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水上樂園和龍門陣主題公園的門票是多少?
官網(wǎng)價格:加勒比海水世界門票150元/張
渝樂游直通車:超過1.5門票150元/張
1.2到1.5門票80元/張
1.2以下不需購買門票
注意事項
1、在游樂過程中要遵守各項水上游樂設(shè)施的游樂要求。
2、為了游玩過程中的安全,請在開始水中游戲之前做準備運動。
3、游泳、沖浪等水中運動消耗體力比較大,請在運動50分鐘后,休息10分鐘。
4、在體溫急劇下降或身體嚴重發(fā)抖的時候,請馬上從池中出來,并用毛巾等包裹身體,維持體溫進行休息或在溫暖的室內(nèi)設(shè)施游玩。
5、妊娠或月經(jīng)期間請不要下水游玩。
6、未滿3歲的嬰兒帶入水池時,請使用防水尿布。
7、所有水上游樂項目均會定期進行檢修和保養(yǎng),相關(guān)檢修和保養(yǎng)工作可能會造成部分游樂項目運行時間的延遲或暫停對游客開放,敬請留意游樂設(shè)施入口旁的相關(guān)提示。
8、身高、體重、年齡均要符合游樂設(shè)施的要求。
9、兒童、老人入園游樂,必須在有安全監(jiān)護能力的(成年)人陪同下,并且身體狀況等因素參與游樂項目。
10、不能服用違禁藥物游樂或酗酒情況下游玩水上游樂項目。
11、部分水上游樂項目比較驚險、刺激,請視個人身體健康狀況參與。
12、因暴雨、雷電、臺風等惡劣天氣因素,我園可能會在無法預(yù)選通知的情況下,暫?;蛲V箞@內(nèi)游樂設(shè)施,我園不會因此而實行門票延期或退票措施。
加勒比學生票一張也要100多呢,我現(xiàn)在有2張9月8日加勒比萬科業(yè)主水上嘉年華的票,因為我們有4個人,現(xiàn)在只有2張票,所以想轉(zhuǎn)讓,2張一共150,不知道您需要不~~ 有意請消息我~~
老年證,軍人,殘疾證 都是80元的門票但必須是本人! 大學生90!
都一樣啊 120 學生證啊 好像只有特定時間給的優(yōu)惠 其他證就不知道了 應(yīng)該不能吧
老龍門陣 | 從狀元橋說起,聊聊重慶舊城的那些橋 龍門陣
樓主:@俺老年癡呆病人
重慶舊城內(nèi)曾有好些橋,有人要問,重慶這座舊城是建在山上的,沒有大點的河、也沒有小點的溪,哪來這些橋?問得對。舊城里是沒得河、沒得小溪,但水溝總有幾條噻。水溝上面搭塊石板,不也是橋?只不過小了點而已。
一座城市不論大小,那怕是平原的城市,也得建些排泄雨水、生活污水的水溝。重慶城建在山上,從大梁子、通遠門坡上,也有自然流水形成的水溝。這些水溝,將坡上的雨水、人們的生活污水引入兩江之中。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將這些自然水溝加以改造,有的加上蓋,成了暗溝,也就是今天的下水道。沒有加蓋的明溝,為了行人通行方便,抬兩塊石板搭起,就成了板板橋。做個小拱圈,就成了石拱橋。就是有些干溝溝沒得水流,但不好過路,搭塊石橋在上面,也就是橋,算是旱橋。比如,今天的兩楊路七孔橋。更多的,是立交橋、人行天橋,這些都是旱橋。
重慶舊城內(nèi)有帶橋的地名好些個,最出名的怕是會仙橋,還有狀元橋、響水橋、九塊橋、香水橋、蹇家橋等等。橋雖說不存在了,但名字卻留了下來,有些還留到了現(xiàn)在,如響水橋等。之所以說會仙橋最出名,是因為這橋傳說是會過神仙的。又是上三步、下三步,就過了橋。會仙橋又是在最繁華的民族路上,離解放碑近在咫尺。在十多年前,這里還有一座會仙樓賓館,聲名在外。到了今天,這里有目前重慶第一高的大廈。
重慶舊城中有狀元橋一座,時隔久遠,已為人們淡忘。這座橋在哪點?為什么建這座橋?還在么?
