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牛祠堂到底有多霸氣?背后秘密讓人不淡定
來源:南方都市報
談到深圳,你首先想到什么?是高樓林立、燈火通明的街道?還是密密麻麻的車輛和行色匆匆的路人?
這座繁華的都市里,充滿了欲望和征服。每當旭日初升,年輕的身影如同潮水般涌入繁華的城區(qū),你可以聽到城市的脈搏在堅實有力地跳動。
大隱隱于市
穿越時光 |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融
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園附近,有這么一個地方,坐擁大沖商務中心、萬象購物天地等樓宇,涵蓋了多個網(wǎng)紅餐廳和街道,每天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打卡的繁華片區(qū),有一從矮小的、看似“格格不入”的建筑——鄭氏宗祠。
它大隱于市,在周遭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以寧靜、祥和的姿態(tài),觀看著城市的潮漲潮落。
看似其貌不揚,但它在抖音已經(jīng)小火了一把,被稱作是“最牛祠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曾有祠堂的人放言,“誰敢拆我就把誰買下來!”
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這個“最牛祠堂”里面到底是什么樣子呢?這里又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呢?請跟隨深閨的小伙伴一同來這個“秘密基地”探個究竟。
祠堂初印象
祠堂外觀 | 慢節(jié)奏的市井
踏進宗祠,時光就慢了下來。與千篇一律的CBD高樓不同,鄭氏祠堂展現(xiàn)出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府式建筑模樣。
正門打開是雕花的屏風和木制的塾臺,抬眼便看到魚脊的磚木石的框架和和細致的樓閣雕刻,令人驚嘆工匠的手藝。
鄭氏祠堂一覽
祠堂門口的界碑上介紹說,這座鄭氏祠堂建造于明代,經(jīng)過歷代的重修,現(xiàn)在看到的整體建筑具有清代的風格?!叭_間三進深”的布置,將祠堂分成頭門,正坊,前、后廊及正堂的結構。
高樓林立中隨風飄揚的“鄭”氏旗,讓路過的行人不禁為其駐足想一探究竟。
祠堂雖經(jīng)歷修整,可傳統(tǒng)的模樣幾乎保留了下來。與背后的高樓大廈相襯時,平生一種沖突的美感。
正當我們以為跟祠堂有隔閡的時候,屋內傳來陣陣的麻將聲,作為一個“新深圳人”,看到有人在祠堂打麻將都覺得非常新奇,當然其實也是為了從本地叔叔阿姨嘴里挖出更多關于祠堂的故(ba)事(gua)。
探頭進去,一個房間里煙霧繚繞,幾位打扮新潮的老人在打麻將,他們看起來很年輕,港式花襯衫上掛著指節(jié)粗的大金鏈子。幾位阿姨甚至穿著旗袍,被精心修飾過的指甲和發(fā)型,一顰一笑頗有電影里老上海的味道。
抱著小孩的爸爸,逗貓的大叔,還有拿著蒲扇乘涼的老姨都圍著八仙桌看著,玩笑聲吵鬧聲打成一片,阿姨因為顧著和我們聊天還不小心摸錯了牌,被旁邊的叔叔開玩笑說“扮曬野”(渾水摸魚)。
另一個房間安靜許多,老人在看著電視,一旁的小孩在嬉笑打鬧。桌上擺著奶茶和其他小零食,在祠堂如此傳統(tǒng)的地方看到,讓我們突感新奇與可愛。
鄭氏宗祠知多少
祠堂故事 | 傳統(tǒng)習俗
一位上了年紀的伯伯迎了上來,用白話夾雜著普通話跟我們介紹祠堂的來歷。
