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量|御碑濯雨:被遺忘的咒語

▲50年前玉虛觀狀況 (照片來源:威海市博物館

引言

藝術(shù)家陳量在威海駐地期間對乳山昆崳山玉虛觀及文登圣經(jīng)山進(jìn)行了田野考察。威海地區(qū)是道教全真派的發(fā)祥地,群山萬壑中遍布道家活動遺跡。因此道教也成為威海民間的主要信仰之一。道教在昆崳山一帶的活動至今未止,威海民間也由于深受仙風(fēng)道骨的熏陶,產(chǎn)生了各種烙有道家儀式的祭祀行為,出于對道家神秘儀式的研究興趣,以及兩處極其鮮見的金元時期的道教摩崖刻石,因而展開書寫及考察。田野考察也是藝術(shù)家一貫的工作方法,此兩篇文字及圖片收入著作《我的教徒,我的野獸》。

玉虛觀考察筆記

陳量

––

所謂玉虛觀就是新建的道觀,而在新建的道觀旁邊則有遺址,在尼姑頂東側(cè)。

▲圣水巖

史料載:玉虛觀原為一庵,曰“圣水庵”。據(jù)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塊殘碑記載,“圣水庵”始于漢晉,距今近兩千年。另說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曾派尉遲敬德在此監(jiān)修宮觀,曰“圣水宮”。唐時,這里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殿宇建筑。以后幾經(jīng)興廢,至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海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陽奉召進(jìn)京為金世宗皇帝講完道經(jīng),被門人弟子迎至此地,結(jié)茅為庵。金承安二年(1197年),牒敕賜額曰“玉虛觀”。翌年,王玉陽再次為金章宗皇帝講完道學(xué),攜御賜金帛及道經(jīng)一藏回此庵,集約“善眾門人”“獻(xiàn)木”“獻(xiàn)谷”“剪荊芟草,夷峻堙谷”,擴建殿宇樓閣、亭臺橋榭,易庵為觀,稱“玉虛觀”。崇慶二年(1213年),又牒賜“玉真觀”。至此,王玉陽在此地開創(chuàng)了全真教崳山派。此時,玉虛觀“蒼松偃蓋,古檜蟠龍,碧瓦鱗鱗,朱門赫赫,神仙異人出沒,天地英靈自然之氣相聚,百姓乞福求德無不靈應(yīng)。游人云集,香火竟夜”。玉虛觀如此壯觀,加之有虎澗春風(fēng)、御碑濯雨、石柱擎霄、竹園遺翠等美景及紫氣谷、石燕坡、鳴鐘巖、佛頂峰、二姑頂?shù)让麆?,使這里成為當(dāng)時名聞天下的道教圣地之一。

歷史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沒有運動的書。這廢墟的書目里包括被廢棄在草地里觀宇石基、石柱、石獅、石獸、碑頭。觀內(nèi)所有塑像都是新塑的,雖新尤不存,觀宇日漸荒廢。在道觀抽一簽,乃曰:此事比登天還難,不可嘗試后果堪。像是一個奇妙的咒語,一直彌漫在我的腦海,不可捉摸。

▲圣水巖摩崖刻石

在道觀的后面,是石窟一樣潮濕的洞,洞的上方有摩崖刻石,漫漶不清,但依稀看到一些字:“東古鎮(zhèn)曲道明”等字,結(jié)體堅強,有恣肆感覺,也有生疏的感覺,落款有“大囗七年”,猜測為大定,金代。這種書寫歪歪扭扭,無古無今很難判斷時期,但看風(fēng)化程度及整體靈韻,肯定在元代以前。

▲玉虛觀碑記:金貞佑二年,威海博物館藏拓

這里的山川較為平坦,遠(yuǎn)處群山綿亙,林巒深邃。只有這些字跡和殘石才是“會說話的生命”。是“制造意義的能力”,將文化性的東西聚攏起來,變?yōu)橐环N“內(nèi)在”語言,而不是現(xiàn)在的玉虛觀的大而寡淡的景象。殘石或漫漶的石刻漢字調(diào)動了每一位語言主體的不可歸約的主體性。是一種 “生命”。就像“御碑濯雨”這樣陌生而又充滿迷幻色彩的語言,這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內(nèi)在,像被遺忘的咒語。

2016年7月10日

· · · · ·

《我的教徒,我的野獸》

- 陳量威海駐地項目-

正 式 出 版 發(fā) 行

點 擊 閱 讀 原 文 進(jìn) 入 微 店 購 買

鹿羊說

致力于藝術(shù)語言播種

主編:劉彭

微信號:lpeng7172

合作:luyangshuo@sohu.com

Hash:2674670c1ecb6189428260b0a9e48c8d6725ebc2

聲明:此文由 鹿羊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