小時在儲奇門,父親的老師,我們喊師爺,時常逗我們這些小崽兒,說是只要好好讀書,天天到狀元橋走一趟,就能考個狀元。有天,師爺叫家父同他一道去朝天門碼頭送貨,師爺看到我,說聲,娃兒,走,去踩狀元橋,于是跟在他們后邊。領(lǐng)著好幾個力夫,挑著生藥到朝天門。回來時,路過道門口,師爺指一段馬路說,娃兒,這點就是狀元橋。當時還小,也沒當回事,過后也就忘得干干凈凈。前些年退休了,有了時間。沒事時就翻了些書,看到一些關(guān)于狀元橋的零星資料,就收集了下來。整理出這個帖子,請大家分享。
狀元橋是一座橋,也是以橋為名的街。在今解放東路與道門口相聯(lián)的拐拐上,早先在川東道署門前,挨到縣夫子廟,邊邊就是夫子廟的洗墨池。修在這里,也有鼓勵在縣學讀書的秀才們,要勤奮讀書,才有高中狀元希望的意思。狀元橋街很短,以后并入縣廟街。二十年代后期,重慶建市,進行城市建設(shè)。開辟馬路時,因這帶地勢比較低,就將這座狀元橋埋在了馬路之下。在抗戰(zhàn)中,縣廟街并入了林森路,今天的解放東路。
這狀元橋自然是紀念狀元的,這狀元是誰呢?一個是馮時行,一個是蒲國寶,都是南宋朝的狀元。舊時巴縣的文廟里,也有雙狀元碑記載此二人。清代周開豐說馮蒲這兩位狀元:“巴國當南宋,馮蒲兩狀元,遺微存石碣,可復(fù)繼高騫?!蓖瑸榍迦说凝垶榱兀矊懹?a href='/shige/' target=_blank>詩歌贊頌:“有宋多才子,比肩兩鼎元,江山不曾改,紅杏尚依垣。”
馮時行,“恭州之南樂磧?nèi)恕保纤涡土?124)年進士,殿試中金榜題名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恭州之南樂磧在哪里?即今重慶渝北區(qū)之洛磧。(此時還沒有“重慶”這個名字,重慶得名是在1189年)。但是,這個問題有點說不清楚。有人說其祖藉在璧山,也有說在巴縣,就是沒人說是渝北。為何?就連民國《巴縣志》.人物列傳中,也說“其藉或璧山、或作巴縣”,一般認為是巴縣。
要說原因,一是,當時樂磧屬巴縣。樂磧在秦漢至西晉,為巴郡江州縣屬地。東晉為枳縣縣治,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1189)年一月,孝宗皇帝封子趙惇為恭王,二月趙惇受內(nèi)禪即位,八月以雙重喜慶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重慶得名及此開始)。北周武成三(561)年,改墊江縣(縣治今渝中區(qū))為巴縣,巴縣至此得名。同一年,撤銷枳縣,以縣域并入巴縣。因此樂磧在隋唐以前,就已經(jīng)是巴縣屬地,直至清乾隆十九(1754)年,將巴縣的江北鎮(zhèn)劃出,設(shè)江北廳,由重慶府同知管轄。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又分巴縣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區(qū)域,劃給江北廳。樂磧至此也從巴縣劃給了江北廳。江北廳1913年改為江北縣。
二是,巴縣縉云山東側(cè)山下梁灘壩(歇馬場,今北碚歇馬街道)有一個狀元鄉(xiāng),明代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狀元鄉(xiāng)”三個字,說是馮時行的故里。碑雖不在了,但以后碚青公路上曾有車站命名為狀元碑車站。軌道六號線到了北碚新城,也有車站名狀元碑。
三是,馮時行死后埋在銅鑼峽下游不遠的魚嘴沱。這里有座南平老人墓,隔此墓大約數(shù)十米,有另一個大的墳?zāi)?,相傳就是馮狀元的墓地。因此,說馮時行是巴縣的人,應(yīng)該沒有什么問題。
