她的說法,很開心。
往東一公里處,一座土塔孤獨地聳立著,當?shù)厝斯芩兴核隆?a href='/xining/' target=_blank>西寧的塔爾寺可不是一回事,西寧塔爾寺因塔得名,此處則原先是唐時占地萬余平方米的一座大寺,風化后成了塔狀土林。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他赴印度取經(jīng)曾路過瓜州,在此講經(jīng)說法半月有余。大概就是這里了。
小王說,當時有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自愿來當玄奘的向導并請玄奘為其授戒,這個石磐陀就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原型。我說這個胡人剃光了頭發(fā)就成了僧人,可以叫做胡僧,胡僧與猢猻發(fā)音很接近,肯定是他!他們聽得哈哈大笑。
想起張掖大佛寺臥佛背后的西游故事壁畫,西游記的故事來源于這一帶,應該是沒錯的了。
小王又說鎖陽城東邊的東千佛洞中的壁畫里就有兩幅玄奘取經(jīng)圖,里面就有一個抓耳撓腮的猴形人,榆林窟里也有幾幅相似的圖畫。
明朝時期鎖陽城閉關,終被廢棄。極旱荒漠中風沙肆虐尤烈,于是便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小王說,也許再過幾百年,現(xiàn)在還能看見的這些遺址也將被風沙摧毀,不過不要緊,它們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雅丹地貌。小王建議我們到敦煌后務必去看一看雅丹魔鬼城,這里只是初級雅丹,跟那兒一比,便是小巫見大巫了。
2014年6月22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鎖陽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離開鎖陽城時,小王發(fā)了一張她下班時拍的鎖陽城在夕陽下的照片給我們。
非常遺憾,鎖陽城東面的東千佛洞,據(jù)說正在維修中,想起之前在丁家閘墓葬的遭遇西行漫記之十二:妖風狂沙魏晉墓,大漠紅旗嘉峪關),便不再執(zhí)拗。沿著X272向西,經(jīng)過一座十字路口的亭子——這里是鎖陽城鎮(zhèn)。拐向南,繼續(xù)在不見人煙的極旱荒漠中行駛,不到1小時,遠遠見到前方橫亙著一條巨大的溝壑。
——收藏石頭也是一種樂趣
將車停在道邊,一條寬大的河谷呈現(xiàn)在眼前。順著類似沖積扇一樣的坡道下到河道邊,峽谷陡峭,不能再下去了。河邊長著不少榆樹。這就是疏勒河的主要支流踏實河——因為河邊長著榆樹,又名榆林河。
無邊荒漠上陡然劃開一條裂谷,總是令人激動。想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想起科羅拉多大峽谷,想起……
寶媽和小寶在高高的地面上看我,我在谷底看他們。
——開動手機拍攝橫掃功能
這塊牌子告訴我們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西崖上的洞窟因為保護和研究需要一直不對外開放??咧斜诋嫼退芟竦哪甏鷱某跆崎_始,經(jīng)五代、宋、西夏、元、明至清。
——六號窟入口
——資料圖片
塑像大多為清朝時期作品,形象色彩較為粗俗簡陋,但第六窟中高20多米的唐代彩繪金身大佛頗具唐風,令人印象深刻。11窟的羅漢形態(tài)可掬,很是生動。
——東崖石窟對外開放
——西崖石窟內(nèi)部研究不對外開放
榆林窟的精華在其壁畫,其題材主要有經(jīng)變畫、佛像畫、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等。供養(yǎng)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黨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反映了當時此地的社會風俗背景。其中代表作為五代宋初統(tǒng)治瓜州地區(qū)的曹議金夫婦的畫像。曹氏家族作為供養(yǎng)人開鑿了榆林窟大半的石窟。還有些早期壁畫被宋以后的壁畫覆蓋,通過自然剝落的墻體表面可以看到。
——曹氏家族供養(yǎng)人畫像(資料圖片)
上文提到的壁畫《唐僧取經(jīng)圖》也在榆林窟的兩座西夏石窟中。經(jīng)變畫中如《西方凈土變》和《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再現(xiàn)了盛唐歌舞升平的景象,其臨摹品陳列于人民大會堂的甘肅廳。
——第25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圖》(資料圖片)
——《西方凈土變》局部(資料圖片)
——3號窟《玄奘取經(jīng)圖》局部(資料圖片)
——2號窟《玄奘取經(jīng)圖》局部(資料圖片)
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我們之前說到麥積山、炳靈寺、天水郊外、馬蹄寺、金塔寺等石窟時都說起過相關形制。不過,上層洞窟入口處多有較深的甬道,橫向連通各窟,這是不同于莫高窟的,倒有點像馬蹄寺石窟了。據(jù)說清嘉慶年間吳姓喇嘛在榆林窟發(fā)現(xiàn)了一尊據(jù)考證為唐時從印度引入的象牙佛雕塑(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實為稀世珍寶,很快就被土匪盯上。榆林窟主持代代相傳,為了保護這座象牙佛,一共死了四名主持。期間寺僧曾經(jīng)從住持小木屋后面的密道中經(jīng)由這些橫開的長穿道跟土匪捉迷藏,力保珍寶不失。
——象牙佛(資料圖片)
——左上角崖壁上的紅色小木屋便是歷任住持居住之所
和聲名遠揚全世界的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勝在人少,學術氣氛濃厚,專職講解員的講解生動仔細專業(yè)且有激情,如果喜歡壁畫藝術的,強烈推薦來此靜靜地欣賞。大約50分鐘才放一批,每批25人左右,這是看普窟的;一般能看8個左右。而特窟是要另外買票的,價格較貴,但很值得一看,計有第2、3、4、25窟。這幾個特窟看下來便知道,榆林窟的藝術水準不僅不比莫高窟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要高出不少來。
