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南山鄉(xiāng)旅游景點介紹「湖南華容桃花山風景」

導讀:華容南山鄉(xiāng)旅游景點介紹「湖南華容桃花山風景」 華容縣那條巷子有好玩的 華容分別有哪幾個鄉(xiāng)鎮(zhèn) 湖南華容縣一共有幾個鄉(xiāng)鎮(zhèn)?分別都是什么鎮(zhèn)? 華容的終南山好玩嗎?

華容縣那條巷子有好玩的

章華臺

宋乾道初年,知縣胡綰按杜預《左傳注》所記:認為章華臺在華容縣,并考跡、集資,修臺于狀元街南崗嶺上,成“一邑之望”。乾道六年(1170)臺成作記,極贊當時景觀。元以后,臺毀于兵燹。到孫羽侯編修明萬歷《華容縣志》時,山上臺基猶存。

禹廟

位于離縣城15公里的南山主峰(禹山),創(chuàng)建年月無考。相傳大禹治水曾登此山。廟宇宏偉,前后三進。廟東月文昌閣民國以前歷代都有國祭。民國初,山上仍古柏蒼松,為華容縣八景之一。民國32年(1943),日軍縱火焚廟,占作據(jù)點,后未修復。

范蠡墓

1957年前,縣城西半里外田家湖邊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靈獸郡像猶存。對此史籍記載不一。晉代王隱《晉書·地道記》載:“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贬B道元《水經(jīng)注》說是“故西令范君之墓”。明、清兩屆縣志否認王說,以為是酈所指之范西墓。民國4年曾維修并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說:“(范蠡墓)現(xiàn)屬華容護城鄉(xiāng),尚完好”。

寶慈觀

舊縣記謂:城東15公里桃花山之石門山下有寶茲觀。傳為仙人孔升保在此煉道飛升,晉人張驚喜隱于峰下,學道仙去。宋代“三門道士”蔣程龜、孫雪聰化募重修。后經(jīng)歷代加修,有飛升臺、煉丹池、凌空亭、家冠冢、仙人洞等古跡。1958年修建水庫,撤去殘構,原址為庫水所淹。

劉大夏墓

距縣城約10公里,在勝峰鄉(xiāng)話崗村6組。墓由花崗石砌成,呈八方須彌座形,各方均寬1.2米,墓頂已毀,

華容縣桃花山

殘高1.6米。南北向,墓周有石圍,正南有甬道,兩側(cè)各有方形石墩一個。甬道正前方12米處有明弘治御制漢白玉石碑,下有龜趺,通高2.45米,碑額篆“奉天誥命”四字。碑文楷書直排,共313字。墓前山下原有享堂,為封建時代官方和劉姓子孫祭祀之所。

仙鵝寺

位于縣城東北25公里之東山鄉(xiāng)仙鵝寺村石龍山下。隆慶《岳州府志》載:“宋創(chuàng)……洪武省入西禪,后復創(chuàng)”。寺廟經(jīng)明、清和民國多次修葺,其中大雄寶殿、文昌閣為清代雍正年間建,前后殿為民國初重建。1972年修東山水庫后,遺址沒入庫中。

烈士陵園

位于東城區(qū)邊的陡崗山。1961年開始建設,中經(jīng)1988、1989? ??擴建,已具相當規(guī)模,被列為湖南省民政廳直接管理的三大縣級陵園之一。陵園內(nèi)建有烈士墓群(單墓24座、合冢3座)、將軍墓區(qū)(已安放朱紹清、方之中將軍和何長工的骨灰,1990年又塑有何長工像)、紀念館(陳列先烈遺像、遺像、革命史料及黨和國家領導領導人題詞)、紀念碑(碑高22米,鋼筋混凝土搗制、通體花崗石板裝飾,濟南青石刻碑文)、紀念亭,還有旱冰場、花園、荷池等建筑。

明碧山革命紀念池

明碧山是“馬日事變”后中央華容縣委駐地。明碧山地區(qū)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先后有411名烈士為革命獻身于此。1979年,政府在此修建一座高5米的烈士紀念碑和一個占地12平方米紀念亭、一座90平方米紀念室。紀念碑鐫賀龍題詞:“革命先烈士們的業(yè)績,永遠鼓勵我們奮勇前進!”[11]