對于蒲國寶,是南宋開禧朝狀元。藉貫沒有大的爭論。他的家在苦竹溪,苦竹溪的源頭在鹿角(場)鄉(xiāng)(今巴南區(qū)南泉街道駐地)??嘀裣?a href='/beiliu/' target=_blank>北流,經(jīng)過雷家橋的龍門灣鯉魚石,鯉魚石的東面,有一個大院子。這座大院的房屋蓋的瓦片有些特別,是專門建的一座瓦窯,用統(tǒng)一的木模子,模子上刻了“狀元及第”。因此制成的每一匹瓦片上,都壓印得有“狀元及第”四個字。這座大院,就是傳說中的蒲國寶的老宅。他死后埋的墳?zāi)?,在縣西的祥里坎壩,乾隆年間劃給了璧山縣,今璧山區(qū)的蒲元鎮(zhèn)。
至于這座狀元橋建于何時?有說建于南宋,可宋、元、明歷代巴縣志都沒說過有此座橋。就連清代乾隆年間,巴縣知縣王爾鑒,在編修《巴縣志》時,也沒有說到這座橋。到了乾隆后期,才在地圖標出“狀元橋街”之名,想來是在乾隆以后才建此橋。
這座橋到了今天,還在不在?有的說是不在了,可也有老人說,這座橋還在。老人說,他在八十年代,曾去看過座狀元橋。去到那里時,還專門問了一些住家戶。
40年代重慶城地圖中的狀元橋位置▼
有一位當?shù)氐睦险哒f,在沒有修建馬路時,橋下邊一帶沒幾間房子,橋腳腳還長滿了芭茅草林林。修馬路時,這一段地勢較低,就把路面抬高,橋就埋在路面之下了。以后房子越修越多,有的房子就在橋邊,從下到上,修起了樓,橋也就擋在房子里面了。
他去看的這座橋,是從人家的住房進去,在靠馬路一側(cè)看到的。有三孔,是小石拱橋,每一孔大約跨徑兩丈左右。有一孔洞里面堆了些雜物,另外兩孔被房子擋住了,只能看一點拱圈。
馬路下的橋,是不是真的狀元橋,不好下斷語。
親愛的涯友
你曉得狀元橋在哪點兒不?
o(>﹏<)o
老龍門陣 | 從舊時重慶的官署說說道門口 龍門陣
從舊時官署說道門口
樓主:@俺老年癡呆病人
現(xiàn)今的重慶城(渝中區(qū))有兩個以舊時的官署命名的地名,一是巴縣衙門,一是道門口。重慶城有三千年的歷史,有國都,有郡、有州、有府、也有縣,這些都、郡、州、府、縣的治所都在今渝中區(qū),為何只留下這兩個地名呢?
古商周時有巴國,國都在江州。“巴國都江州”,說的就是巴國的首都設(shè)在“江州”。此江州的“州”不是州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只是水邊的高地,即江州縣縣城。巴國雖說沒留下一個地名,卻有周巴蔓子墓留到如今,也算是巴國都僅有的一個遺跡。
到了元末,明玉珍在重慶城建立大夏國,都城也設(shè)在重慶(巴縣)城。明玉珍死后,葬于今江北城。大夏國因為沒有幾年就沒了,與國都有關(guān)的地名當然一個也沒留下。不過,在南岸的長江邊,有一座大佛寺,卻是大夏國都察院一個叫周興的官員奉旨修建的??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遷來重慶,定為陪都。國民政府門前的一條街,曾命名為國府路。五十年代初,改國府路為人民路。
除了國都,還有巴郡、永寧郡、南平郡。永寧郡的時間很短,復(fù)為巴郡。南平郡時間也不長,沒幾年又并入了渝州。這些郡治也都在今渝中區(qū),也沒留下過相關(guān)的地名。
重慶城還設(shè)過總督衙門,但時很短,還都借用原有的建筑。比如清順治年間,四川總督李國英的總督府,就設(shè)在相對完好的石灰市的試院。清康熙九(1670)年,川湖總督又設(shè)在重慶試院。很快又改為陜川總督,移駐漢中。因為時間太短,同樣也沒有留下有關(guān)督府的地名。
