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丨楚國良:話說湘潭十八總一一古代城總文化略考

紅網(wǎng)官方帳號

湘潭城總全圖

話說湘潭十八總

一一古代城總文化略考

文/楚國

在湘潭,有這么一首老民謠:

“......九總有個大埠橋,又賣勺子又賣瓢;十總到了香花園,婆婆老老搞宣傳;十一總,泥木工,泥木兩行都恰通;十二總,協(xié)盛西,黃芪黨參是補的;十三總,去環(huán)球,男女都剪包菜頭;十四總,洞庭春,酒席點菜有餛飩;十五總,真不差,6毛船票到長沙;十六總,倉門前,九如齋,不便宜;十七總,真奇怪,民辦廠子辦機械;十八總,大碼頭,鄉(xiāng)里雞蛋兌醬油......”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游玩,除去吃喝玩樂,可能最感興趣的就是對當?shù)氐牡孛龀鲆恍┳晕衣?lián)想,遇見一個特色的地名就不禁想問,這名字頗有意思,究竟從何而來。

“總”,是湘潭古老歷史的縮影。何為“總”?素以“九總”“十八總”存世,到底還有沒有別的總?各總又分布在哪?其中又承載了湘潭多少歷史文化記憶?本文為讀者進行解讀。

一一題記

一、地名的內涵

“總”是湘潭獨有的街道通名,“總”是元代之際沒有筑城前的一種市民組織。元朝以蒙古人、色目人管轄市肆,人稱之為總爺或總甲,“總甲管轄之地”即“總”。其歷史已有800年之久,以后沿襲。從這一角度而言,設置“總”的市鎮(zhèn)有千年以上了。清光緒刊《湘潭縣志建置》載:“宋行鄉(xiāng)里制,明行都甲制,城中設有坊?!笨偵蠈傧挛宥家患?,和平公園一帶為下五都二甲,文昌閣、石碼頭一帶為下四都,并說“坊、廂直街分總”。

湘潭城在明筑城前分為一至十八總,至清又將十八總外延伸部分稱十九總。各總之間設木柵門分隔,總的長度不一,戶數(shù)多寡不一,每總管理者,稱值年或首司。值年表示民間選舉、逐年更換,因此“總”是民間自治組織,略與今居委會相似。多選殷實戶有威望、熱心公務的人擔任,以管理公共事務,但非政府官吏。每總有更夫,多為孤寡人擔任,晝宿巷口更樓,夜晚開關柵門、巡更、照管街燈,他們生活十分貧苦。

1928年王捷俊重新命名街道后,總的界限逐漸模糊,但“總”的名稱經(jīng)800年而存痕跡,不能不說是湘潭的一個奇跡。

湘潭的“總”一是依序數(shù)劃分的,清嘉慶刊《湘潭縣志》說:“明時,宋家橋起直抵小東門,一、二、三總?!毕嫣丁爸裰υ~”的“小東門外柵欄三”就是指此?!叭氤菤v宣化街、大街、攀龍街、新街為四、五、六、七總,出生湘門為八總。”所以光緒刊《湘潭縣志》有“大埠(橋)在八總”的記載。

出了瞻岳門,走過平政橋,循河正后3條主要干路,東向西? ??,便是總上的地段了。原均為麻石路面,車馬和人,行在路面上,鏗鏘有聲,萬商云集,熱鬧繁華,尤以正街為最,分屬原雨湖壺山兩縣管轄。

九總河街,有行宮、九如、朱家、扶康、護國五碼頭,正街有王爺?shù)睢?a href='/nanyue/' target=_blank>南岳行宮、來褔巷、龍王廟、扶康廟、增福堂、護國寺,后街有萬家巷、爛布街、洛陽褔地、雨湖、八仙橋、長壽亭、黃恒橋、鰲魚池、三清宮、燈籠巷、太赤天宮、四面佛、懺心寺等。

十總河街有永州、鹽市、萬壽宮等碼頭,及壽佛宮、靖王宮,正街有濂溪祠、昭武賓館、萬壽宮,后街有曾家巷、鄭家巷、磁器巷、香鋪巷、軒轅殿、七星橋、鳳竹庵、石塔庵、義山等。

