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老昆明的城市布局特點
明代,昆明城市建設的最大特點是開始用磚筑城。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昆明歷代筑城均為土城,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間才改筑磚城——云南府城。據(jù)記載,云南府城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周圍九里三分,“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案叨删懦叨纾蚰?。城共六門,上各有樓:南門日麗正,樓日近日(原名向明,清總督范承勛易今名);大東門日咸和,樓日殷春;小東門日敷澤,樓曰璧光;北門曰拱辰,樓曰眺京;大西門曰寶城,樓曰拓邊;小西門曰威遠,樓曰康阜。居南門西偏者為鐘樓。環(huán)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關,跨隘街市……?!泵鲿r,南關街道寬丈余,中間分三道,行走的人左邊為仕官,右邊為商旅,中間為王公貴人。
明代的昆明府城已不是舊城規(guī)模,而是向盤龍江以西拓展。城內主要是衙署、官邸、寺廟,一般居民很少。近郊多是王公顯貴及士大夫的園林別墅。黔寧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布政使司署、提刑按察司、都指揮使司都集中于今正義路、威遠街一帶。整座磚城的城區(qū)面積約有3平方公里。
清代沿襲明制,仍以昆明為省會,稱云南府城為省城或會城。云南府轄四州八縣,即晉寧、安寧、昆陽、嵩明四州,昆陽、宜良、嵩明、富民、呈貢、易門、祿豐、羅茨八縣。清初,總督蔡毓榮革除了吳三桂的十大弊政,沒收其全部莊園改為民田,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使昆明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城區(qū)顯著特點是:明代以前城 內僅沐氏私第和以衙門寺廟為多,自清代開始民戶漸多,商業(yè)逐漸興盛。城南的廣聚街(金碧路)、南校場(寶善街一帶),城東的咸和鋪、米廠心,城西的慶豐街、鳳翥街都成為商業(yè)鬧市。南門外從三市街到塘子巷至得勝橋為商業(yè)中心,著名的“云津夜市”即在這一段。大西門外地臺寺到北門的蓮花池,原為吳三桂的安阜園所在地,吳叛亂結束后,這一帶也成為繁華地段之~,以虹山角最為熱鬧。另馬市口到三市街至金馬、碧雞坊~線,列市縱橫,繁盛異常。三、四牌坊為商賈交易市場,也極繁榮。據(jù)載,清代云南府城內主要商店有:
南正街、三牌坊:從南門直線向北,為省城第一條繁華街道。有洋紗鋪30余家,絲線鋪20余家,其余為洋雜貨鋪。
四牌坊、馬市口:有陶磁器鋪10家左右,洋紡鋪數(shù)家,外有書鋪、藥鋪及勸工局售貨處。
轅門口、東院街:開設鞋帽鋪、洋雜貨鋪。
西院街、福照街:西院街以棉衣鋪為多,并有馬鞍店數(shù)家;福照街售上等衣類、蒲團;二纛街以玉石器、銅器、衣類店居多。
天開云瑞坊附近(今正義路中段)
長春坊、樹皮坡、東門正街:以飲食、古玩、鹽行店鋪居多。
糧道街:多為客棧、夫行。
書院街:主要為刺繡、書畫裝裱店;小西門正街相雜有小店鋪。
南門外:三市街有米商及飲食店十余家,賣菜多設露天地攤;太平鋪、鹽店街多為鹽店。
東門外::金牛街主要為畜牧市場和制革業(yè);豬局(珠璣)街則雜開小店。
西門外:永平街、慶豐街有米商數(shù)家。
大商店多在南門外,交通便利,成為商埠。
在城市建設方面,在明代原有舊城的基礎上,清代先后對昆明城區(qū)修理過23次,尤其街道有了較大發(fā)展。城郊共有三坊、十八鋪(或二十四鋪)。城區(qū)內外約有大小街道150余條,大小巷道400多條。
三坊:一是崇政坊,南起南門,北至馬市口;二是報功坊,南起馬市口,北至圓通街;三是世恩坊,在北門街附近。
二十四鋪為:高山鋪、忠愛鋪?
?中端鋪、羊馬市鋪、魚課司鋪、土橋鋪、雞鳴橋、石橋鋪、新城鋪、云津鋪、三義鋪、嵩(高)山鋪、三元 鋪、十里鋪、咸和鋪、太和鋪、金牛鋪、敷澤鋪、桃園鋪、商山鋪、螺峰鋪、文林鋪、勝應鋪、龍翔鳳翥鋪。
清代初、中期,隨著經濟的逐步發(fā)展,風景游覽區(qū)也有增加。如初步開發(fā)了天下奇觀石林,九層十一閣殿宇的龍門,滇池岸邊的大觀樓,以唐梅、宋柏、明茶著稱的黑龍?zhí)?;重鑄了高6.7米、寬7·2米、深6.2米的鳴鳳山金殿和雕塑了栩栩如生的筇竹寺五百羅漢,成為東方雕塑寶庫中的明珠。
清代前期昆明城市建設的擴大,街道、店鋪的增多,商業(yè)的繁盛,風景游覽區(qū)的開發(fā),使得省城昆明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具備了向現(xiàn)代化城市轉變的條件,加大了幅射全省的力度。
Hash:de270c4d5ff8174aa13f4ffa0629c0f81ecaa333
聲明:此文由 lea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