華容分別有哪幾個鄉(xiāng)鎮(zhèn)

華容鄉(xiāng)鎮(zhèn)簡介

華容縣城:位于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2°33′56〃,北緯29°31′46〃。三國吳太帝黃龍元年(229)于今縣東二里是置安南縣。隋煬帝大業(yè)十年(614)縣城遷河西,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今城東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復遷河西故址。民國以前,縣、城同名,通稱華容;民國元年(1912年)稱章臺鎮(zhèn),1950年稱城關鎮(zhèn)??h城得名來源于春秋時楚所筑章華臺、容城。2000年,縣城建成區(qū)面積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萬人。規(guī)劃面積25平方千米,其范圍:東起勝峰鄉(xiāng)石伏村,西抵馬鞍山,南達護城鄉(xiāng)麻里泗集鎮(zhèn),北至萬庾鎮(zhèn)石山磯。

萬庾鎮(zhèn):位于縣城北7.5千米處。建國前屬萬庾鄉(xiāng)。建國后為第4區(qū)區(qū)轄鎮(zhèn),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時為萬庾鄉(xiāng)。1958年屬護城公社,1961年從護城公社劃出,成立萬庾公社,1984年改為建制鎮(zhèn)。面積96.7平方千米,10495戶,總?cè)丝?0289人。原轄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現(xiàn)轄26個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264個村民小組。

宋家嘴鎮(zhèn):據(jù)史籍記載,隋代全縣版圖為十都,宋家嘴即為都埠之一。初為宋姓人戶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鎮(zhèn)區(qū)下游2里許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時移于今地。建國前屬清涼鄉(xiāng),解放初屬3區(qū),后改隸鲇魚須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定名宋市鄉(xiāng),1958年隸屬護城公社,1959年改鲇魚須公社,1961年從鲇魚須公社劃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鄉(xiāng),隨后改為建制鎮(zhèn)。面積40.4平方千米,總?cè)丝?1230人。轄13個村、2個場、1個居委會、153個村(居)民小組。

鲇魚須鎮(zhèn):建國前屬清涼鄉(xiāng)。解放后,今鎮(zhèn)域范圍建為準里、時家、保安、黃洋、普賢5鄉(xiāng)及鲇魚須鎮(zhèn),隸3區(qū),后改為鲇魚須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改為時家圻鄉(xiāng),鲇魚須鎮(zhèn)升為縣屬鎮(zhèn)。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鲇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鲇市公社。1966年鎮(zhèn)區(qū)復為縣屬鎮(zhèn)。1969年鎮(zhèn)區(qū)并入鲇魚須公社,1980年鎮(zhèn)、社分家,鎮(zhèn)區(qū)復為縣屬鎮(zhèn)。1984年,鎮(zhèn)、鄉(xiāng)合為鲇魚須鎮(zhèn)。普賢岡集鎮(zhèn)。

北景港鎮(zhèn):位于華容縣南部。轄區(qū)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涂、淤洲。1902年前后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取《詩經(jīng)》“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建國前屬景港鄉(xiāng),建國后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xiāng),屬2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景港鄉(xiāng);1958年與新河鄉(xiāng)合并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guī)??s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為北景港鎮(zhèn)。面積75.7平方千米,總?cè)丝?9227人。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鎮(zhèn)區(qū)北景港,早期街道建于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nèi);1951年即建為2區(qū)區(qū)屬鎮(zhèn),1956年為縣屬鎮(zhèn),1958年改為社屬鎮(zhèn),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zhèn),1969年復為社屬鎮(zhèn),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zhèn),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并,為北景港鎮(zhèn)鎮(zhèn)區(qū)。