十一總河街有曹家、關圣廟兩碼頭,正街有關圣廟、臨豐賓館,后街有韓家巷、陶公祠、斗姥閣、太清官、雷祖殿、戴家巷等。

十二總河街有馬家、唐家、周家三碼頭及嶺南碼頭,正街有關圣殿,后街有大同街、周家巷、五顯廟、五材堆、發(fā)源庵、金容街、壽星街、煙柳堤、雨花別墅、老郎廟、主敬堂、保節(jié)堂、發(fā)源殿、孫家巷、白骨塔

十三總河街有黃龍古廟及碼頭,正街有新梁街,後街有周家巷、發(fā)源巷、上天符廟、雷壇砲巷、風茲坪、藥王宮。河街多經(jīng)營土產(chǎn)行及運輸業(yè),如著名的有怡和、太古、美孚等油行和大船公司,航輪至長沙、濱湖武漢商埠。

十四總河街有水符殿及碼頭,又有蔣家、黃龍巷兩碼頭,正街有黃龍古店,后街有坡子上、黃龍巷、子家巷、才馬巷、財神殿、萬春園巷、菉竹街、指南庵、五星廟、萬家坪、正氣宮、兄龍街、海會庵等。

十五總河街有興仁碼頭,后街有興仁巷、興仁街、梧桐街、石陽賓館、安仁賓館、興龍街、八景宮、清真寺、菊花巷、壽褔街等。

十六總河街有白公渡碼頭,正街有倉門前、新街口,后街有西昌公所、望新街、乾元宮、五谷殿、靜褔街、南岳行宮、吉祥街、三元街、六一庵、魯班殿、三官殿。河街多倉儲業(yè),碼頭除起卸貨物外,昔曾作殺人刑埸,諺云“不想活的上倉門前?!焙蠼侄嘟慵畷^,并? ?有小學如金庭、善德等校。1915年所建的魯班殿今猶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總河街有新碼頭、張家碼頭,正街有天后宮,后街有太平巷、鄴家巷、錢家巷,以及金家圍子、長箭巷、曹家巷、錢家山、萬紫園、絲茅巷、葫蘆洞等。

上下十八總河街,有方家、臨江、筷子、唐興寺、壺山五碼頭,及大碼頭、永壽亭、沙灣、源源巷、石嘴土地廟,正街有包爺?shù)睢?a href='/shizi/' target=_blank>獅子口、朱家巷、楠姆殿、送廴庵、唐興寺、觀音殿、筷子巷、袓師殿、仁壽宮、鼓樓門、孫家園子,后街有由義巷、居仁巷、陳家坪、孫家亭子、易家圍子、周家圍子、檀香佛、易家塘、圓通巷、文運街、燕子山、繁云宮、秦家碼頭、復興碼頭、陶公巷、道齊橋、蓮花石、極樂禪林。大碼頭人子喧嘩,形形色色,水陸兩忙,河邊舊有小火輪,南航易俗河、株洲、朱亭、衡山、衡陽等埠。

淥口今貌

株洲縣淥口老街有一至八總。很多人(尤其是淥口的老人)老是將“湘潭十八總的一至八總是在淥口”掛在嘴邊,并以此為豪。其實,淥口原有一至八總是沒錯,但與“湘潭十八總”沒啥關系。

淥口沿河邊的老街,原來叫淥浦路,后改津口路,現(xiàn)在叫淥濱路。淥口老街的一總從伏坡嶺開始,沿河邊一直到淥江與湘江的交匯處的關圣殿為八總。民謠唱道:一總工,二總谷,三至六總紅綠布,七總八總瓷器鋪。

淥口原屬湘潭是沒錯,但“湘潭十八總”的一總要從淥口排起毫無道理。其一,淥口是在隋朝隨建寧縣并入湘潭縣,在明代淥口已劃歸醴陵。湘潭與淥口兩地直線距離27公里,水路約60多公里;其二,從南朝時起雖有了湘潭縣名稱,但其地域在今衡東縣,到唐朝時原衡山縣北部劃歸湘潭縣,縣治設在洛口(今易俗河)。南宋時,縣治才移到今湘潭老縣城處。到元代湘潭縣建了城郭,并分城內、城外。約在元末明初才形成了“湘潭十八總”。即算是在縣城之外開始設一總,也應該從易俗河起;其三,“湘潭十八總”的一至八總本就在湘潭縣古城內,與九至十八總是連在一起的一個總體,這才是事實。

