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縣桃坪鎮(zhèn)旅游 理縣桃坪村
導(dǎo)讀:理縣桃坪鎮(zhèn)旅游 理縣桃坪村 1.理縣桃坪村 2.理縣桃坪鄉(xiāng) 3.理縣桃坪村有幾個組 4.理縣桃坪村區(qū)位圖 5.理縣桃坪村農(nóng)耕耕作方式 6.理縣桃坪村區(qū)位規(guī)劃圖 7.理縣桃坪村動物 8.理縣桃坪村行政規(guī)劃 9.理縣桃坪村規(guī)劃
1.理縣桃坪村
南充市閬中-嘉陵第一江山,成都市雙流縣黃龍溪-千載碼頭,阿壩州理縣桃坪羌寨-古建奇葩,成都市大邑縣劉氏莊園-大邑安仁,瀘州市合江縣佛寶-鹽道重鎮(zhèn),樂山市犍為縣羅城-山頂船城,瀘定縣磨西-冰川門戶,巴中縣恩陽-巴山古鎮(zhèn),宜賓市李莊-抗戰(zhàn)后方,甘孜州丹巴-嘉絨風情。
2.理縣桃坪鄉(xiāng)
理縣有雜谷腦鎮(zhèn),薛城鎮(zhèn),米亞羅鎮(zhèn),古爾溝鎮(zhèn),夾壁鄉(xiāng),樸頭鄉(xiāng),甘堡鄉(xiāng),蒲溪鄉(xiāng),上孟鄉(xiāng),下孟鄉(xiāng),通化鄉(xiāng),桃坪鄉(xiāng),木卡鄉(xiāng)總共十三個鄉(xiāng)鎮(zhèn),縣鎮(zhèn)府的駐地在雜谷腦鎮(zhèn)
3.理縣桃坪村有幾個組
門票:免費。
薛城古鎮(zhèn)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羌寨村,是古軍事重鎮(zhèn),風景優(yōu)美,歷來有“熊耳秋風”、“筆架獻奇”、“獅頭望月”、“隴山古雪”、“淪水東流”、“石門遺響”、“箭山晚照”、“夷關(guān)暮茄”、“古燈夜明”、“封侯掛印”等薛城十景,引人入勝。
古跡是“籌邊樓”、古人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革命文物有1935年紅軍在古老的“寧江門”城墻上鑿的石刻標語等。
地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羌寨村
4.理縣桃坪村區(qū)位圖
羌寨 拼音:qiāng zhài 羌寨簡介: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國唯一的羌族人民聚居的自治州,在這片孕育出九寨溝、四姑娘山的美麗畫境之地,一座座古樸典雅的羌寨猶如一顆顆寶石點綴其間。
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原聚居于甘肅、青海一帶,后來逐漸遷往岷江上游地區(qū),現(xiàn)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州的理縣、汶川、茂縣一帶。位于阿壩州理縣境內(nèi)的桃坪羌寨,是最具羌族風情的民寨之一。5.理縣桃坪村農(nóng)耕耕作方式
1469米。
1、羌寨是名副其實的“寨”,它們大多依山臨水,踞于險要之處,而且每寨都有高高聳立的石碉樓,寨中的明路、暗道錯雜,還有隱蔽的水源和藏糧之所,完全是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 羌寨碉樓是羌族地區(qū)有特色的一個表征。無論哪個羌寨,都有一座甚至多座碉樓。
2、桃坪歷史悠久,該村寨有古樸濃郁的民風民俗,神奇獨特的羌民族建筑,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著古樸迷離的羌族歷史。在桃坪羌寨內(nèi)羌民們都保留著傳統(tǒng)的生活習慣,穿著整齊民族服飾的老者等。
3、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前往桃坪羌寨看民族歌舞表演,參觀神奇獨特的羌族建筑,品嘗特色美食,羌族男子大多心靈手巧,長于用針線刺繡編織標致的圖案。
6.理縣桃坪村區(qū)位規(guī)劃圖
理縣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地處北緯30°54′43″--31°12′12″,東經(jīng)102°32′46″--103°30′30″,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縣名為理縣。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縣人民政府,屬茂縣專區(qū)。1951年11月縣治由薛城遷雜谷腦。1958年7月析縣成立含汶川、茂縣在內(nèi)的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6月分縣恢復(fù)理縣至今。 