治河渡鎮(zhèn):位于縣城東南。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后建 有潤德、黃蓬、紫南、登瀛、方城5鄉(xiāng),隸1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潘家渡鄉(xiāng),鄉(xiāng)政府設潘家渡。1958年隸華一公社,1961年規(guī)??s小,建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鄉(xiāng),1993年鄉(xiāng)政府移駐治河渡,由鄉(xiāng)改鎮(zhèn),名治河渡鎮(zhèn)。面積45.72平方千米,總?cè)丝?6597人。轄14個農(nóng)業(yè)村,2個居委會,2個漁場。

三封寺鎮(zhèn):位于華容縣東部。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后,先后劃屬4區(qū)和1區(qū)。1956撤區(qū)并鄉(xiāng),改為三封寺鄉(xiāng)。1958年成立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取名華一公社,1961年公社規(guī)??s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設三封寺鎮(zhèn)。面積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轄20個村、1個漁場、1個林場、1個居委會。鎮(zhèn)區(qū)三封寺。

注滋口鎮(zhèn):位于縣境南端,北距縣城32千米。原屬洞庭湖洲,建國初屬華容縣第9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后稱隆西鄉(xiāng)。1958年隸屬幸福公社。1961年從幸福公社獨立出來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復鄉(xiāng)建制,1984年隆西鄉(xiāng)與縣屬建制鎮(zhèn)注市鎮(zhèn)合并為注滋口鎮(zhèn)。面積61.12平方千米,總?cè)丝?8827人,其中城鎮(zhèn)常住人口13000多人。轄34個村(居)民委員會,247個村(居)民小組。鎮(zhèn)人民政府駐注滋口鎮(zhèn)區(qū)國慶路。

塔市驛鎮(zhèn):位于長江中游南岸、華容縣境東北。建國前為塔市鄉(xiāng),建國后為5區(qū)所轄,1956年仍為塔市鄉(xiāng),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從東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將鎮(zhèn)域東境部分村劃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鄉(xiāng),6月建塔市驛鎮(zhèn),1995年江洲鄉(xiāng)并入塔市驛鎮(zhèn)。鎮(zhèn)域轄22個村(場)、2個居委會。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cè)丝?1000人。新沙洲集鎮(zhèn)原稱江洲墟場,1976年前為塔市公社青泥大隊所轄,尚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機關駐此,聚居人戶開始增多;1995年江洲鄉(xiāng)與塔市驛鎮(zhèn)合并,鎮(zhèn)政府仍駐此。

東山鎮(zhèn):位于華容縣境東北部。鎮(zhèn)域明清時為文宣鄉(xiāng),民國時期設三郎鄉(xiāng)。建國后建為繼林、祖光、煥榮、先金、錫、棟、紅烈鄉(xiāng),隸5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三郎堰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山人民公社,范圍包括今洪山頭、塔市驛、東山全境,1961年公社縮小,復稱東山公社。1970年將桃花山區(qū)劃出,設桃花山公社,1995年復并入東山。2000年設東山鎮(zhèn)。面積98.6平方千米,總?cè)丝?8241人。鎮(zhèn)政府駐地三郎堰。

勝峰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北部。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初建為板橋、梅伍、栗樹、黃湖等鄉(xiāng),初屬4區(qū),后屬1區(qū)。1956的撤區(qū)并鄉(xiāng)為勝峰鄉(xiāng)。1958年屬華一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xiàn)在規(guī)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戶。轄19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地毛家巷。

新河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西南部。建國前,為溝通赤眼湖進入牛氏湖,在鄉(xiāng)境新開一條河道,接通了華容縣城和北景港之間的水上運輸,故名新河口。建國前屬五合、三寶2鄉(xiāng),后劃屬景港鄉(xiāng)。解放后建為開化、縣河、移靈、十三等8鄉(xiāng),隸2區(qū)。1956年置新河鄉(xiāng),1958年隸新景公社,1961年成現(xiàn)在規(guī)模。面積70.5平方千米,總?cè)?口3.934萬人。轄27個村、1個居委會。鄉(xiāng)政府駐新河口。

