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阿爾類型的文化遺址約出現(xiàn)在哪個時期?

導(dǎo)讀:岷江上游阿爾類型的文化遺址約出現(xiàn)在哪個時期? 一、岷江上游阿爾類型的文化遺址約出現(xiàn)在哪個時期? 二、石家河文化遺址怎么樣 三、輝渠鎮(zhèn)的歷史遺址

一、岷江上游阿爾類型的文化遺址約出現(xiàn)在哪個時期?

岷江流域遺址分為三種類型,并分別代表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以汶川龍溪阿爾遺址為代表。距今8000~5000年。

汶川縣龍溪鄉(xiāng)阿爾遺址,采集到的以夾紅褐陶為主,泥質(zhì)紅陶為次之,還有少量的夾砂紅黑陶,其中砂陶胎摻合有石英粒,頁巖粒。陶器火候極低,手制,可辨器形有平底一種,有略經(jīng)磨制的斧,錛等石器。遺址文化單一。不見來自西北地區(qū)的文化元素。它代表著冉駹羌族地區(qū)一種原始的新石器時代地方早期文化。時間相當于仰韶文化時期。

二、石家河文化遺址怎么樣

石家河文化遺址 位于石河鎮(zhèn)近郊的石河土城遺址,毗鄰鎮(zhèn)北,分屬土城村,蘆嶺村、唐李村、東橋村轄地,東南距天門城區(qū)約16公里。遺址占地面積8余平方公里,由40處地點組成。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三、輝渠鎮(zhèn)的歷史遺址

1、李家河遺址位于安丘城西南23.6公里的輝渠鎮(zhèn)李家河村東。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保存較好,為龍山、周商時期的文化遺址。其后,安丘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該遺址又進行過多次調(diào)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標本。2000年4月3日,濰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基本呈方形,邊長約150米,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西、南兩面環(huán)山,山下有一小河自西南向東北流入輝渠水庫。遺址就坐落在兩面環(huán)山,一面傍水的山間高臺地上。土為黃灰色,土質(zhì)松軟。文化層厚約3.5米,斷崖處暴露出灰坑和陶片。采集到的遺物主要是陶器,有h、鬲、罐、盤等。李家河村西南300米處,有一高臺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100米,面積約8千平方米。四周為斷崖,斷崖處發(fā)現(xiàn)灰土、紅燒土、灰坑以及瓦礫。采集到的標本有褐陶鼎足、灰陶片等。李家河村北100米處,也有一遺址區(qū)。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10米,面積約1.1萬平方米。采集的標本有泥質(zhì)紅陶乳頭狀素面鬲足、夾砂灰陶羊乳狀粗繩紋鬲足、夾砂灰陶缸口沿等。

李家河遺址,地處山間平地,依山傍水,氣候宜人,很適合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就有三處,這在安丘市是不多見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內(nèi)涵較為豐富,涵蓋了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整個文化面貌,對于研究安丘市的古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李沁墓碑

2、李沁墓碑: 輝渠鎮(zhèn)駐地以東不遠的小山上,有一座清代墳?zāi)?,墓前巍然挺立著一組墓碑,格外莊嚴肅穆。這就是清代敕贈文林郎、河南開封府中? ??縣知縣李沁的墓碑。 李沁,字水心、號慎齋,明末清初輝渠人,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曾任西安、大同知府的著名高士李遷梧的孫子。其祖父李遷梧當年辭官回家,行莢蕭然,沒有給家里帶來多少資財。其父親為人慷慨,講義氣,但不善農(nóng)事。因此,李沁雖然從小有志于學,但因家境貧寒,只得輟學,“去儒而務(wù)農(nóng)”。由于他辛勤勞作,苦心經(jīng)營,加上連年風調(diào)雨順,他家的土地由瘠薄變?yōu)榉饰?,同時置地數(shù)千畝,從此發(fā)家致富。此時的李沁,又“去農(nóng)而務(wù)儒”,專心復(fù)讀,并與兄弟互相切磋,后經(jīng)省級考試成為諸生,即秀才。李沁講究孝友,父子兄弟之間,其樂融融。父親死后,幼弟李渥眼睛失明,李沁對他關(guān)心備至,認為小弟雖“盲于目,但不要其盲于心”,千方百計給他診治,并請老師教他知識,成為有用之人。他的這一行為被傳為佳話。對于本族或本村的貧窮人家,他也多有救濟,口碑甚好。更值得李沁自豪的是,他的兒子李其昂,因德才兼?zhèn)?,由貢生被任命?a href='/leling/' target=_blank>樂陵縣的教諭,由于政績突出又被提升為河南開封中牟縣知縣。如同曾祖李遷梧一樣,李其昂也是一個愛民的廉吏。為官期間,他曾捐資筑小清河堤壩。又為民請命,修建了從祥符鄭州的河堤,使大片洪澇洼地變?yōu)榱继?,很受百姓擁戴。關(guān)于李沁、李其昂父子的事跡,均在《安丘新志》中載有傳記。