還有州。梁武帝太清朝設(shè)楚州,西魏改楚州為巴州。幾年后,又回復(fù)為楚州。隋代改楚州為渝州,唐代及宋代為渝州。到了宋徽宗年間,在渝州的趙氏宗族趙諗圖謀不軌,想造反,結(jié)果被平定伏誅。朝廷以渝州從此恭順大宋之意,改渝州為恭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正月,封其子趙惇為恭王。二月,孝宗內(nèi)禪,趙惇登基,是為光宗。光宗以恭州為潛潘,升為重慶府。自此重慶得名。這些州府的治所,都在今渝中區(qū),經(jīng)歷了千數(shù)百年,可都沒有留一個地名給后人。
辛亥革命后,重慶府衙門成了蜀軍政府的財政部駐地。1913年,袁世凱下令全國廢除府制,重慶府遵令撤銷。“府”是一級政權(quán),“重慶府”的“府”沒有了,“重慶”兩字就沒有附著點。重慶府沒有了,只剩巴縣還在。只好改回來叫巴縣,重慶城又成了巴縣城。官方文書上,不再出現(xiàn)重慶兩字。
但在民間,叫巴縣城的有,叫重慶城的也有,反正都是一個地方。好在劉湘在幾年后設(shè)立了“重慶商埠督辦”,又恢復(fù)了重慶一名,這是后話。巴縣官方為了集聚財力,就把重慶衙門這座官產(chǎn)對外拍賣。巴縣總商會與各商會商量,集資組建了一個大同公司,并拍買下了這座官產(chǎn)。于是,大同公司將府衙以及附屬的行臺、經(jīng)歷署等建筑,改建成了商業(yè)場。今天的西大街、西二街、西三街、西四街一片,都是原重慶府衙所在地。
為什么這些國、郡、州衙門沒有留下個地名呢?想來與戰(zhàn)亂有關(guān)。明末,張獻忠攻入重慶,殺了從陜西逃來的瑞王、道、府、縣官等人,將諸衙門放火燒了。致便史籍被毀,后人無從知曉前朝史事。且民眾十有九死傷,逃離失所。清四川總督李國英到任后,方補筑通遠門一段城墻,又命重建府衙、府文廟。隨后復(fù)建巴縣縣衙、重慶鎮(zhèn)總兵署等。
到了今天,叫了800多年重慶,也沒有一個以重慶府衙為名的街巷地名。本來在重慶府衙前,有一條新豐街,是豐瑞樓和新豐樓兩座計時用的譙樓而名。這條街,與重慶府巴得到點譜譜,但在重慶建市,擴建街道時一并拆除。新豐街也并入了南干道,抗戰(zhàn)中,命名為林森路(今解放東路)。至于今天有重慶村一名,與當年的重慶府沒有絲毫關(guān)系。
重慶以前為巴縣。巴縣之前有墊江、江州縣之名。江州縣在周時就有,南齊時永明五(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縣治仍駐今渝中區(qū)。到了北周武成三年(561)年改墊江縣為巴縣。一千多年來,巴縣衙門駐在下半城,就沒動過。
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的1939年,明令重慶市為陪都,為行政院直轄市。巴縣政府此時尚屬四川省管轄,這時才從下半城遷往土橋,最后定駐魚洞。巴縣政府遷出巴縣衙門后,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大堂、二堂建筑多以毀壞拆除,但現(xiàn)今還保留的一座殘破的后堂建筑,成了市級文保單位。說是準備維修復(fù)建,作為旅游景點。除此以外,還留下一條巴縣衙門街,至今仍在。
道門口,是明清朝川東兵備道衙門的所在地。在元代、明代以及清代,都有道一級政權(quán)。重慶府在元朝時改稱為路,屬四川南道。明代屬上川東道,清代屬川東道。時而叫分守道,時而叫分巡道。但是,這些道臺衙門只是省級督撫衙門的派出機構(gòu),并不是一級政權(quán)。
為什么要設(shè)立這叫川東兵備道這一座衙門呢?明代,重慶鎮(zhèn)總兵為了整飾文案,整頓軍備,設(shè)了一個中軍守備,馮世修為中軍守備,以輔助總兵管理軍中事務(wù)。可以說,這可能是兵備道的雛型。明代的武官,大多沒讀過書,或者粗通文墨。打仗雖說勇猛,沖鋒陷陣、排兵布陣尚可,但一接到上鋒傳來的公文,就有點看不懂。戰(zhàn)后要寫個奏章,也說不到點子上,因此常常誤事。朝廷覺得長此以往,總要出點事。