《湘潭縣志》等史料均有記載,古湘潭縣城位于湘江邊,其主體部分就是沿江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每隔一到兩里便有個集市,稱為“總”。從宋橋西到小東門為一、二、三總;宣化街到新街為四、五、六、七總;舊生湘門(通濟門外)為八總;緊挨? ?的平政橋為九總;萬壽宮處為十總;關圣廟處為十一總;關圣殿處為十二總;黃龍廟處為十三總;水府殿處為十四總;興仁巷為十五總;新街口為十六總;鄢家巷為十七總;太平街至鼓樓門為十八總;筷子巷到至唐興橋為上十八總;葉家碼頭至溝子口為正十九總和上十九總。

因十九總商業(yè)不繁榮,市民習慣只稱十八總。

一總至八總在縣城內,九至十九總在城外。先有一總至八總,后發(fā)展了九至十九總。因縣城內多是縣衙機關、兵營、糧草倉庫等,商業(yè)街沿江邊向城外的上游,即今湘潭一橋兩側發(fā)展,形成新街(后稱平政路)。新街的商業(yè)繁榮逐漸超過了城內,一總至八總逐漸衰落,直至消失。這就是如今湘潭沒有了一總至八總地名的原因。

而淥口正好有一總至八總,于是人們便以訛傳訛地將其對接湘潭十八總,還流傳著“湘潭十八總,沒有淥口對不攏?!睆摹耙豢偣?,二總谷,三至六總紅綠布,七總八總瓷器鋪”的民謠來看,淥口的“總”規(guī)模并不大。同時,并非只有淥口有“總”,其它一些地方也有“總”,如茶陵。

二、文化的外延

在古代,一個城市要發(fā)展,它必須具備區(qū)域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文化中心的條件。湘潭今城區(qū)的發(fā)展,同樣得益于它成為當時湘潭縣的縣治所在地。湘潭縣的版圖自唐代天寶八年(749)劃定,基本上穩(wěn)定了一千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漸次劃小,而它原來的屬地,是包括了今天的株洲市區(qū)與整個株洲縣的。湘潭的古縣治于唐天寶八年新設于洛口,即今天的湘潭縣城易俗河,至于是何時又搬到了今址,則無詳載可考,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宋代搬來的。

北宋有個孔武仲(1042-1098),字常父,臨江軍新淦(今江西新馀)人,仁宗嘉祐八年癸卯(1063)中進士,神宗元豐三年(1080)為江西信州從事,六年底(1084年初)離信州抵京,旋出任湘潭縣令,于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春離開湘潭之任赴京就職。他在湘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縣街重疊俯驚湍,正與湘江咫尺間。

侵齧最憂東匯水,蔽遮惟有北來山。

清流倒影樓臺壯,白瓦連云市井閑。

捍患持危功不小,亭亭千古鎮(zhèn)荒灣。

讀這首詩就明白了,這里寫的就是今天湘潭城區(qū)的地理,也就是說,湘潭縣治最遲是在1086年之前就搬到了今市區(qū)了。

湘潭古時候的老城區(qū)在現(xiàn)在的城正街,城正街有十里城墻包圍,共有五個城門對外:小東門、觀湘門、通濟門、新湘門和瞻岳門。而十八總(實際只有八總到十八總,從大埠橋到大碼頭)是晚清到民國形成的商業(yè)新城,每總又有正街和河街兩街平行。河街才是沿湘江而伴,河街有油行、米行和水果雜品行等,多為批發(fā);現(xiàn)十總“江西會館”(十六中)處及十七至十八總處仍有河街痕跡可尋。正街以零售為主,十一總至十二總主要以藥材行(批發(fā))和藥店為主,十三總至十四總以布店、百貨店、酒家為主,十六、七總則有多家錢? ?、金銀首飾行。