他說,提起祠堂,就要說到大涌鄭氏族人。在宋末元初,有一脈鄭氏家族來到了南頭,為首的鄭氏一世祖鄭圣舉,是鄭柏峰的八代孫。他們開墾荒地,娶妻生子,祖祖輩輩在這里安家,家族群體也就慢慢壯大起來。這一脈鄭氏族群,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和宗廟一樣,祠堂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物質象征。家族祭祀祖先、子孫婚喪壽喜,都在祠堂舉行。而鄭氏祠堂,也承載著一整個家族的故事,承載著祖祖輩輩對家的依戀與寄托。
一進門就能看到的“家和萬事興”的牌匾,能看出鄭氏對家庭的重視。
每年的元宵節(jié)前后,為了慶祝家族添丁,鄭氏祠堂都會舉辦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開丁節(jié)。這天,生男孩的家庭會為孩子慶周歲,在祠堂焚香點燭、點上燈籠,祈求多子多福,還要邀請同宗族的長輩和親朋到家中吃開丁茶(又稱菜茶),以祝賀添丁。
老伯和我們說起這些時,臉上總會帶著喜悅的神情,仿佛在聊天當中回到了喜氣的時刻。
我們問老伯在這里住了多久,他搖了搖頭,“沒多久啦,也才二十來年啦!跟祠堂在這的年歲差遠啦!”,我們忍不住驚嘆:“那你也是見證著祠堂周遭的變遷呢!”聽到這,老伯忍不住有點自豪地笑了起來,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古建筑嘛,看著一批批人來了又走,哪有什么見證不見證?!?/p>
聊到這,門外剛好有人過來,老伯立刻出去迎接打招呼,對方與老伯已經(jīng)是老熟人一樣,稀松平常地聊起了天。
變遷和傳承
祠堂古今 | 村落烙印
我們以為已經(jīng)走遍了祠堂,準備離開時,碰到了一位剛遛狗回來的本地叔叔,聽聞來意后,豪爽地大手一揮,“嗨,文化廊怎么能不看呢!”跟著他走過彎彎曲曲的條小路,我們來到了祠堂背后的文化廊。
對著地圖,大叔略帶驕傲地和我們介紹,鄭氏家族以前所持有的土地,面積之大范圍之廣,令人咋舌!怎么說呢,這土地要折算成錢,可能已經(jīng)值好幾家上市公司了吧!
叔叔和我們說,宗祠這塊地以前都是稻田,現(xiàn)在都變成了寫字樓,芒圍的那一邊就是TCL大廈,大王廟榕樹坑旁邊如今便被改造成萬象天地,每一個拎出來說都是赫赫有名的商圈標志物。
我們自詡為專業(yè)的小編,見過世面,要波瀾不驚。可是當他說:”連深圳體育館啊,春繭那邊都是我們的呢“,我們再也沒法淡定,忍不住感嘆真的厲害!
歷史為深圳留下的“根”
宗祠就是祖上,廟宇就是念想。
誰說深圳是一座“沒有根”的移民城市?在這個被喻為“一夜建起來的”城市中,無論周遭發(fā)生怎樣的劇變,祠堂都倔強地屹立在一片高聳入云的大樓里,安穩(wěn)如常。
它也見證著大涌村的歷史進程。隨著大涌舊村落的改造,鄭氏祠堂也在順應著時代的變遷,保持祭祀祖先的核心功能的同時,不斷增加外延功能,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共贏。
村落的傳統(tǒng)形態(tài)仍舊以鮮活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刻拷問著人的本心,讓人們找到了血親,也找到民族文化的根。
大涌村在改造過程中,還保留下其他古跡:
大王古廟
古榕樹
宗祠就是祖上。城市化的浪潮下,它更像是一種信仰,一種堅守。
嶺之南,海之北,山水從來眷顧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遍布著許許多多的祠堂??匆婌籼?,看見歷史,也就看見了嶺南邊陲,深圳這座“小漁村”崛起的縮影。
統(tǒng)籌 / 陳璐璐
文 / 楊心怡 林珊珊
編輯 / 楊心怡 林珊珊
深圳大件事新媒體有限公司出品
Hash:2f11c142e1d0e296671f8ed2e9c9a184273789b1
聲明:此文由 標龍開心樂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