理縣屬山地型立體氣候,幅員面積為4318.36平方公里,人口總數(shù)44459人(2017年),轄5鎮(zhèn)8鄉(xiāng),共有村民委員會81個,村民小組202個,居委會7個,擁有米亞羅紅葉風景區(qū)、畢棚溝自然風光、孟屯河谷原始生態(tài)、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景點。[1]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準理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1月,理縣榮獲2018年度全省重大農(nóng)村改革任務(wù)推進示范縣榮譽稱號。
7. 理縣桃坪村動物
有學(xué)者認為漢藏羌共同的祖先是古羌人。
1.6萬年前,古夷人從南陽盆地的古苗人中分化出來,并很快占領(lǐng)華北平原。最初,東夷人的組成是東夷甲支為主,東夷乙支次之,其余古黃種人基因及古印第安人基因占極少比例。
但在1.6萬-1.3萬年前之間,東夷乙支突變出「東夷晚支」O2a2c1-M134,其人口繁衍逐漸超過東夷乙支的規(guī)模,僅次于東夷甲支,并且擴散至南起江淮、北至遼河平原的華東地區(qū)。
1.4-1.3萬年前左右,中原地區(qū)的「東夷晚支」又突變出一個新的類型,「漢藏支」O2a2c1a-M117。這一支是漢語族與藏緬語族的共祖,我們稱之為「古羌人」。
古羌人以中原地區(qū)為根據(jù)向四方擴張,但東、南、北三個方向的擴張都沒有明顯的成果,因為河北、山東、江淮、南陽盆地早已經(jīng)是古夷人和古苗人的地盤。
只有往西方的擴張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從中原往西,有兩個通道,一個是洛陽盆地西端的崤山通道,一個是太行山與王屋山交界處的太行山谷通道。通過這兩處,古羌人可以分別抵達關(guān)中盆地、山西高原,這兩處廣義上都屬于黃土高原的范疇。
在1.3萬年前左右,全球均溫已經(jīng)上升到與如今接近,僅低1℃左右。黃土高原的東南部恰好處在400毫米降水線附近,山西高原與關(guān)中盆地比今天略微干冷,覆蓋著中溫帶闊葉森林,也適合半只腳步入農(nóng)業(yè)時代的古羌人進行簡單的刀耕火種。
而當時的黃土高原北部,由于更加干冷,氣候類似于現(xiàn)在的鄂爾多斯高原,而當時的鄂爾多斯高原更加干旱,類似于賀蘭山以西的干旱沙漠。
后來氣溫升高,氣候更加濕暖,古羌人才會往黃土高原中北部遷徙。但在1.3萬年前,他們顯然更喜歡相對比如濕潤的山西高原和關(guān)中盆地。
不過在關(guān)中盆地西側(cè),還有一個同樣相對濕暖的地區(qū),隴西高原。從關(guān)中盆地的西端,渭河支流的汧水河谷,沿著隴山東麓往西北方向行進,就可以穿過隴山山脈中的山谷通道,進入到隴西高原。
隴西高原屬于黃土高原的西南版塊,南面正處在岷山與秦嶺西端的交接處,夏季的東南季風可以從隴西南部的山區(qū)進入這里,帶來可觀的降水。這使得隴西高原雖然比關(guān)中盆地偏西北,卻并沒有像黃土高原中部那樣形成干旱的草原,而是和東面的鄰居一樣,覆蓋著溫帶森林。
進入隴西高原的古羌人,擊敗驅(qū)逐當?shù)氐男伦厝?,而后定居下來,他們甚至在新棕人生活過的村舍舊址上重建新的村落。隴西東北部靠近隴山、如今天水秦安縣的大地灣,就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遺址,稱作「大地灣遺址」?!复蟮貫尺z址」1.3萬年前屬于新棕人的舊石器文化層,1.3萬年前以后,則突然進入了古羌人的中石器文化層。
如果僅僅只到這里,那古羌人的地域、人口都不能與古夷人、古苗人相比。
8000年前左右,距古羌人抵達隴西已經(jīng)將近5000年之久時,全球均溫上升到17℃左右,比現(xiàn)在還高1-2℃,青藏高原比現(xiàn)在更加濕暖。古羌人從隴西高原西南端、岷山山脈與祁連山脈交接處的洮河河谷、湟水河谷進入青藏高原。
從湟水河谷向西,進入的是湟水谷地,這里是現(xiàn)在青海省會西寧所在地。湟水谷地的降雨、溫度適中,適合古羌人發(fā)展原始農(nóng)業(yè)。
不過湟水河谷以西的青海湖盆地和海南盆地,海拔更高、降水更少,就不太適合農(nóng)業(yè)了。
不過這里覆蓋著成片肥美的草原,生活在藏羚羊、牦牛等大型食草動物,處在刀耕火種時代的古羌人,放棄種植粟的定居生活,回到純漁獵時代,并不是一件難事。
以捕獵牦牛、藏羚羊為生的古羌人,在5000年前左? ??成功馴化牦牛,并沿著「唐蕃古道」,越過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進入到青藏高原南部的衛(wèi)藏地區(qū)。在那里,他們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已經(jīng)有先來者了。