團洲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東南部。舊時屬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滅血吸蟲病相號召,設滅螺指揮部,組織全縣數(shù)萬民工圍垸滅螺,實際目的是圍湖擴田。1980年由指揮部轉(zhuǎn)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xiāng)。面積50.9平方千米,總?cè)丝?3180人。轄15個村、4場、1個居委會;15個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團字為頭,配“結(jié)、東、南、西、北、洲、建設、農(nóng)、福、新、華、容”15字為村名。鄉(xiāng)政府駐團洲村。

護城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城之南。因地勢環(huán)繞縣城,舊時置護城大垸,因以名鄉(xiāng)。鄉(xiāng)域建國前曾分屬章臺鎮(zhèn)、萬庾鄉(xiāng)。建國后隸1區(qū),后隸4區(qū),1956年為護城鄉(xiāng),1958年與萬庾、宋市、時家圻等鄉(xiāng)合建為護城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xiàn)在規(guī)模,名護城公社。1983年恢復鄉(xiāng)建制。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鄉(xiāng)政府駐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會。

新建鄉(xiāng):位于華容縣西境。建國前屬梅市鄉(xiāng),建國后建為保合、團城、西來等鄉(xiāng)。1956年為西來鄉(xiāng),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軍公社。1961年從操軍公社劃出,隸梅田公社,1972年從梅田劃出,建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為新建鄉(xiāng)。面積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鄉(xiāng)總?cè)丝?2713人。新建鄉(xiāng)政府駐迎祥垸。

南山鄉(xiāng):位于華容縣中南部,距縣城13千米處。因舊時以縣境南部諸山通稱“南山”而得名。建國前為大乘鄉(xiāng)。建國后隸2區(qū),1956年建為南山鄉(xiāng),1958年為南山公社,1983年改為鄉(xiāng)。面積82.30平方千米,總?cè)丝?2267人。轄27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大乘寺。

終南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屬大乘寺鄉(xiāng),建國后建為魚口、夏家等6鄉(xiāng)。1956年名為終南鄉(xiāng)。后或稱公社、或稱鄉(xiāng)。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3個村、場,2個居委會。鄉(xiāng)政府駐地原為魚口,1991遷終南山。

幸福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xiāng)和華容縣的東慶鄉(xiāng)。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qū)域?qū)偃A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xiāng),隸9區(qū)。1956年建團山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轄區(qū)內(nèi)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nóng)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zhèn);1995年新洲鄉(xiāng)并入幸福鄉(xiāng)。

南華容縣一共有幾個鄉(xiāng)鎮(zhèn)?分別都是什么鎮(zhèn)?

華容縣城:位于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2°33′56〃,北緯29°31′46〃。三國吳太帝黃龍元年(229)于今縣東二里是置安南縣。隋煬帝大業(yè)十年(614)縣城遷河西,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今城東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復遷河西故址。民國以前,縣、城同名,通稱華容;民國元年(1912年)稱章臺鎮(zhèn),1950年稱城關鎮(zhèn)。縣城得名來源于春秋時楚所筑章華臺、容城。2000年,縣城建成區(qū)面積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萬人。規(guī)劃面積25平方千米,其范圍:東起勝峰鄉(xiāng)石伏村,西抵馬鞍山,南達護城鄉(xiāng)麻里泗集鎮(zhèn),北至萬庾鎮(zhèn)石山磯。

萬庾鎮(zhèn):位于縣城北7.5千米處。建國前屬萬庾鄉(xiāng)。建國后為第4區(qū)區(qū)轄鎮(zhèn),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時為萬庾鄉(xiāng)。1958年屬護城公社,1961年從護城公社劃出,成立萬庾公社,1984年改為建制鎮(zhèn)。面積96.7平方千米,10495戶,總?cè)丝?0289人。原轄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F(xiàn)轄26個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264個村民小組。

宋家嘴鎮(zhèn):據(jù)史籍記載,隋代全縣版圖為十都,宋家嘴即為都埠之一。初為宋姓人戶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鎮(zhèn)區(qū)下游2里許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時移于今地。建國前屬清涼鄉(xiāng),解放初屬3區(qū),后改隸鲇魚須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定名宋市鄉(xiāng),1958年隸屬護城公社,1959年改鲇魚須公社,1961年從鲇魚須公社劃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鄉(xiāng),隨后改為建制鎮(zhèn)。面積40.4平方千米,總?cè)丝?1230人。轄13個村、2個場、1個居委會、153個村(居)民小組。