在每一總的街區(qū)范圍內,都建成了各具代表性的城市建筑,例如九總龍王廟,十總萬壽宮,十一總關圣殿,十二總華南戲院,十三總黃龍廟,十四總璀圓宮,十五總海會寺,十六總魯班殿,十七總觀音閣,十八總唐興寺。其中一些建筑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成為了湘潭市區(qū)現(xiàn)存古跡中的重要部分。

而且當時每總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關系,構成了湘潭獨特的早期社區(qū)文化。各總之間互相攀比爭斗,尤其在各項賽事或集會中,總總之間爭奇斗富尤為鮮明。乾隆、嘉慶時期十二總新建發(fā)源殿,與十三總天符廟舉行迎神比賽,遂以庫平銀元寶鋪路,從殿庭直到門口用該總湊集的約200萬兩銀子鋪成了真正的銀錢地毯。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湘潭的龍舟比賽仍有以“總”組建參賽隊互相競爭的習俗。

三、總市之繁華

昔日湘潭總市之繁華,王闿運在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刊《湘潭縣志》中有精彩描繪:

湘潭,湖外壯縣也,財賦甲列縣,民庶繁殖,官于此者恒欣然樂饒。民間為之語曰:“不貪不濫,一年三萬?!笔壤卟恢?,見可以多取,輒增取之。自承平以來,屢以錢漕訟。然公私悅利,穰穰尤甚。城外沿湘十余里,皆商賈列肆。及轉移,執(zhí)事者肩摩履錯,無慮數(shù)十萬人。其土著農(nóng)民合巨億計,孔子所謂庶哉富矣之邦歟!

他還特別提到,湘潭曾有“小南京”之美譽:

沿湘以上十余里,自前明號為小南京。依水列肆,不可以郛[外城,即郭],前湘后湖,形勢比于夏口。

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湘潭縣呂志里還收錄了另一首湘潭竹枝詞:

酒醉花飛燕子橋,肉湯白飯宋家淘。竹枝重譜新鮮調,低咽一聲湘水高。

岸花亭、燕子橋、宋家橋,俱在小東門外。杜甫發(fā)潭州詩:“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毕娼瓭O歌:“搖到宋家橋,白米飯,肉湯淘。”

《湘江漁歌》里使用的一個“淘”字,是典型的湘潭方言,它的意義不同于普通話中的“淘洗”,而是“摻入”“拌和”。刻意品嘗的,不是直接的肉類,轉而為湯汁,這是對美食更高層次的鑒賞,于此可見當時宋家橋一代的生活追求已經(jīng)接近了今人的標準。

清同治間劉光臨,寫了幾首竹枝詞,頗道出了湘潭的歷史滄桑,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笙歌越女曲吳娘,紅折桃花綠折楊。

