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馇酥:傳承千年的美味
陜西乾縣的馇酥,皮脆瓤酥,油而不膩,甜而不厭,香酥可口,不咬不嚼便可下肚,余香繞口不絕,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行走在陜西乾縣縣城的街上,尋覓到一家馇酥店。據(jù)當?shù)厝私榻B,這家店的老板是制作馇酥手藝的非遺傳承人。
老板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正在店中炸制馇酥。我們走近一看,其中有人就不禁說出:"哎呀,這不就是炸油糕嘛!"
乾縣馇酥
老板抬頭看看,微笑著說:"似油糕,但非油糕",說著把鍋中炸制成金黃色的馇酥撈出來整齊地擺放在盤中。然后抬頭說:"第一次見馇酥的人,大都會把它認作'油糕',但它們只是外形相似而已,吃起來差別很大。要嘗嘗看嗎?"我們幾個點點頭。
老板把剛出鍋的馇酥給我們一人遞了一個,我們拿著馇酥,便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想知道它究竟有何不同。
仔細品嘗后發(fā)現(xiàn),油糕是外皮酥脆,內(nèi)里綿軟;馇酥則是外皮酥脆,內(nèi)里也是酥而易化,看著油,但吃起來不膩,而且餡兒材料豐富,有糖、芝麻、青紅絲、核桃仁、花生等,但吃了后唇齒留香。
這么好吃的馇酥,是如何創(chuàng)制出來的呢?
和制作馇酥的面
關于馇酥的歷史,經(jīng)查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在修筑乾陵時,武則天巡視修筑情況,在工地發(fā)現(xiàn)廚師們用馬油和面,并用油炸制而成的一種食品,武則天食后非常滿意,并賜以"馇酥"的美名,列為宮廷食品。
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一者是當時修筑乾陵需要大量的勞役,除人之外,馬算得上是很好的勞力了,怎么可能將其殺死取馬油做食品呢?再者,當時工地勞役眾多,廚師連勞役正常飽腹的飯菜都不能按量供應,像馇酥這樣費時又講究的食品,怎么可能做出來呢?
因此,筆者認為,"馇酥是宮廷食品,后流傳到民間"的這種說法更為可信一些。故事是這樣的。
包馇酥餡
傳說,唐高宗李治身邊,有一個專管皇帝睡覺穿衣、吃喝玩樂的劉太監(jiān)。一天清晨,他對御廚說道:"圣上想吃一種油多而不膩,糖多而不厭,滋養(yǎng)而不過補,一到口就發(fā)酥的餅子,你們得想辦法做出來。"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
劉太監(jiān)一走,眾御廚面面相覷,不知該怎么辦才好。門外聞聽此事的一位老花奴對眾御廚獻了一計:"剛才劉太監(jiān)說的話,我在門外都聽見了,這不難辦,我有個法子你們可以試試。"
一個廚師忙問道:"老人家,你有什么好法子快說來聽聽?"
老花奴說:"馬油極香,核桃仁、黃桂滋養(yǎng)而不過補,可用馬油拌面,搟好后,做成橢圓形的餅子,然后用白沙< /a>糖、冰糖渣、青紅絲、黃桂、核桃仁拌成餡兒包上,放在菜油鍋里用文火炸熟,這樣就成了油多而不膩,糖多而不厭,滋養(yǎng)而不過補,一到口就發(fā)酥的食品。"
眾御廚聽了,立馬喜笑顏開,就立即著手做餅,并且很快就做好了。
劉太監(jiān)嘗了嘗很滿意,就小心翼翼地端上進獻給唐高宗。唐高宗咬了一口,滿嘴流油,但卻一點也不膩;雖說滿嘴糖餡,卻不過分甜,而且顏色金黃,香味四溢,到口就酥。所以,高宗吃得高興,就問劉太監(jiān)道:"這一馇就酥的東西叫什么名字?"
這一問,劉太監(jiān)頓時慌了手腳,這哪有什么名字,不過是自己獨出心裁罷了,但在皇帝面前可不能說不知道。如何辦呢?
正在左右為難時,突然想起剛才唐高宗所說的"一馇就酥",心頭不覺一亮,忙回答說:"我主真是英明,剛才一下就說出了這食品的名稱——馇酥。"
就這樣,馇酥從此就被列為宮中御食。
炸馇酥
據(jù)說后來,由于修乾陵,女皇武則天到奉天(今乾縣)巡視,看上了奉天縣的高頭大馬,就命奉天派一個專人殺馬取油,天天送往皇宮,供做馇酥時使用。時間長了,這個奉天人學會了做馇酥的手藝。他在臨終時,把獨生女兒叫到面前,將做馇酥的整個操作方法,詳細交待給她。從此,馇酥傳到了民間。
如今,馇酥已經(jīng)申遺,它的制作工藝是一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以,我們此行到乾縣,能嘗到這種宮廷傳出的千年美食,并且還是由這項手藝的非遺傳承人所制,真是莫大的幸運。
Hash:97ced2f6e9926288a8307e1629959b849a9fd0d2
聲明:此文由 中華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