——3號窟文殊變局部
——3號窟《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資料圖片):圖中觀音菩薩的手是由器物代替的,共有166種器物,描繪了西夏時期的社會生活場面。其中最有名的是“牛耕手、冶鐵手、釀酒手”。
——“冶鐵手”
——第3窟窟頂 金剛界五佛曼荼羅
所以我跟小寶說,榆林窟來對了,又是一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級別的石窟。小寶問為什么還沒評上呢?我說,你沒看見那塊寫著敦煌研究院的牌子么?別人拼死拼活都評不上,你一家卻要占兩個,不好吧?這叫中國特色。
——4號窟的壁畫已有藏密系統(tǒng)佛教特征
——25窟藏漢婚禮圖
——著名的2號窟兩幅《水月觀音像》之一:水月觀音畫像最早是由畫《簪花仕女圖》的中唐畫家周昉畫出來的,其所繪制的佛教畫像曾長期成為佛畫創(chuàng)作的標準,被稱為“周家樣”,后來傳入河西走廊。張大千在此描摹多幅水月觀音。2、3號窟內(nèi)的壁畫風格,有些來自中原,是莫高窟中看不到的。
——千年一坐
離開榆林窟時已經(jīng)5點了,回到鎖陽城鎮(zhèn),拐過那座亭子,向西北方向走上314省道。不一會兒,就看見了破城子遺址。此地原為為漢代廣至縣治所,到唐代為常樂縣治所,前后相沿歷史近千年。有人說這兒是唐代玉門關,非也。
終于駛上柳格高速(G30),但這段高速在修路。全程限速,估計很多自駕游的朋友會在回家后才發(fā)現(xiàn)在這里吃了罰單。正因為修路,我們沒有看到路牌指示,嘗試了所有導航,都不給力,最終和懸泉置遺址擦肩而過。想來想去,肯定是自己愚蠢。
據(jù)發(fā)掘的簡犢得知,懸泉置在西漢時名“敦煌郡效谷懸泉置”,“置”即驛站,該名在唐代仍在沿用,宋以后漸廢,無人知其名。
——資料圖片:懸泉置出土的西漢紙質(zhì)文書
懸泉置遺址現(xiàn)已發(fā)掘出土的各類遺物達17650多件,其中簡牘占極大多數(shù),是繼居延遺址之后簡牘出土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西漢宣帝到哀帝時期有書寫墨跡的麻質(zhì)字紙——而我們都聽說過東漢蔡倫造紙一說——因此,蔡倫更應該被稱為中國民間發(fā)明的造紙工藝的改進者和集大成者。這就是考古的力量。
懸泉置遺址和鎖陽城一樣,于2014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未完待續(xù)——
之十三:極旱荒漠中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之十四:大漠戈壁里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之十五:沙山斷崖上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之十六:再次穿越祁連山脈
之十八:青海湖邊愜意的上午
之十九:東關穆斯林生活剪影
之二十:文武盛地
我們仨還給父母和孩子們準備了其他很多好看的內(nèi)容,請后點擊“欄目導航”中的“欄目說明書”,它會告訴您如何找到本文所在的【行萬里路】欄目的所有歷史文章,告訴您進入其他欄目(寶爸隨筆、異想天開、故事連載、佳作賞析、寶爸講作文等等)的方法,帶您走進一個富有人文情懷的、充滿想象力的空間……
ID:go-boy-go
西行漫記之二,西安這個廟子,唐高宗所建,首任方丈竟然是唐僧! 西行漫記
7月5日下午3點,時隔十年再次來到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大雁塔,不由感慨物是人非。
3600多天,于歷史長河而言,不過是短暫的瞬間;于個體人生而言,絕對是天翻亦地覆。雕梁畫棟今猶在,只是朱顏改!
經(jīng)歷了曲折的婚變,看淡了事業(yè)的虛妄,最后才發(fā)現(xiàn),真正無私關愛你的只有父母,真正值得一生追求的唯有安康。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內(nèi),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南郊,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jīng)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法相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70年。
大慈恩寺創(chuàng)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太子李治(后來的唐高宗)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
孫悟空、豬悟能、沙悟凈的師傅唐僧(玄奘、唐三藏),曾在這里主持寺務,是為大慈恩寺首任方丈,領管佛經(jīng)譯場,創(chuàng)立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的法相宗。
石梯之中,巨龍盤桓。拾階而上,忽聞鐘聲。
大殿森然,法相威嚴。善男信女,燃香明燈。
東西廂,前后殿,匠心獨運,裝飾華麗。
東廂中殿甘露堂,身披紅袈裟的高僧正帶著一群黃衫僧人做法事。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西天取經(jīng)回來的唐僧,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親自督造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 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大雁塔西側,建有涼亭一個,名牡丹亭。
大雁塔背后,有一新建大殿,名玄奘三藏院。院內(nèi)正殿,供有唐僧塑像及頂骨舍利,殿名大遍覺堂。大遍覺者,唐僧謚號是也,乃唐高宗所賜,益眾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