先來者是從云貴高原西北部遷徙而來的「近古彝人」的一支——古羌藏人。2萬年前左右,古濮人中的古泰人從嶺南往云貴高原遷徙,驅(qū)逐了那里的「次古彝人」,并且有一部分古泰人融入到「次古彝人」中,形成「近古彝人」。
但「近古彝人」依然受到滇東、黔中等地的古泰人的壓力。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qū)開始變得宜居,「近古彝人」中的「古羌藏人」逐漸往西遷徙,分部到整個川西高原,并在1萬-8000年前左右,擴張到青藏高原的中西部。
這一支彝人雖然在文化、樣貌上與云貴彝人相似,但父系基因卻不是主流的F2,而是與日本新阿伊努人父系D2基因更接近的D1基因。D1族群擴張到衛(wèi)藏地區(qū)時,又突變出新的類型D3,并成為那里的主體基因。
5000年前左右,擴張到這里的古羌人與古羌藏人混血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藏人。今天藏人父系中的古羌支O2-M117基因,與古羌藏基因D1、D3基因持平,這正是5000-4000年前之間兩者融合的產(chǎn)物。
這樣的融合除了康藏地區(qū)外,也發(fā)生在高原東北部的松潘草原。古羌人隴西支除了往湟水河谷擴張外,還往洮河上游遷徙。穿過岷山山嶺之間的洮河河谷,便來到了著名的大草地——松潘草原(若爾蓋草原)。
與其他草原不同的是,松潘草原四周都是海拔超過4千米的高山,而草原本身海拔也超過3千米,蒸發(fā)量很低,又能充分接受夏季風雨水的滋潤,又有高山融化的雪水,使得這里的草原極為濕潤,形成無數(shù)的小湖泊和沼澤地。
松潘草原之所以著名,除了紅軍過草地的故事以外,還因為它是歷史上著名的氐羌的發(fā)源地,白狼羌就生活在這片草原上。
如果說「白狼羌」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的話,那說起他們的后裔——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人,很多人就應(yīng)該知道了。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征討西戎、東漢百年「漢羌戰(zhàn)爭」、唐朝與吐蕃戰(zhàn)爭,使得松潘草原地區(qū)的羌人部落被迫陸續(xù)遷離故土,從川西山地南下進入川南和滇北。
著名的旅游城市麗江一帶的納西族,以及以母系社會「走婚」和瀘沽湖聞名天下的摩梭族,都是那次羌人南下大潮中,從松潘草原遷徙到滇北的,他們又被稱作「牦牛羌」。
也正是這次羌人南下潮,征服了滇北的「近古彝人」,使兩者融合形成現(xiàn)在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
此外,羌人的南下,迫使云貴等地的泰人往南遷徙,進入撣邦高原和湄南河平原,征服了那里的「孟-高棉人」,形成后來的泰族,并建立泰國。
也有一些羌人部落在云南沒能立足,比如「牦牛羌」的分支「白狼羌」。「白狼羌」南下進入伊洛瓦底江盆地,由游牧轉(zhuǎn)化為農(nóng)耕,逐漸成為緬甸人口最多的主體民族——緬族。
他們的南下,不僅將漢藏語系擴張到云貴和緬甸,也將漢藏支基因(O2a2c1a-M117)擴張到那里。今天的緬甸緬族人父系基因中,古羌支基因的占比甚至高達100%,以至于讓很多人誤以為,O2系基因是從緬甸北上云南而進入東亞的。
不過在「白狼羌」南下之前,5000-4000年前左右,「古羌人」與「古羌藏人」融合而成的羌人,就已經(jīng)南下過一次了。他們越過松潘草原東側(cè)的山谷,沿著岷江上游支流河谷一路順流而下,抵達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
那時的成都平原還是一片沼澤密布的地方,稱作「蜀?!?。遷入蜀海西北岸的這支羌人,用新掌握的青銅技術(shù),興修水利,逐漸把蜀海改? ?成良田。他們就是三星堆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古蜀國的古蜀人。
在往西南和南方擴張的同時,隴西古羌人還往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擴張。
在1萬年前左右,河西走廊接受來自祁連山雪水的滋潤,形成水草豐茂的草原、遷徙到這里的古羌人,以狩獵采集為主,刀耕火種為輔,形成了古西戎人。
5000-4000年前左右,在中亞的家羊、家馬和小麥傳播到河西走廊后,古西戎人由「半漁獵半農(nóng)耕」族群變身為「半農(nóng)半牧」族群。在河西走廊西端,也就是新疆東部的吐火羅人的壓力下,古西戎人往東方遷徙擴張,重新占領(lǐng)隴西高原,并越過隴山,進入黃土高原中部,即現(xiàn)在的隴東高原和陜北高原,并向北擴張到河套,向東擴張到山西高原的中北部。