十里金雞橋畔路,風流空憶吉藩王。

湘潭人對自己的總市情有獨鐘,民間說唱詞《湘潭景》對此有非常豐富的描繪。這里摘取若干句段,以窺其全豹。

東邊進城文星門,來往行人忙不停。

糧食鋪子真不少,車子擔子滿街跑。

麥子高粱谷米多,一船一船滿江河。

又有碓坊左右擺,南北貨物分好歹。

鄉(xiāng)里人上街來買枯,碓坊生意不馬虎。

推的推谷擔的擔米,買東買西人擠擠。

前文所引“肉湯淘”,反映了舊時一總的街市情狀,而這里反映的是湘潭舊縣城的城東門,實際上就是老四總的風貌。

觀湘門進城不何氣,小買小賣好生意。

豬血油餅雪花泡,心肺米面味又高。

百般貨物樣樣有,南貨鋪子買美酒。

是樣的貨物堆滿街,縣署衙門有官差。

惟有縣衙多寬闊,太爺衙前清風閣。

這應該是屬于五總的地界了。

還有一張生湘門,總上筆直好進城。

這張城門在八總,百姓要開官不肯。

本朝規(guī)定不能開,留個缺口作炮臺。

這里講的自然是八總。

無姓碼頭且丟開,正街講到后街來。

頭條老街叫喇叭,來往行人多通達。

上通總,下通城,河里挑水進鄉(xiāng)村。

擔的擔水洗的洗菜,河里喊船來過載。

城總之分割處,其后街為運水之通道

三街六巷九碼頭,慢打慢唱數(shù)情由。

十六總后街不何氣,京花壽服好生意。

梧桐箓竹舞風箏,由義居仁賜太平。

二三條街來如曲尺,來往人等誰能識。

個個都走大碼頭,誰知曲尺在街頭。

三街一氣數(shù)完了,六個巷子聽我表。

黃龍巷對杉樹巷,八十三家生意旺。

城外之總,唱詞多說的是殿堂廟宇,上面所引則是唱完諸總后而涉及到的城外總市的后街。

再數(shù)湘潭九碼頭,列位慢慢聽根由。

朱家碼頭修得久,馬家碼頭年深月久。

曹家碼頭藥材行,唐家碼頭接官亭。

官亭搭在南方丙,周家碼頭十三總。

蔣家碼頭有好寬,張家碼頭把紙竄。

方家碼頭人擠擠。喻家碼頭窯灣里。

湘潭的總市沿河而設,由河上岸,跨過一條窄窄的帶著吊腳樓的河街,便到了總上了;而連結河流與總市的,就是那一排排垂直于河流的眾多碼頭。

走過排沙子十八總,建福寺木屐賣得狠。

貨無二價本又真,兩邊都是石鼓亭。

丟開廟宇不數(shù)起,金雞橋在沙灣里。

兩腳不住走忙忙,河岸開的糧食行。

上去下來不打緊,鼓樓門在十八總。

如果說前面所引小東門一帶的米市主要是對本城居民米糧的供給,那么昔日的十七、十八總的沙窩與窯灣,則是糧食外運的主要的港灣。

一日從頭數(shù)到底,三張橋名朝河里。

宋家唐興大埠橋,明月山川對河朝。

大埠橋朝后湖里,早年有人擔水洗。

七星橋對八仙橋,千年古跡萬年牢。

唐興橋來茅坪閣,天天有人放棕索。

江山勝跡”刻丹崖,陶墳何冢在中間。

溝通王闿運筆下沿河十余里叢樓列肆的通道,有三座橋最為顯眼,現(xiàn)在只剩下尾頭的唐興橋了。其起首的宋家橋與中間著名的大埠橋(平政橋)早已化為埋設了通水管道的路基,無跡可尋。

湘潭從湘江村一級渠一直到窯灣街道的石子腦依次分為一總到十八總,之后一總至八總漸漸被其他名稱代之,只余九總至十八總。從清未、民國到解放初期,九總以上至十八總直至窯灣,曾成為湘潭的一條“黃金街道”,總市商戶林立,“每總積銀數(shù)百萬? ?”,“菁華萃集于此”,號“金湘潭”“天下第一壯縣”之美稱,自古至今聞名遐爾,聲譽遠播。

而這其中以十八總最為出名,位于錦灣的大碼頭至唐興寺為正十八總,唐興寺至唐興橋為上十八總。昔日的湘潭百業(yè)興旺,糧食交易日漸發(fā)展,錦灣又稱唐興灣,其沙灣成為谷米集散地。

錦灣便是現(xiàn)在的窯灣,作為湘潭最早的城區(qū)之一,這條河街,記載著千余年來這座城市的繁華和變遷。窯灣因其十八總的位置,成為當時重要貨物的中轉站,當年,江面上帆檣不絕,沿江一線碼頭商鋪、茶樓酒肆數(shù)不勝數(shù),各色人物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好不熱鬧。而隨著陸路交通的發(fā)展,曾經(jīng)商賈云集、鋪棧林立、運貨之船千艘云集的窯灣也漸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穿過窯灣的青石街道,站在窯灣昔日的碼頭。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了窯灣“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里”的盛景,這里是當時中國最典型的碼頭,繁忙生機與畫卷般的山水景色水乳交融。只是若干年后,一切歸于沉寂。商船、水手以及江岸等待的女子,那種驚心動魄、豪放溫情、令人沉迷的窯灣傳說,終成紙上文字。

參考文獻:

①何歌勁:談談湘潭的“總”市(原載湘潭大學校友總會微信公眾號)

②陳先樞:湘潭老街十八總(原載湖南文藝出版社《湖南老街》)

Hash:d58b117aa9f3a130e09deb32a1fc607a8d9e1c08

聲明:此文由 紅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