鲇魚須鎮(zhèn):建國前屬清涼鄉(xiāng)。解放后,今鎮(zhèn)域范圍建為準里、時家、保安、黃洋、普賢5鄉(xiāng)及鲇魚須鎮(zhèn),隸3區(qū),后改為鲇魚須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改為時家圻鄉(xiāng),鲇魚須鎮(zhèn)升為縣屬鎮(zhèn)。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鲇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鲇市公社。1966年鎮(zhèn)區(qū)復為縣屬鎮(zhèn)。1969年鎮(zhèn)區(qū)并入鲇魚須公社,1980年鎮(zhèn)、社分家,鎮(zhèn)區(qū)復為縣屬鎮(zhèn)。1984年,鎮(zhèn)、鄉(xiāng)合為鲇魚須鎮(zhèn)。普賢岡集鎮(zhèn)。

北景港鎮(zhèn):位于華容縣南部。轄區(qū)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涂、淤洲。1902年前后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取《詩經(jīng)》“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建國前屬景港鄉(xiāng),建國后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xiāng),屬2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景港鄉(xiāng);1958年與新河鄉(xiāng)合并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guī)模縮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為北景港鎮(zhèn)。面積75.7平方千米,總?cè)丝?9227人。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鎮(zhèn)區(qū)北景港,早期街道建于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nèi);1951年即建為2區(qū)區(qū)屬鎮(zhèn),1956年為縣屬鎮(zhèn),1958年改為社屬鎮(zhèn),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zhèn),1969年復為社屬鎮(zhèn),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zhèn),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并,為北景港鎮(zhèn)鎮(zhèn)區(qū)。

治河渡鎮(zhèn):位于縣城東南。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后建有潤德、黃蓬、紫南、登瀛、方城5鄉(xiāng),隸1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潘家渡鄉(xiāng),鄉(xiāng)政府設潘家渡。1958年隸華一公社,1961年規(guī)??s小,建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鄉(xiāng),1993年鄉(xiāng)政府移駐治河渡,由鄉(xiāng)改鎮(zhèn),名治河渡鎮(zhèn)。面積45.72平方千米,總?cè)丝?6597人。轄14個農(nóng)業(yè)村,2個居委會,2個漁場。

三封寺鎮(zhèn):位于華容縣東部。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后,先后劃屬4區(qū)和1區(qū)。1956撤區(qū)并鄉(xiāng),改為三封寺鄉(xiāng)。1958年成立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取名華一公社,1961年公社規(guī)模縮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設三封寺鎮(zhèn)。面積75.8平方千米? ??人口31136人。轄20個村、1個漁場、1個林場、1個居委會。鎮(zhèn)區(qū)三封寺。

注滋口鎮(zhèn):位于縣境南端,北距縣城32千米。原屬洞庭湖洲,建國初屬華容縣第9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后稱隆西鄉(xiāng)。1958年隸屬幸福公社。1961年從幸福公社獨立出來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復鄉(xiāng)建制,1984年隆西鄉(xiāng)與縣屬建制鎮(zhèn)注市鎮(zhèn)合并為注滋口鎮(zhèn)。面積61.12平方千米,總?cè)丝?8827人,其中城鎮(zhèn)常住人口13000多人。轄34個村(居)民委員會,247個村(居)民小組。鎮(zhèn)人民政府駐注滋口鎮(zhèn)區(qū)國慶路。

塔市驛鎮(zhèn):位于長江中游南岸、華容縣境東北。建國前為塔市鄉(xiāng),建國后為5區(qū)所轄,1956年仍為塔市鄉(xiāng),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從東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將鎮(zhèn)域東境部分村劃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鄉(xiāng),6月建塔市驛鎮(zhèn),1995年江洲鄉(xiāng)并入塔市驛鎮(zhèn)。鎮(zhèn)域轄22個村(場)、2個居委會。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cè)丝?1000人。新沙洲集鎮(zhèn)原稱江洲墟場,1976年前為塔市公社青泥大隊所轄,尚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機關駐此,聚居人戶開始增多;1995年江洲鄉(xiāng)與塔市驛鎮(zhèn)合并,鎮(zhèn)政府仍駐此。