商周之際,古西戎人甚至越過太行山脈,進入到河北平原。建立中山國的白狄,就是古西戎人后裔的一支。關(guān)于他們的故事,我們后面還會詳細講述。
到4000年前左右,東亞地區(qū)以中原為核心,基本形成了東夷(古夷人)、西戎(古西戎人)、南蠻(古苗人)、北狄(古西戎人)的格局。
8.理縣桃坪村行政規(guī)劃
阿壩羌寨主要有
1 .桃坪羌寨
位于阿壩州東南緣理縣桃坪鄉(xiāng)。桃坪羌寨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筑群。其完善的地下水網(wǎng)和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筑藝術(shù),被中外學(xué)者譽為羌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
對羌族人來說,無碉就不成寨,所以過去的羌寨中碉樓林立。歷史上桃坪羌寨有6座碉樓,后來損害了3座,現(xiàn)存的3座均有9層30米高。與其他碉樓不同的是,桃坪羌寨碉樓的墻面砌出了一個波紋,讓樓房所受壓力通過這一曲線波紋分流擴散,同時又使單調(diào)的墻面具有特色。歷經(jīng)千年風霜雨雪的洗禮,以及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碉樓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桃坪羌寨是一個集日常生活和戰(zhàn)爭防御體系為一體的古老城堡,它的路網(wǎng)、水網(wǎng)、房頂共同構(gòu)成了三維立體交叉的道路網(wǎng)絡(luò)和防御系統(tǒng),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處。如今戰(zhàn)爭的硝煙已散盡,迷宮般的建筑早已失去看抵御外敵的意義,但它精湛的建筑藝術(shù)和包含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依然栩栩生輝,成為研究羌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
2蘿卜寨村
蘿卜寨村位于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xiāng)境內(nèi),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黃泥羌寨。
……
阿壩羌寨大大小小共有8處,其中桃坪羌寨最出名
9.理縣桃坪村規(guī)劃
兩個羌寨各具特色,都好。
桃坪羌寨位于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xiāng)。桃坪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漢時即在此設(shè)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御重區(qū)便已存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調(diào)”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網(wǎng)、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筑藝術(shù),被中外學(xué)者譽為“羌族建筑藝術(shù)活化石”、“神迷的東方古堡”。
坪頭羌寨位于四川阿壩州茂縣境內(nèi),海拔1688米,全村500余戶,近2000人,95%是羌族。羌鄉(xiāng)古寨是“5.12”地震后,整合兩個保留歷史傳統(tǒng)羌文化精髓的古寨資源,在恢復(fù)重建基礎(chǔ)上,精心規(guī)劃的新興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可感受歷史悠久的土司官寨文化、原生態(tài)羌族民俗文化、羌族飲食文化、羌繡藝術(shù)文化等古羌民族各種領(lǐng)域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座絕無僅有的世界羌文化活態(tài)博物館。
Hash:141b5e177e756376121c661b66d7e55b7b77646d
聲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