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會/青獅巖品鑒會
“國藝藏香傳統(tǒng)生活館”感謝您的關注。國藝藏香,國學為根、藝術為體、文藏做枝,香文化生芽發(fā)葉。在此您可盡享傳統(tǒng)文化、藝術品收藏、國學、香道、茶道、花道等相關內容品鑒、傳播、學習、交流!
11月 6日下午兩點我們將舉辦青獅巖品鑒會“茶會雅集”望各位朋友能如約而至
地點:西安市未央?yún)^(qū)鳳城六路與未央路十字向東300米國藝藏香傳統(tǒng)生活館
報名電話:18840466203
限定人數(shù):15人
青獅巖武夷茶史:
大自然的恩賜造就了風光絢麗的武夷山水,也給武夷茶樹生長繁衍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武夷茶名)著稱于世。到唐時,以研膏藥出現(xiàn),它是一種不加香料的自然茶。九世紀,武夷茶從研膏轉為臘面,而且有飛鵲之飾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狀茶型。當時已作為高貴的饋贈禮品之用。至宋代武夷茶在研膏、臘面的基礎上,又制作蒸青大小龍鳳團茶,部分極品隨北苑進貢朝廷,當時就有“茶出武夷,其品最佳”的記載。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四曲設置御茶園,制龍團五千餅。每年驚蟄,當?shù)乜h丞要親臨御茶園的“喊山臺”祭祀茶神,此時的“石乳”茶是貢茶極品。至明代洪武年間(1392年),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綠茶。到十七世紀清代達到全盛時期,武夷山茶農又創(chuàng)制“三紅七綠”的青茶,即現(xiàn)在所稱的“巖茶”(又稱烏龍茶)。
到十九世紀初,巖茶已發(fā)展到盛期,隨后,至民國后期,巖茶又一度衰弱。新中國成立后,武夷巖茶生產又有了新的發(fā)展,現(xiàn)已創(chuàng)歷史的高峰。
品茶之道——工藝
武夷巖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紅、綠茶的制作原理之精華,加上特殊的技術措施,使之巖韻更加醇厚。巖茶制作工序繁復,工藝細致。主要工序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揀剔等。
品茶之道——茶藝
武夷茶藝為十八道:即焚香靜氣、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品茶之道—茶質
武夷巖茶品種很多,品種特征各異,有的較為明顯,有的差異甚微。因此區(qū)別品種是件不易之事,需要有長期的觀察、辨別、比較才能分別清楚。分辨的方法,主要是從茶樹的枝、桿、葉,成品茶的外形、香型、茶湯味道等方面進行。茶樹枝葉等的差別還較易分出,香型上的差異更是靠嗅覺辯之,微乎、微乎!明人張源在《茶錄》中說:香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表里各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問香,此皆不正之香。巖茶首重“巖韻”,講究“香、清、甘、活”和“喉韻”“嘴底”“杯底香”等體味享受。
感官評茶,是通過人的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對茶葉的形狀、色澤、香氣和滋味進行審查評定。是確定茶葉質量好差的主要方法。
三看:一看茶葉外形特征、色澤、整碎度、勻凈度及干茶香。好的巖茶外形應條索緊結重實,葉端折皺扭曲,色澤油潤,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不帶梗樸,不斷碎。二看湯色,好的巖茶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呈橙紅色。三看葉底,葉底是泡開的葉片放在清水碗中,看其粗嫩度以及是否“綠葉紅鑲邊”,好的巖茶葉底肥厚柔軟,葉面黃亮,葉緣為紅邊。
三聞:武夷巖茶一般要求看三次沖泡。第一泡聞巖茶香氣的高低、長短、強弱、清濁以及火候。好的武夷巖茶香氣清銳細長,無異味。第二泡聞巖茶的香型,好的巖茶具有其獨特香型,有水蜜桃香、桂皮香、蘭花香、奶油香等。第三泡聞茶香的持久程度,好的巖茶“七泡有余香”。
三品:也叫嘗滋味,一品火功,看是“足火”或是“老火”、“生青”,有無苦、澀感。二品滋味,茶湯的滋味是否鮮爽,好的巖茶巖韻顯、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特征。三品巖韻,品巖韻是品飲武夷巖茶的特點。然而,這種巖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靠自己用心去領悟。
Hash:9a7abed0a5ff8d336954f3f0259598a8ec216a3c
聲明:此文由 國藝藏香傳統(tǒng)生活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