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生活筆記——簕山古漁村
文圖/田明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退休人群嘗鮮做起了“候鳥一族”。夏天他們飛去內(nèi)蒙古、哈爾濱、大連、青島等北方城市避暑,冬天則去海南、云南、兩廣等地取暖過冬。
冬天到溫暖舒適的南方養(yǎng)老,夏天去清涼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異地比單純旅游劃算許多。
候鳥式養(yǎng)老是一種特殊的養(yǎng)老生活,就像鳥兒一樣隨著氣候變換選擇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養(yǎng)老,是一種建立在一定經(jīng)濟基礎上的養(yǎng)老方式。
時間短的二三個月,都是租房居住,時間長的買了房屋永久定居下來,一家人全搬了過來,開店做生意,這樣的人口增長每年達幾萬人。
本人也快到退休年齡了,趁著冬季寒來到了廣西防城港,陪老母親這這里過冬。到了這里,手上有大把的時間,天氣好點就往海邊跑,只要打聽到有漁村,都想去看看。
由于受寒潮的影響,全國大面積降溫,沒吹風的時間氣溫還是可以的,起碼不僵手僵腳的。12月18日下午出了太陽,去了三十多公里外的簕山古漁村。
簕山古漁村位于企沙半島東南面,村前為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淺海灘涂,村莊樹林清幽,礁石魔幻,崗樓威赫,是一個具有獨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淵遠歷史文化的自然村。
漁村是廣西現(xiàn)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明清歷史文化底蘊,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fā)展變遷的一個縮影。
村里現(xiàn)存有建于明朝的李莊古堡、有號稱“南方雪原”的沙丘、有“陸地紅樹林”之稱的古老銀葉樹、有參天古樹、珍稀樹種的濱海原始森林、有數(shù)10平方公里盛產(chǎn)沙蟲的沙質(zhì)臺地海灘,是北部灣不可多得的天然觀潮點之一。
漁民風大一般都不出海,有的漁民在灘涂上挖生蠔,紅嘴海螺等。到太陽落山的時間,海的人都往回走,都有不小的收獲。
古堡主要是用于防止海盜,據(jù)險自保。小小的漁村只有七十多戶人家三百多人,居然在明朝還出了一個狀元叫李杏新,歷代五品以下的官員幾十人。
民國時期在國民政府參議院任副院長的李浮,后任臺灣邊界總指揮等要職,真是人杰地靈之地。
Hash:9a4cbedeeb8393209f20ae854add06c59e357ab3
聲明:此文由 崇州君伙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