于是就讓朝中大臣下到各鎮(zhèn)、衛(wèi)總兵處,幫忙去整理軍中各類文書檔案,幫忙出主意,商討軍中事務(wù)。這些人并不參與軍中的指揮、或帶兵打仗。并且是臨時性的,一旦事畢,就要離開軍中。過一陣子,軍中的事務(wù)又會死灰復(fù)燃,亂成一團。
重慶鎮(zhèn)總兵馬文升,考慮到軍中老是這樣子,總不是個辦法,必須設(shè)法改變。他設(shè)想,在軍中設(shè)一個副僉,來掌管軍中這一類事務(wù)。僉,是全部的意思,副僉,是輔助主官管理軍中事務(wù)的副職。他為此寫了一個奏章上報朝廷,得到了皇帝的批準。這個副僉,即為整理兵備的道員,亦稱兵備道。從這時候開始,重慶鎮(zhèn)設(shè)立的這個兵備道,成了第一個。而王乾章,則是這個兵備道的第一任道員。
清隨明制,也沿習官署的設(shè)置。清康熙八(1669)年,在東水門內(nèi)的重慶府城隍廟一側(cè),修建了川東兵備道衙門。同時也指令川東道臺兼管軍備,稱為川東兵備道。
川東兵備道管的是川東一帶數(shù)十個縣,比重慶府管轄的范圍大得多。因此在重慶城內(nèi),是最大的一級衙門。建有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廂房、偏房、庖廚、茅房等建筑。一般官署多座北朝南,大轅門進去才是照壁。川東道道臺衙門也不能免俗,道臺衙面江背山,算是座“北”朝“南”。受地形的限制,大堂朝向的“南岸”。面對著南岸的龍門浩,實際是東方。大堂面對的照壁背后,就是蓮花街,開不了大轅門。只好設(shè)東西兩座轅門。東轅門對著的是大十字,即打銅街與陜西路、東正街交匯處。東轅門是主要通道,與大十字之間的空壩子,就叫道門口。這個名稱一直叫到現(xiàn)在,也有三百多年了。西轅門對著的府城隍廟外的巷子,出門經(jīng)巷子出狀元橋。蓮花街、狀元橋是今解放東路靠道門口的一段。今天的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這一片,大致就是原先的道臺衙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重慶民眾也起來響應(yīng),重慶成立蜀軍政府。之前,清川東道臺已經(jīng)逃走,道臺衙門也名不副實。蜀軍政府的行政部,就駐進了川東道臺衙門。蜀軍政府與成都的大漢軍政府合并以后,將行政部改為行政司、又改叫川東宣慰使、觀察使、道尹等等,走馬燈似的換著名稱,但都駐在道臺衙門。
最后道尹也不設(shè)了,道臺衙門又空了起來。后來的四川省長鄧錫候、賴星輝,都把省政府設(shè)在道臺衙門,隨后不久遷往成都。劉湘以四川善后督辦的身份來到重慶,因為實力有限,占的地盤也不大,只有巴縣、壁山兩縣,人們嘲之為“巴壁虎”。為了擴充實力,他看到這道臺衙門空起的,就把這一座官產(chǎn)接收過來,準備改造為一個市場。
道臺衙門的建筑格式與市場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加上衙門已經(jīng)破爛,于是全部拆了??盏刂虚g的一塊地,被世界書局購得,建了一座大樓。四周修建為寬闊的街道和房屋,用作商場營業(yè)場所。沒幾年,這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大樓被火神光顧,遭燒得精光。這家書商損失慘重,再也沒錢重建。還是一家銀行接了過去,改建成一樓一底的樓房,作銀行的營業(yè)場所。以道臺衙門改建的商業(yè)場,因為是第一個,就取名為第一模范市場。
川東道臺衙門沒了,卻留下一個道門口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