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qū)建筑物的特色

閩南民居建筑從建筑形式的角度來說,并沒有一種極張揚的、類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磚石墻的裝飾及美化上卻有著較為特殊的表現(xiàn)。我們在認定建筑的要素時,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談,即空間性、實用性、物質性和審美性。從審美的角度看,閩南的紅磚墻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但我們從整個中國建筑史了解所知,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墻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筑史上有它獨特之處,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qū)域的民居是屬于“紅磚文化區(qū)”(杜仙洲,1994)。 閩南磚墻是屬于實砌磚墻,但上面所說的石建筑的同時存在,于是閩南民居中其墻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協(xié)調地混合著磚和石,并在混合中隱藏 著藝術化的本義。挖掘閩南民居中磚石墻審美性元素時,特別是磚石墻里面所蘊含的審美樣式、裝飾圖式,某種角度說,對我們現(xiàn)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極富現(xiàn)實意義的。雖然也有學者認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跡,特別閩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間影響痕跡明顯,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于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tǒng)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筑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筑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墻的類型化的形式。 閩南民居外墻大致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1、勒腳(包括角碑石礎),閩南民居勒腳多用白石和青石來作為裝飾,圖案圖像大部分是虎腳造型,麒麟,喜鵲 ,馬踏祥云,獅子戲球,也有吉祥文字之類。 2、墻身(包括山墻、腰線、窗)。墻身最具特色,山墻也是泥塑作淺浮雕呈對稱式,腰線有紅磚、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種類繁多,有磚構窗、石構窗、瓷構窗、木構窗等。磚構窗、瓷構窗特點在于本身獨立形成一個整體圖案。石構窗的窗柱常以一種圓雕形式出現(xiàn),雕有動物花卉,如果是鏤花窗,常見戲曲人物(見圖4)。 3、檐邊,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繪,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 完全以花崗巖石為建筑材料的民居構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獨特風貌。由于當?shù)厥a花崗巖,所以它理所當然地被作為一種價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惠安、晉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駁突兀,崢嶸嶙峋的石頭變成了一組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觀。無論是墻基、墻身、柱礎、柱子、樓板,還是門窗、石欄桿、石級梯,甚至整條街坊,處處精雕細琢,處處流露出泉州人民對石頭的特有感情。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較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類型。它巧妙利用地勢特點,是一種縱向延伸呈帶狀形式。面寬3至4米,單間木構。具有層層引深的氣氛。她由門口廳、天井、正廳、廳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窺腳、后尾或后落組成。有二落、三落進深,宅內留有一條前后連環(huán)的巷路,這種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親切,裝修也很簡潔。另有一種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鯉城五堡街,利用臨街設店、作坊,后面水上貨物運輸,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稱。 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穎,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廳堂居室寬敞舒展、功能分? ?合理。樣式別致,門窗、外廓及裝飾洋味尤為突出。多數(shù)做法是以當?shù)氐膫鹘y(tǒng)形式為主,于外來的風格相結合,或并置相連營造。這種住房適應當時海外帶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鋼筋、水泥花磚、花玻璃等。這類建筑泉州大都稱為洋樓、番仔樓。如石獅市郊的拱星別墅,南安林路厝,鯉城青龍巷李宅,它們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代表著中西文化初期接觸的杰出成就。

Hash:bda0bf2b8482b408c6d3b612124cacd566b2f210

聲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