李沁墓碑是其子李其昂、其孫李恩為之所立,時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墓道碑刻內(nèi)容豐富,氣派非凡。碑刻共有三通,一是墓碑,立于墳前,為青石質(zhì),高1.5米,寬60厘米,厚22厘米,上書楷字“皇清敕贈文林郎庠生慎齋李公、孺人黃太君合葬之墓。”此碑正西十多米遠的坡下,一南一北高高聳立著兩通墓道碑。這兩通碑,亦為青石質(zhì),高、寬、厚均為3.2米、0.8米、0.27米。每通碑分兩段,上段正面各鐫有“奉天敕命”篆體大字,十分醒目,典雅高貴,周圍為二龍戲珠及龍云紋。下段又分兩個區(qū)間,上個區(qū)間鐫刻圣旨,圣旨系康熙皇帝分別封李沁和其妻黃孺人的敕命;下個區(qū)間是墓表和傳記。南面大碑的正面,是李沁傳,由著名文人張貞撰寫。這通碑的背面是墓表,作者是清代文人趙執(zhí)信,書者是書法家張在辛。趙執(zhí)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又號飴山,世居益都顏神鎮(zhèn),年十四為諸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鄉(xiāng)試第二名,明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編修,二十三年(1684年)晉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參與修《大清會典》。二十八年(1689年),因在佟皇后喪期內(nèi)觀看傳奇劇《長生殿》,遭人彈劾,革職罷官,“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焙箅[退還鄉(xiāng),漫游各地,寄情山水,撰述頗富,詩文兼優(yōu),尤負詩名,著有《飴山詩集》等。這篇墓表的書者張在辛,是清初安丘人,亦即山東著名學者、文人張貞的長子,曾隨父游學吳越,遍訪名人,拜著名書法家鄭為師;張在辛與李沁家有親戚關(guān)系,李家是張在辛母親的娘家,李沁是張在辛的外公。其時張在辛書法可謂爐火純青。由 趙執(zhí)信撰文,張在辛書寫,珠聯(lián)璧合,為墓碑大生其色。北面的墓道碑,正面圣旨下端刻著另一篇墓表,系四川布政使劉に撰寫。全文為行楷。劉ぃ1657―1718),清前期官員,字|子,諸城人,清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子太傅劉統(tǒng)勛之父,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劉墉祖父,康熙初年補諸生,二十四年(1685年)成進士。十年后始選任湖南長沙縣知縣。居官清廉,尤善應(yīng)變??滴跞吣甑煤V總督吳王典舉薦,升任陜西寧羌州知州。蒞任后,措置賑災(zāi),清厘田賦,廣修棧道,招徠商賈。又興教立學,倡導(dǎo)蠶桑業(yè),當?shù)爻霎a(chǎn)的絲綢被稱為劉公綢。后擢甘肅寧夏中路同知,未赴任,以母死告歸。服除后補授山西平陽府知府。歷遷直隸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以清軍出師平定西藏叛亂籌措軍糧,積勞成疾,卒于官邸。劉な且運拇ú頰使和姻侄身份寫這篇墓表的,可見他當時正在四川布政使任上。至于“姻侄”身份,文中寫明,其兄弟與李沁子輩是親家,論輩分所致。事實上,李其昂在外為官,與劉そ煌頗多,感情深厚,故將父親墓表托其撰寫。這通碑的背面刻的是“敕贈文林郎李公慎齋暨德配黃太孺人墓碑文”,這篇碑文由進士、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前翰林院檢討紹周撰寫。該人以散文的筆調(diào),浪漫的手法,贊頌了李沁及其妻的品德和業(yè)績。如贊揚慎齋“芝秀三敷,瓊英四照,數(shù)傳積德,詎愿斯世……”褒彰黃太孺人“渠丘華胄,牟山宏閎,鴻案相莊,鹿車共挽……”夸獎其子李其昂“源深者其流長,本固者其枝茂……則我中牟兄華年鴻漸”等,“因書之石,以鐫不朽?!贝宋挠衫钋咭鲋秳⑷视暧谬堬w鳳舞的行草寫就,無論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充分表達了對逝者的尊敬與悼念之情??傊?,李沁墓碑,是安丘境內(nèi)迄今古墓碑刻保留最多、內(nèi)容最為豐富、人物交流最廣、文史信息最繁、書體最為齊全的碑刻群,是安丘寶貴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降褒獎。爾李沁乃河南開封府中牟縣知縣李其昂之父,A躬淳厚,垂訓(xùn)端嚴,業(yè)可開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后,貽謀裕作牧之方。茲以覃恩贈爾為文林郎河南開封府中牟縣知縣,錫之敕命,于戲克承清白之風嘉,茲報政用,慰顯揚之志,昭乃遺謨。

敕命,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之寶。

Hash:342d41ea90eb38055b97de29ec9a3d6c5cd34137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