東山鎮(zhèn):位于華容縣境東北部。鎮(zhèn)域明清時為文宣鄉(xiāng),民國時期設三郎鄉(xiāng)。建國后建為繼林、祖光、煥榮、先金、錫、棟、紅烈鄉(xiāng),隸5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為三郎堰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山人民公社,范圍包括今洪山頭、塔市驛、東山全境,1961年公社縮小,復稱東山公社。1970年將桃花山區(qū)劃出,設桃花山公社,1995年復并入東山。2000年設東山鎮(zhèn)。面積98.6平方千米,總?cè)丝?8241人。鎮(zhèn)政府駐地三郎堰。

勝峰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北部。建國前屬板橋鄉(xiāng),建國初建為板橋、梅伍、栗樹、黃湖等鄉(xiāng),初屬4區(qū),后屬1區(qū)。1956的撤區(qū)并鄉(xiāng)為勝峰鄉(xiāng)。1958年屬華一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xiàn)在規(guī)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戶。轄19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地毛家巷。

新河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西南部。建國前,為溝通赤眼湖進入牛氏湖,在鄉(xiāng)境新開一條河道,接通了華容縣城和北景港之間的水上運輸,故名新河口。建國前屬五合、三寶2鄉(xiāng),后劃屬景港鄉(xiāng)。解放后建為開化、縣河、移靈、十三等8鄉(xiāng),隸2區(qū)。1956年置新河鄉(xiāng),1958年隸新景公社,1961年成現(xiàn)在規(guī)模。面積70.5平方千米,總?cè)丝?.934萬人。轄27個村、1個居委會。鄉(xiāng)政府駐新河口。

團洲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境東南部。舊時屬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滅血吸蟲病相號召,設滅螺指揮部,組織全縣數(shù)萬民工圍垸滅螺,實際目的是圍湖擴田。1980年由指揮部轉(zhuǎn)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xiāng)。面積50.9平方千米,總?cè)丝?3180人。轄15個村、4場、1個居委會;15個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團字為頭,配“結(jié)、東、南、西、北、洲、建設、農(nóng)、福、新、華、容”15字為村名。鄉(xiāng)政府駐團洲村。

護城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城之南。因地勢環(huán)繞縣城,舊時置護城大垸,因以名鄉(xiāng)。鄉(xiāng)域建國前曾分屬章臺鎮(zhèn)、萬庾鄉(xiāng)。建國后隸1區(qū),后隸4區(qū),1956年為護城鄉(xiāng),1958年與萬庾、宋市、時家圻等鄉(xiāng)合建為護城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xiàn)在規(guī)模,名護城公社。1983年恢復鄉(xiāng)建制。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鄉(xiāng)政府駐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會。

新建鄉(xiāng):位于華容縣西境。建國前屬梅市鄉(xiāng),建國后建為保合、團城、西來等鄉(xiāng)。1956年為西來鄉(xiāng),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軍公社。1961年從操軍公社劃出,隸梅田公社,1972年從梅田劃出,建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為新建鄉(xiāng)。面積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鄉(xiāng)總?cè)丝?2713人。新建鄉(xiāng)政府駐迎祥垸。

南山鄉(xiāng): 位于華容縣中南部,距縣城13千米處。因舊時以縣境南部諸山通稱“南山”而得名。建國前為大乘鄉(xiāng)。建國后隸2區(qū),1956年建為南山鄉(xiāng),1958年為南山公社,1983年改為鄉(xiāng)。面積82.30平方千米,總?cè)丝?2267人。轄27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大乘寺。

終南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屬大乘寺鄉(xiāng),建國后建為魚口、夏家等6鄉(xiāng)。1956年名為終南鄉(xiāng)。后或稱公社、或稱鄉(xiāng)。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3個村、場,2個居委會。鄉(xiāng)政府駐地原為魚口,1991遷終南山。

幸福鄉(xiāng):位于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xiāng)和華容縣的東慶鄉(xiāng)。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qū)域?qū)偃A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xiāng),隸9區(qū)。1956年建團山鄉(xiāng),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轄區(qū)內(nèi)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xiāng)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nóng)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zhèn);1995年新洲鄉(xiāng)并入幸福鄉(xiāng)。

華容的終南山好玩嗎?

終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峰位于周至縣境內(nèi),海拔2604米。

終南山為道教發(fā)祥地之一。據(jù)傳,周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于終南山中結(jié)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圣人經(jīng)過此關,于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zhí)弟子禮,請其講經(jīng)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jīng)》五千言,然后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jīng)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jīng)之處。道教產(chǎn)生后,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jīng)》為根本經(jīng)典。于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尹喜草創(chuàng)樓觀后,歷朝于終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筑廟祀老子,漢武帝則于說經(jīng)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道云集樓觀,增修殿宇,開創(chuàng)了樓觀道派。

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當了皇帝后,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宗圣宮。當時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還有紫云衍慶樓和景陽樓等,成為古樓觀的中心。以后歷代雖時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宮僅存殘垣斷壁 ,一片廢墟。此后,樓觀的中心便轉(zhuǎn)移到了說經(jīng)臺。新中國成立后,對古樓觀進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說經(jīng)臺為中心的建筑群。

說經(jīng)臺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門兩側(cè)有鐘、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臺頂。山門西側(cè)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nèi)有一石雕龍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qū)發(fā)生瘟疫,無藥可醫(yī),死者無數(shù)。當時樓觀臺的監(jiān)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nèi)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jiān)院醒來后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jiān)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后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后,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學士趙孟瞓來此游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jīng)》“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說經(jīng)臺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臺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yǎng)性的“棲真亭”。臺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游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谷關后,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jīng)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xiàn)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并用拐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臺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說經(jīng)臺北二里處為宗圣宮遺址。臨觀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9株歷經(jīng)千年仍然蓊郁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shù)厝罕娮鸱Q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系牛所用,被稱為“系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jié)癭酷似三只昂首展翅、活靈活現(xiàn)的蒼鷹,人們被之為“三鷹柏”。

樓觀臺留存有不少珍貴的碑刻,如唐代歐陽詢撰書《大唐宗圣觀記碑》、載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員半千隸書《唐宗圣觀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書《第一山》、蘇軾行書《游樓觀臺題字》;元趙孟瞓隸書“上善池”碑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jīng)》碑兩通。其字體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間,書法勁力蒼古,風格絢麗,近看是字,遠看如花,字字珠璣,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譽為“梅花篆字碑”。兩通碑側(cè)各有七個冷僻的字,為一般《字典》所不載,據(jù)稱為老君十四字養(yǎng)生訣,其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氣丹”。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里茸翠,以樓觀為最佳。”終南山樓觀臺以其悠久的道教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眾多的文物遺跡,吸引著古往今來的信士游客。

。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繡畫屏、聳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華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異洞、清池古廟著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大乙山。主要景點有太乙池、風洞、冰洞、翠華廟等。

太乙池為山間湖泊,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環(huán)列,池面碧波蕩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yōu)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巔之間,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 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15米,深40米,由兩大花崗巖夾峙而成。洞內(nèi)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的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 現(xiàn)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庫,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 ??勢磅礴,亦成一景。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至初三,翠華廟前皆有廟會。這時,游人如潮,十分熱鬧。

五臺青翠峭拔,富產(chǎn)藥材,古人稱它為終南神秀之最。山頂有觀音、文殊、清涼、舍身、靈應5峰,俗稱南五臺,以觀音臺最著名。 寶泉位于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為品茗休憩之佳地。獨松閣亦位于山腰,因閣中有一株古松,故得此名。閣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為覽勝之佳地。 觀音臺又稱大臺,位于獨松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臺視角開闊,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

Hash:807063a59c372ffbea85e93f83869b6a31963a10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